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我的童年伙伴
    1962年我上小学时,班上的同学都是家属院里的孩子,一栋楼里就有七八个,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做作业,一起背课文,一起听收音机。少儿节目“红领巾”播讲的“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红岩”等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那时的孩子们比较纯真,比较团结,非常热爱劳动,谁家买了煤,家长不用叫,孩子们就会主动跑去帮忙,什么打煤坯、做煤球啊,从来不分你我,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我们住的地方叫水碾河,地名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但那里的确有一条河和一个不大的水磨房,河水冲着水轮带动石磨碾子轰轰地转动,逢年过节时,孩子们就会相约在一起,拿着泡好的糯米去加工糯米粉。

    那时水碾河到双桥子的马路周围还是农田,水碾河路口有一块水泥牌子,上面用中英文刻着“外国人没经允许不得越过”,每当夏季来临的时候,夜晚的田野里到处都可以看见飞舞着的萤火虫,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清楚地听见远处的火车鸣叫声。

    由于生活不富裕,孩子们都养成了良好的节约习惯,从不向大人要零花钱,大人偶尔给几分钱硬币,孩子们都节约下来放进存钱罐里。有时候我们还经常捡废品卖,什么牙膏皮,橘子皮,碎玻璃等等,凡是能卖的废品统统收集起来。空闲的时候,孩子们还学着养兔子,那时成都雨水多,到处都有绿草,放学时,孩子们就去割些草来喂兔子,小兔子长的白胖胖的,毛绒绒的很好玩,孩子们养兔子不是为了吃,更多的是拿去卖,用卖兔子挣来的钱和攒下来的钱,去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

    为了省钱,孩子们的头发都是自己剃,记得楼上一个大哥哥,他的剃头技术臭的不行,还非要给我们剃头,剃的我们一个个齿牙咧嘴的直皱眉头,总算让他剃完了头,我高兴地跑回了家,谁知爸爸看见后气的跳起来,问我在那剃的,怎么跟狗啃的一样,我拿镜子一照,哈哈,自己也傻眼了,脑袋上的头发就跟农民的自留地一样,深一块浅一块的,想起来都好笑。

    那时候的孩子们玩耍的花样很多,女孩子们喜欢跳皮筋、踢毛毽、打口袋,晒挡光纸、玩嘎拉哈(猪骨头),调皮的男孩子们喜欢做弹弓、掏鸟窝、耍关刀(一种细长的小刀)、滚铁环、逗蛐蛐,男孩子们最热衷于公鸡打架、狗打架。

    我记得男孩子们玩耍的游戏中有一个叫“清官大老爷”的游戏,在7米远的地方立一块砖头代表小偷,在它左右相隔1米远的地方各立一块砖头代表打手,在它后面3米远的地方立一块砖头代表清官大老爷,玩的时候先在地上画一道线,谁也不许越线,然后轮流拿起半块砖头朝7米外立着的砖头丢过去,如果碰上了其中的一个砖头,先碰到的砖头代表什么,你在游戏中的角色就是什么,大家进入角色后,扮演打手的孩子分别拉着扮演小偷的孩子左右手高声喊“升堂喽!”然后一边打小偷的手板心,一边念“打一打挠一挠,问问官老爷饶不饶?”官老爷回答“不饶!”打手继续打小偷的手板心,一边打一边念“打一打、骂一骂,问问官老爷打几下?”在这之前打手板心都是轻轻的打,等官老爷说,“打十下!”或“重重地打十下!”的时候,那打手可是真打,扮演小偷的孩子,有时候被打得直皱眉头,有时候被打得眼泪汪汪。此局结束了,扮演小偷的孩子在下局游戏时,千方百计地想当官老爷,有时候如愿了,把原来扮演官老爷的孩子也打的够戗,但无论结局怎样,大家都是好朋友。

    到了1964年,困难时期过去了,各种物质供应逐渐丰富,老百姓的生活也开始好起来,最明显的就是猪肉铺里面有肉卖了。那时肉铺里卖肉的师傅们穿着走路发出“嘎叽、嘎叽”响的木头拖鞋,他们操着十分熟练的刀法割肉,割下来的猪肉好坏搭配绝对均匀,买好的猪肉,师傅们会用竹皮条子帮你串好,让你拎在手上可以放心地回家。卖卤鸭子的师傅也是这样,他会用荷叶和细绳把卤鸭子给你包好。卖卤牛肉的师傅同样如此,他把切好的卤牛肉用黄色的草纸给你包好,再用细绳捆结实。如果是小孩来买东西,临走的时候,还会提醒你注意“拿好了,别掉到地上了”。

    那时的人民币是很值钱的,一毛钱就可以买一碗赖汤圆,四个汤圆心子品种不同。八分钱就可以买一碗红油素面。那时从没听说什么掺假使坏或缺斤少两,人们的生活是幸福和谐的,买卖也是公平的。

    随着生活进一步好转,国营商店里一些茅台酒、五粮液、泸州老窖也摆上了柜台,不过那时的包装都是些土罐罐,大中华、蓝牡丹、紫罗兰等高级香烟也有的卖,但价格比较贵,人们买不起,服务员就将好烟拆散了论支卖,谁家来了贵客,大人就会让小孩去打几两酒,买几支烟回来,那时的人们也不觉得这样做会丢什么面子。

    春天来了,院子里的孩子们找来竹条、报纸和棉线,开始学着做风筝,为了减轻重量,让风筝飞的高一些,做骨架的竹条总是削的很薄很薄,那时纸张还是紧张的,孩子们就用报纸代替风筝肉,用浆糊把报纸仔细地贴在骨架上,然后拿着做好的风筝跑到还没栽种庄稼的地里放飞,看谁的风筝飞的高飞的远。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空旷的田野里,拉着风筝线拼命地跑,一边跑一边回头看,同去的一个小伙伴只顾着看天上的风筝,没注意脚下,跑着、跑着一头跌进田里的一个大粪坑,弄的浑身又脏又臭,都这样了,大伙还乐的不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喜欢上了养鸽子,我也跟着学,院子里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叔叔帮我做了一个鸽笼,还送了我一对品种很好的信鸽。刚开始我不会喂鸽子,一不留神两只鸽子都飞了,叔叔见送给我的鸽子飞回了窝,于是第二天又把它们送回来,并详细地告诉我养鸽子的方法。

    新鸽子刚拿回来的时候,要把它关好喂饱,让它们熟悉新环境,过个一两天后,先用一根2米左右结实的绳子拴住母鸽子的一只爪子,母鸽子飞不走了,公鸽子就可以放了,公鸽子飞不远,过一会它还要回来的,因为母鸽子还被捆着,房檐上公鸽子怎么叫,你都不要理,但要让它看见窝里的母鸽子,晚上没人的时候,公鸽子会自己回到母鸽子身边的,这样连续几天后,再把公鸽子拴住,把母鸽子放了,反反复复几次,它们就会慢慢习惯和适应这样的生活。

    母鸽子没生蛋之前,窝里总要拴住一只,不久母鸽子就会在窝里生蛋,等小鸽子孵出后,就可以把老鸽子放了,让它们飞出去找吃的来喂小鸽子;等小鸽子快要学会飞的时候,一定要把老鸽子宰了,否则老鸽子会带着小鸽子一起飞走。由于小鸽子从小生长在这里,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它们就不会飞到其他地方去了。

    在叔叔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喂鸽子,后来叔叔出差把我的鸽子带到秦岭放飞,几天后我的鸽子飞回来了,我真的太喜欢它们了。小鸽子长大后,对我很有感情,只要听见我的呼唤,它们就会飞落在我肩上或头上,有时候我还把它们放进书包带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一起放鸽子,看见它们展翅高飞,我和同学们开心极了。

    暑假里是小伙伴们游泳的好时节,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河里游泳,那条河不是很宽,水深的地方有6米左右,河上的小桥没有栏杆,那时我不会游泳,不敢到水深的地方去,只能看着小伙伴们高兴地从桥上往河里跳,当时我羡慕极了,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小桥中间,正当我看的出奇,不知那个顽皮的孩子在背后用力地推了我一把,我“哎!哎!”的惊叫着,像一块石头一样掉进了河里,身体在迅速地下沉,“完了!完了!这次非淹死不可。”就在我拼命挣扎的时候,脚尖触碰到了河底的沙子,我拼命地用力一蹬,身体就开始往上浮,就在这时,我感到有人拉住了我的手,原来小伙伴们知道我不会游泳,赶来救我了。有了这次被淹的体会之后,我不再怕水了,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我很快学会了游泳,而且游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