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韬去镇上拿录取通知,杨建平开着他的宝贝疙瘩亲自送他去镇中心初中,就连杨建华和杨文彬都跟着去了,说是跟着沾点福气,让老杨家以后出更多的高材生。
杨文妮肯定也要去的,是她看着杨文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的走到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小弟能考上高中,以后有一个好的前程。
因为上一世小弟太苦了,平白无辜的承受了十三年的牢狱之灾,这一世要全都补回来。
其实录取通知是可以送到家里的,学校组织他们去镇上是为了照相合影,每年考上高中和中专的学生都会上学校的光荣榜,给后面的学弟学妹们做榜样。
包镇长给每人发了十块钱买学习用具,让他们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国家做贡献。这笔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不少了,有家境不好的学生当场就落泪了。
杨文妮见状偷偷找了镇长,让镇长派人到贫困学生家了解情况,实在家庭困难的,杨文妮愿意资助他们继续上学,但不能提杨文妮的名字,就说镇上现在有这个政策。
包镇长不同意,他可以帮杨文妮隐瞒姓名,但必须要告诉学生,是好心人资助,让学生要懂得感恩。
反正能够隐姓埋名就行了,杨文妮没有因为这事儿纠结,当即就痛快的答应了。
杨文韬回村的时候,村里敲锣打鼓的迎接他,搞得他压力山大,好像以后考不上大学就对不起全村的乡亲们。
其实村民敲锣打鼓还有一个原因,村里有了甜水井,以后有甜水喝了,都是沾了老杨家的光。
杨建华提议摆宴席,杨文韬坚决不同意,只是一个高中而已,等他考上大学再说。
杨建平尊重杨文韬的意见,杨文妮也觉得这个时候摆宴席太张扬了。
开砖厂的孙庆听说后特地过来祝贺,给杨文韬包了一个五十块钱的红包,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和感谢的话。
感谢杨文妮当初帮他提的意见,砖厂现在发展的很好,出的砖多了销路更好了,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贷款就能还上了。
孙庆顺便给杨文妮送了一张他的名片,上面有厂里的电话,让杨文妮有事电话联系。
当下就是一个处处都有商机的年代,只要格局打开了,只要你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难成功。
当然失败的案例不是没有,现实中杨文妮小时候就听说过,八十年代他们村里有个卖猪肉,想把生意干大,贷款跨几个省贩卖猪和牛,倒卖了两年钱没赚到不说,倒是欠银行的钱更多了。
没办法,他只能重操旧业,卖猪肉赚钱还债,最后还是他儿子外出打工帮他还完的贷款,不过,那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人胆子大敢倒腾就能发大财,因为一个人能不能富裕,胆子大只能说具备敢闯的条件,但是还需要具备天时地利,掌握市场行情等一些因素。
高逸也回来了,再有半个多月他的辞职手续就办下来了,他就可以回来帮忙了。
他来到杨家送给杨文韬一块手表和一支钢笔,杨文韬觉得手表太贵重了不敢要,只收下了钢笔。
“收下吧,不贵,有了手表时间观念更强,学习效率更高。”高逸言语间对杨文韬的期望似乎很高,紧接着他又拿出一摞书和一沓笔记,“这是高致高一的课本和笔记,你抽空可以先预习一下。”
太好了,提前预习的事儿正和杨文妮想到一块儿去了,不等杨文韬说什么,杨文妮先替他谢了高逸。
杨文韬在高逸面前特别乖巧,高逸和高致两兄弟都是村里人崇拜的学霸,高逸的建议他都会认真听,用力点点头“好,谢谢高大哥。”
“刚开学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把成绩看淡一点,毕竟能够考上一中的都是各个乡镇最拔尖的和城里一些很优秀的学生。”高逸很中肯地说道,
“乡镇的教学条件不能和城里比,很多时候不是你下降了,是他们太优秀了,但这些都是提前预习就能克服的,自信一点即可。”
高逸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他的切身经验,而这些经验杨文妮有过同样的经历。
在镇上你再拔尖,到了城里上高中才发现,什么叫人外有人。
说句大实话,城里的教育资源真的要比乡镇丰富很多,城里的学生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成绩优秀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对比之下会让很多农村考上来的学生容易被打击到自信心。这个时候更需要学生们去适应,只有过了适应期,自己的成绩才能蒸蒸日上。
现实中,杨文妮也是逼着自己去适应,她虽不是拔尖的,但成绩一直中上游。
“我们真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幸好有你高大哥指点你。”于常娟一边忙活着端茶倒水,一边还不忘发表点意见,说几句客套话,
“让你费心了,上次你给他的笔记,他天天跟宝贝一样抱着看。别说,还真管用,看了高致的笔记啊他真的考上高中了。”
“杨文韬很优秀,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我多言了,他在高中里肯定会更优秀的。”高逸有点不太好意思了。
高逸是没把杨文韬当外人才说的那些话,杨文妮感激还来不及呢,立刻说道“高大哥说的都是小弟马上要面对的,不管干什么,都需要有信心来支持,学习也是一样,一时的成绩代表不了什么,厚积薄发才能更上一层。”
杨文韬和高逸齐齐点头,非常赞同她的观点。
杨文妮在心里琢磨着,抽空要带杨文韬再去一次星海市,让杨文韬挑选一些他喜欢的书,顺便买一些高中的课外资料。
于常娟热情的邀请高逸一起吃饭,但高逸借口高奶奶已经做好了,先回家了,并和杨文妮约好了下午一起去工地。
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于常娟计划着让杨文韬明天去趟姥姥家报喜,让他们姥姥和姥爷也跟着高兴高兴。
谁知大晚上的,赵春娥来了,她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不过这次杨文妮猜错了,赵春娥居然是来叫他们一家明天去她家吃饭,说是杨老太太授意的。
分家这么多年来,杨老太太第一次叫他们过去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