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身为浙江布政使兼按察使,本地最高行政和司法长官,自然不会有任何人质疑他的权威。不过这出面与海汉人签署停战协议,说起来并不是什么脸上有光的好事,王畿当下便有些犹豫,没有立刻回应曲余同的话。
旁边自有察言观色之人,见王畿脸色凝重,当即便出声质疑曲余同的建议“曲大人所提之法不太妥当,王大人身为浙江大员,岂能屈尊降贵,亲自出面与那海汉蛮夷签署这城下之盟日后若是传扬开来,不免对王大人官声有损。”
而王畿所顾忌的也正在于此,大家都清楚现在官府是迫于海汉武力威胁,才不得不选择停战议和这条路。谁出面去与海汉人签署协议,谁就会被冠上一些不好的风评,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局势发生变化时成为背黑锅的责任人。如果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王畿肯定是不愿去出这个头了。
曲余同对此早有预案,当下便立刻反驳道“这怎么能说是城下之盟海汉是南方番邦,慕我大明繁华之名而来,允许他们在浙江境内经商,这是天国上朝对番邦小国的恩赐”
那人犹自不服,继续辩道“那海汉的另外两条要求也得白纸黑字写入协议,又当如何解释”
曲余同道“这还不简单不管是大明还是外国人,在杭州出了命案,官府本就有追查真相之责,这跟他们提不提要求有何干至于赔偿之事,大可以抚恤之名一笔带过便是。本官再说一次,海汉人目的与我们一样,要的是一个能体面结束这场闹剧的机会,他们要求官府首脑人物出面签下书面协议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此事操作得当,便是浙江官府收服番邦人心,扬我大明国威的大好事一桩,但若是处理不当,两国交战,黎民遭殃,还请各位大人都将后果考虑清楚再说。”
曲余同这番洗白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乍一听还颇有道理。俗话说官字两个口,如何解释两国间这一通武装冲突,最终还是要看官方的说法。只要双方能稍有一点默契,那么把这场武装冲突演变成两国冰释前嫌,大明提携小国的故事也是有可能的。而操作处理此事的浙江官府,非但无过,反而是大大地有功,说不定上报朝廷之后还能获得嘉奖表彰当然那还得好好构思一下奏折的内容才行。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吃曲余同这一套,比如刘峰对他这种不知不觉就把海汉洗白的做法很是不快“曲大人,照你这么说来,海汉入侵大明,伤我军民,那也这么一笔勾销了”
曲余同不动声色地应道“既然要把账算清楚,今时今日,刘大人可有与海汉决战于杭州城下之决心刘大人或许会说,海汉此时猖狂,不过是因为近期浙江军力空虚所致,那待北上剿匪的军队回来,再与海汉算清这笔帐不就行了下官可从没说要将此事一笔勾销,签了这协议,也不代表今后就不能开打了。”
刘峰被他这一通怼,脸色顿时就黑了。曲余同这种说法,无疑就是在指责军方的无能才造成了当下不得不向海汉妥协的局面,如果军方觉得签署停战协议不可接受,那大可再派兵出城去与海汉战个你死我活当然要是再吃了败仗,只怕议和的条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跟海汉拼命当然不可能,只要海汉不攻打杭州城,浙江官府已经不打算再将战事进行下去了。如果让朝廷知道浙江这边竟然被一支外国来的武装部队搅得不得安宁,那在场诸位谁都别想再过太平日子了。
刘峰自己也深谙其中道理,所以才会认可了王畿的议和决定,但心头还是有一股气难以平复。这被曲余同一番夹枪带棒的嘲讽,更是气得七窍生烟,正待发作之时,王畿却发话道“大局为重,还是先让海汉退兵为上”
王畿的话无疑就已经为这件事定下了基调,刘峰要是再继续跟曲余同争执下去,那不免就会被冠上“不顾大局”的罪名,当下只能哼了一声,狠狠瞪了曲余同一眼,先将这笔帐记在了心里。
既然王畿已经表态了要跟海汉和平解决当下的战事,那其他人再拼命反对也是无用,特别是对海汉反感最为强烈的军方,因为之前的战绩不佳,现在也的确无法作出硬气的表态。而大方向确定之后,细节问题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不管是破案和赔偿的实施时间表,还是开放通商权的具体地区,双方可操作的空间都要大得多。而王畿对曲余同此次表现也由一开始的不满转变成了欣赏,决定将后续的细节磋商也一并交给他出面处理,这种安排倒也正合了曲余同的心意。
曲余同辛辛苦苦配合海汉演这出戏,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保住自己宁波知府的官位不被撼动,如果能在王畿面前尽可能多地博得一些好感,那么成事的把握自然也会随之大增。而王畿现在把谈判的差事全权交给曲余同,基本就已经肯定了他在此次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今后谁想打宁波知府这个位子的主意,就得先掂量掂量布政使大人的意思了。
当然了,如果王畿属意别人,另外安排他人接手此事,那就别想从海汉那里轻松过关了。除了曲余同之外,其他官员出面很难再获得海汉的信任,换个人想要把谈了半截的停战协议完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终也还是会把事情交到曲余同手上。
海汉与曲余同之间事先就已经达成了默契,这停战协议具体怎么操作也早有预案,浙江官场上虽然有不少人都怀疑曲余同的立场,但也不得不承认曲余同跟海汉谈判的结果要比预计的好得多。至少在他的操作之下,浙江官府和各位大人的颜面基本是暂时保住了,否则让海汉再这么继续闹腾下去,乱了浙江,大伙儿不但要丢脸,而且还会有丢官之虞。
如今双方的对峙已经超过十日,钱塘江下游的航运几乎处于完全停滞状态,大量与此利益相关者已经在杭州城里吵翻了天,官府所承受的压力也快到了崩溃边缘。王畿如果不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不至于被曲余同几句诡辩就给带偏了方向,他敲定策略之后便催着曲余同赶紧实施,于是曲余同回到城里还不到两个时辰,便又马不停蹄地出城赶去见海汉人商议后续的处理。
“王畿这么快就拍板了”王汤姆也没想到双方谈完之后才过了不到半日,曲余同便带来了浙江官府决定接受条件,停战议和的消息。
曲余同赔笑道“布政使大人也是顾及民生,不愿让战火祸害到浙江百姓,也不想让两国之间误会越来越深,才会有此决定。”
这话王汤姆听了就听了,可不会当真。曲余同即便与海汉已经有了比较深度的合作,但他毕竟还是大明的地方高官,说话做事肯定要站在大明的立场上考虑,设法帮上司开脱责任也是情理中的事。王畿为什么会这么快答应下来,王汤姆心里大致还是有数的,杭州城里有海汉的暗桩,有关城中的舆论风向、大事小情,情报人员都会及时送出消息。城里议和派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又没有足够的战力来继续进行武力对抗,选择妥协只是时间问题。
接下来的事情相对就容易多了,双方只需将事前就议定好的停战协议内容拿出来,依照当前的形势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不过为了能让城内的同僚们不起疑心,曲余同这次没有立刻将谈好的协议内容呈上,当天回城之后装出一副殚精竭虑的样子,只声称协议细则还在讨价还价之中。王畿也不便催促,只能勉励他好好把控局面,尽量为官府争取到更好的条件。
又过了一天之后,曲余同才将协议内容上报到王畿处,获得他的首肯之后,又与王汤姆这边议定了双方碰面的时间地点,基本敲定了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这个环节。
在通盛码头大火案过去了大半个月之后,大明与海汉两国的代表终于是在杭州城东通盛码头的废墟旁举行了会面,就大火案及后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签署和平协议。
这份协议中当然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过“停战”两个字,因为按照约定,两国之间并没有爆发过战事,海汉军前些天在杭州湾各州府的军事示威行动也将被一笔抹掉,浙江官府会将其记录为海汉协助官府缉拿大火案真凶的措施。至于双方军队在杭州城外所发生的军事冲突以及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双方都很有默契地只字不提,而此事件也不会见诸于官方记录。简而言之,双方都不会承认在崇祯八年的年头上发生过小规模战斗,更不会将近期杭州城外的武装对峙定性为海汉对浙江的入侵。
关于通盛码头大火案的调查,浙江官府在这天向海汉移交了并不存在的“凶手”十五人,双方都同意就此终结案件,并且海汉承诺不会就此案再向浙江官府讨要说法。至于这十五名从杭州大牢里提出来的死刑犯原本是什么罪名,海汉又要如何处置他们,那就不是问题的重点了。
说服了海汉接受浙江官府交出的替罪羊,并放弃大火案的继续调查,这也算是曲余同在最后时刻为浙江官府“争取”到的好处之一,让王畿也松了一大口气。这个案子一日不结,海汉就一直有借口搞事情,曲余同的“努力”无疑是让浙江官府免除了一个原本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大麻烦。杭州府衙和协查此案的其他衙门近期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得此消息也全都对曲余同感激有加,将其视作了大救星。
至于海汉先前所提出的赔偿金,浙江官府仅需向海汉交付三艘与大火中烧毁船只相仿的帆船,作为官府对治安失察的补偿。而且这三艘船都不会以官方的名义交付,而是另有私人以捐助、赠予的方式完成交接,以保全官府的颜面不会受损。考虑到海汉在大火中有大量财物失踪和被毁,浙江官府很“大度”地给予了海汉商品入境贩卖免征赋税一年的待遇。反正海汉商品以走私的方式进入浙江市场也有两三年时间了,在此期间市舶司本来就没从海汉手里收到过税银,这个条件对大明来说并无太大的实际损失。
当然了,这个限期免税待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浙江官府对海汉开放通商权协议的一部分,而关于通商权的内容,才是这个协议的真正主体。为了掩饰浙江官府在外交和军事上的重大失败,这次的停战协议实际上就是以开放通商权的名义来起草和签署,而通盛码头大火案及相关后续处理的内容,只是在这协议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这也是王畿对曲余同的“谈判结果”感到比较满意的主要原因,光从这份协议的内容上来看,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是双方在战场上扳过手腕之后的结果,而是天国上朝出于仁慈,对于千里迢迢来此做买卖的外国番邦商人给予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优惠政策而已。
协议中约定,大明开放宁波府舟山岛给海汉商人修建商用设施,允许海汉人在当地长期居住并从事商业活动。这其实就相当于默认了海汉目前在舟山群岛的势力范围,虽然没有提及海汉在当地拥有的自治权和驻扎武装部队的权力,但谁也不会不识趣地在这种时候去挑骨头。
此外海汉商人还将拥有在浙江沿海的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嘉兴、杭州等地自由通商的权力,不过海汉籍人士进出当地城池,需主动向官方报备身份。这也是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通盛码头大火案的事件,到现在官府都还无法落实火灾遇难者到底有多少人是海汉人,多少人是他们所雇佣的明人船工水手。如果有了合理的登记制度,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被动状况的出现。
王畿身为浙江布政使兼按察使,本地最高行政和司法长官,自然不会有任何人质疑他的权威。不过这出面与海汉人签署停战协议,说起来并不是什么脸上有光的好事,王畿当下便有些犹豫,没有立刻回应曲余同的话。
旁边自有察言观色之人,见王畿脸色凝重,当即便出声质疑曲余同的建议“曲大人所提之法不太妥当,王大人身为浙江大员,岂能屈尊降贵,亲自出面与那海汉蛮夷签署这城下之盟日后若是传扬开来,不免对王大人官声有损。”
而王畿所顾忌的也正在于此,大家都清楚现在官府是迫于海汉武力威胁,才不得不选择停战议和这条路。谁出面去与海汉人签署协议,谁就会被冠上一些不好的风评,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局势发生变化时成为背黑锅的责任人。如果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王畿肯定是不愿去出这个头了。
曲余同对此早有预案,当下便立刻反驳道“这怎么能说是城下之盟海汉是南方番邦,慕我大明繁华之名而来,允许他们在浙江境内经商,这是天国上朝对番邦小国的恩赐”
那人犹自不服,继续辩道“那海汉的另外两条要求也得白纸黑字写入协议,又当如何解释”
曲余同道“这还不简单不管是大明还是外国人,在杭州出了命案,官府本就有追查真相之责,这跟他们提不提要求有何干至于赔偿之事,大可以抚恤之名一笔带过便是。本官再说一次,海汉人目的与我们一样,要的是一个能体面结束这场闹剧的机会,他们要求官府首脑人物出面签下书面协议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此事操作得当,便是浙江官府收服番邦人心,扬我大明国威的大好事一桩,但若是处理不当,两国交战,黎民遭殃,还请各位大人都将后果考虑清楚再说。”
曲余同这番洗白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乍一听还颇有道理。俗话说官字两个口,如何解释两国间这一通武装冲突,最终还是要看官方的说法。只要双方能稍有一点默契,那么把这场武装冲突演变成两国冰释前嫌,大明提携小国的故事也是有可能的。而操作处理此事的浙江官府,非但无过,反而是大大地有功,说不定上报朝廷之后还能获得嘉奖表彰当然那还得好好构思一下奏折的内容才行。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吃曲余同这一套,比如刘峰对他这种不知不觉就把海汉洗白的做法很是不快“曲大人,照你这么说来,海汉入侵大明,伤我军民,那也这么一笔勾销了”
曲余同不动声色地应道“既然要把账算清楚,今时今日,刘大人可有与海汉决战于杭州城下之决心刘大人或许会说,海汉此时猖狂,不过是因为近期浙江军力空虚所致,那待北上剿匪的军队回来,再与海汉算清这笔帐不就行了下官可从没说要将此事一笔勾销,签了这协议,也不代表今后就不能开打了。”
刘峰被他这一通怼,脸色顿时就黑了。曲余同这种说法,无疑就是在指责军方的无能才造成了当下不得不向海汉妥协的局面,如果军方觉得签署停战协议不可接受,那大可再派兵出城去与海汉战个你死我活当然要是再吃了败仗,只怕议和的条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跟海汉拼命当然不可能,只要海汉不攻打杭州城,浙江官府已经不打算再将战事进行下去了。如果让朝廷知道浙江这边竟然被一支外国来的武装部队搅得不得安宁,那在场诸位谁都别想再过太平日子了。
刘峰自己也深谙其中道理,所以才会认可了王畿的议和决定,但心头还是有一股气难以平复。这被曲余同一番夹枪带棒的嘲讽,更是气得七窍生烟,正待发作之时,王畿却发话道“大局为重,还是先让海汉退兵为上”
王畿的话无疑就已经为这件事定下了基调,刘峰要是再继续跟曲余同争执下去,那不免就会被冠上“不顾大局”的罪名,当下只能哼了一声,狠狠瞪了曲余同一眼,先将这笔帐记在了心里。
既然王畿已经表态了要跟海汉和平解决当下的战事,那其他人再拼命反对也是无用,特别是对海汉反感最为强烈的军方,因为之前的战绩不佳,现在也的确无法作出硬气的表态。而大方向确定之后,细节问题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不管是破案和赔偿的实施时间表,还是开放通商权的具体地区,双方可操作的空间都要大得多。而王畿对曲余同此次表现也由一开始的不满转变成了欣赏,决定将后续的细节磋商也一并交给他出面处理,这种安排倒也正合了曲余同的心意。
曲余同辛辛苦苦配合海汉演这出戏,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保住自己宁波知府的官位不被撼动,如果能在王畿面前尽可能多地博得一些好感,那么成事的把握自然也会随之大增。而王畿现在把谈判的差事全权交给曲余同,基本就已经肯定了他在此次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今后谁想打宁波知府这个位子的主意,就得先掂量掂量布政使大人的意思了。
当然了,如果王畿属意别人,另外安排他人接手此事,那就别想从海汉那里轻松过关了。除了曲余同之外,其他官员出面很难再获得海汉的信任,换个人想要把谈了半截的停战协议完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终也还是会把事情交到曲余同手上。
海汉与曲余同之间事先就已经达成了默契,这停战协议具体怎么操作也早有预案,浙江官场上虽然有不少人都怀疑曲余同的立场,但也不得不承认曲余同跟海汉谈判的结果要比预计的好得多。至少在他的操作之下,浙江官府和各位大人的颜面基本是暂时保住了,否则让海汉再这么继续闹腾下去,乱了浙江,大伙儿不但要丢脸,而且还会有丢官之虞。
如今双方的对峙已经超过十日,钱塘江下游的航运几乎处于完全停滞状态,大量与此利益相关者已经在杭州城里吵翻了天,官府所承受的压力也快到了崩溃边缘。王畿如果不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不至于被曲余同几句诡辩就给带偏了方向,他敲定策略之后便催着曲余同赶紧实施,于是曲余同回到城里还不到两个时辰,便又马不停蹄地出城赶去见海汉人商议后续的处理。
“王畿这么快就拍板了”王汤姆也没想到双方谈完之后才过了不到半日,曲余同便带来了浙江官府决定接受条件,停战议和的消息。
曲余同赔笑道“布政使大人也是顾及民生,不愿让战火祸害到浙江百姓,也不想让两国之间误会越来越深,才会有此决定。”
这话王汤姆听了就听了,可不会当真。曲余同即便与海汉已经有了比较深度的合作,但他毕竟还是大明的地方高官,说话做事肯定要站在大明的立场上考虑,设法帮上司开脱责任也是情理中的事。王畿为什么会这么快答应下来,王汤姆心里大致还是有数的,杭州城里有海汉的暗桩,有关城中的舆论风向、大事小情,情报人员都会及时送出消息。城里议和派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又没有足够的战力来继续进行武力对抗,选择妥协只是时间问题。
接下来的事情相对就容易多了,双方只需将事前就议定好的停战协议内容拿出来,依照当前的形势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不过为了能让城内的同僚们不起疑心,曲余同这次没有立刻将谈好的协议内容呈上,当天回城之后装出一副殚精竭虑的样子,只声称协议细则还在讨价还价之中。王畿也不便催促,只能勉励他好好把控局面,尽量为官府争取到更好的条件。
又过了一天之后,曲余同才将协议内容上报到王畿处,获得他的首肯之后,又与王汤姆这边议定了双方碰面的时间地点,基本敲定了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这个环节。
在通盛码头大火案过去了大半个月之后,大明与海汉两国的代表终于是在杭州城东通盛码头的废墟旁举行了会面,就大火案及后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签署和平协议。
这份协议中当然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过“停战”两个字,因为按照约定,两国之间并没有爆发过战事,海汉军前些天在杭州湾各州府的军事示威行动也将被一笔抹掉,浙江官府会将其记录为海汉协助官府缉拿大火案真凶的措施。至于双方军队在杭州城外所发生的军事冲突以及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双方都很有默契地只字不提,而此事件也不会见诸于官方记录。简而言之,双方都不会承认在崇祯八年的年头上发生过小规模战斗,更不会将近期杭州城外的武装对峙定性为海汉对浙江的入侵。
关于通盛码头大火案的调查,浙江官府在这天向海汉移交了并不存在的“凶手”十五人,双方都同意就此终结案件,并且海汉承诺不会就此案再向浙江官府讨要说法。至于这十五名从杭州大牢里提出来的死刑犯原本是什么罪名,海汉又要如何处置他们,那就不是问题的重点了。
说服了海汉接受浙江官府交出的替罪羊,并放弃大火案的继续调查,这也算是曲余同在最后时刻为浙江官府“争取”到的好处之一,让王畿也松了一大口气。这个案子一日不结,海汉就一直有借口搞事情,曲余同的“努力”无疑是让浙江官府免除了一个原本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大麻烦。杭州府衙和协查此案的其他衙门近期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得此消息也全都对曲余同感激有加,将其视作了大救星。
至于海汉先前所提出的赔偿金,浙江官府仅需向海汉交付三艘与大火中烧毁船只相仿的帆船,作为官府对治安失察的补偿。而且这三艘船都不会以官方的名义交付,而是另有私人以捐助、赠予的方式完成交接,以保全官府的颜面不会受损。考虑到海汉在大火中有大量财物失踪和被毁,浙江官府很“大度”地给予了海汉商品入境贩卖免征赋税一年的待遇。反正海汉商品以走私的方式进入浙江市场也有两三年时间了,在此期间市舶司本来就没从海汉手里收到过税银,这个条件对大明来说并无太大的实际损失。
当然了,这个限期免税待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浙江官府对海汉开放通商权协议的一部分,而关于通商权的内容,才是这个协议的真正主体。为了掩饰浙江官府在外交和军事上的重大失败,这次的停战协议实际上就是以开放通商权的名义来起草和签署,而通盛码头大火案及相关后续处理的内容,只是在这协议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这也是王畿对曲余同的“谈判结果”感到比较满意的主要原因,光从这份协议的内容上来看,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是双方在战场上扳过手腕之后的结果,而是天国上朝出于仁慈,对于千里迢迢来此做买卖的外国番邦商人给予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优惠政策而已。
协议中约定,大明开放宁波府舟山岛给海汉商人修建商用设施,允许海汉人在当地长期居住并从事商业活动。这其实就相当于默认了海汉目前在舟山群岛的势力范围,虽然没有提及海汉在当地拥有的自治权和驻扎武装部队的权力,但谁也不会不识趣地在这种时候去挑骨头。
此外海汉商人还将拥有在浙江沿海的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嘉兴、杭州等地自由通商的权力,不过海汉籍人士进出当地城池,需主动向官方报备身份。这也是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通盛码头大火案的事件,到现在官府都还无法落实火灾遇难者到底有多少人是海汉人,多少人是他们所雇佣的明人船工水手。如果有了合理的登记制度,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被动状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