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8章 武昌起义
    百泉景区位于新乡西北二十五公里处,是河南省最大的、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的美誉。百泉湖位于苏门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百泉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



    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是万仙山根部向东延伸到这里形成的一座山头。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着万仙山的石隙缝间向东挤压而来,到达苏门山时,从山南麓的石窦中向上仰天喷出,就形成了这碧波荡漾的百泉湖。这一山一水,交互相映。



    百泉因百泉湖而得名。它远溯于三皇时期,盛名于殷商时代。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就已唱出了赞美百泉的诗句。《荀子.儒效篇》云:“武王伐纣,暮宿于百泉。”证明了百泉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是风光怡人之地。以后历经整修、改造,使百泉成为中原地区着名的古典园林,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古建筑达九十多处,其建筑风格既有南方的小巧玲珑、清新秀丽,又有北方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集南北方建筑艺术为一身,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溶为一体。



    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开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水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经常流量四至五个,最深处达三米,水温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



    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始建于元的清军阁,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涌金"、"喷玉"、"灵源"、"放鱼"、"洗心"、"下马 "诸亭沿湖而立,设计古朴,造型玲珑剔透。其中:以"涌金亭"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书体楷行柔中藏锋。



    百泉湖水,清澈见底,毛发可鉴。阳光照射,颗颗金光闪耀,如金似玉,故又有“涌金泉”之称。元代词人王磬在《咏百泉灵源泉》中赞曰:“济南七十二泉,散在坡迤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并出画栏前。”



    若值“三伏”酷暑,湖畔石阶一坐,淋漓大汗顿然被丝丝凉意逼走;“三九”严寒,湖面升起腾腾薄雾,袅袅娜娜弥漫于亭台楼阁之间如入仙境。泛舟湖面,亭台楼阁点缀在平湖远山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袁世凯被罢官回乡后,见百泉多处建筑破损失修,联合长期寓居辉县的挚友徐世昌,倡议重修百泉名胜。



    袁徐领先募捐筹集资金,得到张镇芳、端方、蔡绍基及北洋袍泽、河南士绅热情捐助,共募得捐银一万五千余两。



    历时两年多,修葺增饰了亭台宇榭祠庙等胜迹,修治了巡山跸道,疏浚了泉流,百泉名胜焕然一新。



    袁世凯亲拟碑文,徐世昌书丹的《重修百泉祠庙碑》立于百泉湖西岸。



    袁世凯很为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事而自豪。



    张謇走一段时间了,陆陆续续传来的都是好消息,但朝廷那边就是没有实际性进展。就在袁世凯的焦急地等待中,机会来了。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文学社,这个有着书香名字的革命团体,他的领导人是蒋翊武以及刘复基等。其实,文学社是从同盟会中脱离出来的,由于不满同盟会“轻军事,重政治”的理念。于是,蒋翊武以及刘复基就从同盟会中脱离出来,而文学社主要的人员都是新军成员,以及其他一些出生贫寒的人士。



    共进会跟文学社一样也是从同盟会脱离出来的,他的领导人是孙武、刘公以及居正和焦达峰等。共进会的成员一般都是留学日本的学生,当时他们脱离同盟会是因为不满同盟会的工作方式。不过,当时为了壮大势力,共进会还是打着同盟会的旗号。



    他们发展的成员也是多来自新军。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发展的起义人员大多在新军,革命党人也担心这些人被调走,决定在武昌尽快发动起义。



    一九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十月六日发动起义。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了会议,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同日武昌新军驻扎在南湖的炮队,由于士兵与长官因个人矛盾打架,几个士兵把长官狠狠打了一顿。这件事情惊动了湖北总督瑞澄及统军的张彪,他们肯定也听到了一些风声,决定加强对新军的管理。炮队事件后,瑞澄和张彪下令收缴新军部队的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为加强对部队的有效控制,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节日不放假。



    为了应对这一意外情况,加之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如约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把起义时间推迟到十月十六日。



    十月九日中午,孙武等人在指挥部里紧张地配制炸.药。此时革命党重要成员刘仲文的弟弟刘同也来了到这里,他点起一根烟,兴致勃勃地在一边看热闹。



    据说他实际上是炸.药的出资人,所以谁也不好意思提醒他:为了安全,不要吸烟。



    烟瘾过完,刘同看看周围,找不到烟灰缸,只有旁边一个脏兮兮的盆子像是装垃圾的。扔烟头的水平还真高,还在冒烟的烟头精准无比地丢了进去。



    轰地一声炸.药爆炸,火焰窜起的烟雾升腾,盆里装的正是准备一周之后用的炸.药。离得近的孙武当场被炸得面目全非,赶紧将其送往医院。肇事者刘同反倒是安然无恙。



    此时大火已经一发不可收拾,滚滚浓烟四起,左邻右舍大呼救火。其他人准备把起义的文件和人员花名册等带走,可是这些都锁在柜子里,没人知道钥匙在哪。



    还没来得及想出办法,俄国巡捕已经到场,控制住所有人之后仔细搜查。不仅发现了危险的炸.药,用大斧劈开柜子还找到了起义名单、旗帜、通告、弹药、印信。很快,这些东西包括刘同在内的六人,全被俄方移交给了清政.府湖北当局。



    刘同很快就统统全招了。



    湖北布政司陈树屏建议销毁名册以安众心;督府师爷张梅生强烈反对,主张正好按名册抓人。



    如果湖广总督瑞澂听从了布政司陈树屏地建议,或许,武昌的起义就很难发生了。



    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特别睿智的君王,他在查抄一朝中大贪时,得到了一个木箱。从被查贪官处得知,箱里装的是朝中文武大臣和各级官员给他送礼的帐单。



    只要把箱子打开,就知道有谁对这位大贪行贿了。



    对于这位曾经权倾朝野,贪得无厌、雁过拔毛的贪婪之人,几乎没有人没给他送过礼。



    按律行贿与受贿同罪,文武大臣和各级官员人心惶惶,如坐针毡。



    但这个君王没有把木箱打开,而是当众把木箱烧掉,人心一下子安定了。



    政司陈树屏应该是知道这个故事,他提出地建议,也应该是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



    督府师爷张梅生可不是这么想的,好容易得到乱党的名册,正可以把这些人一网打尽,怎么能毁掉呢?



    湖广总督瑞澂偏偏听从了他的这位师爷张梅生的,立即下令关闭四城,按名单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眼看事已败露,总指挥蒋翊武决定于当晚十二时立即发动起义,以南湖炮队的炮声为号。他派遣邓玉麟去南湖炮队传达命令:炮一响,大家就行动!



    因为全城戒备森严,邓玉麟紧赶慢赶,十二点过后才回到炮队。炮兵兄弟们早已全部关灯睡觉,约定的时间已过,炮手又都已睡下,邓玉麟正不知怎么办,军警已闯入文学社总部,开始抓人。



    蒋翊武侥幸逃脱,而被捕的起义骨干彭楚藩、刘复基和杨宏胜,第二天清早人头就挂到了武昌城的门楼上。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彭楚藩、刘复基和杨宏胜,鼎鼎大名的武昌首义三烈士、这三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彭楚藩原名家栋,字青云,湖北鄂城人。一九零六年入湖北新军。后考入宪兵学校,毕业后在宪兵营任班长,先后加入湖北革命团体日知会、文学社等,是起义总指挥部的军事筹备员。



    刘复基字尧澄,湖南常德人,二十一岁时加入黄兴创立的华兴会,在流亡期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先后在长沙、上海武汉从事革命活动。



    入湖北新军后,加入文学社被推为评议部长。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被称为“小诸葛”。 一九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委任他为起义总指挥部的常驻军事筹备员。



    杨宏胜字益三,湖北鄂城人,在湖北新军当兵期间,加入文学社。根据起义总指挥部的决定,退伍离营,在中和门正街开一小杂货店作掩护,传递情报、联络同志。筹备起义时为交通员,负责起义时的弹.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