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11. 师父,我们想学写诗! 唐太宗:就挺戳……
    春江花月夜让各大世界的人都眼前一亮, 心中叹服。

    苏轼眼中闪过惊艳之色,若有所思。

    李白曾写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自己也曾写过“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都是思考宇宙真理的佳作。

    张若虚写的“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也一点不差,而且极其唯美。

    苏轼惋惜地说道“光凭这一句超脱寰宇的诗, 便可传唱千年。我家中的唐诗选本怎么都没有收录他的诗呢, 真是可惜。”

    苏辙也叹服不已, 好奇地问“兄长之前说他不配被称为孤篇压全唐, 现在态度怎么大变了”

    苏轼摸摸鼻子“我哪知道还有这么一颗沧海遗珠啊书商害我”

    唐太宗李世民视线都黏在上面, 回过神来, 立马叫人抄录。

    长孙皇后有些诧异“还是第一次见陛下这么积极地让人抄诗。这么喜欢这首诗吗”

    唐太宗李世民叹服“从没见过如此没有齐梁奢靡遗风的宫体诗,实在是有些喜欢。”

    对古人来说, 识字很奢侈, 诗歌更是贵族的艺术。南朝时,简文帝萧纲当太子的时候, 雅好赋诗。他经常跟东宫的臣子唱和, 所以时人称之为宫体诗。

    简单来说, 就是记录宫廷贵族的快乐生活。

    宫体诗往往闺情声色,清绮靡丽, 伤于轻艳,格调不高,被称为靡靡之音。

    陈后主, 隋炀帝,包括唐太宗写得最多的都是这种诗。

    在这之后,诗歌这种爱好由上而下, 走出皇宫,走向民间。于是士大夫阶级扛起了诗歌发展的大旗。

    杜审言等人奠定格律,初唐四杰拓宽诗歌题材的发展诗歌才空前繁荣起来。

    宫体诗这种流派于是渐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对唐太宗这个中年人来说,春江花月夜是他能最能接受的舒适区体裁,不会让他感觉太超前,看起来很舒服。而且它还有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迥绝的宇宙意识。

    他的审美一下子被戳爆了

    他甚至有些看不下去自己之前写的宫体诗了。如果张若虚生在他的时代,他甚至愿意好好请教一番。

    长孙皇后心下好奇“那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他当得了吗”

    唐太宗李世民果断地说“朕说他当得了,就当得了。”

    长孙皇后失笑“二哥,你不是也很喜欢李杜的诗篇嘛怎么有了新人就忘了旧人”

    唐太宗李世民含笑说道“别促狭了。朕都喜欢,硬要挑一个最喜欢的,还得是这篇。”

    长孙皇后心下诧异“这是为何”是李白不仙了,还是杜甫不伟大了

    “仙太过遥远,圣太过沉重。”

    唐太宗李世民叹息道“而它没有魏晋时代人命如草芥的痛苦哀歌,也无齐梁的奢靡艳情,更无饱经苦难的吞声踯躅。它有的只是少年人所见的无边风月。这张若虚写的是我们每个人啊。”

    “朕要让那些文武百官都好好看看这首诗,看看张若虚那种志气。”

    这首诗的底色是一个纯粹的少年。他思想健康,知识渊博,目光可放在天边,也可放在小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面对仕途失意,他有感伤,但哀而不伤。他的哀伤是暖色调的,少年意气也从来没被消磨。

    可以说,这首诗就是盛唐少年该有的模样。

    唐太宗如果生在未来,应该会说“张若虚传达了一种少年人的价值观。”

    长孙皇后惊讶于他对张若虚的高评价,转念一想又觉得合理“它的格调确实非旁人能所及。”

    “对了,臣妾记得炀帝好像也有一首”

    春江花月夜是陈隋乐府旧题。很多诗人都写过,隋炀帝杨广就是其中之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这是首很小清新的宫体诗,一经发表,就脍炙人口。

    要是以前,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这首诗,现在却觉得不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要是他还活着,也不得不说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吧。”

    普通的诗看一遍便解透了。但这首不一样。它诗情,画意与哲思,三位一体,是诗中的诗。

    很多人停杯投箸,越看越着迷,等到回过神来,饭菜都凉了。

    他们已经不为“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吵了。

    即使是再吝啬赞美的人,也不得不说一句“孤篇压全唐夸张了,但说压过九成九的人,在下没有异议。”

    然而这个时候,天幕却主动开始解释这个称号。

    其实“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并不是闻一多给的。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唐宋似乎声名不显,很多诗集都没有收录。

    可能因为张若虚官不大,好像也不怎么整理自己的诗集,所以诗篇丢了太多,不像会整理诗集的杜甫一样在死后爆红。

    直到明代,有个著名诗人叫做李攀龙。他掌控文坛很多年,堪称文坛大佬。他准备编写了一本诗集。

    他这个人很特立独行,觉得诗集太同质化,已经很不新鲜了。他开始思考,是否有一些没被大家发现的好东西呢

    他于是开始编新的诗集。别人做诗集是选诗,他是删诗。

    那些名气低的别人不看的诗,他都要拿出来看一遍。

    突然间,他找到了落灰的春江花月夜。

    他看完之后拿给别人看,大家都惊为天人。

    在文坛大佬的推崇下,被埋没千年的张若虚,崭露头角。又因为良好的质量积累了大量自来水,突然爆红了。

    众人直呼“孤篇横绝”

    自此之后,这个称呼经久不衰。

    比如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到了近现代,闻一多写了一本书,来探讨宫体诗的发展。

    他评价道“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后来,大众综合了一下明清时代的评价以及闻一多的评语,得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拉踩意义的称号。

    “孤篇压全唐”

    古青青又说现代人对这个称号耳熟能详。有人觉得过誉,也有人觉得合理,总之各花入各眼吧。

    这首诗是中国诗歌皇冠上的明珠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因为唐朝国力蒸蒸日上,诗人们越来越自信,视角也越来越大。

    他们开始将视线从宫廷中拉出来,投向祖国的大好河川,以及更加广博的宇宙。

    所以他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作。

    文学评论家曾说“只有具有杰出成就而且影响也极其深远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家。然而张若虚,只有一首诗就能被称为大家,这在文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人类的本质是好奇心。张若虚这样一位神秘又厉害的诗人,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和赞叹。

    苏轼在自己的书房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张若虚的记载,对方的形象在他眼前充满浓浓的迷雾。

    苏轼感慨万千“无论是他的诗,还是他的人,都有着志怪故事的传奇色彩。”

    他像是想到什么,摇摇头说道“连李杜二人编写诗集的过程都非常波折,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张若虚只是被埋没的一员。整个唐朝,又有多少张若虚这样的才子被埋没了他们真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啊。”

    明代文人的做法给了他不少启发,或许,他也可以编一本诗集,让更多的好诗流传下去。

    压根不用别人操心,武则天时期,神龙年间。

    很多书商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去打探吴中四士之一张若虚的消息。

    要是能给他出本诗集,肯定能大赚。再说了,即使赚不到钱,还是大功德一件

    还有一些人则收拾行囊,兴致勃勃想拜张若虚为师。师父,他们想学写诗

    贺知章和张旭等人对张若虚羡慕极了。

    “能有如此造化,实在是死而无憾。”

    张若虚受宠若惊,谦虚地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他们实在是谬赞了。”

    他说话是极其谦虚的,但满面红光,显然心情好得不得了。

    毕竟哪有不狂的艺术家只有显不显露的区别。

    贺知章熟悉他的性格,晓得他正得意呢,望向自己的书童“拿笔墨来”

    他话音落下,其他人也纷纷要笔墨。

    众人摩拳擦掌,泼墨挥毫,竟是一副要写诗的模样。

    张若虚一脸懵“你们这是做什么是要写诗庆祝我上榜吗”

    书圣张旭拍拍他的肩膀“他们这是要跟你比拼呢。”

    他最出名的是书法作品,但文采一点也不弱。也曾写过“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的佳句。

    但他性格佛系,胜负欲没那么强,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张若虚“”

    书圣张旭望向他的目光有些怜惜“天幕这么一放啊,找你的人只多不少,你还是早些习惯比较好。”

    事实正是如此。王勃和杨炯这些新一代的才子正在寻找张若虚。杜审言和苏味道这些老一辈的文坛大佬也在打听他的消息。

    偌大的江湖出现了一位武艺高强的“武林盟主”。有些人佩服他,当然也有人想挑战他的位置。

    张若虚有些茫然,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吸了口凉气。

    他现在说他不想承担这个称号还来得及吗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