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明君,一贯标榜崇尚任贤纳谏、广开言路、兼听则明的开明政治,得到褚遂良的奏章之后,立刻批准同意,“太宗乃罢捉钱令史,诏给百官俸。”捉钱令史们停止下海经商,返回原岗位工作。唐太宗百官们的工资,也不再依靠官员们下海经商所得,唐太宗命令朝廷给百官发放俸禄。
唐太宗闻过则喜,广泛纳谏,大部分意见都能够接受。褚遂良反对设置“捉钱令史”,唐太宗就取消了。到了贞观22年,又有人提意见,说公廨钱经营是个好办法。唐太宗知错能改,纳谏如流,又恢复了公廨钱,并且恢复了捉钱令史的设置。
当年汉武帝在对匈战争中,汉朝的财政已然枯竭,没钱怎么办?汉武帝卖官、卖盐、卖钱,工资高的收重税!这一番措施引起文人的极大不满,说他穷兵黩武,最后不得不下罪己诏。
唐太宗很聪明,想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好印象,于是弄出“捉钱令史”这个怪胎,瞒天过海捞钱,玩了一把纳谏的把戏,果然,大家都被他欺骗了。
教科书上说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真实情况是当时社会物资大多已经投入军事用途,全国上下一贫如洗,百姓夜不闭户,小偷们都歇了工,犯罪率下降至几乎为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大唐打了这么多年的对外战争,钱从哪里来?后世老蒋通电下野,汪总急匆匆来抢位置,坐上之后发现不对劲,军队、政府都问你要钱,没办法,只好灰溜溜下台。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初期有个残酷的原始积累,抢劫,贩卖奴隶,资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震旦当年一穷二白,原始积累哪里来?都是我们的前辈省吃俭用换来的,那时的震旦人是真穷啊,学徒工2多元钱,转正后30元工资,工资几十年没有涨,买辆自行车就要200多块,还要票;农民更不用说了,养猪亏本还不能不养。后来开放引进外资后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人民生活开始得到极大改善。
大唐和那些大臣不重视商业吗?或者看不到商业能赚大钱?当然不是,包括明清时候那些所谓重农主义者,都能看到。他们只是不是让平民从商,他们想做垄断生意,商业被皇家和官僚把持了。
李治当然知道太宗皇帝的这段公案。当年昭武商人准备搞兴业公司的时候,他还以为又是一个捉钱令史,所以没有在意,没想到这兴业公司的路数完全不一样。
“我和几位大臣对兴业公司关注很久了,也讨论了很久,就连褚遂良这么拧巴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唐九郎棋高一着,按照兴业公司这个路数来,就没有捉钱令史这些副作用了。唐九郎说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无农不稳,英格兰重商主义不是没有道理啊。
钢铁厂、机械制造,这些才赚钱啊,过些日子,农夫的农具都可以用好钢制作,可以开垦多少荒地,可以省下多少劳力?还有,现在南方的早稻丰收,现在正在抢收抢种,马上有二季稻,可以多打多少粮食?户部尚书高履行笑得合不拢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提议,现在就把捉钱令史撤销,钱全部投进钢铁厂和机械厂,收益可不止翻一倍。《富国论》说工商可以国富民强,当时我们都有很大的怀疑,现在一个兴业公司就有真么好的效果,如果在全国施行重商主义,哪会怎样?唐九郎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确实是讲到点子上了。”
武咪也是惊奇:“真有这么神奇吗?看来那些弹劾奏章大都是那些捉钱令史搞出来的,一群蛀虫!”
“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留中不发了?唐九郎是我的财神爷啊,我怎么能赶他走?有人说唐九郎是善财童子,看来确实有几分道理。现在他想干什么,一般我是不会拦着了。”
武咪捂嘴笑道:“所以他让自己的姐姐做什么工业部长,你也不拦着?”
李治也笑了,“我敢拦吗?还有那个唐家镇的镇长,也是让他的管家出任,原来的保长晾一边去了。长安县令不答应,他说不同意就把唐家镇所有的企业全部搬到泉州去,让你一分钱得不到。你瞧瞧,这叫什么话?惹火了他,他敢把所有的厂子都关了,他情愿一分钱不赚,你也别想拿到一分钱。这种损人不利已的事这小子干得出来。”
武咪有点惊讶,“他不爱钱?”
“他不是不爱钱,而是懒,”李治笑道,“除非火烧眉毛了,你要让他委曲求全赚钱,他才不肯挪窝呢。你知道去年那个月饼他们赚了多少钱?20万贯都不止。一个捉钱令史每年赚5万钱,这20万贯值4000个捉钱令史,白酒还没有算。现在那个蒸汽机造出来了,他开口就要5000贯,还有钱也买不到,好像钱都不是钱了。”
李治不禁叹气,真是贫困限制了人的想象,土鳖不知道穿越者的世界,5000贯啊,那得收多少谷子才能卖这么多钱。
武咪咪也来兴趣了:“要不我们去唐家镇,我想看看唐九郎长得啥样,还有,这蒸汽机和机械厂到底是怎么回事?太原钢铁厂也要去看看。你不是说这唐九郎还搞了一个大游泳池?咱们也去泡泡水。你这个做皇舅的没有池子,他倒先用上了,这叫什么事。”
“唐九郎不在唐家镇,现在他正在御林军练战阵呢,晒得跟个黑猴似的。你说的游泳池,其实唐九郎要给我修一个来着,被我拒绝了。”
“你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还是唐九郎想得通透,管你们说什么,我怎么舒服怎么来。你一个做皇上的还没有他自在。”
见武咪咪有点赌气了,李治安慰道:“别着急,等孩子生下来,我们慢慢把你的名位提上来。咱们也不能跟他相比,他可以撂挑子,咱们可不行。”
武咪咪见李治着急了,恬然一笑,“我不是为我,我是为咱们的孩子,我没有地位,咱们的孩子跟着招人白眼,想想就可怜。不说这个,我看奏章上有人建议改府兵为义务兵,这怎么回事?”
“义务兵是英格兰的兵役制度,和我们的府兵与募兵不一样,每个18岁到24岁的人都有义务服兵役。义务兵役制的好处在于士兵服役时间短,定期征兵和退伍,使兵员经常轮换,有利于常备军兵员更新。朝廷现在没有多余的土地,府兵制难以为继,义务兵就没这个问题。”
20军爵制让那些将士最喜欢打战,但是弊端也不少,军功爵过分重视斩获敌军首级的数量,极可能造成杀良冒功、军纪败坏的情况出现。战打得越多,国家财政负担不了,就会越来越穷。按照唐九郎的说法,这是一支唯利是图的军队,担负不起开拓边疆,稳定边疆的政治重任。
古代为什么弄不弄就屠城,或者大掠三天?很重要一点就是军队没有钱赏赐士兵,怎么办?看见这座城了吗?只要攻下,城里的财富、女人都是你们的。这种情况在那些少数民族的军队里最常见,他们基本上没有后勤,全靠掠夺补给。
取消20军爵,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带出一支有信仰的军队,这样就能看出唐九郎在军队设置政治部的厉害了。当然,军功制度也没有完全取消,士兵还是有晋升空间的,做了军官还可以转到地方做官,不过这种人毕竟很少。
武咪咪听后沉默良久,问道:“那些老兵不就没有了?还有教官怎么办?”
“用募兵补充,”李治解释道,“按照唐九郎的说法,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军种,招募志愿兵,拿一份薪水。不过唐九郎的练兵方法太费钱,御林军采用募兵制不行,还得用义务兵。这次我就想在御林军作改制,如果成功可以推广到全军。那个《政工干部学习读本》你也看了,有什么想法?”
“厉害!真是厉害!以前法家强调用赏罚驱使民众,没想到还可以用教化、信仰武装民众。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只是对于士人的要求,也没有一种具体的制度执行。这本册子的最厉害的就是用华夏民族的生存作为最高信仰,武装每一个士兵和民众的头脑。据说他还准备把这套制度在泉州官府实行,府衙内全部设立政治部,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每个华夏人共同的理想,这些实行下去全国民众就会拧成一股绳,劲朝一处使,那个力量可不得了。”
“大概是唐九郎的书看多了,你也满嘴的新词。”李治笑道,“这样下去,咱们大唐就是铁打的江山了。”
唐志那些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后世的很多名词也是直接拿来用,让很多斟词酌句的老学究瞧不起。其实古代用文言文也是没办法,没有纸张,都是用龟壳、竹子刻写,太费劲,后世那些大神写的小说动辄几百万字,弄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几十辆牛车,汗牛充栋,谁也受不了。
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出来也是因为佛经,释迦佛讲的经太多,需求量太大,抄经太费劲,加上和尚都有钱,于是雕版印刷出现了。但是耗费还是很大,到了明朝时期,印制一套5000卷的《大藏经》还得皇后出钱做功德,庙里也承担不了。
武咪咪道:“好处还不止这些呢。将来真的把吐蕃、南海和天竺拿下来你,九哥你就是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都超过太宗皇帝了,只有秦始皇能跟你相提并论。”
“我肯定超不过太宗皇帝的,大唐的疆域都是父皇亲手打造的,我嘛,只能说因人成事,没有唐九郎,我什么也干不了。”
武咪咪正色谏曰:“韩非子云:‘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四海之广,万机之众,虽尧舜不能独治,必择人而任之。陛下能力排众议,大胆提拔唐九郎,这正是圣帝明王之所为也。陛下经天纬地、雄才大略、心存高远,远非那些因循守旧者可以揣度也。”
说到这里,武咪咪抿嘴一笑,“不过陛下也不是盏省油的灯,让这唐九郎背了不少黑锅。”
这句话引得李治哈哈大笑,心情大好,“这小子皮实,经得起磕碰。”
“这小子可不止皮实,听说他跟薛仁贵将军比武,大战300回合不分胜负。看了他写的这么多东西,以为他只是一个书生,没想到他的武艺竟然这么高,薛将军可是勇冠三军之人。”
提起这个话头李治也很高兴,“这真是意外之喜,不过不是大战300回合,只打了十几回合。后来两人拼力气,唐志的槊锋折断,薛仁贵的画戟削掉一个月牙,唐志算是略逊一筹。”
“那也不得了啊,这唐九郎才多少岁。折了槊锋,九哥武库里不少好槊,奖励他一把就是了。”
“可不是吗?我把张须陀将军的马槊给他了,希望他像张须陀将军一样护卫我大唐江山。”
太宗皇帝好武,喜欢收集各种兵器战马,武库里就收藏了不少。做一把好马槊可不容易,据说马槊能收集死者一缕阴魂,时间久了渐渐通灵,能迷惑自己和敌方将领的神志,一般人驾驭不了。
张须陀是隋末国之柱石,一生为隋朝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最后壮志未酬,一缕英灵附在这把马槊上,杀气盈天,太宗皇帝一直舍不得用,这次让李治拿出来了。
武咪咪听到李治这一席话,心里生出一股忧虑,所谓“国家昏乱,有忠臣。”把大唐比作隋朝就不妥,把唐九郎比作张须陀就更不对了。隋朝是天之所废,人不能兴,张须陀是甘就菹醢之诛,以徇忠贞之节。难道我大唐要靠唐九郎救社稷于颠危,扶大厦于倾倒?
李治的兴致来了,道:“媚娘,等到天气凉爽的时候我们一起到唐家镇去看看,据说那里大变样。这才一年多的时间,就成为一个富裕的大镇,这个唐九郎可真不简单。”
“行,不要大张旗鼓,到时候咱们来个微服私访,看仔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