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扩招与学生就业正是循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进行的——前者是在政府主导下以行政化手段来推进的,而后者则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进行。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高教与社会、高校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链与失衡现象。
从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来看,当今中国,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相当不够。毕竟,我国高等教育才刚刚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教快速发展与毕业生失业相伴而生的现象之所以发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教供给的增速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速。结果,整个社会的吸纳能力远远赶不上大学扩招的匆匆脚步,由此造成了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脱钩、不相适应。
年复一年的扩招,到底有没有按照市场需要来设置专业和确定招生?就好比我们每个人对商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同样需要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高等学校不应按照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办学。每所高校必须找到自己的坐标,安于定位,办出特色,取得声誉。一味追求合并与升格,只会带来高等院校的重复建设与资源内耗。
当高教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失调时,便会出现一个“扩招怪圈”:高校扩招——毕业生供过于求——研究生、博士甚至博士后层层扩招——就业矛盾“后推上移”——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继续加速扩招。
就高校与学生之间而言,同样存在脱节现象。作为“生产”和“输出”人力资源的高等院校,沿袭的依然是过去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旧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也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果是,各家高校最后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除“产地”不同,其余几乎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一方面加紧扩招,一方面却没有按照结构调整和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闪此扩招后的毕业生很难在整体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相反,可能还会加重一般就业压力,并使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达到400万人。4年后的大学生就业,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呢?其实,倘若中国高等教育真正能进入普及化阶段,也就无所谓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了。或许那时,人们的择业理念、价值取向都将随着世事变迁而发生改变。
“扩招后遗症”有点像谈“沙”色变的沙尘暴。沙尘暴的出现称得上“薄积厚发”,那可是“不沙则矣,一沙惊人”,只不过“扩招后遗症”这股沙尘暴的暴发是个时问上的迟早问题罢了。
“扩大高校招生量一倍”的英明决策,让多少挣扎在“高考独木桥”上的莘苹学子欣喜若狂,全国几乎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仅仅4年过去了,中国最有文化的劳动力却面临大量失业。4年前有多少毕业生在饱受求职之苦,4年后也就有多少人深蒙扩招之惠。
当年扩招时一份专家在“扩招建议书”巾列出过三大理由,其中一条就是关于就业的:“大学的扩大招生可使每年一百万至两百万的新增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也就能在今后4年内给下岗职工腾出500万至600万个工作机会,换言之,失业人数有可能为此减少1/3。”可今天人们看到的却并非如此,可见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教育上。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率,追求大工业,采取的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新近增加的一些企业和经济项目非但不能增加就业,反而降低了其吸纳能力,造成积重难返的“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
另外一个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我们的改革是“有限改革”,原先体制中还有许多低效就业人员,在社会没有创造出大量新增有效就业机会之前,我们不能过多过快地把他们推向社会。要知道,我们目前的社会保障系统还是相当脆弱的。这也使得一些原属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无法充分释放。
应当承认,高等教育出现的就业问题只是经济转型中暂时的困难,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正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积蓄人才,就业市场受经济的影响必然也会有波动。这种波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就业”二字面前,最为脆弱和受伤害的,还要数那些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面对种种性别差异,女大学生们要历经重重关口和磨难,方能修成正果。《人民日报》记者张志峰把这些归为“五困”:地域之困、身份之困、面试之困、青春之困和惰性之困。
一个极端的事例是这样构成的。2003年夏季,23岁的2004届医科院校牛业生小美到北京等地实习。几个月后,她所带的积蓄快花光了,这时一个大学同学游说她,让她“陪客人”,说这样挣钱既容易又快。她犹豫了一阵子,没有答应。同学又劝,说在北京干一个月后,就回家过年了,神不知鬼不觉的,还可以将家里供她上大学欠下的债还上。经过近两个月的思想斗争,2003年的11月19日,小美终于给同学拨打了一个电话。
在那个晚上,一个二十六七岁的男子成了小美的第一个客人,当这个男子知道小美是处女后,给了她400元钱,算是对她的补偿。他劝她不要从?参这行了,他可以帮助她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小美的姐妹“教诲”她:“找女人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要被他们的花吉巧语骗了。”
“迈出第一步真的很难,那天我回到自己租的房子里,感觉心咀很委,一个人躺在床上,号啕大哭了一场。但后来我一想,已经这样了,只好盼耀着快点挣钱,快点回家,重新做人。”
小美第六次接客时,她与嫖客刚刚走到发廊老板提供的房子,钥匙列刚插进锁孔,被北京顺义公安分局的民警抓获了。她被移交到鞍山阿女子收容教育所改造学习。
被收容后,小美的父亲和男朋友来看过她。小美说当时父亲一句活也没说,只默默地看了她10多分钟,然后偷偷地流泪了。“我发现,一夜之间,他的白发突然增添了许多。他给我买了一双旅游鞋,可能是寓意着汁我走新路。父亲临走时,说了一句:‘你在这儿好好待着吧’,头也不回地走。他小相信,我怎么会走上这条路。”提起父亲,小美的眼泪又像断线的珍珠噼啪啦落下来。“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我的一辈子我已毁了。想起噩梦一样的经历,我心中常常感觉到恶心,觉得要呕吐。”
2004年5月3日的《南京日报》报道,据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埘统汁数据显示,该市共有18名硕士领取失业保险金。
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领取失业保险金是失业析的杖利,与申领者的财产多少、学历的高低无关。只要在工作时,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在失、世时当然也就有权领取失业金。从这点上说,硕领取失、业金本不是新闻。
但是硕士领取失业金的事实也真实地反映目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学校的培养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学历人群并没有理…小存在失业。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和高就业的保证,就业市场是教育质啭的试金石,学校如果只单纯追求有几个硕士点、博士点,而不把精力花在如何培养学以致用的实用型、研究型人才的话,今天有18名研究生在拿火、金,明人就有更多的研究生、博士生拿失业金了。而现实是我们的高校只注教育产业化,一味扩招,把教育作为学校增收的手段,开课项目越来越不际接轨,课程名目也一个比一个花哨吓人,收费也是天价,而这样的结果足花赞厂大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读出来的文凭,在市场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也址另一种形式的资源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