曹操的目光落在了阮瑀身上。同是蔡中郎的得意门生,钟繇都举双手赞成,你阮瑀为何还不开始表态同意?蔡琰被掳胡地,可是你亲口告诉本公的,现在要赎她回来,你应该是最高兴之人呀。
阮瑀正一脸的迷茫,一副懵懂的样子。当曹操的目光落在他脸上时,他只是垂首不语。琰妹现在贵为单于王妃,并有了两个儿子,为人qi,为人母,年龄亦三十有五,赎她回来,空落得骨肉分离,岂不断送了她下半辈子的幸福。
续写汉史?这也太牵强了吧。
怪不得让阮瑀传他曹丞相急令,召胡人使者速来京都,原来不是为了邀请呼厨泉单于携带琰妹拜访汉室,而是为了赎琰妹一个人回汉呀。
阮瑀虽不赞成赎蔡琰,但他也绝对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反对曹操的,那只有保持沉默了。
沉默是金。
曹操在阮瑀那儿,没有得到想要的赞成,又将目光移向应玚——因为他也是蔡中郎的得意门生。曹操还是自信,蔡中郎的得意门生,是赞成赎蔡琰的。
可不等曹操的目光转移到应玚的脸上,书呆子孔融发言了,并且,是声高音洪:“不妥!大汉室没人才了吗?要让一个远嫁塞外的女子回来续写汉史。”
又是这个书呆子。这样的声音和口气让曹操很不悦,但他还是将目光移向孔融。
孔融:“我们大汉室是人才济济,张袂能成阴,投鞭会断流,竟让一个已经嫁出的女子来续写汉史,这会让匈奴嘲笑我们大汉无人才,况且,这位女子已为人qi,为人母。”
孔融的言外之意,似乎向曹操表示,我孔融就能续汉史。
曹操不悦:“不是嫁出去的,是被掳走的,如果被载入史册,不但有损大汉声威,更有损蔡中郎声誉。”
孔融:“蔡中郎之女现在是单于王妃,怎么能随便索要?这会成为对方在若干年后挑起事端的借口。”
曹操:“非也,不是索要,是赎。”
孔融:“对方定误会我们恃强。”
曹操:“索要是恃强,赎,不是恃强。”
孔融:“将蔡中郎之女赎回,对方真会相信是让她回汉续写汉史?这理由未免牵强了些。”
曹操无语。他心里恨孔融,恨的牙直痒痒。破冀州城时,因为甄美人,他参与本公的家事;现在赎蔡琰,他又来搅局。
只是,他孔融说的很在理,续写汉史这理由,经他孔融的一解释,何止是牵强,简直就是强拉硬系。
恨归恨,曹操也认为孔融说的有道理。大汉怎么会没人才呢,我曹操招贤纳士,爱才如命,现在的大汉室是人才济济,文可治国,武可安邦的人车载斗量,这是众所周知之事。特别是蔡中郎的几位得意门生,像阮瑀、钟繇、路粹、应玚等,还有陈琳,和大楷书写得无人能及的韦诞,他们个个都是文采斐然,简直就是大汉门面上的金光呀。他们不仅能诗文,善书法,通音律,还懂韬略。要打仗了,他们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不打仗时,他们是著书引诗,抚琴弄歌,其融乐乐。
思想之下,曹操竟一时语塞。
阮瑀见曹操被孔融说得无言以对,沉默不语,以为曹操改变了主意,便试探的问:“不知琰妹她愿意回来吗?”
这句话正敲在曹操的软肋上,让他不由得一激灵。是呀,本公辛辛苦苦,费气扒力的去赎蔡琰,到时候她若不肯回来,本公这脸面可丢在了塞外。
谋臣崔琰见曹操犹豫,谏言道:“主公,民间有句俗语:身为人qi,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扛着走。蔡中郎之女虽是我们汉臣之女,可她现在已经成了单于的王妃,更有两个儿子乱怀绕膝。主公若费尽周折去赎她,她虽有回故土之欢喜,虽不依恋那王妃之富贵,可她能丢得下两个骨肉儿子吗?十指连心,儿女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呀!这骨肉永分离,把蔡中郎之女赎回来,她这下半生如何靠依?”
荀彧却说:“吾赞成主公的建议,必须要赎的。”
终于有重臣赞成赎蔡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