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章 柳暗花明
    经过会商,决定由吴大溦和续昌赴朝查办。



    吴大溦和续昌抵达马山浦后,袁世凯即派人将叙述事变经过的书面报告呈上。后在汉城和二人相见后,又当面为自己辩解。



    但他承认自己没经请示,也主动为自己擅自开衅请罪。吴大溦和续昌没因此而责备他,肯定了他的做法。但要求他即刻搬出皇宫,以免落人口实。



    本来以为平定甲申政变自己是奇功一件,没想到虽然没给自己惹出祸端,而最后也不过是没什么过失而已。



    但是,袁世凯不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所以,特别地沮丧。



    从皇宫搬出,也使袁世凯很没有面子。



    人就是这样,被人查办,查没查出什么事也会搞得满城风雨。加之与吴兆有等人反目,袁世凯的处境越来越困难。



    但他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整日大呼人心难测;并称自己是“官运恶极”。一直以来一帆风顺的袁世凯,经不起这一系列的挫折,心灰意冷到了极点。



    恰在这时,袁世凯的嗣母牛氏,从他给家人的信中得知袁世凯的环境险恶,吓得旧疾复发。急函袁世凯回家。



    袁世凯正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就和吴大溦请假回国。



    一八八五年一月三十日,用袁世凯自己的话说,终于离开汉城这个事非之地。



    他乘超勇舰先赶到旅顺,看望了在那里任职的堂叔袁保龄。



    两天后,吴大溦和续昌也到了旅顺,袁世凯和他们一起乘船去秦皇岛。



    驶出不久,遇到浮冰,船无法前行,他们改去山东烟台。到三月中旬,才辗转返回直隶总督所在地天津。



    想不到袁世凯这一次又因祸得福。吴大溦见到李鸿章后,对袁世凯大加赞扬,称其为奇才,是人才难得。



    李鸿章本来就对袁世凯印象不错,听吴大溦如此一说,更加令眼相看,从此也就真正成为袁世凯的靠山。



    吴大溦向朝廷汇报时,又把袁世凯大大吹捧了一番,使袁世凯这个从来名不见经传的人,成了众人瞩目的人物。



    袁世凯和李鸿章虽然多次通信,但在天津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无论是仪表堂堂还是谈吐干练,都给李鸿章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李鸿章的意思,袁世凯还是返回朝鲜,但袁世凯坚持回家探母,李鸿章也就准了他的假。这样,袁世凯在离家几年后,踏上了回故乡河南项城的路。



    一路上,他不知道自己很快会时来运转,是很消沉的。



    脑海里总是浮现着自己那位朝鲜好友,金允植为自己送行的那首《送慰廷归河南》诗:“名高人多嫉,功成众所忌,此事古今同,处事谅不易;最值危急日,人敢敛手避;黜者怀首鼠,懦夫常惴惴;事定反觅疵,利**渐渍;遂将功为过,摧折丈夫志;君今浩然归,俯仰无所谓;天日照孔昭,贤才岂中弃;相见如不远,努力勉王事。”



    这个世上如果还有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也就只有这位朝鲜朋友了!袁世凯长叹了一口气。



    一九八五年三月,日本伊藤博文一行来华,谈判解决中日军队在朝鲜的冲突和撤军问题。



    清**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之谈判。



    四月,经反复协商,签订了《天津条约》。



    规定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两国均不派员教练朝鲜军队。今后如发生变故或重大事件,需要派兵去朝鲜要相互照会,事定即撤,不得留驻。



    这个条约虽然解决了中日当时的军事冲突问题,却为日本出兵朝鲜留下了伏机。



    在谈判中,日本方坚决要求严惩袁世凯,遭到了李鸿章的严词拒绝。



    他强调营官奉国王之命带兵入宫是正常之举,无任何错处。



    同年夏天,清军从朝鲜撤回国内。



    军队的撤回,特别是袁世凯的离开,清**基本失去了对朝鲜的管控。



    闵妃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借机投靠俄国,企图请求俄国保护和训练军队。



    李鸿章得知这情况后,认为不能坐视不管。而朝鲜的亲日派,对大院君李罡应被软禁在中国一直惴惴不安,多次提出异议。李鸿章权衡利弊后,决定送大院君李罡应回朝鲜,利用其的影响和力量,牵制闵妃集团。



    谁去护送呢?李鸿章想到了袁世凯。



    李鸿章先征求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的意见。



    袁保龄看袁世凯能够看准时机,及时摆脱朝鲜的困境还是很满意的。觉得袁世凯到底没有功名,没有往上升的敲门砖,所谓先天不足。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科举这一课是非补不可。而现在朝鲜驻军已撤回,没袁世凯什么事了,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恶补一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没征求袁世凯意见,就自行做主,在李鸿章面前力辞这个差事。



    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是士大夫,李鸿章很理解袁保龄爱侄之心,也就没再坚持。



    接到堂叔袁保龄让自己读书准备参加秋季科考的信,袁世凯想都没想就扔到一边。



    早已对读科举的那些书深恶痛绝,自知自己不管怎么样努力,也是徒劳,不可能榜上有名。不过是自取其辱,在人前丢人现眼。



    忙了几年,回到家乡,虽然算不上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但也混了个不大不小的官。



    走科举之路?中了举人又能怎么样?张謇堂堂的状元郎,天子门生,科考第一,还不是给吴长庆当个幕僚而已。



    什么读书自有颜如玉?自己没取得功名,照样抱得美人归。特别是三个朝鲜小妾,一个比一个漂亮。



    找到过去的狐朋狗友,每天花天酒地,袁世凯在家乡也忙得不亦乐乎。



    七月,朝鲜的形势越来越失去控制。李鸿章害怕迟则生变,急于送李罡应回国,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想了想去,还是袁世凯最为合适。



    正在这时,又收到了高宗李熙的信件。



    李熙在信中,明确提出袁世凯是唯一人选。他在信中写道:“自庆军撤回后,民无所持,物情危惧;唯袁舍人据东三年,熟谙国情,练达时务,为上下所信。去年冬,身试危险,廓清乱气,扶植藩邦,诞教皇灵,举国人民方切感佩之心,不图该员成功不居,飘然辞去。现敝邦事务繁殷,无与咨商,应请再派该员东来,籍以镇定民心,筹议时务,必大有裨益于艰难之际也。”



    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李熙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李鸿章用袁世凯的决心。



    在上报朝廷之前,他还是想做通袁保龄的工作。



    送大院君李罡应回国,既事关重大,也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也可能断送了李罡应的性命。



    为了说服袁保龄,李鸿章讲完自己的理由后,也把李熙的信拿给袁保龄看。



    关系到国家的大事,袁保龄不能再推托了。



    李鸿章于是写了如下的上奏:“袁世凯胆略兼优,能识大体,对朝鲜情形,最为熟悉,新旧两党咸相敬重——该国君臣殷殷慰留。昨接朝王来函,亦敦请该员在彼襄助,若令前往,当能处置裕如。(朝鲜)变乱频仍,朝王外虽感德,内则趋向不专,有择强自庇之意(袁世凯)足智多谋,与朝鲜外署廷臣,素能联络,遇事冀可挽回匡正”“因其任重道远,前功本应优予奖擢,令其出使属邦,尤须隆重其位,使之稍有威风,籍资坐镇。”



    保举和推荐一个人,总要说一些赞扬之词,甚至可能说一些过头话。



    但是,从这份奏章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李鸿章对袁世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