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人亡政息(1)
    在风风雨雨中,在很多人的反对和非议中,王安石坚持着自己的变法道路。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在历史上失败了,可王安石临死的时候,变法依旧在进行着,就连宋神宗临死的时候,变法也在进行着。或许这就是天意吧,宋神宗什么都好,他有着先进的思想和智者具备的果敢,但是却没有一个长命百岁的身体。

    1085年,年仅38岁的宋神宗过世了,登上皇位的是他年仅9岁的儿子宋哲宗。一个9岁的孩子,还是个整天只想着玩乐的少爷,又怎么能对天下事进行判断和裁决呢?大宋的江山又岂能容他人插手呢?于是宋哲宗的奶奶高太皇太后就决定,她要“垂帘听政”。当然,她并非像慈禧那样坐在宋哲宗身后,国家大事由她来做决定这就够了。

    在前文中我们说过,王安石刚一开始变法,首先就将矛头狠狠地对准了王孙贵族,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还是高太后的许多亲戚。我们不难想象,当这些亲戚们知道自己的利益被触犯的时候,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告状,跟高太后哭诉王安石如何如何整治自己、针对自己。高太后是个聪明的女人,她知道现如今自己的儿子一心一意想要变法,不管王安石做了什么,他都会全力支持,故隐忍不发。现如今,宋神宗驾崩了,真正掌权的是她,是宋哲宗的奶奶,那她要做的事情,一点都不难想到,那就是将变法的策略一一废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非常杰出的改革家,比如商鞅,比如张居正,比如王安石。尽管最终他的变法在诸多反对的声音中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功绩,我们绝对不能够否认。

    宋神宗接管过来的虽然是一个平静的江山,然而在这个平静之下,却隐藏着波涛汹涌,一个不留神,或许就能够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当时的国库早已是严重赤字,王安石的财政改革,让这个濒临破产的大宋江山起死回生;他的科举改革,用现在的眼光看来,是明智的,知人善用,这才是一个管理者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而非用诗词歌赋等文字游戏能够取而代之的……

    王安石的变法对宋哲宗时期贡献颇大,对后来的影响也着实不小。宋哲宗即位之后,曾经支持王安石的一些官员,被称为“元丰党人”,比如章惇、蔡京;反对变法的人被称做“元祐党人”,比如苏轼。“元丰党人”把自己看做是王安石变法的继承人,在宋哲宗身边装扮起“改革行家”的姿态,希望这个小皇帝能够继续让他们掌控朝政,而“元祐党人”则被他们一一迫害。可是王安石提拔的官员,大都心术不正,企图打着“改革”的旗号来获得自己的政治利益,实属投机分子,而王安石的识人不清给了他们掌握大宋江山的机会。

    更让北宋江山雪上加霜的是,这宋哲宗的寿命也不长,才24岁就归了西,继而上位的就是北宋最昏庸的皇帝宋徽宗。我们都知道,这皇帝换得越快,天下就越不稳定。再加上在宋徽宗身边的都是高俅、蔡京等奸臣,他们以搜刮民脂民膏为乐,以奢侈享受为生活标准,祖宗留下来的七成财产都被他们挥霍了。

    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曾经有人说过,“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王安石。对于这种说法,现代人看来或许觉得纯属无稽之谈,然而在南宋到晚清这段时间里,竟然有很多人都是愿意相信的,甚至因此而将王安石说成是猪狗之辈。比如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描写了王安石辞官之后回家乡的一些场景:

    话说王安石看到宋神宗不再像曾经那样坚持变法、信任自己,以他为人的孤傲来说,果真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如果不想别人先拒绝你,那就要学会先拒绝别人。王安石拒绝宋神宗的方法就是写了好几封辞职报告,上交给领导。宋神宗一看王安石连辞职的理由都想好了,无非是什么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之类的借口,他明白,事已至此,挽留也没有丝毫办法了,干脆还是放行吧。

    就这样,王安石打点好了自己的行李,决定返回老家去度过晚年。在宋朝,就算是要告老还乡,皇帝也会给个小小的地方官来做,这个地方官员的俸禄就相当于你的退休金。王安石要去的地方就是江宁府,从东京汴梁到江宁府得坐船。这一路的风景还算优美,王安石又是个文人墨客,免不了要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怀,可是他并不知道还有很大的波澜在等待着他。

    船靠了岸,就像是浮萍找到了港湾,可是王安石看到的却是百姓们一副“痛打落水狗”的架势。当然百姓们是不敢真的抄起家伙和一个朝廷命官动手的,他们所用的方法还颇为文雅,武器就是文字。

    走了一段路,王安石感觉有些口渴了,于是乎就走进了一间茶社。小二们都站在茶社外面招揽客人,可是看到王安石却全当没看到。受到这样待遇的王安石不明所以,于是就想招呼小二哥,可是这话还未出口,却抬眼看到茶社的墙壁上写着一首诗:

    祖宗制度至详明,百载余黎乐太平。

    白眼无端偏固执,纷纷变乱拂人情。

    这首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这大宋江山的制度,早就由太祖赵匡胤制定好了,黎民百姓们生活得也是太太平平,没有一点点风波;可是有一个“白眼”却自命不凡,非要做些波澜壮阔之事,弄得这世道一点都不太平。这首诗里所说的“白眼”就是指王安石,据说因为他眼睛白多黑少,所以很多讽刺他的人都称他为“王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