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殿之上的多半都是文官,而武官们都没什么地位,站在后面,听到宋太宗这样问,谁都没有站出来,都大眼瞪着小眼看着别人。
唉,估计宋太宗当时心里也是长叹一口气吧。他环视四周,在每个武将的脸上停留了一会儿,突然间他脑海中想到一个人,毫无悬念,这个人就是杨业。用宋太宗本人的话说就是“杨(继)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
说白了,宋太宗看上的是杨业多年在边关的经验,总比用一个毫无战争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要有保障。史书上记载:
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适遇辽军南犯雁门(今代县西北),杨业率骑兵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向南,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海。
雁门关这个地名,很多人都不陌生,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杨业曾多次在这个地方和辽军一试高下。从这个时候起,杨业这个名字就成了辽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也是在这个时候,杨业有了“杨无敌”这个称号。据说在此之后,辽国的士兵远远地看到“杨”字的军旗,就被吓破了胆,生怕跑得慢就会被杨业给杀死了。
公元986年,也就是雍熙三年的正月,宋军主动出击攻打辽国,以东路军曹彬、崔彦进率主力直取幽州;另以米信、杜彦圭部出雄州,田重进部出飞狐。可以说,这是宋朝有史以来比较少见的主动出击的战争,也是宋太宗比较著名的几次北伐战争之一。
到了二月份,西路军以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任副都部署,王侁、刘文裕为监军,率部出雁门。这场战役是宋太宗亲自部署的,按照他的想法,曹彬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其实是明枪一晃,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大张声势,将辽军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里;而实际上西路军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队,如果顺利的话,不仅能够攻占沿途州县,还能够会师攻取幽州。
果然,西路军出了雁门关之后,迅速与辽军接上了火力,先后在雁门关、朔州、应州等地展开了战争,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辽国寰州刺史赵彦辛、节度副使赵希赞相继投降,对宋朝俯首称臣。
辽国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抵抗潘美、杨业所统宋西路军,尚未到前线,潘美、杨业军又攻辽国应州,节度使艾正以城降宋。
紧接着,潘美、杨业军又攻占云州,辽国大同军节度副使赵毅等降宋。在宋西路军攻城俘将、连连得胜的形势下,作为主力的宋东路军为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违背诏旨,自行北上攻占涿州,又因粮尽退兵。
五月,宋东路军又进至岐沟关北,受到辽军主力的追击。岐沟关之战宋东路军大败,宋太宗遂令西路军退回代州,护送云、朔、寰、应4州民户南迁。辽军大败宋东路军后,耶律斜轸部得以全军10余万西攻;六月,攻占寰州,宋守军千余人战死。
杨业早已看出,这一次的敌人绝非是原先的辽国士兵,而是有备而来,可是主将潘美似乎胜券在握。杨业觉得此事关系重大,于是就对潘美提议说:
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
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次我们遭遇到的敌军势力和以往不太一样,实力也比较强,不如我们先暂且躲避一下他们的锋芒。我们先去攻打应州,一旦开战,那些士兵势必会前来支援,等到他们进入石碣谷之内,就可以用弓箭手将他们射死。这样我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杨业的话刚刚说完,枢密使王侁就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岂有他志。”意思就是质问杨业怎么能在两军交战之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可不像是“杨无敌”能够说出来的话哦!
潘美一听,也觉得王侁所言极是,于是就对杨业说:“我也听说了杨将军的威名,为什么这一次却表现得畏手畏脚呢?难不成是对陛下有了异心?”
杨业一听,士可杀不可辱,怎能容忍他人如此诽谤自己的声誉?就这样,在如果不出兵就会被判定为通敌叛国的情况之下,杨业带领他的“杨家将”出兵了,准备和辽军一较高下。
在临行前,按照惯例,作为主将的潘美要给杨业送行。他手举酒杯,对杨业说道:“杨将军此去,定要打个漂亮仗回来,我在这里等你凯旋的消息!”
杨业自知自己这一走,却是生死渺茫,可是眼看着这北伐的计划即将开展起来,大宋的江山又岂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断送呢?于是他单膝跪地,对潘美说:“此次前去,前途凶险是一个未知数,希望主将能够看在这些士兵的分儿上,看在大宋王朝即将展开北伐的分儿上,请主将带领士兵在陈家谷口接应,以防不测。”
看着“杨家将”出征的背影,却有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听闻出征的是杨业,辽军主帅耶律斜轸连忙传下指令,让部将萧挞凛在沿途设下埋伏。
凭借着多年以来的战争经验,杨业刚刚进入敌人的埋伏圈时,就已经有所察觉,幸而是有所察觉,这才避免了做“瓮中之鳖”。可是战争之中,一旦处于劣势,就等于放弃了战机。杨业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当他发现战势已经不在他这一边的时候,他果断地带领自己的部下从州南30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