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章 三保太监
    看着满腹疑惑的纪纲退出大殿之后,朱棣坐在龙榻上沉默了好一会儿。

    好半天,他忽然开口问了一句“依你看,这纪纲会明白朕的心思吗”

    这时从大殿一旁的屏风后面,传来一个听上去显得有些尖锐的声音应道“纪大人是个聪明人,臣料想他很快就能明白皇上深夜调离他离开诏狱的用意。”

    一个身影从屏风后面闪了出来,躬着身子,毕恭毕敬的缓步走到朱棣面前。

    这人身着四品朝服,年纪不大,净面无须,皮肤有些黝黑,面目也算清秀,可是举止声音总让人感觉有一种阴柔之感。

    朱棣点点头,说道“朕之所以特意命王全前去传旨,正是为了确保他一定会奉诏前来,他与王全素来不和,料想他绝不会落下抗旨不遵这么一个口实给对手的。毕竟,如今纪纲仗着朕对锦衣卫的宠信,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了,朕也不能不防着一手。”

    座下那青年官员微微一笑,答道“不过以臣愚见,这纪大人倒也未必能完全明白皇上此举的良苦用心。”

    朱棣笑了笑,问道“这么说来,你倒是能够完全明白朕的良苦用心了”

    青年官员躬身道“微臣不敢,天心浩瀚,微臣岂敢枉自猜度”

    朱棣倒是不以为意,笑道“人称你是三保太监,皆知你是朕身边的心腹之人,最能体谅朕的心意,你且说说看,朕此举究竟是何用意”

    三保太监,原来这座下的年青官员竟是内官监太监总管,被称为朱棣最为信任的人,被封为正使受命领船队出使西洋诸国的郑和

    郑和,原姓马,乃是云南异民族人氏,于明军平定云南之时被掳,随军回到京师为奴。后随军到北平,被选入燕王府,成为内监。

    此人聪明伶俐,会识文断字,跟随燕王朱棣多年,深受影响,颇有智略,懂得知兵习战,得到了燕王的赏识。

    后靖难之役中,跟随在朱棣身边,数次建功,朱棣登基之后,论功封赏,封为正四品内官监太监总管,赐姓为“郑”。因其小字为三保,世间亦称作三保太监,或者三宝太监。

    郑和原本的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与姚广孝相交甚厚,永乐元年之时师从其学习佛法,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这样的宗教背景和其在靖难之役中展示出的军事才能,使得朱棣在选择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正使人选之时,郑和成为了最合适的不二人选。

    永乐三年六月,经过两年准备,郑和作为正使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和军士,出使西洋诸国。于路历经艰险,遭遇他国兵乱,又遇上了海盗,最终依靠郑和的优秀指挥,击破海盗,安抚诸国,并押解海盗头目陈明义等于永乐五年九月返回大明。

    一别两年,朱棣对于郑和立下大功归来自然是非常的高兴,然而他没想到的是,郑和这初次的回宫觐见,一见面竟然是有求而来。

    正是因为他的请求,朱棣才会深夜下旨,令王全去诏狱宣纪纲入宫。

    此刻,朱棣含笑望着许久不见,在海上被晒得黝黑的郑和,正想要听听离开这么久之后,他对于自己的心思究竟能够猜中几分。

    郑和垂首躬身,声音洪亮的答道“皇上恕臣无罪,臣就斗胆试着猜上一猜。”

    朱棣颔首道“恕你无罪,但言无妨。”

    郑和道“皇上既已准臣所请,将纪大人调离诏狱,想必也一定知道是何人托臣进言的了”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朕闻听得早年胡广曾对你有恩,他与解缙素来交好,其女也已许与解缙之子解祯亮为妻,此时不过年纪未到,尚未过门完婚而已。朕料想托你进言之人,必胡广也。”

    郑和垂首道“皇上圣明。”

    朱棣皱了皱眉头又说道“只不过朕知道这个胡广历来玲珑机巧,趋利避害,明哲保身,听闻解缙获罪,解祯亮入狱之后,已有退婚之意,为何此次却甘冒其险,出面相求啊”

    关于胡广的记述请参阅第二卷京

    师疑云中七十九章“避祸”,此处不再赘述。

    郑和答道“臣也闻听胡广近来似乎有退婚之意,不过其女义烈,以死相逼,声言此婚事乃皇上钦点,若是退婚就唯有一死而已,胡广也是实在无奈,才会出此下策。”

    朱棣听了连连点头道“真烈女也”

    郑和顿了顿又说道“调开纪大人,想必还有下文。不过这胡广不过一介文臣而已,即使调开了纪大人,以诏狱防卫之严密,恐怕也是无计可施。因此,皇上一定已经猜到,这计划调开纪大人准备下一步的,一定还另有其人。”

    朱棣哼了一声缓缓道“你是说,英国公张辅”

    郑和笑了笑道“毕竟诏狱之中关押的除了解祯亮之外,还有他的儿子也在。虽然他煞有介事的从家谱之中除去了他儿子的名字,看似已经不认这个逆子,不过如此大张旗鼓,却正好说明了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救他这个儿子,这一切不过是在故布疑阵,撇清关系而已。”

    “他领军征战多年,手下多有能征惯战,武艺高强之辈,劫个狱救个人什么的,自然并非难事。再加上领军之道,在于上下一心,亲如一家,他身为父亲,儿子临难却坐视不理,岂不是会令手下诸将寒心,今后叫他还如何统军因而,今夜他必定会有所行动。”

    朱棣望着郑和,没有说话。

    看起来,郑和在外率领船队纵横西洋的这两年,对于领军之道,倒也是颇有些心得了。

    郑和有些小心翼翼的说道“以臣之愚见,皇上之所以准了臣之所请,其实并非是看在微臣的面子,其实是看在英国公的面子上。”

    停了一下,他微微抬头看见朱棣的脸色并无变化,这才接着说道“微臣听闻安南再度叛乱,皇上已经命英国公领军出征,既命大将统军于外,却将他的儿子下狱问罪,似乎有所不妥。因而臣斗胆胡言乱猜,以污圣听。”

    朱棣望着郑和,还是没有说话,眼中却流露出赞许之意。

    郑和说得一点也不错,这次他之所以派张辅领军去平定安南,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朝中汉王与太子不合,他们之间的夺嫡之争,已经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如今的军中将领,大多是站在汉王朱高煦的一边,支持汉王争夺太子之位的。而太子身后多是文臣,本就已经显得孱弱了,如果此时再令汉王一党出征,立此大功,只怕太子和汉王之间的平衡之势就此会被打破,夺嫡之争就会变得难以掌控,甚至于引发内乱。

    而英国公张辅,是军中少数极具声望而又不依附于汉王的将领之一。虽然不是太子一党,但是他与力挺太子的蹇义和夏原吉等人私下有很深的交情。

    再加上他之前就多年征讨安南,对当地情况极为熟悉,无论从哪一点看来,他都是此次领军的不二人选。

    既然已经选定了他领军出征,把他儿子关在大牢里,自然显得也就不太合适了。

    更何况,那个死不开口的小胖子,或许把他放出去,更有利于找到那个朱棣急切的想要找到的人。

    所以,其实在朱棣的心里,早就想要找机会放掉张胖子了,只不过他还缺少一个借口而已。

    就在这个时候,郑和恰好前来相求,这就好比瞌睡来了时递上枕头,正当口渴了送上美酒一样,来得正当其时,自然是无有不准。

    或许,也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一点,郑和才会应允胡广的相托,敢于直截了当的请求朱棣在今夜调开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丝毫没有顾忌到朱棣会猜出他们今夜会有劫狱救人的举动,要知道,劫诏狱,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朱棣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机灵伶俐又忠心耿耿的小随从,这么久不见,他已经变得结实了,也黑了,可是看起来他还是像从前一样的明白自己的心思,那么的伶俐。

    说实话,行伍出身的朱棣一向不喜欢那些善于钻营人心,逢迎投巧的人,打心眼里看不起他们。

    可是,自打靖难之役之后,他登基为帝,便日渐感

    觉到了在平衡朝堂,掌控权柄上这样的臣子的重要性。何况,像这样的人,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以后也绝对不会少,只不过要看高高在上的掌权之人如何运用他们罢了。

    而且,尤其是对于像郑和这样领军在外的臣子,时时猜度圣意,则是必不可少的。

    猜度圣意表明他们对于皇权还存有敬畏之心,有这样一种敬畏,明白皇权的强大,才能保证他们在兵权在手的时候,不会私心膨胀,妄自尊大,自作主张。

    朱棣可是极其憎恶那种所谓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情的。

    兵权在手,如果有了异心,能够最终带来多大的利益,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没有人比朱棣更加心知肚明了,所以对于在外掌军的人选,他历来是十分谨慎的。

    因而,望着面前这个自己信赖有加,却显得更加谦卑谨慎,小心翼翼的郑和,朱棣心里还是十分满意的。

    可是,关于这个话题,他却不愿意再深谈下去了。

    关在诏狱之中的张胖子、解祯亮,还有他们背后的那个叶枫,关于他们的前因后果,始末细节,郑和所知的实在不多,朱棣也并不希望他知道得更多。

    藏在他心里那个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计划,即便是计划之中的局内之人,其实也没有人能够完全知道整个计划的所有细节,每个人所知道的,仅仅是自己的那一个环节而已。

    如果要说有,那只能是一个人,前任的锦衣卫指挥使叶知秋,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参与了整个计划的实施,而他的那个儿子叶枫,更是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之人。

    有这么一个人,已经太多了,朱棣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卷进来,知道这个秘密,即便是他十分信任的郑和也不例外。

    因此,他清了清嗓子,忽然话题一转,对于此事再不提及,而是忽然转到了郑和这两年出使西洋诸国的经历和见闻上来。

    郑和何等聪明之人,自然也就顺着朱棣的话头,开始讲述这两年间经历的那些惊险刺激的事情,以及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域风情起来,关于之前的事情,好像完全没有发生过,他也绝口不提。

    这两年,他漂洋过海,经过了占城到瓜哇国后来此地改名为爪哇卷入了瓜哇国内乱,随行军人被杀一百七十余人。幸而郑和冷静应对,没有贸然兴兵报复,才使得此事和平解决。

    后来他的船队又遍行了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等诸国,最后到达了古里国。

    在古里国,郑和与国王互赠礼品,并且建立石碑纪念与大明朝之间的深厚友谊。

    归途之中经过三佛齐旧港,当地广东侨民遭到海盗侵袭,苦不堪言。郑和受侨民首领之托,欲剿灭这股海盗。

    海盗头目陈明义情知不是明军对手,又贪图船队所带的财宝,于是诈降,想要内外勾结,趁机作乱。

    幸好郑和及时识破奸计,大破贼船十七艘,剿灭贼党五千余人,生擒贼首陈明义,并押解回大明。

    他这两年的这些所见所闻,经历的种种惊心动魄的故事,令坐拥大明天下的皇帝朱棣也听得眉飞色舞,心驰神往。

    想不到,在大明之外竟然还有这么广大的世界,还有这么多奇异的未知国度。

    如果,如果自己的计划真的能成功,那大明将拥有无上的力量,到时候就能够横扫天下,这些所有的未知国度全都会成为大明的疆土。

    大明将成为古往今来的第一天朝帝国,而他,将成为古往今来的第一圣君

    只不过,说起那个计划,那个最为关键的人,失踪了的叶枫,究竟现在是死是活呢

    想到这里,朱棣抬头望了望殿外漆黑的夜空,心里不禁泛起一丝忧虑来。

    这一夜,谨身殿中的灯火燃点了通宵不灭,君臣二人关着门在殿中畅谈了一个通宵,直至天明方止。

    他们谈了些什么,宫中无人知晓。

    只是传闻,身为内侍总管太监的王全,在谨身殿外守候了一整夜,寸步未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