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守旧与改革(1)
    范仲淹的改革之后,没过多少年,宋朝又迎来了第二波改革高潮,这一次的主角换成了宋神宗和王安石。

    说到王安石这个人,他一生的身份颇多,如果在宋朝就有了名片一说的话,相信他的前缀一定很长,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光是这几个名头,就已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历史对这位名人的一种认可。可是说到这些名头之中,王安石个人更看重哪一个,相信非“改革家”莫属,毕竟改革之路,是王安石一生的追求。

    1042年,也就是庆历二年,王安石考取了功名,中了进士。最初,他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员,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势,可是却比那些京官更加了解百姓疾苦,了解大宋政府的缺陷。只是这一待就待了18个年头,王安石也从一个20出头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男子。这时候的王安石内心中早就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计划,那就是变法,推行新政,以改变宋朝现在的模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变法,王安石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一个真正能够决定大宋命运的人,他就是宋仁宗。想这泱泱大国,真正能够决定所有人命运的,自然就是当朝皇帝。可王安石怎么能让宋仁宗相信他呢?这是一个问题。

    古人有云,文死谏,武死战。王安石选择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打动宋仁宗,那就是上万言书。在古代,上万言书是文官进谏的方式之一,苏轼曾经就做过这样的事。这种方式直接、简单,但是不能保证后果,所以上万言书之前,必须要有足够的胆量和非凡的文采。正巧,王安石两者兼备。

    王安石的万言书,非常犀利地指出了宋朝现如今的处境和危机:最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外族的入侵,这对于一个军事防卫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也是隐藏的炸弹。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朝廷应该从自身找出弱点,这才是根本,所以变法势在必行。如何变、怎么变,王安石也写得非常明白:朝廷在官员的选拔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在选拔和培养官员的时候,一定要用适当的办法,定向培养,这才是既省时又省力的方法;大宋现如今国库紧缺,财政赤字严重,如若没有好理财方式,这个国家最终也会因为虚耗而亡……

    除了这些,王安石在万言书上写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来解决贪官污吏的方法。在每一朝每一代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官官相护、狼狈为奸”,宋朝也不例外,甚至比一些朝代更为严重。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影响朝廷内部的和谐,同时还会引起民间的怨声连连,若这样的情况再不发生改变,大宋王朝命不久矣。

    这封万言书,仁宗皇帝看了,也了解到王安石所说,并非是危言耸听,可是他已经是一个已到暮年的老者了,对于如何来开辟一个新的局面,早已不再热衷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能够在晚年期间,保住自己曾经的功绩。为了得到仁宗皇帝的支持,王安石甚至提到了曾经的范仲淹。想当年,范仲淹想要实行变法,宋仁宗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所以在他看来,想要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只要让他看到自己的才华横溢即可。然而,他千算万算,却没有明白一个皇帝在晚年时最想要的并非是什么政绩,而是真正的安稳。

    看到宋仁宗没有任何的反馈,王安石就已经猜到了这次的万言书现在、今后都不可能得到皇帝的任何反应了。不过,他并没有灰心。和很多文人不同,王安石的心理素质非常好,一个少年得志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年轻气盛、心浮气躁。然而他却在世人的称颂之中看清了自己最迫切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样强大的信念,不仅让他在地方积累了18年的经验,更让他在打击面前不退缩、不气馁。既然宋仁宗不能给他回馈,那么他就做条潜龙,等待着复苏的时机。

    在当朝者之中,也有很多人都冷嘲热讽,说王安石的万言书中所言都是纸上谈兵,根本就经不起现实的考验。其实这些因素都在王安石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还没有进京之前,他做的是地方官员,地方官员有一定的权力,他恰好就利用了这点权力,让他管辖的地方提前实行改革策略。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先治理地方上的财政赤字问题,除了建造河堤、土堰、坡塘等农业公用基础设施,让农业充分得到发展之外,另一方面,王安石也考虑得非常周全,那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很低的贷款给农民种田。这样一来,等到秋季收获的时候,让农民再将土地的租金和贷款全部还回来。或许有的人会问,王安石的这种手段和那些地主阶级有何区别?区别就在于租金的多少、贷款的高低。如果是高租金、高贷款,这无形当中就是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对于王安石的这种做法,老百姓心中自然十分拥戴。看到这样的成绩,他很开心,觉得变法一事总算是有了些希望。

    王安石在地方上的变法实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却同样也有让他感到麻烦的事情。可在别的官员看来,他们倒真的非常希望这样的麻烦越多越好,究竟是什么事情呢?原来是升职惹的祸。想他王安石在地方上做小官已经10余载了,也该升职了,可是王安石不乐意,心想,刚刚在地方上实行变法,眼看着就能够见到成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才不要去蹚京城的浑水呢。他写了一封非常自谦的信,表面上看来他是在说自己能力不够,地方上又有很多事情是由他负责,这时候离开,太不负责任了,实际上他婉言拒绝了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