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轮回,在100多年前,宋朝、辽国和金国三国鼎立,宋朝选择了站在强大的金国这一方,攻打辽国,可是最终,宋朝却瓦解于金国之手。“靖康之耻”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昭雪的时候,又出现了同样的一种状况,那就是蒙古的强大和金国的衰弱。
当南宋的皇帝换成了宋理宗之后,天下的局势又回到了最初的状况——蒙古、金国和宋朝三足鼎立。不同的是,金国成为辽国的替身,而蒙古则化身为更为强大的角色。
蒙金战争期间,宋朝不再给金岁币。嘉定十年,金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渡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据《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
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
金军在南侵中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不得不停止了攻势。
在这样的局势之中,南宋的朝廷之内同样出现了两个派别——“联蒙抗金”和“援助金国”。
“联蒙抗金”这一派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太过记恨“靖康之耻”,金国给宋徽宗和宋钦宗的侮辱,让南宋无法放弃仇恨;而“援助金国”的一派相对理智些,他们虽然也记恨金国当年的所作所为,可是他们更加记得当年“海上之盟”之后的道理。在地理位置上,援助金国对于南宋来说只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金国就像是汉堡中的夹心一样,不仅能够抵挡住蒙古的来犯,一旦蒙古大军南下,金国也能够作为一个屏障抵挡一阵。
听到大臣们的议论,宋理宗并没有真正拿定主意,直到1232年,也就是绍定五年,蒙古再一次攻击金国,他们这一次派出使节来联络南宋。他们的主要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说服宋理宗和他们一起攻打金国。
在朝廷之上,蒙古使节就跟说书似的讲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在金国受到的侮辱,甚至扬言说,金国从来没有把宋朝放在眼里,即便是现如今,金国也仍然认为你们不如他们。看到南宋官员同仇敌忾的样子,就连宋理宗都满脸愤恨,蒙古使节就知道,这场说服告一段落。话题一转,他又说道,如果南宋能够同意和蒙古合作,我们大汗就将河南那块地还给你们。
宋理宗一听,立刻就觉得蒙古可比当年的金国大方多了。想当年为了要回“燕云十六州”,北宋使臣没少和他们费工夫,可是现如今我们都还没张口呢,蒙古就如此大方地将河南还给我,可见南宋还是有些地位的。
这人啊,一旦飘飘然了,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皇帝同样也有犯晕的时候,一旦皇帝晕了,大臣们也晕了。听完蒙古使臣的话之后,大部分的南宋大臣们竟然也都同意和蒙古联合起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后,蒙古使臣就离开了。注意,蒙古和南宋之间的结合,并没有留下任何书面协定,说白了,这还不如当初的“海上之盟”呢!
没过多久,金国也派使臣来到了南宋。当然,一向自傲的金国并没有向南宋道歉,也没有对宋徽宗和宋钦宗的种种作出交代,这也是他们外交上的一个重大失策。
据说当金国使臣进入朝廷之上,宋理宗的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不屑,那种神情就好似当初金国看待北宋时期的君臣一样。
“没想到,现在这种局势之中,金国竟然还能够派出使节来到我南宋,你的胆量值得朕钦佩。”坐在金銮殿上的宋理宗压根就不带正眼瞧金国使节,就用那种懒洋洋的口吻说道。
“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还是来说说眼下吧。”金国的使节毕竟不是南宋的臣子,他无须对宋理宗毕恭毕敬,所以态度上自然要硬一些,也就是这一点让宋理宗非常不能接受。
“过去如何?眼下如何?”
“眼下,蒙古和我国开战,想必陛下早就知道了。”
“不错!”
“可是陛下,您有没有想过,蒙古就是当初的我们,而我们是当初的辽国,而南宋,即将成为当初的北宋。”
“朕知道,所以你们要亡国了。”
“口舌之争不能解决我们两国的难处,陛下以为呢?”
“朕来纠正你一点,你们是当初的辽国,要亡国了,可是南宋却未必是当初的北宋。”
“陛下,那蒙古大军究竟有多强,金国肯定比南宋要清楚得多。那忽必烈绝非是能够和您平分天下之人,一旦除去了金国这个敌人,接下来就一定会来对付南宋,到那时……”
“不必多说了——”宋理宗打断了金国使节的话,“你也无须多话,明确地告诉你,南宋是不可能和金国联合的。就冲着‘靖康之耻’,南宋也不可能和你们联合在一起,更不可能为了保护你们而去惹蒙古。”
就这样,宋理宗下定了决心,要联合蒙古灭金国。在封建社会,蒙古骑兵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金国就被蒙古灭亡了,宋朝将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