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一年一度的秋季开学照常进行,很少有人想到2005年深秋的开学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再过一天,就是废除科举百年的祭日。
1905年9月2日,在华夏大地上延续长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由清朝光绪皇帝诏告废止。
或许我们历史上的祭日太多,或许我们民族记忆力不是特别好,但这样一个日子对于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而言,是一个需要记住的日子。
在写这本《中国教育生态调查报告》之前,我们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跳出_r这个特殊的日子,并特地把它放到最前面来写。不仅是为了时刻记住这个历史事件和历史因果关系,更重要还在于,它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及行为方式,有着某种借鉴乃至警醒之效。
关于科举制度废除前的那段历史,湖南学者谭伯牛用自己特有的文字,将此勾画得刻骨铭心——
1900年8月17日,清晨。
八达岭外,岔道城中,某院落。
院中,有一条板凳。板凳上,有一男一女,“贴背共坐”,仰天沉思不语。男子年纪在三十左右,身着半旧黑色湖绉锦袍,“发长逾寸,蓬首垢面”;女子看似六十开外,“布衣锥髻”,一副“乡姥姥”模样。虽仅初秋,晨间却是“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而这一男一女,竞已枯坐了一夜。这男子,便是光绪皇帝;这老妪,则是他的姨妈,慈禧太后。
二人贵为帝后,境遇却这般凄凉,形容竞如此狼狈,何也?原来,二人刚刚逃出京城,正走在“巡幸山西”的路上。“巡幸”,换作今日习语,客气一点,叫战略撤退;不客气,则叫避难。二人身为中国最高领袖,统领文武,保育黎元,难从何来?难,即所谓“庚子之难”(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以干支纪年,则称庚子年)。庚子仲夏,慈禧下诏,对万国宣战,不幸,反被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帝、后不得不仓促“西巡”,暂避风头。
若将晚清“新政”视作一篇文章,则此文以“罪己”开篇,以“变法”为纲,以废除科举为核心内容,而以清朝覆灭为终篇。
1900年8月20日,下诏罪己,并总结中国积弱之由:“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所谓“私”字,即指传统中国建基于宗法血缘组织,造成“惟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事实。
1901年1月29日,颁布“预约变法”上谕。除了君主制不能更动,诸凡政治、军事、教育、法律等重要领域,俱可改革。
1901年8月29日,谕:今后科举考试禁用八股文程式,改以策论试士。
日、俄因不满对方“侵夺”己方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的“利益”,于1904年2月开战,战场即设在东北地区。此一役打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清廷竞置国土国民于不顾,“严守中立”,史称“国耻”。第二年5月,战争以日本胜利终局。
“国运”虽不佳,教育改革的运气却极佳。日、俄战争无疑是一件大事,其必能影响中国内政无疑。举其大者而言,内政受此役之影响有二,一为立宪,一为废科举。日俄战争刚一结束,在教育改革问题上沉默了一年多的袁世凯、张之洞终于寻着“话把”,重提旧事。从题目看,此折题为“立停科举,推广学校”,不再说“递减科举,注重学堂”。
“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此外,袁、张等人特别在呈给慈禧的奏折内加了一段软硬兼施极具针对性的话吓唬她:“近数年来,各国盼我为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接着又哄她:“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
此折递上,效果极佳,1905年9月2日,奉上谕:“自丙午科(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终于废除了。六年后,清朝却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