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却说《丝绸之路》剧组离开长安,一路巡演,剧组在洛阳、扬州、建康等地受到热烈欢迎,无数的达官贵人送来珠宝和绢帛,都想见宝琴一面,有的甚至直接邀请宝琴到家中表演,最后都被护卫队拒绝了,闹出很多不愉快,最后还是宝琴把圣人抬出来才平息这些风波。张漩把剧组送到洛阳之后,自己带着30多人就直接到泉州组建南海舰队,护卫剧组的担子交给自己的部下张岩,这是他的族人,30多岁,思维缜密,行事稳重,当年唐志招收护卫的时候进的护卫队,也曾经做过文工团的武术教练,后来参加御林军校。这次本来是要和张漩一起去泉州的,因为《丝》剧组的原因,临时让他做护卫队的队长,剧组一共有20名队员
张漩从洛阳乘漕船沿着大运河到扬州,再从扬州坐大海船至泉州。漕船都是两丈多长,平底,在船尾搭了一个棚子,可以载人。现在正是秋粮北运的时节,一艘艘漕船满载粮食从南往北而来。现在大运河开挖不久,运河的管理主要由水陆转运使负责,现在大唐的税收是采取租庸调的方式,运粮都是征集民间船只。
海船是大唐有名的银锒船,船舷十五格,可贮货物2000石之多,采用榫钉接合与油灰捻缝技术,使木料延长,能造大船。不过银锒船也是平底船,在北海航行还可以,因为北海的海底较浅,风浪不大,但是到了南海,海深浪大,平底船就不够看了,明朝的福船都是尖底船。泉州公司成立了一个商队,专门走扬州至泉州的海路,大量的茶叶,咸鱼等海产品运至扬州,再走运河转到洛阳。
现在是冬天,海上风平浪静,没想到就是这样张漩也吐了个天翻地覆,这才知道大海可不是那么好混的。崔衡一帮兄弟和唐志的六哥唐恕也跟着过来,他们稍微好点,就是有点晕船。
652年初,海船到达泉州港,进港的时候正是黄昏,夕阳在远处的山顶徘徊,波光粼粼,彩霞满天,归来的渔船把今天的捕获抬上码头,鱼贩们立即围了上来。现在泉州的食盐丰富而且便宜,很多卖不掉的鱼都可以做成咸鱼,还有紫菜、海带等海产品,行销全国各地,现在渔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
长安的冬日寒风凌厉,这里的冬日却温暖如春。张漩现在浑身没有力气,崔衢只能叫了一顶轿子把他抬上岸,找到得月楼住下。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西晋时期北方大乱,中原很多家族开始往南迁徙,来到福建的主要有八姓,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是中原汉族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
张漩恢复过来之后,跟泉州兴业公司联系上了。公司负责人是昭武商人史文静负责,他是塔娜的父亲,和康有义的学者模样不同,史文静是典型的粟特商人,肥胖敦实,嘴大鼻高,一脸络腮胡子微微往上翘,眼睛鼓得像铜钱一般大。
史文静殷勤陪同张漩在泉州转了转。唐志手底下有些什么人,史文静也很清楚,张漩是最早追随唐志的那批人,也是亲传弟子,将来泉州的南洋舰队都由这个年轻人负责,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当然得搞好关系。
泉州到处都在修路,兴建港口,也建了一个大广场,几栋大楼,还建了一些工厂,规划了几个大区,看样子这些规划有唐九郎的影响。张漩也结识了一些当地的社会名流和大企业主,慢慢开始融入这个圈子。
张漩主要参观了泉州造船厂。古代震旦没有往海上发展的动力,自然经验、技术会积累缓慢。宋元时期,航海能力曾有过大力提升,海外贸易空前繁盛,可是把持航道的却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南海打捞上来的沉船大都是阿拉伯船只,这让那些宣扬震旦船舶领先的砖家非常尴尬。明朝选择郑和七下西洋,走的也是阿拉伯人往返的航线,是贴着海岸线航行,困难程度跟哥伦布横跨大西洋、麦哲伦环球航行等是远远不能比的。福船是大,可是制图、导航、海战等综合实力不行,依然开启不了大航海时代。
唐志拿出来的风帆战舰是盖伦船,盖伦船是西方木制船最后的发展方向,直接跳过克拉克船的发展阶段,免去高耸的船首楼尾楼直接搞盖伦船结构。盖伦船是u型船身,且u型口往内收缩,使水线处的宽度大于上甲板宽度;龙骨加密集的肋骨结构,多层互通甲板,放弃水密舱结构,舷侧开窗射击,关窗防水。取消中西方之前船型的船艏楼、船艉楼。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需要运载大批货物和士兵横渡大西洋,当时的主要海船已不再胜任这样的繁重任务,西班牙盖伦船则结合了其他船型的优点,因此久负盛名。它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数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达2000吨,吃水8米,有较好的续航力,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因为唐志把炼钢技术搞出来了,同时在泉州造船厂建立了机械厂和木材厂,所以盖伦船的部分结构选择钢铁制造,比如铁钉、肋骨、支架等。甚至可以考虑整体外裹铁壳,水下贴铜皮。
现在泉州造船厂是由崔轩负责,他是博陵崔家大房的人,是慧君的堂叔,排行老六,30多岁,精明干练。现在整个造船厂基本都是崔家子弟在打理,他们从百济秘密转移不少船匠过来,还用买了几十艘银锒船从东南亚买回不少柚木,准备大干一场,对面的台湾岛还有桧木,也可以拿来用。
俗话说百年海军,和后世的航空母舰一样,风帆战舰也是汇集了当今世界的最高技术,而且还有许多技术需要积累、突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搞出来的。百济和大唐的造船业都是近海船只,远洋船队基本没有,现在阿拉伯的海船和技术可以横渡印度洋,他们的造船技术也是保密的,但是和盖伦船不是一个档次。
为了建造盖伦船,唐志在这里建立了最完整的学校,招收的学生有1000多名,这是除了唐家镇人数最多的学校,这些学生都是造船厂的后备人才,将来唐志还想搞一个海军学校,培养舰队的专用人才。不过这都要等到张漩这批人成长起来之后。
盖伦战舰采用了三桅杆,横帆,船身的长宽比也都确定在5:1左右,船的前后还有两个首尾纵帆。造船厂建起了帆布厂,制作西方的软帆。关于软帆和硬帆后世有许多争论,其实没有什么好争的,近海风向变化很大,用硬帆更合适,远洋海船一定要用软帆,因为风帆战舰上面全是火炮,船太重,硬帆的面积小,根本就拉不动。横渡大洋的船只都是大家伙,都要依靠风力,只有软帆才行。
主桅杆上的软帆有四层,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升起或者降落,可以调节。只有在侧风、迎风的时候,帆不会相互遮挡,才能满帆前进,而且必须是风速不大、海面平静的时候。
舰首的三角帆最早是阿拉伯发明的,阿拉伯人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逐渐掌握了逆风行船的技巧。技巧的关键部分是三角形可旋转的帆。驾船人通过旋转船帆,调整帆与风向的角度,就可以使船斜向以“s”型路线逆风前进。15世纪前后的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就是靠此发明,进行环球航行的。想象一下,在没有蒸汽动力的年代,茫茫大海上各种风向都有,遇逆风就停船或倒退,那环球航行就变得让人望而却步了。
帆布都是用粗麻线织成的,如果被点燃就是一个大火炬。西方都是把菱镁石粉用高温焙烧,剩下的矿石粉用来浸泡帆布,可以使帆布耐火,这就是耐火帆布。
除了风帆,还有木材干燥的问题,建立干燥窑这又是一门技术。风帆战舰用的都是大木料,阴干需要3、4年时间,18世纪英国硬性规定:龙骨与肋骨搭建好的船,必须在船台上自然风干一年,才能继续进行船体内外的板材铺设。风干就是对木材进行‘灭活’,杀死植物细胞。唐志当然等不了这么久,干燥窑立刻上马。
盖伦船上有各种配件——船舵、舵盘、灭火箱、罗经盘等等,泉州造船厂的工匠用了很长时间才把盖伦船的结构搞清楚,画出图纸,再造出一只一模一样的模型,下一步按比例放大下料就行了。唐志告诉他们,第一艘船要严格按照模型的样子完全复制出来,不要做任何的改动,等下水试航之后再做调整。
张漩刚到造船厂的时候,工人师傅们正在船台上铺设龙骨、接合肋骨,依靠这些网状的肋骨和内、外船板形成了厚实的装甲层,牢固地保护战舰。
因为盖伦船是向内弯曲的,像不倒翁的底盘,不易倾覆,这就要把木材制作成为弯曲的肋骨。采取的方法是先通过蒸汽蒸,使木材软化,然后在按照角度在几个点上定柱,卡住,然后就象弯钢筋一样一点点弯曲过去。下水之后整体膨胀,结构就逼紧了,靠的是整体互相拉力使船体的强度得到充分的保证。
待到船体成形,就要铺设外板和内板,有的地方通过打制的锻铁件固定,许多地方则靠卡接,用麻绳、毛发、油灰、焦油、沥青等物品,填充外板缝隙,防止渗水。船底的木板还要用煤焦油涂抹,抵御海水和海底生物的侵蚀。
还有就是桅杆,帆船的桅杆不是用一根足够长度的单独木料制造,而是多根木料拼接而成。这是因为单一的木料在长度上和强度上很难满足需求,而且一经损伤就会形成隐患,很容易在关键时刻折断。主桅杆一般由18段冷杉木拼接而成。这18根木材并不是一根接一根地连接,而是9根一组木料经过榫合的方式彼此紧密地卡在一起,然后再向外延展。从桅杆的截面上看,8根木料紧紧嵌住了中间的核心,它们按一定弧度成圆形并相互嵌接,每段在纵向又由两个方材相互搭接。这些木料组成了一个稳定的圆形。
风帆战舰是近代西方科学的结晶,唐志现在把风帆战舰的模型让大唐人仿造,就是想让大唐的工匠把这些技术吃透,有些技术可以运用到其他海船制造上。这些投入在5年内是见不到功效的,现在兴业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都投入这里,这是一个吸金巨兽。
崔轩领着张漩参观设计室,一个大厅,一边是科技人员的办公地点,一边摆放着上百种风帆战舰的各种部件的仿制模型,让张漩头疼和佩服的就是几个桅杆上密密麻麻如同蜘蛛网一般的缆绳,这么多绳子看着就头晕,更别说去操纵了,真不知道那些工匠是怎么把整个风帆复制,然后再操纵起来,现在这些工匠就是最好的教练了。
崔轩笑道:“张团长,怎么样?我们的工匠不错吧?”
张漩只有点头赞叹:“太了不起了,你们能做到这一步真不容易。”
崔轩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这些都是花了重金的。比如这个风帆升降的缆绳,厂里出了500缗钱,现在工厂的工匠师傅和一些学生组成各种公关小组,把战舰的各个部件都摸熟弄透。这里主要是一些大的部件,还有一些细节我们还没有搞清楚,有些东西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说来说去,英格兰的造船技术可是真了不起啊,也可以猜测其他技术也是不得了,如果能全**过来就好了。”
对于崔轩的感叹,张漩也深有体会,也许英格兰的技术真不止这一点,如果师父留下一些来会怎么样?想到这里张漩赶紧把这个想法排出去,“建康造船厂那边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