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乡下盖房子也就这样, 再复杂也复杂不到哪里去,不像后世的小楼房,需要钢筋水泥。
而这里也是比较和平的地方, 从古至今也没有什么地震洪水之类的, 所以房子地基都不需要挖的太深。
唯一一点需要技术含量的, 大概就剩下挑选一根好木头做房梁
哦,这也不需要安西费心。
农村人对于这个都有着超前的意识,好木头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须储备的东西。
安家在好些年前就存了一些好木材, 安西的房子建起来后用了一些, 最近又淘换了一些,已经够用了, 就是给每个房间都换上新的家具都够用了。
所以其实, 安西也没干多少事, 毕竟他也不是真正的设计师。
就算是真正的设计师,农村的房子也用不上。
安西主要是给泥瓦匠们介绍了一下,新房子的格局是怎么设计的。
其实也没什么, 主要就是中间是正堂, 左右各两个房间,房间前后都装上窗户。厨房放在正堂的后面, 厨房再开一个小门, 连接后院。
前院可以种上一两颗果树,果树下摆个桌椅。等树木长大了,不仅可以乘凉, 也可以遮挡部分阳光。
后面开辟出一块菜地,厨房需要什么,后院都可以种上。这样一来,不仅打理方便,还便于采摘。
另外就是,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建个鸡圈猪圈啥的,只不过现在不允许私人养殖,所以暂时用不上。
安忠家听完安西的介绍,觉得这样建造比较简单大方,而且宽敞明亮,也就都改成这样了。
花了十来天的功夫,两座新房子都建好了,一水的青砖绿瓦,看的村里人羡慕不已。
不过村里人也没说什么酸话,主要一来有安西在,他们受了安西的好处,现在也正是对安西带着滤镜的时候。
二来安家会做人,每天来做工的,不仅会包一顿午饭,还有下午点心。
午饭有肉有鱼,这在这个年代很难得了,有些人家一年到头都不沾荤腥,就是之前农忙的时候,家里也不见得舍得买肉。
因此在安家帮工,天天有肉吃,他们是非常高兴的,干起活来也是干劲十足。
而下午的点心,就是安西另类的补贴了。
安西特意花大价钱买了不少桃酥饼,凡是过来帮工的,下午点心都会发两块,这些他们不会吃,一般都是放在口袋里,带回去给自家的孩子。
干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喝个茶水很正常,但是像安西这样发点心的,却是从来没有的。
所以不管心里怎么想,明面上大家都称赞安西大方,对他也都是笑脸相迎。
对于安家一连建了三座房子的事,也都打消了嫉妒的心思,谁让人家厉害呢。
不过人家吃肉,也没忘了让乡亲们喝口汤。
吃人嘴软,算了算了,不说了。
还是好好干活吧,指不定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建一座这么漂亮的大房子呢。
房子建好,家具那边也都打的差不多了,已经陆陆续续搬进了新家。
农村的家具不讲究美观,实用就行,大桌子长凳子,高大的衣柜,实用的箱子,结识的木床,然后就是一些桌椅摆设。
这些都弄完之后,就可以搬到新家居住了,当然,请客是必不可少的。
这次,不仅仅是请帮工的人,基本上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出一个人,拿点东西过来,算作温家的礼品,这也是下河村惯有的规矩。
这次办席是安家早就计划好的,温家的同时,也是为了把安西介绍给村里,算是正式落户了。
因此这次的席面准备的非常充分,土豆焖肉,米粉蒸肉,丁菜烀肉,骨头汤
可谓是非常隆重了。
其实通过之前安西干的几件事,村里还真没有不认识他的,现在他可是下河村的大红人,就是三岁的小娃娃也是知道他的。
但知道归知道,为了显得郑重,安支书还是坚持让安西在酒席上正式露个面。也是和下河村的村民做个宣布。
那就是,从这一天起,安西就是下河村的人了。
他和那些外来的知青是不一样的,他就是本地人,未来不管他去哪,在下河村,都有他的一地之席。
作为本地人被接纳,和作为知青被接纳是不一样的。
即使现在下河村的村民和知青们普遍相处的不错,甚至还有几家结成了姻亲。但也不能让他们真心的把知青当自己人,没有事还罢了,万一有个什么问题,就容易出现排外的情绪。
而安西
安支书私心里觉得这个侄子太能闹腾了,别看他长得斯斯文文,平日里行事好像挺稳重的。
但其实呢,他回来之后干的这一件件事,每一次都在挑战自己的心跳。
引来大量的鱼,吃金贵的大米,写文章挣钱,现在甚至还撺掇自己开工厂了。
那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吗
啊
安支书指着安西的额头,啰啰嗦嗦说了很久,翻来覆去就是一个意思。
安西太不让他省心了
安西摸摸自己的鼻子,颇有点不好意思。
他好像一直都是这样,做事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
出完了主意,又喜欢偷懒,索性他的运气一直不错,从林如海,到花满楼,到安支书,总是有人能给他背锅。
当然,安西安慰自己,如果不是有这些人在,可能他也不会想着去干,直接就找家工厂进厂了嘛。
安支书是不知道安西这些小心思的,要是知道,他得气死。
想来想去,安支书都舍不得这样一个能带着村里人发家致富,又能给自己一次机缘的计划。
最后,咬咬牙,干了
之后,安支书就积极的往县里跑。安西不知道他是怎么运作的,反正在大半个月之后,他拿回了一张许可证。
是农产品加工许可证
安支书当然不会大大咧咧的说自己要建厂,他只是申请让村里人自己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加工之后的产品再卖给收购站。
经过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他终于拿到了那张许可证。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得到了上面的支持。
上面只是被他缠的没办法了,又觉得这也是一个改变的机会,就睁只眼闭只眼而已。
但除了这一张许可证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资金,没有建厂的地址,没有人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索性安支书拿到了下河村一块空地使用权的审批,在这块地上,不管村里拿来建什么,上面都不会管,都是合法的。
之后,安支书就想尽了脑细胞,终于编出了一套合理合法的说法来,用来忽悠村民和知青们。
县里收购站收购农产品之后,还要自己加工,尤其是一些容易腐烂的,耗时耗力不说,县里也没那么多人手。
所以上面的领导决定,让村里自己进行加工,加工之后的农产品再卖给收购站,给收购站的同志们减少一点工作量。
报酬就是,加工后的农产品可以提高一点收购价格。
能提价村民们自然愿意,因此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至于干活,农村人谁会吝惜一点力气,多挣点钱才是大事。
安支书看他们都表态了,就接着忽悠。
这种方法是从来没实行过的,县里的领导信任下河村,于是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下河村。
完了,安支书还带头喊起来口号。
我们多做一点,国家就能少做一点。
不怕苦,不怕累,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而这些口号,在这个年代,就像鸡血一样,瞬间让村民们热血沸腾。
就是一些号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看不起乡下人的知青,也被安支书的话说的心潮澎湃,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安支书就能毫无障碍的调拨人手,在第二次播种的时候,依然分配出十来个人去建厂房。
当然现在也不叫厂房,而是村里产品加工房。
毕竟这些东西不是农民们的,不好放在哪一家做,而村委会也没有这么大的房子。
至于建房子的钱,就直接用了之前卖稻米的,有卖鱼的钱入账,村民们倒也没提出异议。
事情就这么顺利的决定下来。
在村民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安西依然老神在在的家里瘫,不过现在换了个地方,不再是大伯家,而变成了自己家,这就瘫的更舒服了。
他还顺便邀请了刘洪铭和张贺伟一起搬了进来,三人分摊家务,轮流做饭,安西空闲的时间就更多了。
没什么事干的安西,这段时间的文章产出量惊人,因此每隔两三天,村民们就能看到邮差往他们村子里来,每次一过来,都给安西带来三四封信,又带走三四封。
而也因此,下河村渐渐出名了。
一时间,好像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子。
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这里人杰地灵百姓安康,关键这里还有各种美食的传说。
好像整个村子的人都擅长厨艺,都能做出各种既美味又满是温情的食物。
食物在这个年代本就是百姓最关注的东西,更何况还是带着这么有趣故事的食物。
所以渐渐的,下河村的美食就成了省里市里所有的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要不知道,你都落后了。
可是
下河村的美食到底是什么味道呢,,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请加qq群647377658群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