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对外战争,胜多负少(3)
    原本杨业以为潘美会按照最初他的嘱托,在陈家谷口那里支援他们,可是等他们赶到那里一看,周围哪里有支援的军队?面前是辽军的围追堵截,身后是一片空白,这代表什么?是同僚之间的不信任,是对于功绩的相互猜疑!想到这里,“杨家将”的诸多士兵都不禁感到一阵悲凉。

    杨业同样也是如此,看看和他站在一起并肩作战的这些将士们只剩下100多人了,他们每个人都是家中有着年迈的母亲、有着娇媚的妻子、有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杨业对这些士兵们说:“你们每个人家中都有妻儿老小,和我在这里,无疑就是等死,你们,走吧!”

    众将士纷纷表示,誓与辽贼拼杀到底,即便是死,也要死得有价值!

    杨业知道,这些将领们个个都情深意重,定然不会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弃他而去,于是就对他们说:“你们走,要回到朝廷,告诉皇帝,杨业今天为何在这里战死,一定不能让‘杨家将’蒙受不白之冤。”

    说完这句话,杨业就手持兵器,向辽军冲了过去,一阵拼杀之后,身受重伤。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还能够拼杀数十个辽国士兵,最终因为受伤过重不敌而被辽军抓住。在这场战役之中,他的儿子杨延玉亦战死,自己也在被押赴辽国途中绝食3天而死。

    在潘美的错误领导之下,杨业送掉了自己的性命,这件事情在此之后经历过无数次的演绎。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的潘美并不是小说《杨家将》中那个奸臣宰相潘仁美。在历史上,潘美是个有名的清官,这次战事的失利,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处败笔。

    在杨业镇守边关的几年之中,辽军丝毫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在杨业身边还有一位令辽军闻风丧胆的人物,就是他的儿子杨延昭。

    杨延昭,人称“杨六郎”,在著名的小说《杨家将》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杨家将中的七郎八虎也都是赫赫有名。不过小说终归是小说,在历史上,杨业虽然也有7个儿子,但是这个杨延昭并非排行老六,而是老大(也有一种说法是,杨延昭排行老二),那么他为什么会被人称为“杨六郎”呢?这也和他与辽军的对抗有关系。

    早在北汉时期,杨延昭就经常和杨业一起驰骋沙场。对此,杨业还曾经说:“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这话再明白不过,在杨业眼中,这个儿子简直就是他年轻的缩影,是个能够领兵打仗的主儿,于是就特意栽培。

    杨业的一番心血并没有白费,他在世的时候,杨延昭不仅是他的左膀右臂,也是个军中谋士,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比较正确的主张。而杨延昭真正声名远扬还是在他父亲过世之后。

    杨业过世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杨延昭为父亲丁忧期满,任高阳关路景州知州。“燕云十六州”相当于现如今的华北地区,所以在宋朝时期,北京啊、东北啊,都不算是中原地区,而隶属于辽国或者是后来的金国。杨延昭担任这个职位,除了要做地方官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镇守边关。

    公元999年,辽国又一次大举进攻,当时的杨延昭正在遂城守卫。当他得知辽兵来犯,就赶快给皇上发了封加急信,请求支援。可惜啊,当时的河北大将傅潜太不给力,听闻辽军来犯,吓得腿都软了,让他派兵去送信,那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耽误了时机,杨延昭也明白,这下子自己成了瓮中之鳖,城外肯定已经被辽军包围了。一个城池之中,能藏有多少军粮?而且外面根本就不可能等到任何支援,城中也没有像郭靖那样能够以一当万、武功卓绝的大侠。这场战争还没有开始打,宋军就已经输了气势。

    辽军这一次的攻击也绝非从前,因为萧太后亲自带兵,兵临城下,大宋危急、杨延昭危急啊!在困境之中,人往往分为两类:一种是能够战胜困境、扭转乾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被困境吓破了胆。显然杨延昭属于前者。

    我们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城墙之外,辽军犹如猛虎,带头的,还是个母老虎;城墙之内,是不足3000人的宋军,而且还是被吓破了胆的宋军。城中的百姓都捏着把汗,生怕辽军攻打下来之后会屠城。可就在这样紧张的时刻,杨延昭却相当的淡定,他只下了一道命令:“城中的守卫军,只需要守城到十月,到那个时候,自有破解之道。”

    辽军来犯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上旬,坚守20天,守城士兵们顿时觉得身上的压力轻了不少,杨延昭的话无疑给这些已经准备等死的士兵们一丝生的希望。或许这就是战争中的心理战术吧,杨延昭深谙此道,所以他很淡定。

    转眼20多天过去了,虽然辽军常常来犯,可是碍于城池在战争中易守难攻的强大作用,守城士兵们只有少数伤亡。古代的天气没有现在这么热,进入十月之后,早晚温差很大,守城的士兵们都盼望着杨延昭口中说的破解之道。就在这个时候,杨延昭又下了一道命令,每到夜里,守卫的士兵就带领着城中的百姓、壮丁用冷水浇在城墙之上,经过一宿的浇灌,城墙上都结了冰,变得又滑又硬。

    想要攻下城池,辽军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就在外面守株待兔,等待着城里的人弹尽粮绝,这座城池自然就收入囊中;还有一种就是直接架着梯子,坚持不懈地爬上去。后面这种方法就是费力不讨好,可是辽军却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顶头老大萧太后就在后面看着呢,有多少人等着这个机会能够在“头头”面前争取功绩,这无疑就给了宋军一个很好的机会。杨延昭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扭转了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