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出现了一段画面。
1161年11月26日,年近40的完颜亮预备渡江,直取南宋,完成大一统的目的。他集中兵力,说道“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
早就把皇位传给养子的跑男赵构得知金人要打过来的消息后,又立马收拾了家伙准备逃跑。
众人看到这里,对于赵构的举动毫不意外,甚至隐约有些期待这两卧龙雏凤打起来
一个是抗宋奇侠,一个是抗金名臣。
两人都互相是对方开国皇帝的贴心大宝贝。
这热闹谁不看谁后悔一辈子
各个朝代的人拉长了脖子,想看那完颜亮率领大军渡江和赵构对峙的场面只可惜完颜亮显然运气不好,不但没能渡江,还被早有反叛之心的叛将们给杀了。
叛将们带着完颜亮的尸体北下,以庶人之礼安葬了他。
而赵构则是稳稳当当的继续当他的太上皇,他甚至活到了80多岁,算的上高寿。
无数人跺脚叹气,感慨好人不长命,祸害居然能遗传千年
“可能绝育确实有助于提高寿数吧,”01真心实意的说,“有意思的是,继承赵构皇位的养子赵昚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
“据说是赵构听到了金太祖完颜吴乞买和宋太祖赵匡胤撞脸一事,怀疑是赵匡胤转世复仇来夺回宋朝江山,便特意把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
“无论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反正各种因缘巧合之下,宋朝最终还是回归到了赵匡胤这一脉。”
01的这种说法比较容易被皇帝们接受,这符合他们对外君权神授的说法,至于普通百姓倒是没什么想法,只是平时日子太无聊,听着图一乐罢了。
“好了,说完雪乡考察正副团长和抗宋奇侠,”01说道,“接下来我们盘点一下北宋灭亡的原因。”
“其实无论宋徽宗赵佶当不当这个皇帝,北宋灭亡都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如果不是他,也不会灭亡的这么快,还是以这样耻辱的方式灭亡的。”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精神一振,脸上表情却仍是没有波动。
刘邦斜坐在椅子上,闻言身子往前探了一些。
武媚陪着李治,听到这里眼神微动,起身想要告退,却被李治拉住了手,正好顺了她心里的意。
赵匡胤握紧了手里的酒杯,眼底蓄着冷意,让人看了不觉心生寒意,不敢往前再进一步。
“北宋时期算得上是华夏史上经济和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01展示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这画卷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原是记录北宋东京的社会面貌,现在置放于天幕之上,画里的人居然栩栩如生,似活过来了一般。
聚集在不同地方的人仰头看着天幕,不由啧啧称奇,以为妙绝。
政治敏感的人和帝王们却在此画中察觉到了一股危机感。
不大对劲。
“媚娘你看,”李治指着画里的一处地方笑道,“这里吃食倒是比我们大唐丰富一些,宋朝的百姓似乎可以做到足不出门,却能享受到美食。”
可不是嘛,只见画中店小二打扮的人在听了客人的点餐后,径直抱着餐盒去了客人所在的地方,还收到了一笔不菲的打赏。
还有人居然直接从二楼扔了个筐子下来,等筐子里被放了吃食后就在提溜上去。
这对李治来说极其新鲜。
武媚拧眉看着另一处地方,那桥上挤满了人,桥下行驶的船上也载满了人,船尾高高翘起,即将和桥相撞,这给她一种极其不好的直觉。
“这幅图看似热闹,却隐藏了近乎无可挽回的危机,”01开口,“张择端本想以此画来暗示宋徽宗,却没想到宋徽宗没看出来画里的寓意。”
“毕竟谁会想到这么繁荣的北宋已是强弩之末,在不久后就会面临靖康之耻这样毁灭性的打击呢。”
一众人听到这里,想到北宋包括两个皇帝在内,三千多人被押送到金人营帐行牵羊礼的一幕,心里五味杂陈,脸上表情各异。
“北宋灭亡实际早在建国之时就埋下了祸根。”
“唐末藩镇割据,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更有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向契丹称臣,认小了自己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天幕上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一改,变成了唐末五代十国争战纷乱的局面。
为什么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换了这么多帝王
正在观看天幕的各朝皇帝们心神一凛,很快就想到了答案,藩镇割据,中央弱于地方,地方不受中央控制,造成这样局势的根本原因是兵权。
“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01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汲取前人经验,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重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就采用了丞相的办法。”
“对将领剥夺兵权,罢免禁军职务;对地方,削兵权,制其谷,收其精兵。”
剥夺了将领们的兵权,使其去了地方任命节度使,再将禁军领兵权一分为三,用名位较低、威望不高的将领掌握三衙,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对地方则是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措施,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支郡直接属于京师,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命于节度使。
一路所收取的州县财赋,留少量应付日常开支,其余全部归于中央财库。
各州所有骁勇的人都选入京城作禁军,余下老弱病残留在地方编成厢军,只供杂役。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任用由中央派出的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01说,“再罢免节度使后,又设置了通判来分知州的权利,利用通判和知州互相制约,再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再来说军事体制方面的改革。”
北宋对枢密院制度进行改革,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要职责是辅助宰相,分掌军政大权,这样一来,不但军政大权能掌握在皇帝手中,就连宰相的权利也能被大大削弱。
另外,枢密院和三衙各司其职,三衙统领禁军,却没有调兵和发兵的权利,枢密院有调兵和发兵权利,却不能掌握禁军。
调兵权和领兵权也被分离开来,相互制约。
仅此是这样还不够。
天幕上,赵匡胤将军队分成了两半,一半驻守京城,一半戍守各地,这样倘若外地发生叛乱之事,京城的军队可以前去镇压,反之,京城军队内乱的话,各地的也可以前来制止。
饶是北宋已经灭亡,各个朝代的皇帝们还是不免佩服赵匡胤,这个人算是把权利制约玩到了极致,皇权也加强到了极致。
这样的局势下,天音为什么会说建国之时就埋下了祸根。
“说完上面这些,我们再来聊一下北宋军事体制上独有的政策,”01播放了一则视频,“兵将分离政策。”
什么是兵将分离政策呢,就是赵匡胤为了防止骄兵悍将想以下犯上,杜绝将领们把部队发展成私兵的可能性,就让无论是京城的禁军,亦或者是戍守各地的禁军定期调动。
这些禁军们要轮流去外地或者边境戍守,有的还要去产粮的地方就粮。
如此一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士们再也不能和士兵们拧成一处,也不能建立自己的威望,更别说是和朝廷对抗了。
众人看那边境的画面,士兵们不认识自己的主帅,主帅自然而然也不认识自己的士兵。
谁看谁都是生面孔。
李世民大概知道了天音接下来要说什么。
此番种种政策下来确实能集中兵权,杜绝叛乱的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的,军队的战斗力也被削弱了。
士兵们不认识自己的将领,如何会心甘情愿的听从将领的指挥;将领不认识自己的士兵,又怎么能建立威望,带着士兵们一鼓作气击退进犯边境的敌人
还有,依据天音的话,唐初设立的节度使一事应该会在后期被打破了中央和地方的平衡,以至于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叛乱局面。
纵是如此,他也不能废除节度使。
大唐四周群狼环顾,边患问题突出,必须要设立节度使,给予地方政府军权、财权、行政权,这样部队才会反应迅速,面对突然事件也不会延误战机。
增加节度使的权利,也可以让拥有实权的节度使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去不断扩大地盘,以达到扩充疆域的目的。
无论未来会如何,设立节度使一事符合大唐当下的国情,决不能废除。
就是不知道后来打破中央和地方平衡,以至于出现叛乱,让大唐灭亡的无能后人是谁。
李世民沉下脸。
前车覆,后车鉴。
他陷入了思考之中,倘若他站在赵匡胤的立场上,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解决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混账东西”
另一边的李隆基在得知儿皇帝石敬瑭割让了幽云十六州一事后,愤怒值达到了极点。
被禅位的当日遇到异象也就罢了,他好歹能找个理由,说是太宗皇帝圣临,特意前来提点他的,但是现在这异象一直不散不说,如今还透露了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一事。
这让满朝文武百官如何议论他
太平想必会借着这个机会,继续四处煽风点火,说他不适合坐这个皇位。
本来他坐上这个皇位后,便是大局已定,只需要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彻底铲除太平的全部势力,但是现在偏偏多了个异象,能开口说话,还能展示后世的画面。
这段日子他真是焦头乱额,连睡觉都不安稳。
那个让大唐陷入叛乱的孙子是谁
“陛下,”高力士在一旁出口安慰道,“想来天音是站在陛下这边的,何不耐心等待稍许时日,或许能知道天音想透露的消息”
“对,”李隆基抚掌说道,“等朕知道那个石敬瑭的祖先是谁,非得让人把他祖上一族全部找出来,处极刑,永绝后患”
“陛下,”高力士松了口气,“继续看吧。”
“这种轮流驻守的方法被称为更戍法,若是出戍各地戍军,便每三年一换,”01继续说,“若是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便以半年为期轮换。”
“种种改革措施,皆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虽说初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极大加强了宋朝主义中央集权制,面统一,经济、文化高速发展。”
“但是等到了中后期,这些改革措施逐渐让宋朝走向了冗官、冗兵、冗费这样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宋朝这个州也要多设置一个岗位,那个县也要多招一个人来制衡当地官员的权利,如此不断积累下去,文化确实是得到了发展,官员却也泛滥成灾。
而且宋朝的官和职是两回事,官是虚名,被称为寄禄官,用以表示一定级别与领薪俸,职才是管理具体事务的,被称为职事官。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本官常常不管本职事务。
比如说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有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笔之事。
居其官不知其职。
“举个例子,拿宋朝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这一官号来说,”01解释道,“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是实际职务。”
“前两项为空头衔,后面的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这么花里胡哨的一套下来,也不怪那些官员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以及自己要做什么。反正钱多事少,这样的好事谁不乐于去做呢。
“不仅如此,皇朝宗室男孩年龄到了七岁便可以授官,甚至有还在襁褓之中就有官衔,领取俸禄的,宗室之外的其它旁支、异姓、门客,都可以得荫补官。”
“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01放了一张对比图。
唐朝疆域是宋朝的两倍,每届进士人数为三四十人,而宋朝动辄四五百人,却是唐朝的十倍不止。
等到991年,宋朝进士总计数量竟达一万七千三百人。
“再说冗兵,自高粱河车神一站,宋太宗赵光义倒是好了,骑着驴车一夜狂奔七十公里,他率领的那些精英部队就没那么好运,几乎全军覆没。”
天幕上,身中两箭还能骑着驴车奔走逃命的赵光义显得极为滑稽可笑。
“高粱河之战后,宋朝的军事势力也下降了很多,一直被辽压制。”
“到了宋仁宗时期,为了缓解和西夏作战前线兵力捉襟见肘的问题,仁宗决定启动大增兵,以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来扭转军事不利的问题。”
结果这局势是扭转过来了,却因为招兵过滥,导致了后期的财政危机。
冗费就更好理解了,国家政府要养这么多过滥的官员和士兵,自然会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入不敷出了。
臃肿的机构,过多不司其职、不知其职的官员,庞大的兵额支出,即便没有宋徽宗赵佶父子三人,北宋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逐渐显露出末代的疲态来。
赵佶父亲宋神宗上位后,内部阶级矛盾日益显化。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富豪隐瞒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
宋神宗上台后任用王安石,决定变法。
朝廷中的官员分成了两派,新党和旧党,新党以王安石为首,包括章惇在内支持变法,旧党则是以司马光为首,坚决不支持变法。
天幕上新党旧党争论不休。
地下还在观看的一群人也不自觉提起了心,想看看这次变法是否对这即将日暮西垂的宋朝有用。
“这里要提一嘴司马光这个人,”01不恰当的开口,“其人极其迂腐执拗,虽有才,却不适合治理国家,可惜宋神宗摇摆不定,在王安石辞相后,又重用司马光。”
“司马光能用吗那必然不能用。”
随着01的话,天幕上也出现了变化,由新旧两党的对峙变成了资治通鉴。
阴差阳错之下,那书页翻动了一阵后停留在其中一页,上面一行小字评价汉武帝刘彻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
意思就是说汉武帝刘彻和秦始皇一样残暴,但是没有得到秦朝灭亡的后果。
刘彻“”
始皇帝“”
莫名被cue,美好的心情在这一刻彻底结束。
另一边,
司马光在一群旧党的簇拥下侃侃而谈,对宋神宗提议废除王安石先前的一切变法。
宋神宗神情郁郁。
他本想做成一番大成就,富国强民,结果却在变法途中受到无数人的阻拦。
亲妈反对,妻子反对,仁宗的后妃反对,仁宗的旧党也几乎全部反对。
这一路走来可谓困难重重,在这么多人的反对之下,他不免也陷入了犹豫和摇摆不定之中,怀疑自己是否要坚持下去。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了一道异样的响声,群臣面面相觑之下,在宋神宗的带领下一齐走到了殿外,仰头看着天幕,神情呆滞。
“其人极其迂腐执拗,虽有才,却不适合治理国家,可惜宋神宗摇摆不定”01的声音在这方时代响起,“司马光能用吗,那必然不能用。”
司马光还没来得及感慨神迹,就被劈头盖脸指责了一顿,神情难堪。
“就拿新旧两党之争来举例,”01说,“人家新党起来时,即便看不惯旧党,也给他们安排了清贵的好去处。”
“他倒好,一朝得势,直接把新党一群人往各种穷山恶水的险恶地方赶。”
宋神宗看了一眼司马光,只见这个脾气向来倔的老臣这时候居然也佝偻着身子,涨红了脸一言不发。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