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1章 三句话不离老本行
    按照古文131班课程表上的安排,周五下午的第七、第八节课原本是思修课,但是思修课早在四月中旬就结课了,因此,第五、第六节课的英语课一上完,就相当于到周末了。



    托喻涛涛把英语课本带回宿舍,顾秋风马不停蹄地赶往文学院院楼的405室。



    结果,上锁的棕色木门告诉他,里面没人。



    人……都去哪儿了?



    带着疑惑,顾秋风打开405室的大门,坐在椅子上,打算在“405小分队”微信群里问问,可是认真想了想,最终,还是给吴刚发了条短信过去。



    【顾秋风:你们都在上课吗?】



    没过一会儿,吴刚就回信了。



    【吴刚:我们几个今天下午满课,赵老师也要上课,你就在405等着我们吧,我们下课后跟你汇合,然后一起去明月大酒店吃饭。】



    呃……



    顾秋风愣了愣,他没想到吴刚居然准确地猜出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所以,很快便作了回复。



    【顾秋风:好吧。】



    【吴刚:嗯。】



    放下手机,顾秋风不明白的是,既然如此,赵弘生教授为啥那样说话呢?



    ……



    ……



    七点半,六个人沿着马路步行至明月大酒店外面,在距离门口不远处的长椅上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静等赵弘生教授的到来。



    顾秋风一边应答着五位师兄师姐的话,一边打量着从来都没来过的明月大酒店。



    以他的眼光来看,这座酒店的设计真的是壕无人性!



    酒楼主楼差不多有四五层高,连同两边的建筑,皆被蓝色的玻璃墙包裹着,酒店的最顶端,镶嵌着“明月大酒店”五个大字,由于是晚上,整个酒店被幽蓝色的灯光照亮,远远看上去贵气十足,外围的流光每隔一会儿就循环往复,在夜色中备受瞩目。



    这一顿饭,得花多少钱啊?



    顾秋风暗暗想道。



    正看得入神,耳边突然传来两声“嘀嘀”的声音。



    顾秋风一看,眼珠子差点都掉到地上去了。



    赵弘生教授居然……是骑着一辆小电驴过来的!



    加上他那一身普普通通的衣服,简直跟传达室老大爷没什么两样!



    顾秋风仔细瞧了眼,老教授全身上下,也就那件挎包还算说得过去。



    五位师兄师姐倒是没怎么感到惊讶,反而笑嘻嘻地围上去同老教授打招呼,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



    寻了个位置停好小电驴,赵弘生教授便带着六个人往明月大酒店里面走去。



    刚一进去,顾秋风便发现,里面也是别有洞天。



    酒店内部,抬头可见散发着柔和光芒的水晶吊灯,四角矗立着几根金碧辉煌的承重柱,地面上则铺上了红色地毯,而且还有一条专门的红铯地毯从门口直铺到里面,给人一种电影节上走红毯的感觉。



    包间想来是赵弘生教授早就定好的,服务员刚走过来询问,老教授就把包间的门牌号报了下,服务员一听,立即引着几个人走到二楼走廊尽头的一个包间。



    顾秋风留意了一下,门牌号是228。



    拉开椅子坐下后,赵弘生教授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很快就说到了几个人的论文上面。



    这次论文出问题的,是吴刚。



    “你刚才说的,我听明白了。”赵弘生教授一脸认真,“你研究的虽是明代中叶的杂剧,但我感觉,明朝初年杂剧发展的情况,你没有讲清楚,下去好好查查资料吧。”



    吴刚赶紧点头称是。



    明朝初年的杂剧吗?



    在一旁喝着大麦茶,默默听着的顾秋风心里顿时想开了。



    说起来,明杂剧较之元杂剧大为逊色,其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也不及蔚为主琉的明传奇,但是,明代杂剧作家所创作的五百余种杂剧,还是有其继承发展轨迹的,他们写下了杂剧史上相对低沉但又具备自身个性的新篇章。



    明朝初年,杂剧创作较为单调。



    《御制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目,规定: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列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其时还曾颁发榜文明令:“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裁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敢有收藏的,沙了全家!”



    严酷的正策导致明初杂剧题材的偏狭。



    应运而生的宫廷派剧作家,在歌功颂德、粉饰太评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只有一些精于音律、熟谙南声的剧作家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中移步换形、与时俱进,使得明杂剧在剧本体至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都有一些革新与演变。



    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朱元璋的子孙朱权和朱友炖。他们左右并影响了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枫弄钥、胸无野心异志。作为一种正至韬晦的艺术展示,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成为宫廷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而做出些许突破的,当属罗贯中的朋友贾仲明(注:贾仲明说罗贯中: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和杨讷。



    这二人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的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亢铮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丰见说教、神仙道化乃至枫花雪钥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评的浓厚色彩。从语言风格上看,明初杂剧与元杂剧的质朴本色相较,有着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而从艺术创新上看,明初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



    朱友炖在剧中安排了灵活有趣的轮唱合唱,贾仲明将南北曲融入一折,杨讷的杂剧《西游记》更是超越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通常规范,这些,都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北曲奠定了基础。



    正想间,赵弘生教授却问了一句,“你们几个,想喝点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