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回上
    世事滔滔如逝水,兴波作浪汹涌,千代帝王转眼空,江山依旧在,几易主人翁。



    祸起萧墙攘外寇,血染铁马金戈,虎斗龙争尤悲烈,残岛几多泪,化作一江雪。



    ------词寄《临江仙》



    第一回西太后瀛台囚皇上摄政王殿前逐大臣



    话说国家大势,由乱到治,由治到乱,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自始皇始,至满清止,果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便更朝换代,无非是换作他姓罢了。江山依旧在,几易主人翁。依然是帝王家天下。究其满清天朝上国之衰落,始于道光、咸丰二帝,西欧列强迅速崛起,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大英帝国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廷割地陪款,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八月,帝崩于承德,妃嫔叶赫那拉氏,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位,帝号同治,时年六岁,晋封嫡母为孝贞皇太后,上徽号慈安,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孝钦显皇后,上徽号慈禧,两宫并尊。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二宫垂帘,亲王议政。朝政日非,国人求变,列强窥伺,内忧外患。



    时广东花县有名不第秀才洪秀全,汉族客家人,暗怀反清攘夷之志。某日偶遇一异人,金发碧眼,皂袍裹身,胸坠十字架,唤秀全至密室中,授以经书数卷,曰:“此《劝世良言》也,汝悉心习之,当代上帝宣化,普救世人。”秀全拜问姓名,异人曰:“我乃天父梁发也,广传上帝福音,愿你皈依基督。”秀全大喜,欲拜梁为师,遭拒,乃携书而归,晓夜攻读,与表兄冯云山、族弟洪仁玕汲取书中精华,创办天帝教,自行洗礼,广为传颂。是年,洪、冯到广西贵县一带传教,信徒日增。秀全留冯于桂,独自返粤。美国传教士罗德全闻知其传颂上帝,欲向其讲授基督真谛,却遭洪斥为异端。冯云山被地方士绅以“聚众谋反”罪名,押往知县衙门囚禁。洪秀全发布团营令,于广西桂平金田村团营编伍,以太平天国为号,自封天王,扯旗造反,试图推翻满清,共建太平。



    慈禧后重用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等汉臣,镇压太平天国,剿灭西、东捻军作乱。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号称同治中兴。清廷获得暂时平静。同治十二年,皇上大婚,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一十九岁。庙号穆宗。



    西太后择其侄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慈安薨,慈禧罢免恭亲王,独掌大权;待光绪长成,令二弟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静芬为皇后,表面示为亲和,实为暗中羁縻。皇后静芬姿色平,相貌中,腿微跛,背稍驼,帝不喜。



    光绪二十年七月朔日,光绪帝发布“上谕”,对日宣战,并下令加兵筹饷。李鸿章只奉西太后懿旨,对皇上阳奉阴违,致使大清初败牙山战役,继败平壤围城之战,再败鸭绿江江防之战,日本乘势发起辽东战役,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甲午一战,大清海军覆丧殆尽。随之,李鸿章秉承“宗社为重,边徼为轻”之宗旨,赴日谈判。李在驿馆外,突遭日人枪击,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当场昏厥,幸不致死。



    马关警方很快抓获凶手。经审讯,此人名叫小山六之助,二十一岁,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成员。他不愿中日停战,更不愿中日议和,一心想将战争进行下去,决定借刺杀李鸿章之机,挑起中日之间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而日本政府本来方略,是借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然后见好就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最担心西洋各国从中干涉,坐收渔翁之利。小山六之助之行为恰恰无异于授人以柄。伊藤博文闻讯后,气急败坏,怒曰:“这一事件之发生,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之溃败还要严重!”



    李鸿章遇刺,电达上听,清廷大惊,担心日酋再起祸端,危及京师,除来电抚慰外,还指示李,应趁“彼正理曲之时,据礼与争,或不至终秘不与。”



    次日,伊藤博文亲赴李之馆驿,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战,并促速定合约。李鸿章听了暗喜,谈判伊始,日酋挟战胜余威,恃强凌弱,所求甚多。李费尽口舌,终不如愿,如今竟因自己遇刺而峰回路转。遂草拟《中日马关条约》上奏。



    光绪帝阅奏,以为割地太多,丧权辱国,乘舆亲至颐和园肯求慈禧太后拒绝签字用宝,并提出迁都练兵,与日周旋,遭拒。次日,军机大臣孙毓汶与奕訢一起奉太后懿旨,逼迫光绪帝签字,帝顿足流涕,绕殿时许,乃在《马关条约》上签约用宝,遂以约成。四月,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举子,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以求人材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圉。光绪帝正为甲午丧师痛感不安,对康所陈,览而甚喜。遂下圣旨,令康变法。



    英国占据香港后,继而窥伺西藏。光绪二十二年四月,沙俄诱订《中俄密约》,攫取中东路权,将侵略势力伸入东三省。五月,醇王福晋懵,光绪帝辍朝十余日,慈禧太后懿旨恩准以帝母规格殡之,光绪帝亲扶灵柩出殡。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德国借助“曹州教案”,出兵强占胶州湾;法国继而登陆广州湾,视两广和云南为势力范围;美国无暇东顾,却趁机要求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帝在总理衙门西花厅再次召见康有为。康连上六书,痛陈民族危亡,形势严峻,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力主下诏定国是,强调中国变法“莫如取鉴日本之维新”。光绪帝颇以为然,决心变法。命康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选派宗室王公出洋游历,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戊戌变法。



    西太后慈禧专权,把持朝政,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唯西太后“懿旨”是尊,明目张胆阻挠新政,光绪帝连下圣旨,将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礼部六堂官革职,怀塔布老婆遂向太后哭诉。此举惹怒西太后,本来帝后不和,西太后逼迫皇上任命亲信大臣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以掌军权。奕劻、李莲英趁机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遂要求光绪帝停止变法。帝不听,继而又把阻挠新政之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此举引起太后忌恨,暗派人去津与荣禄密谋,准备待津阅兵后将光绪帝废掉。



    光绪帝获悉太后密谋,衣带诏于杨锐,并赐尚方宝剑,诏曰:“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杨捧衣带诏后,密商于康,苦无兵权,束手无策,唯有痛哭流涕,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正在天津小站练兵之袁世凯身上。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身长七尺,圆脸黑髭,双目炯炯,官拜直隶按察使。其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作乱。其生父袁保中,为项城县地方豪绅,捐同知官位。世凯系第四子,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为嗣。幼时入肆读经,拜师学武,喜游山水,复善骑射,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常不惜重金搜购各种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少年时,世凯曾作“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诗句,以表其志。



    后,叔父死,世凯扶柩回籍安葬,初乡试,不第。从叔袁保恒,见世凯游手好闲,命其赴京家学读书上进。保恒、保龄兄弟对其管束甚严,世凯亦颇知自励,且有严师督导,数年间大有长进。是年底,结识徐世昌并互换金兰,再参科考,又不第,一怒之下,诗书付之一炬,忿然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世凯两度落榜,开始出外闯荡。初入淮军军统吴长庆任幕宾,作诗铭志曰:“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不久,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率队赴朝。战斗中,袁一马当先,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报以首功,特荐袁世凯以帮办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训练新军。袁在朝期间,治军严谨,调度有方,赏罚分明,恩威并用,结交有志之士,名声一时大噪,人皆称为“袁司马”。



    继而,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朝鲜王室;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粉碎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之企图,日人对袁“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同僚亦颇为嫉妒,攻击袁“妄开边衅,擅挪军款”。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却青睐有加,令其归国。因袁素有“知兵”之名,李鸿章又联名上奏保举,光绪帝允准入京觐见,并命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李鸿章阅兵后大加褒扬,私下对同僚赞曰:“其前程不可限量,日后爵位一定不在你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