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我在北京有张床(2)
    "别说那么难听,我们还是朋友嘛。"她缄默了片刻,"还去北京吗?"

    "去干什么?找陈宁安开书店?"我笑。

    "我要是不走,我们可以合伙,我们做朋友还行。"

    "做什么啊,我现在都不名一文啦。"我一声叹息。

    "股市亏掉了?"

    "差不多亏光啦,我割了不少肉。"

    "听起来够惨的,你是在怪我吧?我多少次让你别打电话,让你别轻举妄动,先冷静下来,你不听。"

    我苦笑:"我没怪你,只怪自己,只怪命运不济,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

    "呵呵,还是怪我。"她笑起来。

    "恋爱中的人都像蠢驴,我知道我傻。"

    "你也别自责了。人有很多生活方式,自己觉得好就行。"

    "听起来跟支书或政委似的。"我冷笑起来。

    "呵呵,讽刺我吧?"

    "行啦。你好好搞你的学问,早日拿到学位,拿到绿卡,找到老公。我也放心了。"我强压住哽咽说。

    她又笑起来:"担心我嫁不出去啊?"

    "是啊,麻烦到哪儿都是麻烦。"我也笑。

    "我一点也不麻烦,如果我愿意,马上就可以解决你所臆想出来的所谓麻烦。"

    "哦,我忘了你在那边属于稀有物种了。"

    "其实,和你做朋友我还是挺乐意的。"

    "深感荣幸。"我酸溜溜地说,"留美博士和下岗职工交朋友,这事儿都可以上'新闻咸播'啦。"

    "怎么又来了,光荣啊?有你这么年轻的下岗职工吗?再说,你老这样说,谁在乎啊?人只在乎你是不是成功,你缺心眼啊?"她责备道。

    "呵呵,我是有自知之明。"

    家人对我的状况感到宽慰,希望我不要瞎折腾了,美国对他们而言实在太遥远了。我决定在成都玩几天,托人带来了那部难产的书稿。我从头到尾修改一次,到一家打印室守着一字一句输入,存入软盘。我和联系过的出版社一一联系,都没明确的说法。

    2001年春节后,我常去网吧消遣,看一些火爆起来的网络文学,就想在网上连载看看反应。联系后,几家门户网站同时推出。读者反应之强烈令我大吃一惊,一天评论便上万条。我跟北京的编辑们联系,让他们看看盛况。武彤彤也很兴奋,动员留学生去看。我家人为我高兴,我妈第一次去了网吧,她戴着老花镜,看着网站上我的照片,读着一些评论,觉得这也不错。我蠢蠢欲动又想去北京了。

    我在一份赫赫有名的大报上看见一篇人物专访。一个三十岁东北青年,诗人,爱读书,四处晃荡,忽觉人生珍贵,拒绝再玩。他跑到北京,抓住一次机会,策划了一本关于高科技的书卖给美国人,转眼赚了一千万,创造了出版界一个神话。这则报道看得我热血沸腾,产生了想和这个传奇人物通个电话的冲动。那本书能赚个百八十万我就心满意足啦。

    我找到那个记者,客客气气地说明来意,他很爽快地给了这个叫胡蒙的传奇人物的手机号码。我估计他这样的人一定忙得连钞票掉到地上都顾不上弯一下腰,惟独午后那段时间要么打盹要么蹲马桶,总有谈话的空当。在午后休息时间给胡蒙打过去,电话通了,可能因为这一段风头太劲,对什么样的陌生电话他都习以为常了,很随意"喂——"。我先对他恭维一番,他呵呵不值一提不值一提,以后还有很长路要走。他说出版市场开始复苏,机会来了。我趁机提起我的书,让他上网站看看。他让我三天后给他电话。

    三天后的通话异常愉快,胡蒙不但要我这部书稿,还要我这个人。他说在网上看了连载,觉得我这人脑子不算太笨,希望我加盟,职务都给我留了:图书总策划兼总编辑。他说公司刚成立,百废待兴,可以大干一场云云。工资三千元,另加效益。他说公司在高档商住两用楼,去了可以暂住。我和他讨价还价,要求工资四千,他哈哈笑起来:"呃呀妈呀!四千也叫钱?三千五吧,别忘了每天有工作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