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是中国的农历甲午年,天干为木,地支为火,对于大清王朝而言,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慈禧大寿,海军大阅,朝鲜风云,甲午交锋,在浑浑噩噩之中,大清王朝大败于小,多败于少,强败于弱。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大清王朝在东亚海域显赫一时的北洋海军烟消云散,日寇登陆,满目疮痍,一寸山河一寸血。随后在谈判桌上,李鸿章在万般屈辱中无奈地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割地,丧权辱国。天朝荣光,从此荡然无存。
公元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是中国的农历甲午年,天干为木,地支为火,对于大清王朝而言,注定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多事之秋。而悲剧,往往以喜剧的方式徐徐拉开帷幕。12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场席卷中华大地的悲情甲午大变局,也是在水袖飞舞中渐次展开。
……年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大清王朝皇城修缮一新,处处张灯结彩,文武百官个个有赏,喜不自禁,尚不知噩梦在即。仅从颐和园宫门到紫禁城西华门所经道路两旁的修缮就耗费白银240多万两,花费惊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在帝国华丽外衣下,此时已经破绽百出,海军多次提请购舰换炮的奏请被束之高阁,甚至部分费用被挪去修缮颐和园。《汉书》云:“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知身之恶而不改,誉日损而祸至,大清王朝最终走上穷途末路。此前,三朝元老的户部尚书阎敬铭甚至以死相谏,强烈请求慈禧太后停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大发雷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迄今依然高大巍峨的颐和园万寿山,彼时清廷用购舰换炮的白银修缮一新,见证了老佛爷荒诞可悲的六十大寿。
……5月,北洋海军举行声势浩大的三年大阅仪式。20余艘大清舰船组成了混合舰队,舰船相连,龙旗飘飘。公元1888年正式编练成军时的北洋海军,拥有各式舰艇25艘,官兵4000多人,总吨位达3.8万吨,号称“远东第一”。而此时李鸿章等人早已意识到,北洋海军此时实际上已经虚弱不堪。因户部拒绝拨银购舰,北洋海军已经多年未添一船一炮,甚至连日常保养支出都不能给付到位。此时,却犹如寓言故事中不着丝缕的皇帝的新衣一般,被阅者心知肚明,巡阅者或无知无畏或装聋作哑,但战争毕竟不是演戏,大清王朝最终在随后的甲午战争中自食苦果。
……6月5日,日本政府组建负责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最高统帅部——日军大本营,全权筹划和指挥对中国展开致命一击,剑指威胁其制海权的北洋海军,对大清王朝进行致命袭击的战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
……6月17日,日军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对中国发动战争,以歼灭清朝海军主力,迅速掌握渤海和黄海制海权,从渤海湾登陆中国,在直隶平原与中国军队决战,进攻清廷京城为战略上策。对大陆战略纵深已经觊觎千年的日本对大清帝国再次亮出狰狞倭刀,企图以海图陆、称霸东亚。
……7月17日,日本经过好战分子不遗余力的宣传鼓动,进入战争狂热状态,民间发动募捐,鼓动青壮年参军入伍,腰插武士刀的浪人蜂拥而来。此时的日本宗教也陷入疯狂,有的寺庙住持公开讲经,鼓吹:“为国征战乃无上功德,修成圆满即可登极乐净土”。甚至有数十名佛教僧人放下佛经,拿起屠刀,披着袈裟参军入伍,成为“从军僧”。仅仅月余时间,日本海军战时编组就快速完成,组建了庞大的日本联合舰队。此时,经过10余年的战争准备,日本已经拥有各式军舰32艘和24艘鱼雷艇,排水量达6万余吨。
……7月23日,得到潜伏在中国传回北洋舰队行动情报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出动,寻机对大清海军进行偷袭。此前一天,方伯谦率“济远舰”、“广乙舰”“威远舰”等3艘舰驶向牙山,为运输船护航。同日,“操江舰”、运兵船“高升号”从大沽出发驶向牙山。此日,日本《国民新闻》发表评论:“天赐良机,清国冥顽不灵,给我们以开战之辞,现正是同清国开战的好时机:一是军备上我方遥遥超过对方。二是财政宽裕,足以提供一亿多日元军费。三是他国立于旁观地位。四是我于朝鲜已占优势地位。五是国民团结一心。”
……7月25日,中日舰队在丰岛打响海战,日本“吉野舰”首先向中国“济远舰”开炮。在日本“浪速舰”炮击下,清朝租用运送中国士兵的英国货轮“高升号”被击沉,800多名官兵不幸殉难。罪魁祸首的“浪速舰”首任舰长东乡平八郞后来成为日本海军元帅,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为日本“军神”。
……7月28日,光绪皇帝23岁生日,北京依然歌舞升平。此时,大清王朝中枢对前线战局仍然一无所知,清流领袖们尚夜郎自大,视日本懦弱不堪,强烈要求对日开战。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光绪皇帝颁布上谕“朝廷办理此事,实已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肇衅,无理至极,势难再予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已拯韩民于涂炭。”
……8月4日,卫汝贵、马玉崑等率万余大军抵达平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军团。而大清朝廷委任牙山败将叶志超为“总派总统诸军”,节制所有入朝陆军。后来的战争事实证明,身为李鸿章淮军嫡系的叶志超是一个卑劣的逃跑行家,打仗外行,撒谎内行,遇战即跑,毫无军人的血性和节操可言。
……9月7日,协助李鸿章参赞军机的周馥、盛怀宣联名致电丁汝昌,发出趁日本国内空虚,突袭长崎,得胜后再回击仁川的战略进攻建议。李鸿章也给丁汝昌致电让其考虑进袭日本本土。甲午战争中最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建议却被丁汝昌置之不理,大清王朝失去了最重要的翻盘机会。
……9月12日,日军兵临平壤城下。3天后发起总攻。统率叶志超战心全无,当夜败退时,清军被日军伏击,伤亡惨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驻守牡丹台、玄武门的清军总兵左宝贵则身穿御赐黄马褂,亲自操炮击敌,不幸壮烈牺牲,成为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在叶志
英雄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公元1849年9月17日生于广东番禺,马尾船政学堂驾驭班第一届学员。甲午海战中,他毅然指挥军舰在炮火中义无反顾撞向日舰的时候,也正是他45岁生日。“致远舰”遭日炮击沉后,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邓世昌坚决拒绝,并讲“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也!”随后淹没于大海,其爱犬“太阳”也随之沉入海水。
超弃城逃跑之际,左宝贵怒骂:“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一语成谶,魂断异乡。
……9月16日,李鸿章命北洋海军出动护送运输
增援平壤军队的船队至大东沟。
……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诡秘而行,赶至大东沟方向,猛烈攻击北洋海军。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
青。此次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最后关头大声疾呼:“我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
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随即指挥遭受重创的战舰快速撞向日舰,欲与日舰同归于尽,在日舰的猛烈炮火中被击沉,全舰官兵除7人幸存外全部牺牲,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舍生取义。波涛哽咽,浪花如泪,英雄与军舰共沉海底,谱写了一曲让海天为之变色的慷慨悲歌。英雄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公元1849年9月17日生于广东番禺,马尾船政学堂驾驭班第一届学员。这天,他毅然指挥军舰在炮火中义无反顾地撞向日舰的时候,也正是他45岁生日。“致远舰”遭日炮击沉后,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邓世昌坚决拒绝,并讲“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也!”随后淹没于大海,其爱犬“太阳”也随之沉入海水。身死神以灵,魂魄为鬼雄。苍天垂泪,大地含悲。英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消息令举国震惊,光绪帝垂泪为之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邓世昌为“壮节公”,追封为“太子少保”。甚至时至今日,当年海战中沉没军舰上的将士遗骸依然苦苦守在舰上,保持着冲锋战斗的姿态,令人唏嘘不已。
……9月22日,在黄海海战中遭创的日舰修复后,即开始侦察大连湾,准备攻击辽东半岛,占领旅顺。此时,山县有朋抵达朝鲜北境义州,饮马于鸭绿江畔,窥探大清的山川地貌,万分得意之下作诗一首:“对峙两军今若何?战声恰似迅雷过。奉天城外三更雪,百万雄师过大河。”
……10月24日,日军开始登陆大连花园口,直到
11月7日,才将24049人及装备和近3000匹马送上陆地滩头。在日军大摇大摆登陆过程中,驻守在大连湾、旅顺清军却均坐视不管,视若罔闻。此时,慈禧太后在慈宁宫庆祝她的六十大寿,紫禁城内戏曲不绝,朝廷诸事一概延搁不办。戏台上水袖飞舞,千里外国土沦丧。时至今日,翻看历史,令人悲愤不已、欲哭无泪。
……11月3日,日军进攻金州,3天后攻克,4天
后轻取大连湾,守将赵怀业望风而逃,清军“甫及城门,闻警复返,不战而溃”。赵怀业率军逃跑,给日军留下了包括火炮100多门在内数量巨大的武器装备和粮草供应,成为日军攻打旅顺的重要物资保障。
……11月7日,丁汝昌率舰队离开旅顺湾向威海
撤退。
……11月17日,日军进攻旅顺。驻守旅顺的六支清军有五支的将领逃回天津,只有总兵徐邦道统领的一支爱国官兵进行英勇抵抗。经过三天激战,“远东第一要塞”旅顺失陷,日军屠城,尸横街道,就连白发老人和幼小婴儿也未能幸免于难,惨遭杀戮,数万居民仅存36人。在日军残酷无情的屠刀之下,远东要塞旅顺成为一座人间鬼城,冤魂游离,血染大地。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也揭穿了日本宣扬的虚假的“义战”幌子。
……此后,大清王朝兵败如山倒。在攻陷旅顺之后,日军大本营迅速确立了进攻威海卫、全歼北洋海军主力的作战目标。次年1月20日,日本联合舰队开始登陆
成山角,攻占荣城,包抄威海卫后路。就是在同一个港口,让中华民族记住了一个悲怆无比的历史印记。唐朝时期,日本庞大的遣唐使带着图书、茶叶和凝结着中华文明的典章书籍,从此处飘然登船回国,此时他们的后
人又面目狰狞地在故地泊舰登岸,凶残地举起了手中的枪枝和屠刀。面对悲怆败局,北洋勇士们也并非都是临战而怯、贪生怕死之辈。2月12日,丁汝昌在签署投降书后在悲怆中服鸦片自杀。而“镇远”舰护理管带杨用霖在悲愤绝望之中对准自己头部开出了北洋海军的最后一枪,饮弹自尽,杀身成仁。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正式侵占威海卫港,占领刘公岛,俘获“镇远舰”、“济远舰”等军舰10余艘,扯下大清龙旗,换上了日本旗。萧瑟春雨之中,被拆掉大炮的北洋海军练习舰“康济舰”载着丁汝昌、刘步蟾等北洋海军将领的灵枢,拉着哀鸣泣诉的汽笛,缓缓驶离刘公岛港,北洋海军最终全军覆没。3月12日,在清流官僚的一片指责和怒骂声中,北洋海军被裁撤。8月,北洋海军各级职务从建制上被正式取消。自此以后,在东亚海域显赫一时的北洋海军烟消云散,仁人志士耗费心血数十年谋存图强的雄心成为海之殇。甲午一役,北洋海军如落叶般飘零,最终全军覆没,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一败再败,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此之后,大清王朝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北洋海军,日寇登陆,满目疮痍,山河失色。随后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的谈判桌上,李鸿章在万般屈辱之中无奈地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割地,丧权辱国。天朝荣光,从此荡然无存。与之相反,凭借世界上第一次铁甲舰对铁甲舰编队决战的大获全胜,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坐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日本开始如一个怪胎加速畸形生长,仅仅数十年后又在太平洋与美国展开了世界上第一次航母对航母的海上大决战。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处心积虑地把打捞上来的“定远舰”拖回日本,用大清北洋海军旗舰的铁甲残骸建造了一个“定远馆”,以一代代永久宣示和炫耀日军的显赫战功。甚至时至今日,“定远舰”的灵魂依然还在大海彼岸苦苦地守望着中华大地,目睹中华民族百年的兴衰沉沦,彼岸坚实的大地和熟悉的港湾成为他回不去的家园,每当炎黄子孙驻足于此,莫不为之悲愤交加。
一寸山河一寸血。龙旗飘落,大海呜咽。重创中华
民族的甲午战争,是一场大败于小、多败于少、强败于弱的耻辱之战,最终以大清帝国史无前例的惨败而告终。晚清的麻木与沮丧,书写着一个民族最悲惨的苦难史,那些忍无可忍的痛苦呻吟,呼唤着中华民族觉醒时刻的到来。由此一战,日本撕开了大清帝国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口子,步步为营,开始对亚洲大陆进行丧心病狂的蚕食、侵略,把腐朽不堪的大清王朝一并侵略肢解,直至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