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意为:楼高了容易倒塌,树高了容易折断,我与弟时时都有危险。专心研究宽和平静谦逊,或可位高而不危险。
古代官场,人人都谋求高位,却不知树大招风,甚至导致祸端。在曾国藩的心中,无论官位、权势、声名、功业,只要是偏于宏大,都会有一副“巍巍招风之象”图画。所以,他时刻都会有一种战战兢兢之感。正是这种警惕的思维方式帮助曾国藩在官场中多次化险为夷,身居高位而未登高跌重。
咸丰八年,曾国藩为兼辖四省的领军大帅兼二江总督。期间,父亲病故,他立即报请朝廷,并且不待奏请,就回家为父守丧,不肯再回江西督师。咸丰帝几降谕旨才迫使他出任浙江军务。他的一再推托,因为他对这样的高官显宦并无爱慕之心。同治二年正月十七日,他在《致沅弟书》中说:“居高位手捏大权而又享有大名的人,自古以来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的呢?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才能保全晚节,才可以慢慢收场善终。”从中看出曾国藩谨慎为官、不图功名富贵的心态。他在平太平天国、湘军军威达于极盛之时,毅然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理由,奏请将湘军裁遣归里。这明白表示他无意挟持军权以自重的态度,固然也表现了他谨慎为官的思想。曾国藩在清朝政府中,权倾朝野,但是身居二品高位的曾国藩,却越发觉得不安。他曾告诫子弟说,不能功高震主,在身份地位极高时,要辞去一官半职,以保持晚节。
曾国藩认为,凡是位高权重的臣子最后得以善终的人很少,曾国藩是汉臣,又手握重权,因而皇帝对曾国藩猜忌和担忧日渐加深,怕他凭借手中的兵力叛乱。为了打消清政府的猜疑,也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曾国藩自动削弱湘军的力鼍,并停解广东厘金,另外还奏请弟弟曾国荃以病情严重为由,回乡调理,也正好避开舆论针对的锋芒,这正好解除了皇帝的心腹之患。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告诫弟弟曾国潢说:“位太高,名太重,皆危道也。”“人以极品为荣,吾今实为苦恼之境。然时势所处,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而已。”由此可见曾国湛深谙“树高易折,楼高易倒”的道理。过于宏大则失于质感和细节,过于完美则流于摧残和早夭,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荣”。位高,名重,皆危道也
原文意为:楼高了容易倒塌,树高了容易折断,我与弟时时都有危险。专心研究宽和平静谦逊,或可位高而不危险。
古代官场,人人都谋求高位,却不知树大招风,甚至导致祸端。在曾国藩的心中,无论官位、权势、声名、功业,只要是偏于宏大,都会有一副“巍巍招风之象”图画。所以,他时刻都会有一种战战兢兢之感。正是这种警惕的思维方式帮助曾国藩在官场中多次化险为夷,身居高位而未登高跌重。
咸丰八年,曾国藩为兼辖四省的领军大帅兼二江总督。期间,父亲病故,他立即报请朝廷,并且不待奏请,就回家为父守丧,不肯再回江西督师。咸丰帝几降谕旨才迫使他出任浙江军务。他的一再推托,因为他对这样的高官显宦并无爱慕之心。同治二年正月十七日,他在《致沅弟书》中说:“居高位手捏大权而又享有大名的人,自古以来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的呢?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才能保全晚节,才可以慢慢收场善终。”从中看出曾国藩谨慎为官、不图功名富贵的心态。他在平太平天国、湘军军威达于极盛之时,毅然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理由,奏请将湘军裁遣归里。这明白表示他无意挟持军权以自重的态度,固然也表现了他谨慎为官的思想。曾国藩在清朝政府中,权倾朝野,但是身居二品高位的曾国藩,却越发觉得不安。他曾告诫子弟说,不能功高震主,在身份地位极高时,要辞去一官半职,以保持晚节。
曾国藩认为,凡是位高权重的臣子最后得以善终的人很少,曾国藩是汉臣,又手握重权,因而皇帝对曾国藩猜忌和担忧日渐加深,怕他凭借手中的兵力叛乱。为了打消清政府的猜疑,也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曾国藩自动削弱湘军的力鼍,并停解广东厘金,另外还奏请弟弟曾国荃以病情严重为由,回乡调理,也正好避开舆论针对的锋芒,这正好解除了皇帝的心腹之患。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告诫弟弟曾国潢说:“位太高,名太重,皆危道也。”“人以极品为荣,吾今实为苦恼之境。然时势所处,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而已。”由此可见曾国湛深谙“树高易折,楼高易倒”的道理。过于宏大则失于质感和细节,过于完美则流于摧残和早夭,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