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四、绝唱的“世纪之约”(1)
    人们早已见惯了产经界昨日还“强强联手”,今日便“各走半边”的秀场,但万科和华润的组合却赢得了“世纪之约”这一美名。不过,理性的王石却称之为万科的“策略性选择”,是“万科继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至于华润,则给出了“一举两得,既可以通过万科进入全国房地产,又可以获得万科的中国本土管理资源”的自我解释。

    不过,“王石依旧是王石,万科依然属于公众”倒是事实11.十年的“婆媳关系”

    众所周知,王石和万科虽然历经努力实现了独立,但自独立那一日起,与国有背景的老东家——深圳特发——直就没有真正地脱离过。因为特发一直稳坐第一股东的位置上。此后,虽然特发在万科的股份一降再降,对万科也不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地影响了。但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却是王石和万科管理层所不能忽视的。

    随着万科业务的调整,以及房地产业务的跨地区扩张,越来越感到资金吃紧的王石,很是希望能打通增资扩股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当万科每次扩股时,第一大股东的特发公司都十分消极。

    据业内人士称,特发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没有资金继续增持;二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股份被稀释。于是,万科与特发就保持着这样一种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的关系近十年。另据王石本人的回忆,2000年华润进入万科之前,王石本人就与特发公司感觉不适,万科要扩股的时候总是困难重重。“深特发要保持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又不愿意增持,但万科要发展,所以那时万科在与第一大股东的关系处理上曾经非常艰难。但扩股最后还是扩了,稀释到后来,深特发的股权只剩下9%。”王石回忆说。

    事实上,经历过“君万之争”后,王石对于自己和万科的认知更深刻,也更加清醒了。“那时候,股市上不断有一些买家对万科有意,有善意的有恶意的。”王石说,“善意的就会来跟我们协商,表达想要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意愿,可是深特发虽然不愿意增持,但也不愿意减持。而恶意的也有,会直接过来说想要跟我们合作,比如说他在东莞,有2000亩地,是以5万元,亩买进的,但合作过程中要我们20万元/亩买进,说不合作的话就增持,完了以后要改组,拿到发言权就把王石撤掉,带有要挟色彩,弄得我们非常难受。”直到1997年6月,万科第四次增资配股,欲募集3.8亿元。知情人士透露说,当时王石出于对特发新总经理“有魄力、霸气十足的人物”的感觉,怀揣增持方案亲往“特发中心”,希望第一股东的特发投入1.5亿元,增持万科股份至20%~25%。大有诚意的王石考虑到特发公司现金状况较紧,还建议用特发拥有的土地储备置换股份。而当时的王石也得到了特发新总经理的豪爽应允。

    但是,特发的承诺三天后就变了。理由是“特发将重点发展通讯、旅游、高科技,不再向房地产投资”。此时的王石感慨之余,脑子里却闪出了一个大胆彻底、痛快的想法:乘机劝特发卖掉万科的股份,引进更规范、更有实力的财团!据王石回忆说,他的这种考虑是出于对万科现实情况的清醒认知。万科虽然已成为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但现实局面依然让他和万科管理层不敢掉以轻心。

    一方面,从商品房开工面积来看,万科占的比例并不高。同时,万科的核心竞争力正面临挑战,市场营销与物业管理方式被模仿,因此万科需要再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形成规模、形成区域性垄断。万科虽然是上市公司,并发行A股和B股,但B股实际上已经失去筹资能力,A股配股资金又远远不够。万科直接到香港上市有很大难度,但如果万科被香港上市公司并购,或者与香港上市公司换股,都可以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另一方面,土地和资金的匮乏已经成了万科发展的主要瓶颈。无论是在深圳、上海还是北京,万科几乎从来没有拿到一手好地,而且相对高昂的地价使其开发的商品房在成本上每平方米高出500一1000元,并使得万科土地储备严重不足。此时的万科,非常需要与另一个具备充足资金实力的大公司结盟。万科理想中的大股东应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有海外融资背景能力,也要有良好的政府关系,优质的土地储备。

    于是,香港华润集团浮出了水面,代表人物就是华润执行董事黄铁鹰先生。

    说起这其中的过程,黄铁鹰先生和王石本人都曾有过回忆性的文字。

    王石说,万科最早首要考虑的是华润的中资背景,凶为“在中国如果想在行业当中举足轻重,背景相当重要,我们认为政府背景是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其他的还有:“希望对方是一个国际性的企业,本身有大财团的背景,在融资渠道上有办法;中资背景企业最好在香港,而住宅又应该是它的一个主导产业;希望对方在行业上有技术优势”等。

    王石也承认,比较起来看,华润除了最后一点有所不备外,万科希望的前几点都具备。“但世界上的事很难十全十美。”

    黄铁鹰对此则有如下回忆:

    有一天王石笑嘻嘻地同我讲:“如果你看万科公司好,你不如把万科公司也收购了。”开始,我以为他开玩笑,后来我发现他说的有些像真的。此时,我俩已经很熟了,我单刀直入地问:“你的公司经营得这样好,为什么非要找个主子?”他说:“我想做大,我必须同世界资本市场接轨。”我又问:“公司做大是别人的,职位可是你自己的。难道你不怕哪天华润业把你炒了?”他说:“如果有人能比我做得更好,炒我是应该的。”我像盯着天外来人那样看着他,不太相信他的话。后来听说他同香港新鸿基也在商谈此事时,我才当真。

    黄铁鹰后来也曾表示,能收购万科,对华润创业是天赐良机。因为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通过万科进入全国房地产,又可以获得万科的中国本土管理资源。

    随后,相关的谈判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了,而特发管理层给万科的表示是:“签订合同的当天要一次全额付清股款。信不过香港公司,不要外汇支付,要人民币。”

    另有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此后黄铁鹰便责成属下北京华远董事长任志强携全额人民币支票南下深圳。可就在距签合同还有一天时间,任志强还在飞深圳的路上时,王石再次接到了特发“不卖万科股票’’的消息。

    自此,王石与特发公司的此种关系又维持了一些日子,直到1999年特发领导层更换,王石和万科管理层似乎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机会。2.香港的“外来者”

    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华润。

    华润于1948年在香港成立,初衷系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政权后为了解决党的经费来源。建国后,华润扎根香港,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窗口公司。有人说,“华润”蕴含“中华大地,雨露滋润”之意;也有资料说,“华润’’之名源自毛泽东,取其“润之”字,寓意中华润之。

    1983年,华润公司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

    华润集团植根香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今天已发展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具实力的多元化企业之一,总资产达1200亿港元,营业额达730亿港元。其营业务包括零售连锁、啤酒生产、消费品制造、地产和贸易等,并在电力、保险、通讯、基础建设等领域进行策略性投资。

    华润集团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在香港拥有三间上市公司,分别为华润创业、华润置地及华润励致。2007年,华润集团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三位。

    目前,华润集团的地产及建筑业务遍布香港和中国内地,主要发展类型包括住宅、写字楼、商场、建筑、装修及物业管理等等,是中国最大的地产发展商之一。本世纪初,华润地产类项目总资产已达150亿港元,营业额43亿港元,税前利润10.4亿港元,分别占华润总资产、总营业额和税前利润总额的25%、13%和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