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鲁韬:观察员的自我观察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鲁韬,那就是“低调”;如果非得用两个词,肯定是“成熟、稳重”。这不仅仅是鲁韬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经过历练,鲁韬成就的自我的一部分。



    别看鲁韬刚过而立之年,在凤凰也拥有了不少“第一”:凤凰目前唯一的拥有香港优秀人才计划身份的员工;与太太在凤凰相识、相恋,是凤凰卫视公司内的第一对夫妻组合;也是凤凰四位国际问题观察员中第一个当爸爸的……



    记者的三张名片



    2006年,第五届亚太安全会议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饭店举行。这是鲁韬第一次走马上任担任外派记者,代表凤凰进行国际性会议的外出报导,此行他却胸有成竹,没有丝毫紧张和担心。



    从2002年第一届开始,亚太安全会议到现在已经是第五次召开了。表面上看,亚太安全会议是由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起,新加坡政府负责承办的,但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才是其背后的大佬。尤其是近些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连年参加,不动声色地起了举轻若重的作用。国家、地区关系之间的微妙变化,从拉氏的行为可窥一二。



    此时又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虽然上海合作组织和亚太安全会议两大组织各司其职、互不相扰,但各组织之间和各国家之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实在是微妙至极。



    会议进行到最后一天,鲁韬知道,好戏马上拉开帷幕了。这天的最后一场是美国外长与蒙古外长的会晤。众所周知,蒙古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之一,此次亚太安全会议,蒙古又是美国极力拉拢的国家,风口浪尖之上,蒙古外长的一举一动都被世界人民看在眼里。不过很显然,狡猾的拉氏要利用这场会晤做一场“秀”。



    之前鲁韬已经会过这个著名的鹰派人物——拉姆斯菲尔德了,拉氏也早已知道此行凤凰派出的记者是个不满三十岁的小伙子。最后一场美、蒙会晤,也是拉氏通过新闻官委婉告知鲁韬的。鲁韬嗅出了拉氏的意图——这个老狐狸想借助凤凰的影响力,传递某种信息,比如同蒙古关系上升的意思,既然这样,不如将计就计,鲁韬脑子飞快地旋转。



    美、蒙这一会晤,外界对蒙古和“上合组织”关系之间肯定纷纷争议、猜疑,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合组织”就成了这次会晤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把“上合组织”这颗炸弹抛给美国或蒙古的任意一方,其结局肯定可想而知。思考至此,鲁韬不动声色地暗暗做了准备。



    最后一场,鲁韬是第一个提问的记者,只见他沉着冷静地向拉氏抛出一个问题——你对“上合组织”成立五周年有何看法?会场内的空气顿时凝结起来,似有无形刀光剑影在场中较量,狡猾的拉氏低头不语,避而不答。



    鲁韬锲而不舍、穷追猛打,将这个问题转向了蒙古国防部长。蒙古国防部长也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个场合是美国拉拢他的场合,他怎么能公开表示我很愿意加入上合组织?这不就故意让美国人难堪吗?好久,蒙古部长才敷衍道,这个问题不属于我的这个权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更高的授权才能答。此时的拉姆斯菲尔德表情极为尴尬,终于忍耐不住,出面打断了鲁韬的提问。



    鲁韬目的业已达成,面带微笑结束了自己的提问。事情如他会前所料,一切尽在不言中。



    散会之后,鲁韬正要去酒店吃饭,却被告知拉姆斯菲尔德的办公室主任要亲自过来面见鲁韬,得知这位准将要见自己,鲁韬以为自己上了五角大楼的黑名单。不过接下来交谈一番之后才发现,原来拉姆斯菲尔德只是想了解一些自己的个人情况,看来此一役,给拉氏留下的印象很深。除此,拉氏还表达了与凤凰卫视合作愉快的立场,听到这些,鲁韬松了一口气。



    接着,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又叫住了鲁韬,主动要求跟鲁韬交换名片,他对鲁韬在会场表现出的勇敢和执著表示了同行之间的敬佩。这一刻,第一次出征的鲁韬,心中涌起作为一名记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多日之后,鲁韬带着凤凰的logo走南闯北,这个沉着、稳重又不乏细心、大胆的年轻人,对记者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记者这个职业并不是求名求利的,而是实打实的。作为一名好的记者,都应该准备三张名片。



    一张是印着记者自己名字的实实在在的名片。对于知名记者,知名度就是自己的名片。即便是一般记者,也要对自己报道新闻的内容负责,因为上面是署了自己的名字的。



    第二张则是媒体名片。记者所在的媒体能够为记者工作提供背书和便利。作为一流华人媒体、“向世界发出华人声音”的凤凰卫视记者,不仅有自豪感,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感。这点体会尤为深刻。遍布全球的中国驻外机构以及华人对于凤凰的了解和尊重,往往让前往陌生国度采访的凤凰记者倍感亲切,尤其是当他们热情地伸出手,说一句“哦,你们是凤凰的啊”的时候,更令人倍感自豪。同时,借着这层发自内心的真挚之情,鲁韬他们也享受了不少采访后勤保障上的“便利”。当年在伊朗采访核危机时,鲁韬就曾在中兴公司德黑兰的分公司免费吃住了2个星期。



    第三张名片是记者的专业能力。尤其身处国际媒体云集的记者会场合时,大牌和资深记者都在,这时候一个记者的名片,就是他的提问水准,谁抓住了独特的新闻点,谁就能赢来最多的敬重。



    “为什么选择凤凰?”



    第一次上“战场”,鲁韬交出了一张这么漂亮的“答卷”,难怪别人都夸他成熟、稳重。鲁韬自我调侃说这得理解为“老土”的意思,因为“老土”与“鲁韬”的广东话谐音相同。



    看似老成,其实鲁韬才刚刚迈入而立之年。鲁韬是2004年底加入凤凰卫视的,期间当编译、做同传、播新闻、干记者、做主持,一直到现在的凤凰观察员。一步一个脚印,立足打好基本功,不争名,但求实,希望借助凤凰舞台,实现自己的新闻梦想。



    出生在70年代末的鲁韬,最终走上媒体这条路,首先跟鲁韬从小的兴趣不无关系。鲁韬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外交官家庭,儿时的耳濡目染,可以说是鲁韬后来从事国际新闻工作的"童子功"。



    父母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代人,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鲁韬的成长经历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如果说父辈是讲究“奉献”的一代,那么鲁韬这一辈可能是更渴望“实现”的新一代。父辈自强,务实,重视教育,强烈的爱国心,对事业的使命感,深深地影响了鲁韬的世界观。



    尽管很多事情和话题,当时并不明白,但却激发了小鲁韬对国际事务的浓厚兴趣。再加上家中藏书很多,小小年纪,鲁韬已经接触了很多“奇怪”的知识。那时候,家里的那面墙上,一直挂着一张大大的国际地图,每次听到一个地方的新闻,鲁韬总会去地图上找一找,看看那个地方究竟在什么地方,离自己有多远。同龄的小朋友过来玩的时候,小鲁韬可神气了,他能把很多奇奇怪怪的国家的首都说得一清二楚,还能一口气把中国周边的邻国都数一遍。



    后来世界格局发生大动荡,出现了很多新的国家,老地图过时了,家里人才把这幅地图取下来。以后家里搬家换房子,就再也没有挂过地图了。不过那张老地图已经深深印在小鲁韬的脑海中了: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国家。中国发生的事情,是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其他的国家。其他大国也同样如此。



    现在想起来,这其实是一种朴素但颇为深刻的地缘政治观。尤其长大了到凤凰工作后,鲁韬更深深地明白,所谓针对国际新闻的凤凰视角,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方面,让观众真实地了解世界怎样看待中国,国际事务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另一方面,让观众领悟到,中国应该怎样塑造和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中国翻译的国家队”



    如果说是开放的时代和家庭的熏陶,让鲁韬和凤凰最终结缘。那么,还有一个媒人,是为鲁韬和凤凰牵线搭桥的红娘——这就是世界上最流通的一种语言:英语。



    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时候,考虑到从小的兴趣,鲁韬报考了北京第二外国大学的英语专业。大学毕业之后,经过层层选拔,鲁韬考上了中国国家外交部的翻译室,所谓“中国翻译的国家队”,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接受了“地狱式”的培训。这种地狱式的培训,以两大“魔鬼战术”闻名,一是训练密度高,二是训练系统性强。两大战术轮番轰炸,凡是经历了这场“地狱式”翻译训练的,只要没有粉身碎骨,保全下来的无一不是翻译精英。



    在外交部翻译室一年的培训之后,鲁韬被公派到英国西敏寺大学的伦敦外交学院留学,学习翻译和外交课程。除了系统的翻译训练之外,更多是系统地学习了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外交史、外交礼仪、外交常识,还有一些外交的基本业务,像谈判、交涉、外交官书的起草等。



    这段为期十个月的在外求学经历,也是鲁韬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见识外面的广大世界。除了学习之外,鲁韬还到欧洲的几个主要国家进行了一番游历,包括南欧、北欧、西欧的各个国家基本都转了一个遍,也成了日后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个窗口。



    当时英国BBC的一个制作点就在大学附近。上学时候就对BBC的新闻节目比较感兴趣,这下鲁韬开始留意媒体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了。从小生长在外交家庭,对外交官的生活已经不再陌生,但媒体这个陌生的行业,在这个时候深深地吸引了鲁韬。



    那时候,每周三英国的议会都有一个现场直播的首相问答,鲁韬经常都会看,时间长了,对政治的理解越来越深。他越来越意识到,政府的透明度对一个国家政治决策进程的科学化,对公民参与度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而对中国来讲,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另外他也明显感觉到了中国越来越强的影响力。而基于扩大影响力来看,媒体是一个最有力的工具,所以在媒体从事外交相关的问题,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的前景。而这,成了鲁韬后来到凤凰的一个根本原因。



    “凤凰是一个具国际视野的媒体,又有独立于国内媒体的海外视角,在华人媒体中,凤凰的地位无可取代。”2004年底鲁韬加入凤凰卫视,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媒体从业者。



    凤凰的“翻译一哥”



    在凤凰,鲁韬经历了多个角色的转换,从编译、同传、记者、主播、辩论会节目嘉宾,一直到现在的凤凰观察员,期间经历各种工作的挑战,同时也为成为一个全能的新闻人,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2004年,鲁韬初进凤凰,主要从事同声传译工作。与之前从事会议同传不同的是,电视同传的准备时间短,对同传内容背景知识的储备要求非常高;电视媒体受众面更广,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受众接受的程度。在准备时间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鲁韬迎难而上,不断更新词汇量,做到“时刻准备着”。每年年初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1个多小时的演说,鲁韬凭借扎实的功底,每一次都非常出色地完成。



    2008年,陈冠希艳照门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陈冠希的道歉声明全球直播之前,鲁韬临时披挂上阵,第一时间同传给全球的华人观众。由于同一时间各电视台同传风格迥异,之后,网上好事者将鲁韬的翻译与另外一家电视台的夸张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对比,对鲁韬的平实、贴切的翻译风格大为称赞。之后一次中国翻译国际会议上,还有与会者又把这两篇翻译拿出来讨论,对鲁韬的翻译给予积极评价。由于同声传译的高效即时性和现场性,应对紧急突发情况,也成为考验一个同传者基本素质的炼金石。



    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对这次重要的访问行程,资讯台高度重视,安排“主持人一姐”吴小莉亲自出马,鲁韬被安排负责直播的同声传译。



    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一开始还一切顺利。但是,当仪式到了升国旗这一项时,美方司仪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将奏中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国歌,说成了奏中华民国(RepublicofChina)国歌。这在外交上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凤凰卫视一直坚持不间断实时直播,摆在眼前的问题是鲁韬马上要解决的——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翻译呢?如何在毫秒之间处理一个涉及到国家尊严和主权问题的重大敏感问题,成为了对翻译生涯并不长的鲁韬的一次“终极测试”。



    理论上,这时他有三种选择:首先按照直译原则,直接翻译成“奏中华民国国歌”;其次,保持沉默不翻译;最后是,按照意译原则和对环境的判断,翻译成“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很显然,作为翻译和记者在这个场合直译成“奏中华民国国歌”并不为过,甚至也许现在还有人认为,按照新闻和翻译的基本理论,这样的事件就是应当照原意翻译。



    在这样千钧一发的形势下,不容得人仔细考虑。当技术人员还在测试同传声道时,鲁韬已经将“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中文讲出。事后回忆,这可能是他翻译生涯中最有争议的一次“技术性处理”。



    不过在涉及中美两国关系大局,尤其是涉及到十多亿中国人民的尊严时,鲁韬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从小就理解外交是讲究尊严的他,明白这不是个人面子问题,这是尊严问题。



    尽管小布什总统后来亲自就事件向国家主席***道歉,强调事件纯属口误,不过作为华人媒体,在美国人以及国人面前,还是要维护中国人自己的尊严。直播后,鲁韬将事件向凤凰的领导做了汇报,领导也表示了支持和肯定。



    临场应变的快速、敏捷,翻译风格的客观、准确,鲁韬很快就成了凤凰的“翻译一哥”。



    记者也要靠人性的力量



    2006年7月12日,以黎战争再次爆发,冲突、武装、流血、战斗成了以黎双方每天的主题。为了更及时报道以黎冲突,凤凰卫视先后派出了四组记者,多点布置、相互配合,呈阶梯式对这场战争进行报道。



    鲁韬作为四组记者中的成员之一,留守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跟踪黎巴嫩真主党两个主要盟友——叙利亚和伊朗的相关反应,探访和报道叙利亚当地的黎巴嫩难民。



    战争的阴云笼罩,大量黎巴嫩难民涌入叙利亚避难,同一片天空下,悲伤的眼神,恐惧的表情,无一不让鲁韬感到痛心。有一次去采访的路上,看到几个流离失所的难民孩子,鲁韬赶紧把身上带着的钱,全部掏出来分给了他们。看到这一切,当地的导游都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



    本来鲁韬一直希望采访在大马士革的另外一股军事力量哈马斯对于战争的表现,对方基于安全理由一直不愿露面。不过看到鲁韬在难民面前的真情流露后,导游最终下定决心,通过各种管道,终于敲定了与哈马斯高层的秘密访问。



    接下来,鲁韬经历了仿佛碟战电影中的接头环节,包括多次变更接头地点,更换搭乘车辆等等,终于冒着生命危险,成功采访到哈马斯的政治局委员。谈得兴起这位政治局委员甚至把三个儿子都招呼出来,于是鲁韬与三个孩子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热接触”与“冷观察”



    新闻观察员这个岗位是凤凰独有的。有人说,这个新闻观察员就是对新闻事件“热接触”和“冷观察”的多面手。一方面游走在世界各地大事发生的现场,对世界形势洞若观火;另一方面,每天为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剥丝抽茧,从中顺出千丝万缕的脉络联系中,掌握来龙去脉,还原新闻本质。



    2009年5月,鲁韬加入《凤凰观察》栏目。每天早上9点开始,作为观察员的鲁韬,就要为公司总编会准备一个当日的新闻报道线索和焦点。在早上10点左右的总编会上,除了要汇报当日焦点话题,还作出简要报道建议。会后基本上马上开始就选定的话题,进行紧张的研究,制作凤凰观察稿件。由于凤凰观察稿件篇幅较长,资料画面不多,有些相对冷门话题,甚至还要从网上下载图片,并定制相关图表特效,其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



    在稿件送剪之后,观察员要考虑18点短评的思路和角度,既要与稿件保持一定的关联,又要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总结归纳出有一定特色和深度的观点。



    可以说,凤凰观察是一个以“酿”而不是“量”取胜的节目,是在时间压力下对新闻深度最大追求一种尝试。为了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通常是12个小时内),对单一新闻事件有一个较为深入全面的报道,又要满足一般电视观众对节目节奏加快的要求,观察员需要有一种“时刻准备着,时刻充电着”的工作姿态,尤其是要对事件的发展具有一点的前瞻性。



    在鲁韬看来,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正在向“更快,更准,更深”的方向发展。凤凰卫视在新闻报道上,一向以快取胜,强调第一现场,第一反应。有大事看凤凰,已经成为不少内地观众的收视惯性。曾经是观察员的何润峰眼中的鲁韬,是观察员中写稿速度最快的。鲁韬解释这是因为之前同传翻译的经历,必须短时间、高效率的写完稿子。



    不过鲁韬认为,快只是第一步。他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电视作为曾经最为迅捷,传播效率最高的媒体形式,在反应速度,成本效应等方面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不单是凤凰一家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线的电视新闻人,也应该调整思路,在继续强调速度取胜的同时,要在报道的准确度,以及报道的深刻度方面下功夫。形象地的讲,就是努力瞄准观众在众多媒体选择中“信谁的”和“听谁的”问题。同样报道一个新闻事件,观众相信谁呢?同样解读一个新闻事件,观众爱听谁呢?



    凤凰观察这种新闻节目形式,就是朝着“更准”“更深”方向作出的尝试。由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无论是记者在外采访,还是总部编译稿件,受到及时报道以及篇幅要求的制约,可能在准确度和深入度方面,受到限制。



    凤凰观察这个栏目,则有效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每天18点焦点新闻播出的凤凰观察栏目,一般由一篇深入报道稿件和一段2-3分钟针对性点评组成。这总共5-6分钟的节目,其实是每位观察员一天辛勤工作的结晶。



    “其实是新闻人不好做”



    尽管工作的要求提高了,不过凤凰的经历以及外交方面的知识储备,让鲁韬敢于在一些问题上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次做观察节目的“中美知识产权”话题就曾被国内权威媒体引用。鲁韬深感作为凤凰观察员的成就感。“虽然现在的‘观察声音’比较稚嫩,但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回顾自己在凤凰观察栏目的2年工作,鲁韬说,有一些亮点,但更多的是对自身的提升。至于最大的体会,则是永远要在新闻事件前,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切忌主观和情绪化。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当时中国内地的媒体和学者,几乎一边倒陷入对中美关系美好前景的憧憬,不过前往北京现场观察的鲁韬,从大国关系的规律性,以及中美关系30年发展的历史大背景,在连线节目中多次指出对于奥巴马访华言行需要“听其言,观其行”。这种审慎的观点,尽管用当时的媒体大氛围,显得有点不合,但2010年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事实证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绝不是主观愿望就能改变的。



    美国媒体2010年初预测的中美关系面临对台军售,会见**以及汇率贸易等三重挑战,不幸一一变成事实,中美关系受到严重干扰,不过鲁韬在凤凰观察节目中指出,应当对汇率贸易问题和对台军售,会见**问题的性质作出区分,中国在汇率贸易问题上应当展现更多的弹性。同时也不要将美国国内奥巴马政府与国会,视为铁板一块,让中美关系的弹性进一步降低。在4月份国家主席***赴美出席核安全峰会,以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恢复,中美关系曾在上半年出现转机。



    不过美国利用3月底韩国天安舰事件,大打安全关切牌,加快重返亚洲的战略部署,再加上美国中期选举的国内政治因素,中美关系在下半年又遭遇南海问题,美航母赴黄海军演等多重冲击。鲁韬先后参与或牵头制作了“中美关系新挑战”等系列稿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全面评估,具有一定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性。



    凤凰观察栏目对于新闻策划的强调,是有回报的。在新闻严重同质化,媒体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准确严谨的新闻策划,是做出特色和深度的保证。对一个事件发展的判断,直接对于报道的形式选择和报道的资源投放产生直接影响。自己较早提出了吉尔吉斯骚乱形势发展不致失控,泰国政局动荡中红衫军必败,英国大选工党铁定下台,以及中期选举将深刻影响美国未来政局等看法和判断,对台领导调度报道资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我们是一对经得起考验的年轻夫妻”



    提到凤凰,鲁韬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谢”。“感谢凤凰,对人才的启用不拘一格;感谢凤凰,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如果说还有一个感谢,那就是感谢凤凰让他认识了了一个好妻子。



    鲁韬的妻子也是凤凰的员工,2006年底,鲁韬认识了一个“太空站”节目工作的漂亮姑娘,后来发展着发展着,漂亮姑娘变成了鲁韬的老婆。2007年9月,鲁韬与太太正式结婚,婚礼上,老板刘长乐对两位新人送上感人的祝福:“我们是老凤凰,希望凤凰卫视有一批小凤凰,让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娶妻生子,是一个男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如果说不仅拥有外在美,而且拥有内在美的妻子,是鲁韬在凤凰卫视的最大收获,那么儿子的经历,则是上天给予鲁韬的一个考验吧,真正的男人会坚强面对任何苦难。过了这一关,鲁韬的心态的洒脱了很多。



    2008年,夫妻俩的儿子出生。但由于超早产,产出生后几个月,小家伙一直在医院。早产儿所有的并发症,小生命都一一经历了。鲁韬怕妻子过度伤心,坚持将妻子送回家,独自一个人在医院承受儿子病情的起起伏伏。妻子问起,他也报喜不报忧。那种独自一人的煎熬,鲁韬至今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是真正考验一个男人当天快塌下来能否撑起腰板挺得住的时候!”



    儿子先天心脏有问题,需要立即动手术,可在香港手术排期非常困难。鲁韬想起凤凰老板刘长乐在孩子出生第二天,曾经电话询问需要什么帮助,当时的鲁韬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说声谢谢。这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开口求老板帮助。没想到老板立刻找到相关机构帮忙,第二天就给孩子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小生命挺过了一关又一关,算得上一个奇迹。鲁韬对老板刘长乐心存感激,认为老板是自己心目中的“活菩萨”。“凤凰卫视为什么能走到今天,除了赶上一个好时代,也和老板本人的风格,善待员工,真正替员工办实事,是分不开的。”就这样,鲁韬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在凤凰快乐地工作。



    “我们是一对经得起考验的年轻夫妻。”与太太互相扶持,一起走过了艰难的日子。现在鲁韬工作之余,生活空间基本被孩子填满了,他很享受着孩子带给家庭的快乐。对于未来,鲁韬没有什么规划,只是简单地追求平安、健康和快乐。



    鲁韬儿子的小名叫“镛镛”,镛是大钟的意思,鲁韬希望儿子能够像大钟一样铿锵有力,又不张扬。这也正是鲁韬自己追求的生活状态:静水流深,深水无声,不露也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