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4章 上巳佳节(中)
    李贞是左卫大将军,薛仁贵是右领军中郎将,两军互别苗头也是正常的。大概薛仁贵勇冠三军,让左卫很多人不爽。唐志没想到方天画戟的修补需要这个多钱,大概用的是大马士革钢,而且工匠也是大马士革工匠,要不然不需要这么贵。伊朗古代铁兵极为着名,当时的蒙古、印度、土耳其以及东方各国王室均聘用波斯良匠铸兵,但是各国的兵器形状不同,而制刃者又未留铭文,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已无法辨认这是波斯人造的,因此只能用伊朗境内自用兵器为代表。从比较而言,波斯出产的熔冶花纹钢刃,其脉络犹如丝绸织纹,光泽夺目;印度出产的花纹钢刃,其横行脉络常呈数十层云梯形,即所谓穆罕默德梯,奇巧名贵;土耳其刀的花纹呈翻卷形,其脉络犹如玛瑙形。



    唐志也算是个兵器爱好者,让康有义搞了几把大马士革刀收藏,这种钢刀在后世绝种了。后世商店里的大马士革刀批发出货,那都是假货,看来得让慧君走一趟薛家,早点联络。



    从越王画舫回来,不久又遇到娄师德等一帮新科进士的游船,又是一番热闹。康有义和李威见唐志交游这么广,都有点奇怪,他们都知道唐志是个很少出家门的人,在唐家庄他甚至几个月都不出门,出门也是有事,这些进士基本上和唐志没有交接,怎么认识的?



    这次娄师德和张柬之是进士科,李琦是明法科,李威的儿子李建,还有其他新科进士都在这里,这艘花船是平康坊一家青楼赞助的,这次崔绰没有中,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唐朝科举录取的人数很少,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这次将近有60人,确实翻了倍了。至于像后世的大宋朝,动辄录取几百人,养着一伙官老爷,浪费国家财政,那是自己找不自在。



    唐志照例给大家贺喜,娄师德这次是进士科状元,这让唐志非常意外,原来的历史上娄师德不是状元,难道是因为和自己相遇,命运发生转变?



    娄师德和众位进士对唐志非常感激,原来这次考试的策论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然,试卷里提示了什么是中学,什么是西学,如果对于两者没有深入思考的人肯定回答不好。那天在得月楼和唐志辩论的那些人都受益匪浅,做起策论来也是洋洋洒洒,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当然,他们都学聪明了,包括李琦在内,都知道政治正确,要不然你就落榜吧。



    至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答不出来也活该,因为现在有些事情不是圣贤书能够解决的,如果对长安形势反应迟钝,将来如何治理一方。



    娄师德对唐志道:“这次策论,咱们是粘了您的光,我已经跟吏部说了,将来分到兴业公司去,我也想学会如何为民谋福利。”



    “欢迎至极啊,兴业公司急需宗仁兄这样的人才,泉州现在百废待兴,兄长一定能大有作为。”



    李琦迟疑了一下,上前道:“唐兄,上次你一番高论抱道怀德,超然理悟,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想起以前种种浑浑噩噩,山泊惭愧啊。这次我也向吏部申请,要求到兴业公司。”



    唐志没想到李琦也想去兴业公司,不过没有拒绝的道理,“山泊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我们心里装着人民,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做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人就会被人民和历史所唾弃。”



    唐志这些话的时候一本正经,挥动着双臂,像一个下乡视察的大队干部,让这些年轻士子耳目一新。以前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做官要为民做主,没想到唐志还有这么新鲜的说法。



    娄师德问道:“唐兄,如果我们到了泉州,该如何开展工作呢?”



    唐志点点头:“这个问题问得好,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如何为人民服务,很简单,就是为人民排忧解难。不需要你去给农民种田,因为你的农活没人家干得好,也不需要你去做工,工人师傅比你能干,你们应该去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



    比如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了,你就要联系商人帮他们卖出去;道路不好走,你们就要想尽办法修路;武夷山耕地很少,你们就要想尽办法搞其他产业,比如茶叶,帮助农民开山种茶,联系商人把茶叶销到扬州、洛阳、长安,甚至广州、南洋、天竺。兴业公司有什么好的项目可以赚钱,你们可以请公司的人到你们那里开工厂,你给他们解决工业用地、招收工人、修建道路,让他们在你这里能赚钱。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是税收,你的辖区有一笔财政收入;第二是就业,农民可以做工赚钱养家;第三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兴办工厂,这里面的好处多了去了。总之一句话,帮助大家发财致富,就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说得好啊!”众人都鼓起掌来,说的太好了,原来做官可以这样做的。其实这些都是后世政府机关招商引资的东西。后世政绩就看gdp,那些资本家特别是外商都是祖宗,只要你来投资,你让我做孙子都行。



    在经济落后的县市还出现这种情况:乡政干部下岗到深圳去拉投资,你干啥都行,就是不能回来,家里老小发给生活费。你们在穷乡僻壤呆久了,坐井观天,自以为了不起,让你出去开开眼界,让你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有人刚到深圳求职,说自己是是乡政府办公室主任,碰了几次灰之后,再也不敢提了。



    那种激烈的思想冲击是革命性的,他们这才知道在大都市,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是问题。落后地区和沿海地区最大的差别就是干部观念不同,最后导致工作作风大为不同,最后导致沿海地区的干部向内陆调,南方干部向北方调,唐志就知道当年章省在2000年还没有省内高速,直到从魔都空降一个干部来才解决这个问题。



    唐志和他们谈了很久,这是兴业公司第一批行政干部,这些都是年轻人,对于新生事物接受很快,需要好好引导,树立一个好的干部作风,可以影响一大批人。现在他们对未来很迷茫,特区泉州不知道将来会建成什么样子,就像当年80年代的国人一样对于如何开放心里没底,所以太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法子。这个世界上对于大唐未来宏图也只有唐志一个人是心里有底的。唐志告诉这些你跟人,泉州如何发展,如何改变,都有一个宗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康有义和李威在角落里看着唐志和士子们侃侃而谈,有点傻眼了。试问天下有志者,胸中自有百万兵,这唐志胸中有百万兵啊。唐志倒不完全是忽悠,这是他在论坛上和其他网友讨论的结果。后世有个说法叫制度优势,震旦是什么制度?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而是落实在制度和行动上的。平时看不出来,在战争和灾难面前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士子们也发现,唐志好像什么都会,但是说到儒家经典就不太懂了,也不去争辩,明说看得少,理解不透彻,也不会诗赋,琴棋书画更不用说了。大家也都偷偷松了一口气,唐九郎也不是无所不能。



    告别士子和康有义、李威,唐志来到唐家的帷帐,这里聚集了不少族人,还有一些依附于唐家的表亲。兴业公司在唐家镇摆开这么大的波势,这些表亲都托关系进了工厂做工,有能力的还被安排到领带岗位,有了一笔俸禄,有的琢磨着把老婆孩子也接过来住,厂里安排住房,还准备建新楼房,比宿舍可宽敞多了,还可以按揭。家里的孩子也可以安排到兴业小学上学,将来也有出息。



    来这里半年多了,唐志很少和这些亲戚见面,一般的事情都由父亲和姐姐处理了,这次还是第一次和大家聚会。对于长安城传奇般的唐九郎,大家都很好奇,唐志的姨娘陈氏领着唐志给大家一一拜会,唐志表现出晚辈子弟的素养,婶婶舅母、表哥表妹叫个不停,收获了不少的赞美,直夸陈氏有福气。



    接下来又是茶话会和座谈会,族中的长辈和晚辈都聚在一起闲聊。大家听说圣人给兴业公司的护卫队赐名御林军,都让自己的弟子加入进来,又听说御林军招兵要考策论和骑术,这可为难了不少人,家里读书人不多,有几匹马也是用来拉车耕田的。市面上的战马要4-5千钱,没几人买得起,还有饲料呢?一般人家可养不起。府兵如果立下战功授勋官,朝廷会出钱给你买马,每个月还有饲料钱,这样养马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秦汉以来,军爵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到了隋唐,渐渐形成两套制度,一套是以各种大夫为名的散职名号,一套则是以都督、将军等周隋武职为名的散实官。战场立功,加官进爵,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时候,这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所以汉唐军队能打也是出了名的。到了宋朝,偃武兴文,以文统武,军爵制度败坏,最终军队的战力一年不如一年。



    陈世贵是唐志的舅舅,也是一个商人,代表大家提出疑问:“九郎,你说这军队不就是上阵杀敌,搏取军功吗,哪里还要读书识字?再说能读书识字能力还会去当兵呢?御林军还要考骑射,很多人买不起马,不就进不去了?”



    唐志解释道:“这次御林军培养的学生将来是作将领的,要带兵打仗肯定要会兵法,会骑马。就像朝廷招亲、翊、勋三卫,都要能识字、骑战的,不识字的那是一般的府兵。”



    唐代承袭隋代以卫统府(军府)之制,十六卫中,除左右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警备,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外,其余诸卫分掌五府之内军和诸折冲府之外军番上宿卫京城。十六卫都在宫殿之南,唐代称为南衙军,与守卫皇宫北门、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组成的所谓北衙军,分掌禁卫。



    长安十二卫是大唐的卫府军制,卫府制,就是以“卫”统“府”。“卫”(十二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唐朝“十二卫”遥领天下657个折冲府(军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换句话说,卫就是全国的军区司令部,直辖一部分禁军守卫京城。折冲府就是地方武装部,平时军区司令部不能调动折冲府的府兵,只有战时中央临时授权调动,打完战之后各地的府兵又回到地方。



    唐太宗时期,皇帝从府兵中挑选佼佼者,担任皇帝随身侍卫,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又被称为“百骑”,以招募制和私属化为基本特色。



    因为十二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与守卫皇宫北门﹑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组成的“北衙禁军”交错宿卫,相互牵制。



    除此之外,还有保卫东宫的负责东宫(太子宫)宿卫的六率,六率和十六卫一样,六率所领之兵也分内军(东宫亲﹑勋﹑翊三府)和外军(折冲府)。



    内军指左右翊卫下属的亲、勋、武三卫,统辖的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当,也就是门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