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序幕
为避免过多的回叙,以前作者在交代故事情节时,往往是把起因部分打碎,打成一些会发光的精彩的碎片,装成不经意的样子,分散在故事的关键处或衔接点。这样,读者只有看完全篇,才能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当然,这是出于技术上的需要。
写这篇故事时,作者不想考虑什么技术了,一上来就以序幕的形式,把故事情节的来龙部分和盘端给读者。
有个长成的姑娘叫小文儿,人家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是田老庄的,名字叫田庆友。二人见面了,交谈了,小文儿对田庆友的印象还算可以。小文儿问田庆友有什么意见。田庆友嘿嘿笑着,满脸通红,说他没什么意见。那么田庆友就问小文儿有什么意见。如果小文儿也说没什么意见,两个人的婚姻大事就算敲定了,可以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小文儿本来是想说她也没什么意见来着,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她后来说出的是,她还要回去想一想,还要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
征求父母意见的说法是一个借口,小文儿主要是想自己想一想。世上好多事是无须想的,不想还好,往往是一想就想差了。好姑娘小文儿也是如此。田庆友是媒人给小文儿介绍的第一个对象,小文儿就想了,作为一个姑娘家,在相亲的问题上应该拿一点劲,按书面的说法,应当矜持一些,哪能第一次相亲就答应下来。和小文儿同村的一个姑娘,相亲相了**个,最后才挑中一个。她相亲不一定非要达到这个数目,但相五六个总不算多吧。倘若相第一个就认可,是不是显得价值定位不够高?在别人看来,是否太着急一些?在小文儿犹豫之间,媒人向她讨准话儿。她没说出什么肯定性的准话儿,和田庆友的事儿就算吹了。
接着又有人给小文儿介绍对象。几年下来,小文儿相看的对象比预想的数目超额不少,超过了一位数。从方位上看,她把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村庄上的小伙子至少都见过了。
从距离上看,她相看的对象,近的离她家只有二里,远的有六十多里。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别人也无可非议。因为当地有个由来已久的说法:一家有女百家问。这个说法像是一则不成文的规定,规定了女孩子相亲次数的上限。与这个说法相配套的还有一句话,叫百里挑一。这些说法为女孩子们挑选对象提供了很大的余地,在舆论上也提供了保护。对照这些说法,小文儿相看对象的次数离上限的规定还远着呢。
让小文儿不解的是,她所相看的对象,从各方面的条件看,一路呈下降趋势。用综合打分衡量,每个人的分数是递减的。好像从田庆友那儿开始定下了一个标高,后来者不但跳不过标高,有的连摸到标高都不能。甚为可笑的是,有人竟把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介绍给她了。别看文盲不识字,相亲时口袋里却别着圆珠笔。小文儿让文盲写几个字给她看。文盲谦虚着,说他的字写得不好,问小文儿让他写什么字。小文儿说就写文盲两个字吧。文盲低头仰脸想了半天,说小文儿骂人不是这个骂法,脸子一恼就走了。
回过头来,小文儿想起了田庆友,觉得还是田庆友好一些。有心托人给田庆友带话,她和田庆友再谈谈,不料田庆友已经有了对象。也就是说,田庆友身边只有一个岗位,当初她没定下这个岗位,别人定下了。等她回头再找这个岗位时,岗位已被另一个女的牢牢占住。一念之差,她永远失去了作田庆友妻子的机会。
像小文儿这样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姑娘,嫁人是不愁的。后来小文儿终于找到了一个对象,名字叫田均平。田均平有一个特点,下巴上留胡子。因胡子的缘故,相亲时不少姑娘嫌他老相,嫌他怪,都离他而去。等小文儿跟他订下百年之好时,他的岁数不算小了。据小文儿观察,要是去掉胡子,田均平的长相还是挺好的。二人第一次见面,田均平就对小文儿讲了他留胡子的原因。在村里搞排房化时,村支书硬把他家从老宅上排挤出来了,在村外的路边上给他家另划了一块宅基地。为了表示对村支书的抗议,他就留了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