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扩招”与“扩糟”看似一字之差(1)
    “3年前,我担心找不到工作,我考了硕士;3年后的今天,我担心找不到工作,我又考了博士。我不知道几年后我会不会为6年前的选择后悔。”网上论坛的这个帖子引起了共鸣。

    “薪资联盟”、“零工资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就业最为热点的新闻。透过“薪资联盟”和“零工资就业”,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今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的尴尬和无奈。

    一方面是高级人才“无用”,一方面是初级人才“吃紧”;一方面是高校门庭若市,一方面是技校门可罗雀。这种畸形现象在中国形成一种奇特的景观。

    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每个学位层次,都是文明社会人才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缺了任何一类人才,这个社会就不完整,文明就会断裂。

    高校扩招缘于强劲增长的教育需求。

    5年前,当高校大规模扩招跨出第一步时,注定了这将是中国高等教育今后无法停息的轨迹。“路径依赖”这一术语,也正揭示了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一改过去稳步发展的常态,加大油门开始提速——高等院校连续3年扩大招生,不仅规模前所未有,而且速度高歌猛进。

    然而,数年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矛盾便接踵而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迎来高校扩招后的第二个就业高峰年,毕业生总数280万人。这一数字在2001年为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年均增长34%,4年中翻了一番还要多。

    与扩招增速形成对照的,是并不让人乐观的就业率。相关信息表明,2001年高校毕业生中有34万人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初次就业率大体为70%。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有近30万的毕业生未能就业;2003年9月,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达到70%,尽管初职平均收入预期已经大大降低,但仍有约70万人工作尚无着落。有专家预测,2004年高校毕业生中将有75万人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到2005年这一数字将会超过80万。

    当求职无门的时候,一部分毕业生便把目光投向考研的队伍。于是,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招。

    官方数据表明,1978—1999年的20余年,中国共有77万研究生。1998年全国招收7万研究生,2001年翻一番到16万,2001年至2004年再翻一番达到33万研究生。教育部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79.7万人,其中应届生占48.2%,录取人数为27万人。2004年更火,全国约94.5万人报考,其中应届生报考人数47.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0.29/6,录取人数为33万人。

    3年时间的研究生招收数量已经超过前20年的总和。

    连续几年大比例的研究生扩招同样带来诸多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是,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加剧,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现在甚至发展到每个导师带20~30名研究生。并且,迫于就业压力而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心态。当考研被简单的功利目的所驱使,研究生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急剧下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于是,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场景:为了找工作,硕士生们已经“按捺不住”了,博士生们也不得不“搏一搏”了。

    如果有那么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暂缓就业,则不仅形成恶性循环,也会引发教育膨胀,由此带来的毕业生就业矛盾被“后推上移”,隐患将日益凸显。

    不知道是哪个普通话不标准,分不清平舌音卷舌音,把“扩招”说成了“扩糟”。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以牺牲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代价来实现这个“进步”,那么“扩招”就无疑是“扩糟”了。

    2004年初,《21世纪人才报》以“我们是‘扩招第一代”’为主题进行采访,我们或许从这些“受益者”口中,得到更为贴切的“教育反应”——

    人物湖北某职业技术学院大四学生余磊

    高三下学期了,我的成绩一直在班级20~30名左右徘徊,按我的这个名次,考大学是无望了。在1999年4、5月份,班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大学扩大招生近80万,也就是说,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班要比去年多考取3~4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等偏上的同学一下子都来了精神。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啊。我老家是农村的,父母都是农民,还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常常告诫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不要再像我们这样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没出息!

    高考我发挥不错,9月上旬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扩招,我就要错过这班车了。

    或许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大学的大扩招,像我们这些不入流的大学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但是不管怎么样,是扩招圆了我的大学梦。这是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少不了的一步。至少大学给了我一个较高的竞争起点,给了我希望和前行的方向。

    人物2安徽某师范学院大四学生柳风

    我死气白赖地待在学校里,背一背老师的考试范围,也一样拿一等奖学金,但我从来都没有真正笑过,我为自己悲哀,我为这样的教育悲哀!但是我还不能滚蛋,也没有勇气滚蛋,我还要圆父辈们来不及实现的大学梦!

    大学,原来叫“象牙塔”,现在改叫“玻璃城”了。我本以为怎么说也可以找到一点“大象来此一游”的踪迹,谁知道,寻寻觅觅,找寻了4年,留下的还是像玻璃一样的空白与透明。

    这也叫大学?那些像我们一样年轻、像我们一样没有学问的老师,能叫导师?把几本烂书堆积在屋子里由几个什么主任、什么书记、什么博士的家属看着,就叫图书馆?随便搞个什么样的人到报告厅作个表演就要学术讲座?组织一些本该小学生玩的游戏就是繁荣校园文化?本来是一所中专学校,换了一个校牌,其他什么都不变,就是大学了?天,我晕!不指望在这样的学校里学到什么东西,花那么多的钱、那么宝贵的几年时间,死在这里,纯粹是为了那张毕业证书。

    人物3南京某高校学生处张处长

    “扩招”以后,高校英语四级的一次性通过率有所降低,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时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在“扩招”以前一般为50%,而“扩招”后下滑为20%到30%左右;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的四级通过率“扩招”前为80%以上,“扩招”以后则为50%,这就意味着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有近一半的人拿不到大学英语四级证。

    “扩招”,在某些人眼里,已经变成了“扩糟”,随着大学一步步向“宽进严出”迈进,我们还能不能以原来的标准权衡当代大学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大学,有没有意识到这部分学生的先天性之不足?

    师资问题恐怕是大学扩招带来的最头痛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绝不是两三年就可以解决的。不少高校解决师资难题的一条捷径是大量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如果一毕业就站上讲台,徒有“助教”之名,而行“讲师”之职,似乎有很多不妥。至于因为“扩招”导致教室不够用、图书馆不够用、实验器材不够用等就更不必说了。这样一来,先天不足是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得不到良好的后天教育也是事实,我们还能期望大学生怎么样?

    真的希望,以后再也听不到大学生“我在大学里等毕业证书”的叹息!

    高等教育要发展,就学渠道要拓宽,招生规模要扩张,这些都没错。可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为扩招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做好了充分准备?更应明确的是,高校扩招的着眼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就业与扩招并非一对必然的矛盾。可是,假如高校扩招沿用的依然是计划模式,而人力资源的评判却要通过市场手段来检验,那么,一条长长的就业峡谷就会由此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