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管它是“明远楼”还是“明近楼”, 文靖安只管先找自己的座位。
在明远楼左边,他顺利找到了写着“玉”字的小门,拿着竹牌提着考篮走了进去。
进了小门,文靖安再吸一口凉气。
眼前一排密密麻麻, 稍微比公共厕所单间大一些的考舍一眼望不到头, 这考舍三面有白墙围住, 顶上盖着黑瓦,配套设施无比简单, 只有一张“凳子”,一张“桌子”。
凳子是一块木板卡在两边墙壁的凹槽里。
桌子是一块大一点的木板卡在两边墙壁的凹槽里。
这对文靖安来说不算什么, 再简陋只要能写卷子就行, 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他要在这个牢笼般的考舍里至少待足两天两夜, 真正的科举煎熬从他踏进考场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此时是八月初八早晨, 这一日的整个白天依然属于考生进场时间,要到傍晚, 也就是酉正18:00考场大门才会正式关闭, 大门一旦关闭,除非人死了可以享受被从围墙扔出去的待遇, 否则考试结束之前, 谁也不能离开考场, 考官、考生一起煎熬
所以初八的整个白天文靖安要在那个考舍里坐着干等,初八晚上要在里边住一宿,这还不算完
初九早上卯正6:00正式发卷开考, 要一直到初十早上卯正考试才结束,因此初九整个白天和夜晚他也要在考舍度过,当然他也可以拖到初十傍晚的最后时限再交卷, 但那就是在这个“厕所”里关足三天两夜了,无论对于身体还是精神都是极大的折磨。
事实上,有的考生考完之后落下终生伤病,或者干脆出了考场就疯了,与这个反人类的考舍和考试制度难逃干系,更别说现在还是夏末初秋,天气暖而不凉,若到了二三月份的春闱,天寒地冻,在这种相当于露天的考舍里连住两日,要是准备不足,真会有人当场被冻死的
毫不夸张的说,科举真是用命考出来的。
唯一让文靖安觉得人性化的一点是,卡在墙壁两边凹槽里的大块木板,也就是那张“桌子”是能够拆下来的,拆下来之后接在凳子那块木板卡在的凹槽里,恰好可以拼接成一张小床,但这张小床是真的很小,即便是他也仅仅能垫住头尾而已,要是陈崇章那种身段,这两天别说有多难熬了。
如此,白天干等了一天,看着后面陆续进场的考生以及来回巡逻的考官,等到傍晚,清楚听见明远楼那边传来酉正的报时鼓声,接着贡院大门那边响起了鸣炮的声音,考场正式关闭,到初十卯正之前,任何活物都不得再进出了。
文靖安左右两边的考舍也都有了考生,只是彼此只知道对方存在,但不能见面,更别说交谈。
晚上第一顿饭由官府贡院里是有厨房的,考生甚至可以自己带炊具做饭,不过在封闭考场的情况下上万考生的伙食,质量之差可想而知,吃热菜别想了,一个馒头半条咸菜是最高待遇。
文靖安没有要馒头和咸菜,只要了一壶热水。
他和陈崇章这次的考篮由文妙安负责,考篮里除了笔墨砚台,装的全部都是吃食,咸甜酥、小油饼、牛肉干文妙安还整了半只烤鸡,其中状元糕和咸粽子是必备的,“糕粽”谐音“高中”,不用多说,这肯定是二舅妈的吩咐。
吃饱喝足,文靖安稍作收拾,等周边都安静下来,他将考篮放到凳子下方,然后拆了那张桌子勉强拼成一张床,脱掉外衣折叠成方块当枕头用,从凌晨折腾到现在,少说也有十三四个小时,又累又困,也不管床板硬得像石头,躺下来不久便沉沉睡去。
睡意朦胧中,听到明远楼那边敲响清晨五时的鼓声,随即周围传来稀稀疏疏的声音,考生们依次醒来,文靖安睁开眼,天还是黑的,只有明远楼高处有点点的星火,这时开始有负责他们玉字考舍的考官提着灯笼进来检查,并提醒他们速速做好准备迎接考试。
文靖安揉了揉眼睛,坐起来舒展筋骨,这床板果然有问题,硌得他后背好几处隐隐发痛,不过有得有失,身体上的痛苦换来了精神上的饱满,用昨晚喝剩下的哪壶水简单洗了把脸,瞬间无比清爽。
然后就是把桌子安装回去,将考篮从凳子地下取出来,按照文妙安的交代吃了两块状元糕和一只小粽子,将“高中”之意落实到具体上来。
一番操弄,时辰也就差不多了。
天色微微发亮,恰是黑夜与黎明的交接点。
明远楼敲响了卯正的钟声,平州、云州、蒙州三州主考官一同发出开考的信号。
俄顷,文靖安这边看到从玉字门进来一队受卷官以及一队监考官,受卷官对照座位号,开始依次分发文靖安等考生之前上交的答卷纸和草稿纸,监考官则全程监视,不发一语。
文靖安再次领到自己的答卷纸时,发现这上面除了加盖了许多印章之外,还多出了另外一张印有文字的官制纸。
上面印刷的就是本次乡试的全部考题了
题目是三道四书文八股,一首试帖诗五言六韵。
可以看到题目类型单一,但题量大,要不然也不会需要一天一夜的考试时间,而为了突出层次感,界分考生能力高低,三道四书文的难度从题目上来说就有递进的关系。
第一道是“大题”,也就是正常题目,从四书里边引用原句或者原段作为题目,出题者不作任何更改。
第一道大题是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这是孟子中的原文,出自齐桓晋文之事,一字不改。
这种题目对能够走到乡试这一步的考生来说基本没人会偏题,四书和朱熹的集注都被他们读烂了,以朱熹对这段话的解释为中心思想点写一篇八股文就不会有跑题,决出优劣的关键就在文采、文风上面了。
那么第二、第三道题便从题目上也体现出了难度。
这两道题都是小题,也就是传闻中的截搭题,由易到难,第二道是“有情搭”,第三道是“无情搭”。
第二道题目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两句话都是出自论语述而篇,都是孔子说的,但原本并不连在一起。
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可见考官是在同一篇章中将两句不同段落的话搭在了一起,且前后顺序还做了改变。
由于这两句话出自同一篇章同一人之口,只要能背诵论语且理解其意义,两句话联系在一起就能理解它的意思。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什么都知道的,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那么联合原文就可以有如下理解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什么都知道的,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地学习,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第三道无情搭就真的很无情,文靖安看了好半天才弄懂什么意思。
题目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辟如行远必自迩。
前半句出自大学,后半句出自中庸,两本书的句子搭在一起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截搭范畴,一般的无情搭都是出自同一本书的隔章搭或者同章断句搭,比较容易找到出处,这道题强行将大学、中庸的句子搭在一起,确实为难考生。
所幸考官心里还算有数,也知道自己这么做很无情,因此在题干里留了一点“情面”,考生只要找到这两句话的出处,然后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搭在一起还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比如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
联系四书章句集注对这两句话所在的原文的注解,那么考官的出题意图就显现出来了。
文靖安的理解是我们要学习圣人的学习方法 ,由近到远,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致知”的目的。
将这三道题目放在一起看至少可以发现两点意义。
第一,题目由浅入深,有大题,有小题,大题相对简单,小题越来越难。
第二,三道题目都涉及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里边的内容,没有顾此失彼。
三道题目分析完,文靖安心里已经有了个大概,至于文章写成什么样,那就看自己之前下的苦功和这次的临场发挥了。
于是由易入难,先解决第一道大题,铺开草稿纸,研墨提笔,一番思索之后开始动笔。
整个贡院上万人陷入一种绝对的静谧之中,上万考生将总计十几万年的苦读和心血诉诸笔墨,倾洒于字文之间,最终写完的那十来页纸张便决定了上万人的前途,然而谁都知道,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脱颖而出。
既残酷,又现实。
偏它拥有无穷尽的吸引力,让人前赴后继,乐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