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六盘山区,由于受河水切割、冲击,形成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山多川少,这里是关中四关之一,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秦汉萧关所在的这段峡谷地,山势险峻,景色秀丽,山涧河水涌动着流人泾河。上元节刚过,春寒料峭,泾水凝固成一条白色的带子,山上为雪景所染,白茫茫一片,秋日里那经霜而变成各色样的山峦景象全被雪景取代。
此时一支长长的车队走在泾河河谷的道路上,一队士兵打着狮子旗走在前面开路,前面不远就是巍峨耸立的萧关,北风在山谷呼啸穿梭,蒿草萋萋,云杉瑟瑟,大概这就是萧关的由来吧。
车队到了萧关,打前哨的将士拿出通关文牒交给驻军验证,同时还要核查人员和货物,需要不少时间。因为萧关不是边关哨卡,检查得也没有那么严格,如果是玉门关、阳关、嘉峪关,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唐朝“关市令”规定:“锦、绫、罗、縠、紬、绵、绢、丝、布、牦牛尾、真珠(珍珠)、金、银、铁,并不得度西边、北边诸关及至缘边诸州兴易。”也就是说,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换物资丝绸,是受到管控的,私人不能随便将丝绸带到西域,只能政府专卖。
御林军这次去鄯州拓边,关蝶由朝官御史大夫审发,标出明确的时间、事由,核发时还注明接待规格,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通过,不过因为队伍庞大,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守卫的官兵见御林军将士每人都穿着棉甲,都羡慕得不行,也知道御林军财大气粗,不是他们能比的。
这支队伍是兴业公司的车队,大冬天的赶路可真不容易,从长安到这里走了将近20天,这里地处陇右六盘山脉,全是山路,非常难走,大家都很疲惫。过了萧关就是原州,所以车队准备在那里休息一天。
其中一辆豪华的车辆也停了下来停下,门帘拉开,首先跳下一个红袄的丫头,掀起车帘,一位清丽雅秀的女子走下车来,女子身穿粉蓝五彩花草纹样百褶裙,外罩米白豹纹镶边翻毛斗篷,红色披风,脚蹬浅粉羊皮暖靴,手上提着一个火笼。
女子下车后四下里看了看,见不远处一人骑马过来,兴奋地挥手。男子披着黑色披风,他全身都裹在棉甲里,像大明卫所的千户,见到女子也很开心。
来人正是唐志,“累了吧,这么冷的天,大概手脚都冻僵了。”慧君的脸红扑扑的,那是寒风吹的。
“我不冷,有火笼呢。”慧君兴奋道。
这个火笼还是唐志发明的,冬天车里太冷,没有烤火的可不行。这火笼是闽东、赣南等客家农村冬天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内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外侧用竹片编织成灯笼形状,并在外侧中间位置加一弯形手柄牵引,冬天的时候可以在内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炭,以便取暖之用,春天梅雨季节还可以用来烘烤衣服。
这辆四轮马车是物流公司最新款,安装了最新科技浮悬弹簧,要不然一路颠簸就让人受不了。这款马车在长安简直卖疯了,能少受罪,再贵也值得。
这次随行的还有御林军长官的家属,孙昕和王魁的家眷,兴业学校的师生、机械厂和酒厂的技师、娄师德等进士和他们的女眷,车辆有200多辆。
唐志准备在鄯州建一批工厂,将来鄯州都督府的武器装备都自己制造。还有学校,唐志准备培养高级人才展开物理和化学实验,搞出一个研究所之类的机构来,最终组建一所大学。
因为慧君要在鄯州呆很长时间,崔家陪嫁过来的十几个仆妇都一起跟过来,她们都没有出过远门,这次冒着风雪赶路,遭了不少罪。慧君在车上颠簸了20天,全身都要散架子了,唐志骑着马顶着寒风走这么远,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
因为出关检查需要很长时间,萧关前的大草坪上,有商家搭建的棚子给人歇脚,供应热茶和点心,慧君和唐志坐下喝一杯热茶。听说唐志和娄师德等人登萧关,慧君不以为然,“这萧关有什么好看的,除了山就是山,特别是现在,白茫茫一片,忒无趣了。”
唐志笑道;“萧关往东400里地,有个清涧县,也在黄土高坡上,现在也是白茫茫一片,当年太祖的《沁园春·雪》就是在这个时候做的,你怎么说?”
慧君张了张嘴,愣住了,最后自嘲一笑,“唉,咱们看到的东西都一样,抒发的情怀可不一样,那叫什么?革命的浪漫主义!太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这是天生的,我一个小女子可比不了。明天肯定要作诗,你可不要把那首诗拿出去,那是作死。”
唐志道:“我没有这么傻,不过把上半阙拿出来可以,你想想,只有上半阙没有下半阙,这些文人可要心痒痒了,大家都想接下去,可是谁有太祖的雄才大略?太祖是天降神人,一般人比不了的。如果狗尾续貂,那就要闹笑话了,最后不只是娄师德这些人难受,就是长安那般文人也难受。”
慧君没想到唐志有这一说,楞了半天,突然坏笑道:“小李子,你是蔫儿坏,过去怎么没看出来。”两人一起坏笑起来,想想大唐那帮文武百官苦思冥想、斟词酌句的模样,确实可乐。
唐志道:“可惜太祖没有来过萧关,要不然也能写出名句。当年红军只经过六盘山的偏僻小路,太可惜了。”
慧君奇道:“萧关这么有名?”
唐志道:“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在这里作的。西方和北方的游牧民族要进攻震旦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山西大同盆地进攻,那里有雁门关;还有一条就是从宁夏过来,萧关是必经之道。匈奴之后有突厥、吐蕃,入侵中原都要经过萧关。这里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秦长城也经过这里。占领萧关,她们可以长驱直入到达长安城下,八百里秦川永无宁日。匈奴就曾经攻破萧关,安史之乱后,吐蕃也占领过萧关,打进长安,后来萧关一直在吐蕃手中。”
慧君仔细听唐志介绍,“原来萧关这么重要,所以你才心甘情愿到青海去,准备把吐蕃干掉?”
唐志叹了一口气,“我在长安呆了这么久,慢慢融入到这个世界,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有这么多百姓,想到百年之后他们都要遭受外族的蹂躏,我总是不能安下心来。你知道吗?北宋的时候宋军和西夏在六盘山交战,三战三败,从此永远失去了六盘山和河西走廊的马匹,没有了骑兵部队。明朝的边界战线也在这里,这里是秦长城啊,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唐朝之后,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后世华夏的国土还是从大清手上接过来的。”
慧君见唐志心思沉沉,心疼得不行,握住唐志的手,轻声说,“不要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担在自己身上,你这是何苦来着?你挑得起这副担子吗?太祖只有一个,你也说3000年难出一个,那是神人,三座大山啊,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掀翻了,有几人能做到?不说绝后,至少是空前。
咱是谁呀?咱只是一凡人,还是两个在横店混不下去的小人物,不是救世主,即使你现在身居高位,也只有一个小人物的心脏,你以为穿越一下你就无所不能了?歇着吧您嘞。你就当现在咱们是在横店演戏,连续古装戏。”
慧君的劝说让唐志苦笑起来,自己的心气上去了,心力还是老样子,咱最合适的工作还是在大公司作一个小保安混日子。自己本来想作一个悠闲的小公子,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这万恶的封建社会,没有自己的势力,你想悠闲也做不到。
唐志和慧君在茶棚聊得热闹,车厢内的女眷都偷偷瞄过来,对于唐九郎和慧君这对眷属还是很羡慕的。孙昕等人的家属属对两人都不熟悉,慧君还是临行前和他们简单聊了几句,互相的性情还是没有摸透。
和男人的意气风发不同,女人们都有些忐忑不安,据说河湟之地特别冷,高原上的吐蕃又很凶悍,在这里做官当兵可不容易。
通关文牒办好,车队穿萧关而去。联络人出了一笔钱,得到驻军允许,唐志带着娄师德几人上了萧关。了望台上,大块黑铅一般的乌云笼罩着大地,长城像一条玉龙在崇山峻岭蜿蜒,大雪覆盖的群上如波浪起伏的大海起伏不定,朔风呼啸,仿佛千军万马在此厮杀,一下子把大家带进金特铁马的古战场。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萧关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
这次到鄯州戍边,唐志劝说学习班的这些进士一起去,结果娄师德和李琦都答应下来,其他还有几个同道。有些落榜的举子在娄师德的劝说下也跟着来了。唐志说了,会根据大家的才能分配合适的岗位,三年之后不愿意呆下去的人可以调换到泉州去,或者到兴业公司的其他分公司,这样得到很多人的响应。要知道建设兵团把吐谷浑的地盘全都拿下来了,而且还要建立基层组织,需要的干部太多了,不怕没有位置。而且在边关戍边,容易建功立业,对于年轻人是最好的锻炼。
大家豪情满怀,面对苍莽大地,当然得吟诗一首。唐志因为资格最老,当然要先来。
唐志道,“我的诗赋都不行,就不献丑了。刚才看到萧关雪景,有感而发,填了一首词,只是只有上半阙,下半阙怎么也凑不上来,要不大家帮我续上?”
嘿!还真有啊。刚才让先生先来也是客气,大家都知道他从不做诗,写的文章也是大白话,今天居然填了一首词,虽然只有上半阙,也不错,都嚷着要听。
唐志清清嗓子,道:“大家听好了,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沁园春,标题是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唐志念完,大家眼睛一亮,词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气势,真是太难得!
“还有呢?”
“没了,下边的要看你们的了。”
“啊?”好嘛,这不是让人难受吗?大家开始苦思冥想起来,上半阙这么好,这下半阙可得续好了。诗以言志,想要续上下半阙可不容易,不是文采不够,而是胸怀不够啊。
唐志看着这一幕幸灾乐祸,找点事给这些家伙去做,省得他们精力没处使。大家想了半天,终于没有把下半阙续上,不免有点垂头丧气,本来想作诗的都不吭声了。
过了萧关就是原州,本来是平凉郡,大唐在这里改设立原州中都督府,这里是丝绸之路东段的中心枢纽,这段道路沿途平坦,多数地段沿泾水、清水河而行,而后又有苋麻河谷可循,山不险峻路不陡,大车可通行无阻,所以这里也成为商家和旅人休整歇脚的重要城镇。
至于南面的渭河河谷,因为地势险峻,不利于大队人马通行,而且道路维护非同太高,所以基本荒废了。只有在北宋时期,因为六盘山被西夏占领,丝绸之路被隔断,为了打通丝绸之路获得战马,北宋花费大量的人力在渭河开辟通道,河湟开边,和吐蕃人争夺河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