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学校始创于2000年4月,最开始在安徽省利牛县新桥村。
杨华上中专时就喜欢教育,经常看这方面的书,总感觉己在教育上能干出点什么。那年,正好中央电视台曝光他们利辛县辍学率高,加之又看了张艺谋的那部《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他谋生了办一所学校的想法,他当即从了两年的制药厂辞职。
2000年第一天,杨华在村里贴出一张招生启事,招收因家贫失学、厌学怕学的小学毕业生,免收一切费用。老师都是他的哥们儿。学校起名叫“复兴学校”,取“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复兴”之意。
教室是杨华花钱租的,黑板是往墙上刷的黑漆,板擦是学生家长缝的,课桌和凳子是学生从家里搬来的,课本是别人用过的旧的。学校只有两台旧586电脑,学生每星期能轮上十几分钟的上机时间。
“原来的哥们儿都是中专毕业,态度认真,但能力不行,于是我就到北大去了,我想那是新文化发源地,一定能找到好老师。”
殷永纯是在北大三角地碰到的杨华。杨华给他讲自己办学的经过,当时北大有不少谎称自己家庭困难骗人钱的,不知为什么,殷永纯就相信了他。他说杨华那天背着个大包,一副农村人模样,从头天下午上车就没吃饭,一直饿到第二天晚上,渴了就喝自来水。
殷永纯是99届北大法律系毕业生,当年以全省第二的成绩考上北大,但他根本不喜欢法律。毕业后他去了深圳,给一家美国公司搞推销,干了两月业绩不佳,就回家乡了,为了充实自己,他回母校补习电脑。
赵志雄也是考上机械系不喜欢机械。“考上大学,对我来说并不是幸运,我根本不想读机械系,不知怎么就报了,我喜欢文科。”在北大经济学院听课时,他认识了殷永纯。
杨华要找教育部反映农村教育状况,殷永纯告诉他找也没用,还说杨华没有资格要青年志愿者。
两个人谈得很投机。半个月之后,殷永纯决定去杨华家。在殷永纯到杨华家的那一天,孩子们听说北京大学的殷老师要来,纷纷下河捞虾捉鱼,把一个乡村孩子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都给了他。
在返回北京的时候,杨华带着孩子们来送他。机动三轮车启动的那个时刻,孩子们深情地对他说:“殷大哥,你还会回来吗?”殷永纯被孩子们的淳朴感情所动。
殷永纯在杨华家住了半个多月,喜欢上这儿了。回到北京,他向报社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背上行李,就到安徽正式加盟了杨华的学校,做一个不要工资的乡村教师。再来时,又带回了河北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生赵志雄。他们的这个学校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没有校舍,没有规章制度,也不能发文凭。
赵占雄是被殷永纯“骗”来的。开始殷永纯跟他说这边工资很低,后来义说不给资先应付一下。而赵对这些并不在乎,他说,你都来了,我怕什么。他当时正厌恶城市生活,在城里,他觉得自己总在寻找,却总也找不到,好像社会根本不需要他,正好到农村静静心,借机整理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