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婆”这个词语不太好听,我想很多家长也不喜欢,何况孩子呢。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却经常扮演着这个角色。
呱呱上学时,不太会用削笔刀,每天回来就说:“妈妈,你给我削铅笔。”我也怕他划到手,不加考虑地给他削好,放到文具盒里。几天后,我觉得不能这样,孩子会把我当成依赖,我就告诉呱呱自己削铅笔。
看着呱呱拿着削笔刀,半天弄不好,我就有些着急:“你看,这样弄,你的手不要放在这里,这样握铅笔。”然后时刻盯着呱呱的手,等到他放铅笔时,我说:“这样放,不要那样放。”
先生走过来,拽着我的袖子,悄悄说:“知道管家婆是怎么炼成的吗?你已经在开始了。”我很生气地瞪了先生一眼,回头看呱呱拿着铅笔在摆放。
从此以后,我提醒自己不能做孩子的管家婆,孩子的事情让孩子来做,这更是为孩子好。我告诉呱呱:“文具盒是你自己的,铅笔也是你自己的,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只要你自己用着方便就行。”
呱呱拿着摆好的文具盒给我看,问我:“妈妈你看。”我说:“呱呱比妈妈摆放得好,铅笔也削得好,以后坚持下去吧。”呱呱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做家长的,总是觉得孩子的事情管了才尽到家长的责任,可是在孩子看来,“家长真多事”。
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爸爸妈妈这样的声音:
“这孩子,你能不能快点,干什么事儿都这么磨蹭……”
“你看看,鞋带也没系好,蹲下,妈妈给你系上。”
“告诉你,这件衣服穿上不好看,你非要穿,你看看,这和鞋子颜色放一起能好看吗?”
“书包里装的是什么?又是你那些乱七八糟的歌星的唱片?告诉你多少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每天听那些乌七八糟的歌,有什么意思?”
“今天上课好好听啊,你们老师打电话说,你的成绩很不稳定,真不知道你现在怎么回事?告诉你,你可不能学坏啊,你可是爸爸妈妈的全部希望。听到没有?”
这些爸爸妈妈都是在为孩子着想,是在为孩子好。可是孩子却不一定领情,也未必就能按照爸爸妈妈的预计来做。而如果家长能够无为而育,孩子们成长得也许更自在,做得更好。
有一年夏天,正值暑假,我着急开会,在路旁等出租车,等了半个小时才坐上一辆。我问司机师傅今天的车这么难等。司机师傅笑着说:“现在暑假了,这几天很多辅导班正报名呢。看您这年龄,孩子也在上学吧?”
我说是的,司机师傅问:“没给孩子报班吗?”
我说孩子暑假有活动,不上辅导班。司机师傅笑着说:“我那两个女儿都没有上过这些辅导班,现在都大学毕业了呢。”
我和司机师傅聊天中得知,这位爸爸对女儿一直实行的正是“无为”教育,两个女儿在学习上,他在家里没管过,只告诉孩子多读书,自己学。他自豪地说,这次小女儿毕业要应聘一家外企工作,英语在大学里也过了八级了,回来说应聘上了,一家人都挺高兴呢。他说,“这学习上的事情,您说咱能管得了吗?报这些辅导班估计也能起一些作用,不过辅导班价格太贵,我那两个女儿也懂事,知道我这个爸爸赚的钱不多,也不报。”
我认真地听司机师傅讲着,听得出来,他为女儿们长大而自豪,也为女儿们能自立而高兴。他问:“刚才已经有好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坐我这车了,都是外地来的,多辛苦啊。您说这十天的时间,孩子成绩能提高多少?家长非逼着孩子干这个,干那个,管来管去,害了孩子……”
司机师傅说得很有道理,教育好孩子不在乎你的职业,也不在乎你的地位,关键在于你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思想与观点。我想,这才是教育孩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