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南宋和蒙古之间一决生死的时刻。如果单看历史的潮流,南宋必败,可是在困局之中,南宋的将领和百姓们依旧能够保住自己作为一个宋朝人的气节。不得不说,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重要。
如何攻打南宋,这成为忽必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原本他以为南宋国力孱弱,肯定能够一击必中。想想看在对待金国的时候,南宋将领们的表现,就让他认定了,宋朝不过是一只纸老虎,还是一只用金纸包扎而成的纸老虎。
可是当蒙古真的向南宋发兵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南宋也有一些会行兵布阵的将领。在此之前,蒙军挥军南下,攻打四川都是徒劳而返,现在该怎么办呢?
就在这个时候,忽必烈身边一个叫做刘整的官员对忽必烈说:“大汗,您是不是真的想要消灭南宋?”
忽必烈一听,这不是废话吗,不想消灭南宋,我这费什么劲呢?不过他也听出来了,刘整有自己的主意,于是他就问道:“你可是有了主意?”
刘整微微一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这是自然,消灭南宋,统一全国,正当其时。”针对蒙古此前把战略进攻的重点放在四川的偏颇,他极有战略眼光地提议,“集中兵力进攻扼踞汉水中游的襄阳和樊城,然后由汉入江,直下临安。”
一时之间,忽必烈恍然大悟,他一拍大腿,就说:“此计甚妙!”于是他征调10万兵马,任命蒙将阿术为征南都元帅,与刘整负责攻取襄樊。
王夫之有一段分析,有助于衡估这一决策的军事地理价值:
江东之险在楚,楚之险在江与汉之上流。恃大江者非所恃,弃上流者弃其所依。
关于襄阳这个地方,很多人都不陌生,金庸曾经在《神雕侠侣》中用浓重的笔墨来描写襄阳之战。自古以来,襄阳、樊城夹汉水对峙,城坚水深,城内储粮可供10年之需,两城间的长江江面立以巨木,联以铁索,上架浮桥,连通两城。这个兵家圣地,朝廷应该会有重要的武将来把守,可是南宋却恰恰相反,当时守护襄阳城的是吕文德之弟、京西安抚副使吕文焕。他向其兄报告蒙军将攻襄樊,吕文德压根儿没往心上去。刘整与阿术深知蒙军以精骑见长,水战远不敌宋军,因而造战舰5000艘,练水军7万人,即便雨日不能实战操练,也画地为船模拟练兵。
咸淳四年,蒙军正式进围襄阳与樊城,宋元战争史上最激烈持久的襄樊之战揭开序幕。
第二年的三月,宋京湖都统张世杰在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中失利而退。
七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奉命率水师驰援襄阳,在虎尾洲被阿术击败。吕文德之婿、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前来支援夏贵,也为其所败,另驾轻舟才得逃生。吕文德在这年岁末疽发去世,临死深以襄樊城外置榷场为一大失策,长叹曰:“误国家者,我也!”
咸淳六年,李庭芝接任京湖安抚制置使,把督师解围视为当务之急。范文虎致书贾似道,表示自己将兵数万就能解围,但希望不听命于制置司,成功后就能归功太师。贾似道就让范文虎独领一军,从中掣肘。
李庭芝打算主动出击,可是范文虎却整日击球饮宴,推托说正在取旨。两将不合,各领其军,在战争之中,最怕的就是出现这样的状况。两个将领不和,你说手下那些当兵的究竟是听谁的?最终还不是削弱了宋军合力抗蒙的力量?
到了年底的时候,蒙军在万山筑城,在灌子滩立栅,断绝襄樊向西与向东的水上通道,使襄樊成为粮援不继的孤城。
咸淳七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改元至元,后世称其元世祖。他同时下令四川、两淮元军分别出兵,牵制与阻挠宋军援救襄樊。六月,范文虎率水师10万往解襄樊之围,在襄樊东南鹿门被夹江而阵的元军击败。他趁夜色逃遁,宋军损失战舰百余艘,伤亡不计其数。
咸淳八年,元军围困襄阳已经5年。守将吕文焕竭力据守,城中粮食尚有,但食盐、布匹短缺。李庭芝将帅司移至郢州,以便就近救援襄樊。他招募了3000敢死队,派民兵领袖张顺、张贵统领战船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间一舟载盐布,左右两舟空其底而有30名士兵作掩护。
张顺号竹园张,张贵号矮张,出发前,二张发令说:“此行有死而已。如非本心,即可退去,别坏了大事!”人人感奋争先。夜漏三刻,起锚出发,以红灯为号,张贵领先,张顺殿后,乘风破浪,直冲重围。
元军战舰密布江面,张顺等持巨斧,断铁索,转战120里,所向披靡。黎明,援军抵达襄阳城下,送来了食盐与布匹等补给,守军士气大增。检点将士,独缺张顺,数日之后,其尸溯流而上,身中四枪六箭,犹披甲执弓,怒气郁勃一如生时。
张贵率部入援襄阳,吕文焕留其守城,张贵募二士回郢州向范文虎继续求援,回来报告范文虎拟发兵5000。张贵仗着骁勇,由原路杀回郢州,准备带领援兵赶赴襄阳。尽管元军封锁严密,张贵放炮发舟,乘夜顺流,破围突进,元军望风披靡。杀出险境,到龙尾洲,遥望下流战舰隐约,张贵以为郢州援军前来,便举流星火接头,迫近才发现都是元军战舰。
原来,范文虎派出的援兵因风雨狂暴,退避30里,失约不至;元军获得情报,反以逸待劳,就等着张贵进入包围圈。张贵出乎意外,拼死力战,身中数十创,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宁死不降,元军将其杀死,抬到襄阳城下,说:“认识矮张吗?这个就是!”守城宋军一片哭声。援襄努力,至此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