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琛式”播报
卢琛是十足的个性新闻主播。
她画浓重眼妆,戴抢眼的首饰,头发总是吹得很酷,穿低胸衫搭配深色套装。这是她自己设计的形象,无论从妆容到服饰,夸张的细节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个女人在做新闻。
与极致的女性化装束反差甚大的,是卢琛在主播台上如男人般驾驭一切的气场。主播台上,她总是眼神凌厉,表情严肃,举手投足干脆利落,一副职业的派头,CNN主播范儿。无论直播《凤凰全球连线》,与一众专家连线访谈,多方探讨全球焦点;还是主持《今日看世界》,深度剖析国际事件,追踪新闻来龙去脉。做好这些,没点随机应变、判断取舍的干脆劲和对国际问题的熟悉了解很难达成。
“琛式”播报是观众给她的播报风格起的名字,因为她听起来语速不定,时快时慢,音量有变,时大时小,然而不论如何变化,却总能叫人一听就懂,而且感到自然和谐、悦耳动听。卢琛却说自己对播报风格没什么设计可言,只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有效地传递给观众而已。
大家闺秀的教育
说起来十个人中有九个都不会相信,卢琛的本科出自国内播音主持艺术的最高学府——北京广播学院(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是名正言顺的播音科班出身。当年,出于对语言的天赋与兴趣,卢琛本意是想报考外语专业的,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她对自己的高考很有信心,也没什么压力。这时,同学们都在讨论着艺术院校提前面试的事情,对“面试”这回事很感兴趣的卢琛便在同学的“撺掇”下,起哄似的一起报考了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
卢琛的高中同学们或许并不知道,平时跟他们一样两点一线,埋头苦书的卢琛其实深藏着“十八般武艺”。卢琛的父母虽然都是理工科的大学老师,却非常重视培养女儿的艺术细胞。卢琛6岁的时候,妈妈给她选择了民乐里最难学的琵琶作为音乐启蒙,请了四川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给她上课。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妈妈总是背着琵芭,骑车带着卢琛一起去老师家上课,从来没间断过。有时侯学烦了,小卢琛就一边哭一边在妈妈的教导下练琴,不过也一直都没有放弃。上高中后,卢琛又学习了古筝,直练到上大学。古代皇亲贵胄、大家闺秀的教育也不过如此了吧。
那时卢琛除了擅长乐器,还在唱歌、朗诵、主持这些“耍嘴皮子”的事情上显示出了天赋。在她读中学的时候,学校一来外宾,有时正在上着课的小卢琛就被叫出去表演节目或主持活动。让卢琛感到幸运的是,爸爸妈妈都是开通的家长,不怕参加课余活动影响孩子学习,反倒觉得可以提高孩子的修养,多长见识。所以卢琛小时候参加的社会活动特别多,从不到6岁开始直到高一离开成都,一直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参加着活动。
专业学府的个性班长
有这样功底的卢琛哪里会在艺术类院校面试中怯场啊,很顺利地就通过了播音主持专业的面试。后来她在高考中发挥正常,考过了一类重点分数线,随后就被广播学院以高分顺利地提前录取了。到了这关口,卢琛才明白了艺术类院校提前录取是怎么回事,可是一切已经无法改变。挥别自己的第一志愿——上海外语学院,卢琛成了当时播音专业有史以来最高分的新生。
大学时期,成绩第一的卢琛理所当然地成为班长。但这个班长有儿不同,常常带头逃课,第一个出去“打工”。从大一开始卢琛就一边上课一边去北京广播电台实习,以后陆续去了其他电台电视台。卢琛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习惯了高中那种紧张、高效的学习方式,一下子过渡到大学这种松散的学习方式,她觉得自己不用花费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轻松搞定所有课程了,而剩下的时间,自己当然也没有必要浪费。
不过,这个高分数的播音班长也会有搞不定的东西,那就是对新闻播音的不解。卢琛从小就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小主持人,习惯于随意自然表达的她,对一本正经的新闻播音一直心生排斥,她很害怕一字不改的东西。于是直到她毕业后在央视做新闻主播时,在一众的“字正腔圆”中,她的“琛式”播报显得十分“刺耳”。
即便如此,卢琛还是认为科班训练对一个主持人来说是重要的,尤其是在向人传达信息上,有没有经过训练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大学的播音基础学习和专业训练早已经印在了她的骨子里,只是有时候她没有意识到而已。
“我希望你能录取我!”
卢琛从小就个性十足,从不懂得怯场。
初中考高中那会,卢琛特别想去一个省重点学校上学,但在考试中分数却差了一点儿。暑假里,大家拿到了分数都在等录取通知,卢琛却一个人跑到心仪的学校里去逛逛。在校园里,她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校长办公室门口,一看校长正在里面坐着呢,卢琛就进去了,张口就跟校长说,我想跟您谈谈。校长一惊,一个陌生的小女孩突然跑进来说找自己谈话,于是说,你要谈什么啊?卢琛就开始一股脑地讲起来,说我特别喜欢这所学校,可是分数又不够,但是我有很多特长,我要是到你们学校来肯定会给你们这所学校增光添彩的,我希望你能录取我……校长一边听一边看着这个小女孩,当场就给逗乐了,说你叫什么名字,登记下来吧。然后又说,你等我一下,我去开个会。说完他就去旁边的教室开会了。原来校长是去跟老师讨论啦,会上他们一致通过,决定录取卢琛。于是校长走出去对卢琛说,我们可以要你。并教了她填志愿的方法,卢琛就真的就被录取了。
似乎被校长的举动鼓舞了,一入学卢琛就开始展露锋芒,竞选学生会主席,无论是竞选演讲,还是发表施政纲领,都难不倒这个6岁就上台做小主持的女孩,所以她无比顺利地当选了学生会主席。遗憾的是卢琛在这所成都的重点高中只呆了一个学期,就随调动工作的父母转学到了北京的一所市重点中学。
北京的高中生活与成都那所色彩斑斓的学校环境相比要沉闷得多。学校考虑到卢琛是外地重点学校转来的好学生,于是特意安排她到了全国模范教师做班主任的班级,连座位也安排在了全班成绩最好的同学旁边。刚来的一段时间,卢琛觉得自己一直和班里的气氛合不来。她就不明白,为什么本来学校要求是八点钟第一节课,可七点半没到校,就会被老师老鹰抓小鸡似的堵在楼道里。那时卢琛骑自行车上学,正赶上北京修环线,每天都要路过一段工地,害她总是要扛着自行车上天桥,再下来。有时赶上下雨,还要趟一段儿泥浆子路,弄得身上和车上都是黑泥,每当这时她就觉得特别懊恼。再一到校看到老师站在哪儿,简直崩溃了。更让卢琛受不了的是,每当下课铃响起,她刚想站起来,却又坐下了,因为班里的所有人竟然都无视铃声,坐在那埋头写作业,弄得她也不好意思出去了,说话也不敢说。
尽管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之下,卢琛依然“顽强”地参加着各种课余比赛,什么征文啦,演讲啦等等,获得过全国中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
小孩说大人话
卢琛大学时的梦想是主持环游世界的那种节目,任人自由发挥,活泼中又带着一点知性,就如同当时央视国际部有名的主持人王雪纯。在临近大学毕业时,卢琛确实在国际部实习过一段时间,也正是由于这段时间的优异表现让她毕业后顺利被分配到央视。正当她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侯,却接到通知说,自己被分到了海外部做新闻主播。当时的海外部,也就是今天的央视四套还仅仅是个对外频道,并没有在中国境内落地。也就是说,她每天主持的节目,身边亲友即使打开电视也看不到,并且是她最不擅长的新闻节目。
这个小小的“差错”确实给当时的卢琛造成了一点点心理落差,但如今看来,假使不是在海外部这个接受新思想最快的地方,又如果海外部当年并没有选择卢琛主持改版的新节目,现在的她什么样子也许还要两说。
卢琛第一次上主播台就赶上一件大事,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那天正好是她值班,主任说,今天你就上吧。卢琛当时感觉整个采编室的气氛几乎都凝固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从上到下的同事们都很谨慎,所以直到卢琛上台的前一刻稿子才定下来,她拿着看都来不及看的稿子,战战兢兢地坐在那儿,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新闻直播。卢琛过后说,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读下来的,反正当时的播音组组长看了说,这孩子行,心理素质好。
其后,卢琛就开始了轮班主持《中国新闻》的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她对那段时间的评价是:小孩说大人话。
第一次找到做新闻的乐趣
卢琛一直觉得自己是走感性风的,大学里学得最好的专业课是演讲,而新闻播音却是所有专业里最差的。可是她却恰恰与新闻有缘。
2000年,海外中心改版,央视第一个六十分钟的早间新闻直播节目《新闻60分》出世。在那个年代,在相对保守的央视,海外部的这档新节目可谓相当超前,它有了嘉宾访谈环节,并加大了新闻同期的运用,很多时候还会直接切到新闻现场,让主持人就着CNN的信号画面现场解说。更大的改变是,它摒弃了国内时政新闻、会议新闻优先的传统,将当天发生的重大国际时事作为头版,完全按新闻规律办事。《新闻60分》让卢琛第一次感觉到了做新闻节目的乐趣,体会到了什么是主持人的新闻感和驾驭力。尤其她那扎实的英文功底也有了用武之地,还有无法规定动作的新闻现场时间,让她可以彻底丢弃字正腔圆播音的脚本,更多依靠自己临场的发挥。“琛式”播报也就在此时萌芽。
《新闻60分》当时的举动,可以说是现在很多电视台都不敢做的,而这种突破性的尝试,正是卢琛所想往的工作状态。当这样一个形态的节目展现在她面前时,她才第一次在新闻领域找到了能真正体现出自己风格的节目。如今卢琛回想这段有标志意义的经历,倒是没觉得有多成功,但却觉得很特别。《新闻60分》开播不久,当时的广电部部长还亲自写了东西,表扬了这个节目,也表扬了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卢琛。
“911”的亲历者
2000年,也是后来带给内地新闻界颠覆性冲击的凤凰卫视资讯台成立的元年,这意味着,卢琛的主持风格以及《新闻60分》这个节目的确算是中国内地新闻专业化的先行者。这样的异动引起了美国的注意。美国大使馆邀请卢琛参加中国媒体业青年精英访美交流活动,同行的还有《环球时报》、《中青报》、《新华社》以及北京电视台等同行。
在美国期间,他们跟国务院和当地新闻媒体做了一个月的交流。他们去参观美国的媒体,去参观美国金融界,同政府机关、研究学会的人交流,可以说都是和一些尖端层面的人直接对话,这一切使卢琛很兴奋。特别是美国媒体的运作给卢琛的印象太深刻,他们在做交流的时候,思维方式与中国媒体差别很大,做的深度也不同,这促使卢琛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甚至还未回国就迫不及待地下了出去读书的决心。
更奇妙的是,在美国仅仅一个月的交流时间里,卢琛却亲身遇上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只能说她好像命中注定与重大新闻事件有缘。
卢琛记得当时,她在华盛顿远远就看见有个地方冒烟了,然后听说是五角大楼。新闻职业的敏感性让她迫不及待赶到现场,一探究竟。她立即问旁边的人怎么去,人家说恐怕去不了,地铁可能都封锁了。卢琛不管不顾地跑到了地铁上,但地铁只开了一段就不动了,她就从地铁下来顺着冒烟的方向不停地跑。卢琛当时穿着高跟鞋和一身正装,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自己当时是怎么跑那么远的。跑到附近后,她碰见了一个黑人女孩,女孩告诉她说,有一个酒店的制高点可以看见五角大楼的全部。卢琛就跟着她跑到酒店上面,拍了不少照片。后来她才得知,原来那个黑人女孩也是搞新闻的,看来无论哪个国家,新闻工作者都有相同的职业病。
一定出去读书!
在美国一个月的交流活动成为了卢琛事业转折的助推器,她决心已下,一定要出去读书!于是回国后仅仅三个月时间,卢琛就申请到学校,跟台里辞了职,风风火火奔向了英国。
卢琛在英国攻读的是“全球化与传媒”专业,学得的都是国政治和国际关系,似乎与媒体有点儿不沾边,但这正是她煞费苦心的选择。
卢琛在英国读书的导师正是那个写全球化理论的作者,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她觉得自己开始喜欢政治,喜欢研究国际格局,觉得越来越有意思。她发现其实新闻发生的根源就是国际格局决定的,做国际新闻,其实背后真正的东西就是国际关系。有了这样的视角,看问题就有了宏观的角度,就不会掉到每一个新闻里头出不来。
在英国,卢琛还结识很多同行的朋友,那时候他们专业是6个人,几乎都来自各国的主流媒体,有印度的,有英国的,还有美国的,也有中国同学,因为都是做媒体,所以交流特别多。在英国卢琛还结识了一个曾在BBC任主播的老前辈,于是跟着他在BBC一个专题栏目实践了差不多半个月。
可以改导语的主播
英国学习归来后,卢琛不想继续做主播了,她想尝试做记者,可是没想到又被海外中心找了回去,而吸引她回巢的原因又是一档改版的新节目。
这是一个在当时算得上挺新锐的节目,要设置评论员在旁边坐着,随时点评重点新闻,还有读报环节。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特别强的驾驭力,能调配所有外面记者的连线以及场内的专家。那时候是2003年,这种节目形态已经是完全按西方模式走的,连演播室设计都是CNN风格的。卢琛当时就接受了,觉得这是正经在干事,也是自己非常向往的工作状态。
二进央视,卢琛形象大变,她跟化妆师要求画很重的烟熏妆,戴很“扎眼”的首饰,穿很低胸的衣服,头发也搞得很夸张,总之整个造型是西化的,一下子给人很深印象,甚至搞得随后四套的化妆间里掀起了烟熏妆的小浪潮。
作为一名主播,卢琛却经常会在直播前仔仔细细地修改自己即将播报的稿子。对此,稿子的原作者——记者们并不太在乎,因为对于卢琛每次做出的修改,大家基本上是信服的。于是卢琛的手稿上总是写写画画堆满了字。其他主播们总会开玩笑地说,你能找着你要说的话么,但是卢琛却觉得不划成这样自己才不习惯。她说自己绝对不会说不明白的话,记者们写的稿件如果她认为没有说清楚的,或是遣词造句比较业余的,或者不符合事实的,她怎么也忍不住手痒,把它改过来,不然她觉得自己没法说清楚。于是,卢琛成为了一个有权限修改稿子的主播。
从英国回来后,卢琛不再是被迫走入新闻世界的那个随性的姑娘,在国外得到的学习和磨炼,使她能够步步领先,表现出强有力的新闻驾驭感,心态也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
当节目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舒适安逸的时候,卢琛又一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再次从央视辞职了。这次并不为了上学,也没有新工作接替,在其他人看来,她就是这样“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然而对卢琛自己来说,这次的出走却不是什么一时冲动,更不是拍脑门的决定,准确点说,她感到自己需要换一种节奏去生活,多一些时间去调整,找一种方式去沉淀。
只要是在行进中就有收获
卢琛说自己拥有两个“自我”——工作时理性的“我”与生活中感性的“我”。当卢琛第二次离开央视的时候,理性的“我”暂时谢幕了。因为有亲人居住的关系,卢琛来到美国,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游历生活。
游历是卢琛最爱的事情,迄今为止,只有大洋洲没有留下她的足迹。卢琛对待她的每一次旅程都有一种蝗虫般的精神,每到一个国家,起码待上十天半个月,纵观东西南北,丈量每一寸土地,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感受当地独特的文化。她想要的绝对不是旅游景点大收集,而是一段没有计划,没有向导,没有旅游大巴,随心所欲,深入民间的经历。
卢琛曾经利用英国读书时的假期去过埃及,那是个主要说阿拉伯语的国家,并且彼时刚出了几次恐怖袭击游客事件。然而卢琛却不以为然,她结伴一位女同学,晚上就住在当地破旧的小酒店,吃饭就吃着当地的小吃,去金字塔时也不乘旅游专线,而是参照当地人乘车的线路,甚至到了半夜两点依然闲逛在开罗大街上。结果花半个多月时间把埃及玩了个遍。卢琛的适应能力的确是超强的那种,给她扔到一个陌生环境,五分钟就可以适应了。
读书的日子,卢琛开着车几乎把整个英国、整个欧洲都转遍了。她最享受的就是不论走到哪个城市,几乎都有一个博物馆。去到佛罗伦萨的时候,发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竟在身旁触手可及,当时她兴奋极了,原来只能在画册上看到的东西现在就在眼前,怎么会这么幸福!还有去到佛罗里达,突然听说海明威的故居在那里,她又高兴坏了,把车一扔,就跑了进去。渐渐地她开始沉迷于这种旅游中的意外惊喜。
卢琛在美国的游历更富传奇色彩。一辆汽车、爱犬Star、一张大地图、简单的行囊,开始行天下。从纽约到洛杉矶,又从洛杉矶沿着南部新墨西哥州到佛罗里达。一年中,这一人一犬在不同城市游走,晚上就住街边小酒店,找不到酒店就把车开到沃尔玛停车场。公路上,看见景区的牌子就拐过去欣赏欣赏,看到熟悉的城市名就转进去视察视察,也许走进去一看,哦,原来这么萧条,于是逛一圈就出来继续前进。
在美国的一年,看起来是静止的,却对卢琛来说特别重要。不仅实实在在地接了每一寸“地气”,更助她酝酿出一种洒脱劲和甩得开的感觉,这不正是卢琛在主播台上的气场么。
“所有的经历都没有浪费时间,只要你是在行进中,收获都是很大的。”
凤凰有一种东西“刺激”着我
一年过后,正当卢琛准备结束放逐时,很巧的是,凤凰卫视找到了她。凤凰的专业主义激情、宽松的话语环境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机制,都使她相信,这里蕴藏着可以使她大有作为的空间。
卢琛手上的两档节目《今日看世界》与《凤凰全球连线》都要求主持人有很高的参与度。不光确定选题、谋篇布局要亲力亲为,与编导协同合作,还要时常提笔撰稿。特别是接手《今日看世界》后,卢琛很快将节目转变成了自己的风格,注重加强新闻性,选题必须都是当周热点。延续以往的风格,对于编辑写的稿子,如果卢琛发现有问题,就经常会推翻重写,由此熬到半夜是长有的事。现在卢琛又开了新栏目《环球人物周刊》,这是一个互动性的节目,有嘉宾,有观众。不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卢琛不大主张跟嘉宾事先沟通,她更喜欢嘉宾那种现场自然的反应。
来到凤凰四年了,卢琛却一直激情四溢地工作着,在这里,无论是不断出现的更适合自己的新节目,还是这个环境里的每一个人,都闪烁着值得学习的亮点。在凤凰,就算自己停留在一个点上没有动,实际上也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学习很多东西。卢琛在自己的节目里也自主地学习了很多东西,然后又呈现到节目中去,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人进步特别快。能够不断地挑战自己,卢琛感觉挺享受的。
有“通体感”的母亲
自从去年有了女儿之后,卢琛觉得现在的自己已进入了一种稳定时期,不像过去那样总有一种紧迫感。对于做母亲,卢琛其实并没有特别做这方面的准备,甚至以前对小孩一直没有什么感觉,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觉得自己应该要一个小孩了。
真正做了母亲之后,卢琛却是一个责任感特别强的妈妈,她还琢磨出了自己的育儿“理论”:小孩和母亲之间存在一种通体!经她“研究”发现,从怀孕的时候起,母亲跟孩子就是互通的,到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母亲要认真地完成给孩子的第一次喂奶,第一次抱孩子在怀里,让他跟着你同时心跳,这种通体做得好的话,小孩就会特别听话,也不会哭闹了。
卢琛的“研究”在自己身上大获成功,因为她和女儿就建立了非常好的通体,她们的生物钟竟然基本同步更新。在卢琛坐月子的时候,也就是她没上班的时候,孩子很正常,晚上都是**点睡觉。可是当她上班后,需要直播完了《凤凰全球连线》,十一点半才能回家来喂奶时,孩子也自然调整到了12点睡觉,12点起床。卢琛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她觉得小孩儿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他给你的反馈都特别的积极,你对他任何的指令,或者你对他任何的示意,他都会示意特别积极的状态。
卢琛在香港的住处离公司不远,却是很少人找得到的地方。这里一面靠山,一面靠海,附近就是个大度假村,基本算是香港的远郊了。在香港郊区,居民们都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虽然不是什么豪宅,却有点田园牧歌的味道。卢琛住的小楼在一条路的尽头,爱犬Star依然跟着她,对于出门就能踩到松软的草地,Star恐怕比卢琛更开心。十分钟的车程,卢琛可以自由地切换于工作的理性与生活的感性,一家人其乐融融、简单自然。
看卢琛的过往,人们往往会总结出一个词——“随性”,随性放弃优越的工作,随性选择一段生活。卢琛承认自己在生活中是随性的,但对于工作和人生,不如说她是一种清醒和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