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小罗远已有六岁,父母觉得该送他上学去读书了,因此,秋季开学时,到私立志毅小学幼稚班给他报了名。
第一天上学,小罗远在阿姆的护送下走进教室,他怯生生地望望老师,再回过头来看看阿姆,慢慢地走进陌生的小朋友中间。这时,那位年轻的女老师把他领到身边,亲切地抚摸着白嫩嫩的小圆脸,温柔地说:“远远,以后就和老师、小朋友们在一起了,好吗?”听着她那清悦好听的声音,罗远睁着大大的眼睛,瞧瞧阿姆,再看看老师和小伙伴们。
只见阿姆在窗口微笑着点点头,然后,挥挥手慢慢走开了……就这样,他在老师的带领下坐到指定的座位上。
第二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幼稚班的小朋友也一起参加。在典礼上举行了隆重的拜孔仪式。只见台上正中摆放着孔夫子的头像,像前有次序地摆放着文房四宝,以及《论语》、《孟子》、《三字经》等书籍,然后,两旁供奉着香烛。校长、老师们穿着特别宽大的礼服,一字儿排开,恭敬而虔诚地行着大礼,后面跟着的学生代表以及全体同学都肃立着,并一起行大礼、拜谒。小罗远觉得十分新奇,因为端坐于台中央的那位白胡须老人孔夫子,他从来没见过,是十分陌生的;但他印象中倒是有另外一位白胡须老爷爷,那就是戴着红帽子,穿着红衣裤,手拿糖果分给孩子们吃的圣诞老人。去年圣诞节的时候,阿姆带着他们哥、姐、弟三人去逛百乐商场时,一进门,便看到这位圣诞老爷爷在大厅中央笑迎顾客。当时哥哥、姐姐、还有不少别的小朋友们,与这位老爷爷一起跳舞、唱歌、分享糖果、糕点……哈哈,真有趣!小罗远对今天的这位老爷爷好象觉得既陌生又骇怕。
不过听校长、老师说:“这是所有学生、读书人的祖师爷,我们一定要尊孔、尊儒。”这些让小罗远似懂非懂的话,似乎觉得跟读书有关。
这天,放学回家,他便迫不及待地去问阿姆,阿姆告诉他,孔夫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天下。他不但教学生读书、做学问,还教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听了阿姆的这些话,小罗远虽然有些茫然,但感觉这位老人值得大家尊敬、爱戴。从此以后,小罗远天天由外婆坐着包车接送、陪读,从早上坐车送到学校,外婆在大厅里等到中午放学,接他回家吃饭;下午再送到学校读书,直到放晚学坐包车,接回家里。就这样,周而复始,这接送的任务便交给年过六十的外婆了。今天,中国的孩子们,百分之一百的城市孩子,早已享受比这更加优越的待遇(很大部分都用私家车接送),但在解放前的旧中国,能够享受到这种待遇的,恐怕只有为数不多的有财、有势人家的孩子了。
小罗远在这样的优裕环境里成长,不免有点娇惯,但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他不像哥哥、姐姐那样,都由奶妈带到三、四岁,而是从小不到周岁离开奶妈后,就一直跟在妈妈身边,连晚上也跟妈妈一起睡,这就更有了一种亲情。特别是这位有相当文化素养的母亲,有着与众不同的带孩子方法。当小罗远还是毛头佬的时候,别人的妈妈总会哼着摇篮曲,而她只会吟诵唐诗催孩子入眠。说来奇怪,人的心理感应最初的印象,第一感觉往往会烙下很深的印记,从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上面说的,妈妈无意中的做法,使得小罗远好像多长了点文学细胞,对文学的悟性相当高。三岁时,妈妈开始教习唐诗,讲一些《印度童话》、《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等故事;当然,还有传统的如“老虎外婆”、“狼来了”、“东郭先生”、“农夫和蛇”等寓言故事;然后,再教会他识些简单笔划的文字,诸如,太阳、月亮、山、水、田、地等等。所以,当小罗远开始进入幼稚班时,便显出与众不同的才华,不但会背常用的四五十首唐诗,而且,还能识得一二百个文字和简单的词语,深得老师的赞赏。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小罗远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虽相当突出,但由于经常受到妈妈的呵护,这样,在性格上就有点内向,也带点任性、倔、硬。有一次,跟同桌的女同学一起玩积木,他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搭,而不让女同学插手,结果把人家惹哭了,受到老师的批评。还有一次,老师指名让他和另一位女同学合作跳舞,而他不肯。虽经老师劝导,但他偏不同意,弄得老师也有点尴尬。不过,他乐意助人,而且十分大方,这点倒是值得肯定的。每当小朋友在画画、识字上有困难,他总会教他们;家里带来好吃的东西,也毫不吝啬地分给别的小朋友一起品尝。
两年的幼稚班生活结束了,小罗远在识字能力、文化素质上的得分,那是毫无疑问的全班名列第一;但在文娱表演、团结同学方面,由于环境、性格的原因,最后综合评定只能位列第三名。当妈妈看到这张成绩报告单时,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也略微有点遗憾。不过,她倒也坦然,“金非足赤,人无完人”嘛,待慢慢塑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