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民生富足,安居乐业(2)
    《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货志上四》说,汉有常平仓,隋有义仓,都是“利民之良法”。而“义仓以备凶灾”,是赈救灾民的主要储备。“周显德中,又置惠民仓,以杂配钱分数折粟贮之,岁歉,减价出以惠民”。宋代的制度继承了前代这些基于“利民”考虑的仓制,“兼存其法焉”。宋太祖承五代之乱,海内多事,义仓制度废弛。乾德初年,诏令诸州于各县置义仓。“民饥欲贷充钟食者,县具籍申州,州长吏即计口贷讫,然后奏问”。随后因输送烦劳,这一制度未能坚持。淳化三年(992年),京畿丰收,分遣使臣“增价以籴,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岁饥即下其直予民”。宋真宗咸平年间,有臣下建议福建“增置惠民仓”,于是“诏诸路申淳化惠民之制”。景德三年(1006年),“言事者请于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皆立常平仓”,根据年景适当籴粜以平抑粟价,以救助“灾伤州郡”。天禧四年(1020年),“荆湖、川陕、广南皆增置常平仓”。后来朝臣或有建议“复义仓”者,宋仁宗曾经“命天下立义仓”,然而不久“复罢”。对于义仓置废,朝廷数次发生争议。实际的政策也多有反复。

    大自然对宋朝并没有太多的优惠政策,它同样历经了旱灾、涝灾,而且次数也非常之多。在应对这样无法抵抗的天灾时,宋朝则是采取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食物救助。

    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讨个媳妇、生个孩子,有饭吃、有衣穿,偶尔喝上两盅小酒,这就足矣。尽管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有野心、有抱负的人,但是那毕竟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当灾难来了之后,很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被打乱了,他们或者是失去了亲人,或者是失去了家园,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可更为关键的是什么?那就是他们的温饱。

    如果灾民们没有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就会选择离开这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寻找食物,这是人的本能行为。在宋朝,这样的人群被称之为“流民”。可是,流民问题对于朝廷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一直能够稳定前行的人口普查工作遇到了障碍,紧接着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一直就是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大量的人口无法控制地转移了,那么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就会留下一大片空白,第二年就会成了荒地,造成耕地的流失。这些说的是受灾的地方,那么那些“流民”又过着怎样的日子呢?他们或者是来到没有受灾的富庶之地,寻求一份能够填饱肚子的工作;又或者是迫于现实而做起了小偷;如果身体强壮点的,或许又会进入山林之中做起强盗;而后者因为对社会的不满,或许会做出更为出格的事情……

    估计宋朝的皇帝学过心理学,他太清楚这些灾民在受灾之后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食物。在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他设置了一个机构叫做“广惠仓”。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详细地记载了此事:

    初,天下没入户绝田,官自鬻之。枢密使韩琦请留勿鬻,募人耕,收其租别为仓贮之,以给州县郭内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领以提点刑狱,岁终具出内之数上之三司。户不满万,留田租千石,万户倍之,户二万留三千石,三万留四千石,四万留五千石,五万留六千石,七万留八千石,十万留万石。田有余,则鬻如旧。四年,诏改隶司农寺,州选官二人主出纳,岁十月遣官验视,应受米者书名于籍。自十一月始,三日一给,人米一升,幼者半之,次年二月止。有余乃及诸县,量大小均给之。

    这段史料详细地道出了“广惠仓”的实际用途和操作方法。简单点来说,就是在太平的年月里,每年朝廷拨一部分的粮食储存到“广惠仓”之中;如果哪一方遇到了灾害,就照地区的人口数量提供部分应急的赈灾粮食,而且就连数量也是仔细研究之后定下的。

    别看一个小小的“广惠仓”的设置,但是对于宋朝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很多百姓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拍手称快,就算是遇到了灾难,心里也有底了,至少朝廷早就有了应对办法,他们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百姓就是百姓,如果朝廷能够善待他们,他们又怎么想要过上颠沛流离、刀口舔血的日子呢?

    灾年还是少数的,在此之后,“广惠仓”又多了新的功能,那就是扶持社会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

    《宋史·卷一百七十八·食货志上六》在关于“振恤”的内容中写道:

    神宗即位以来,河北诸路水旱荐臻,兼发籴便司、广惠仓粟以振民。熙宁二年,赐判北京韩琦诏曰:“河北岁比不登,水溢地震。方春东作,民携老幼,弃田庐,日流徙于道。中夜以兴,惨怛不安。其经制之方,听便宜从事,有可以左右吾民者,宜为朕抚辑而振全之,毋使后时,以重民困。”而王安石秉政,改贷粮法而为借助,移常平、广惠仓钱斛而为青苗,皆令民出息,言不便者辄得罪,而民遂不聊生。又诏卖天下广惠仓田。自是先朝良法美意,所存无几。哲宗虽诏复广惠仓,既而章惇用事,又罢之,卖其田如熙宁法。常平量留钱斛,不足以供振给,义仓不足,又令通一路兑拨。于是诏圣、大观之间,直给空名告敕、补牒赐诸路,政日以隳,民日以困,而宋业遂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