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我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
    为人父母,有谁能说自己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都希望孩子做一番事业,成才成功。

    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成功的人呢?

    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在接受杨澜专访时,曾这样描述自己:“我觉得我出问题了,我是真的什么都有,但是我居然这么痛苦。”原来张朝阳这样的成功也没保证他快乐?!

    “以前我曾经认为,越有钱,越有名气,就越幸福。但是经过这两年的闭关,我认为钱多不是幸福的保障,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越有钱、越成功,如果没有管理好自己,往往更容易让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将互联网带进中国的第一人,警醒我们: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一定要管理好自己!

    自称是“书呆子”和“节能狂”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原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辞职时表示,重返斯坦福执教,将使他能够传授他在能源部得到的一个教训:那就是优良的沟通对推动新科技至为重要。

    世界顶级科学家,告诫我们沟通的至关重要性!

    一项专家预测表明,到2020年每73天信息量就会成倍增长,一件工作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很多人的支持。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意想不到的冲突和紧密共赢的合作。

    这项预测告诉我们,孩子必须要有谋生和关系处理的能力。

    在这一章,我会在不同的故事中,和你分享如何帮助自己和孩子管理好自己、学会沟通、和谐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请注意我定义的一个新的概念:我际关系——我和我自己的关系!

    妙龄女儿要染白发的时候

    “妈妈,今年圣诞节我要把头发染成白色。”当时12岁的女儿突然向我宣布她的决定。

    我心里咯噔一下:“妈呀,她这是想干什么呀?”

    深陷在沙发里的我瞬时坐直起来,说实在的还从来没有这样被女儿挑战过。不过,有了12年妈龄又在积极研究沟通技巧的我,做到了见怪不怪:“真的?谢谢你提前通知我。”我这样说是给自己一点时间来消化她的话。

    “你没生气,是吗?”女儿见我感谢她,反而心虚了。

    “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染白头发?”我疑惑地询问着。这事要是发生在过去,我最好听的话恐怕是:“你到底想干什么?想丢尽我的脸是不是?”可是训斥、发号施令对在美国长大的女儿根本就是苍白无力的。

    “别人都把头发染成棕色或红色,没有人染白色,我想与众不同。”女儿振振有词地解释道。

    “标新立异!”我在心里喊叫着!

    “哇,我做梦都没有想过会有一个白头发的少年女儿,这实在是太突然了。”我半对女儿半对自己嘀咕着。

    “嗨,不管我的头发是什么颜色,我还是我,只是看起来不一样而已。”女儿辩解着。

    我一时没有说服她不染白发的好理由。突然间明白了莎翁《冬天的故事》中牧羊人希望人生中没有10~23岁那段期间,或者让年轻人在睡眠中把这段时间打发掉的说法。

    原来,我亲爱女儿的叛逆期来也!

    望着在一边期待着许可的女儿,我商量道:“可不可以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考虑?”我边想边问。女儿觉得公平。

    这要是发生在以前,我们一定会有一场战争,以致互相憎恨。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女儿耐心等待的本事让我吃惊,真的怀疑过她做耐心等待决定的大脑和想染白发的大脑是不是同一个。她基本上没有问我结果,只是把威尔·史密斯的《父母就是不懂》的链接给了我,帮助我了解美国青少年。“新鲜王子”威尔·史密斯用Rap节拍表达青少年的心声:有时父母就是不懂孩子的想法。

    我带着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心情问自己:“这些青少年的行为怎么解释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我想到叛逆期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吵吵闹闹,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时,我更为迫切地想知道引起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原因。作为一个母亲,我也在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我开始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些有趣的信息,在这儿分享一下。

    1.根据大多数生理指数分析,年轻人肌肉柔软、耳聪目明、反应机敏,正处于人一生中生理条件最佳状态,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驾驶者。但车祸却是造成青少年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青少年控制危险行为的大脑区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控制危险行为的大脑区域到25岁之后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2.200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罗珀诉西蒙斯案”的裁决中指出,禁止对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判处死刑。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恰恰是对未成年人大脑和行为研究的结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鲁宾·吉尔向最高法院解释道,青少年不如成年人那样能够理性地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因为脑前额叶皮层(用来权衡轻重、分辨对错、作出判断、控制情感,帮助人们相互理解的大脑组成部分)的神经细胞要到20多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3.有人把青少年的大脑比喻为一套没组装好的音响设备,很多电线没有连好,扬声器和DVD播放器、电视机也不同步。最糟的是,家具商还没把遥控器送来。大脑的遥控器就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但跟情绪有关的脑后区的发育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熟。我们现在明白不成熟的脑前额叶皮层在还没有能力理性地控制冲动情绪的时候,情绪部分的大脑已发育成熟。因此,正像我们看到的一样,青少年的叛逆期出现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件事发生了,大家都不开心,可是当你知道这事是对方不得已而为之时,你会宽容得多?有时有些事情,你会怀疑自己没做好,当你知道不是自己的错时,你会有解脱的感觉?

    通过研究我才明白:原来“叛逆”是与孩子的大脑发育紧密相关的;原来女儿要染白发跟她大脑发育不成熟有关,这不能完全怨她;原来女儿要染白发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太大的关联,不是我的错,是大脑惹的祸!这样一想,我的心情好多了。

    我和女儿分享了我的发现,她随口丢给我一句:“不错!”那就是她对我几天辛辛苦苦调研的肯定。然后,她边强调边撒娇:“染头发不伤害任何人,妈妈你还是要允许我啊!”

    是啊,染发一不犯法,二对女儿人身安全没有威胁,三对他人没有害处。可是,可是我可不想和一个染了白发的女儿生活在一起,不想和她一起在公众场所出现,更不想让其他的妈妈告诉自己的孩子:“那个白发女孩太怪了,离她远点儿!”染成白发会给女儿社交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我没跟女儿说这些,因为这不足以说服她。

    我怎么才能说服女儿不要染呢?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女儿如期来问我的想法,我实在没有很好的说法,就要求她再给我三天时间。

    三天后,女儿再来问结果时,我告诉她我要带她到购物中心去试白色假发套,她将是决定是否染白发的人,而不是我。她高兴得又蹦又跳。

    到了卖假发的柜台,我告诉店员拿两个白色的假发套,一个给女儿,一个给我。女儿顿时呆住了,她瞪着我,好像在问:“你要假发套干吗?”

    “呵呵,我想看看我能不能把头发也染成白色,和你做伴。我们俩一起做与众不同的事,一定有趣。”我佯装快乐地解释道。

    店员按我的要求拿来了两个雪白的假发套,这时不试也不行了。我们各自把假发戴上,还没来得及照镜子就被对方的奇异模样逗得哈哈大笑。那个店员被我们笑得一头雾水,也跟着我们傻笑起来。笑够了,我们各自在镜子里端详自己头发瞬间花白的形象时,我发现女儿站在那儿好像被巫师施了定身法一样。

    过了好一阵子,她转过脸来喃喃自语:“我想我需要再想一想。我们去看看别的店,好吗?”

    女儿再没有提起染发的事。

    过了很久,出于好奇,我问她是否还想染白发。她说她不会是唯一一个染白发的人,要想与众不同,不能通过染发来实现。

    听起来真的是理性得过分,好像她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一下子就发育好了?!哼!

    2013年4月,为了不让女儿们文身,奥巴马告诉两个女儿:“如果你们文身的话,我和妈妈也会在同样的位置文同样的图案,然后放在Youtube上,作为我们家的文身图案。”你说奥巴马是不是读了我关于女儿染发故事的英文版本后如法炮制的?不过那殊途同归的感觉非常好。

    下面把我处理女儿染白发的过程简单分析一下。

    事件:女儿要染白发

    调研前调研后

    解释:不是我一下子能正确解决的事,给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解释:孩子要染白发的怪想法和她的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有关

    感觉:困惑、被挑战感觉:理解孩子

    行动:调研行动:想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一起实践

    结果:女儿自己决定不染了,成绩归女儿,加深了母女关系

    还记得我提到的我定义的新概念吧?对了,叫我际关系!我想用上面的分析来介绍这个概念。

    从“事件?→?解释?→?感觉?→?行动?→?结果”的过程来看,结果由行动决定,行动来自感觉,而感觉是我们对事件解释的直接产物。

    我们跟谁解释事件?跟自己!

    感觉是谁的体验?是自己的!

    解释和感觉都是我和我自己在沟通,跟任何人无关。行动才是我和他人的关系。

    原来在和他人沟通之前,我们是先和自己沟通的,也就是说我和自己的沟通决定了我和他人的沟通。

    看来我和我自己的沟通过程非同小可,值得给它一个定义!通常我们把国与国的关系叫国际;人与人的关系叫人际;现在我把我和我自己的沟通关系叫我际!我际关系决定我们的行动,进而决定人际关系。

    在染白发故事中

    调研前调研后

    解释:不是我一下子能正确解决的事,给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解释:孩子想染白发的怪想法和她的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有关

    感觉:困惑、被挑战感觉:理解孩子

    就是我和我自己的沟通,是这个事件中的我际关系,这个我际关系决定了我和女儿的沟通方式。

    如果你对沟通、改善人际关系感兴趣的话,请参见“沟通力”。“沟通力”是我多年研究我际关系和实践的总结,希望能帮助你从根本上提高沟通水平,做最好的自己,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际关系的介绍告一段落。

    好了,我们再接着谈女儿的故事。因为女儿对我处理染发事情非常满意,后来她遇到吸烟、毒品的诱惑时,都和我分享。

    我们走过的路尽管不是平平坦坦的,但是现在22岁的女儿和我基本上无话不说。我们在她初中、高中的校园里都是“手牵手”一起走。女儿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介绍我到她的学校去做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讲座。每次讲座前,她总是非常兴奋地把我介绍给她的同学们。能够在她的教室里拥抱她是个非常不一般的感受。

    我日常和女儿的沟通方式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她的领导力,使她在高中时领导200多个学生游刃有余,在大学有能力领导千余人。

    ●思考:

    在孩子的“叛逆行为”面前:

    ·我不需暴跳如雷,指点江山;

    ·我不能强迫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

    ·我应该先处理好我的我际关系,从而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效果;

    ·我应该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找到理解孩子行为的说法;

    ·很多事情无须立刻解决,而是等到有了好的方案再和孩子一起执行。好的解决方案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

    ?双方都能接受;

    ?给孩子机会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女儿自己决定不染白发,收获成长。

    ●教育感悟:

    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锻炼选择的能力!

    别人骂儿子的时候,我让他这样应对

    “妈妈,布莱恩(Brian)说我蠢。”6岁的女儿很伤心地抹着眼泪。

    “什么?谁家孩子这么讨厌?!”我很气愤,“你怎么做的?”

    “我告诉了老师,Brian不说了,可是他向我做鬼脸,真烦人!”女儿抱怨道。

    Brian一直烦女儿,不是说她蠢,就是说她难看。没办法,我就去找老师。好了一段后,Brian又故伎重演,我只好找他的妈妈。好不容易Brian停止了,其他的小孩又开始跟女儿说难听的话。

    那叫无奈!孩子委屈你心疼,却帮不上忙。再说,你自己也委屈啊,白天忙得脚打后脑勺,晚上回家,本想歇一歇,享受家庭的欢乐,可是孩子哭哭啼啼,你又想不出辙来。有时恨不得把Brian抓来训上一顿!把Brian妈找来损上几句!那会儿,只要听到Brian的名字,我就神经紧张!

    真的是没法儿,我只好把希望寄托给了岁月。盼着女儿快快长大,没人敢随便骂她;盼着Brian们快点长大,别再给自己父母和别的家庭惹是生非!

    儿子和女儿相差9岁,说来巧了,儿子6岁时,遇到了和姐姐同样的问题。

    “妈妈,今天我感觉糟糕极了。”儿子是个快乐的孩子,说话幽默逗乐不伤人,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很少有烦恼。看到儿子那副沉重的样子,我很好奇也很关切:“怎么回事?”

    “爱舍俐(Ashley)说我蠢。”

    “爱舍俐?爱舍俐不是你的好朋友吗?怎么回事?”

    “爱舍俐说上帝好强大,我问她上帝长啥样?她就说我蠢!”

    “你是怎么说的?”

    “我不蠢,你才蠢,你最蠢。”

    “爱舍俐怎么说?”

    “你蠢,你最蠢,你是天下第一蠢!”

    “哦,那你准备怎么办呢?”我希望他能自己想办法。

    “不知道。”他想了想,“告诉老师?”儿子像是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好主意!”

    第二天儿子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了爱舍俐,并让他们互相道歉,儿子觉得自己解决了问题,有点儿得意!

    好景不长,一个叫本(Ben)的孩子开始说儿子蠢了。

    看着儿子无可奈何的样子,我试探着:“怎么办呢?是找老师帮忙,还是让妈妈帮忙啊?”

    儿子想了想:“我得看看你的主意是不是很聪明。”这臭小子!

    “你告诉我本骂你,他想干什么?”

    “想和我斗!”儿子很肯定。

    “你觉得本希望你开心,还是生气?”我诱导着。

    “当然是生气!”儿子很有把握地说。

    “你生气是不是本能料到的反应?”

    “嗯,”儿子点了点头。“难道还有别的反应?”儿子追问道。

    “有啊!对了,你有没有想过做本想象不到的事情?”我很神秘地看着他,有点要捉弄本的意思。

    儿子疑惑地看着我,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也没和我讨论如何捉弄本,皱着眉头跟我确认:“你是说我能不生气地反击他?”

    “是啊!”我欢快地提高了嗓门。

    “这怎么可能呢?”他那么小,分析这样的过程得动用多少脑细胞啊?!

    “你想想怎么做嘛!”我热情不减!

    “不可能。”儿子摇头困惑。

    “想听我的想法吗?”

    “说吧!”儿子丢给我那句话时,就像随便扔给狗一块骨头一样的漫不经心,这小子不相信我有高招。

    “这可是个秘密,想知道吗?你想知道吗?”我边胳肢他,边非常神秘地对他说。

    “是什么?”儿子躲着我的胳肢高声地喊着。

    他来了兴趣,我就住了手:“他骂你后,你就说谢——谢——”我盯着儿子一字一顿地指导着,也迫不及待地想看儿子的表情。

    “什么?你说什么?”儿子的音量超大,小脸惊异迷惑地看着我:“他骂我,你让我谢谢他?不,不可能!”儿子立刻摇头拒绝。

    “你不想让本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吗?”我开始挑战儿子。

    儿子不理解这样“反常理”的事该如何做,他认为我的想法简直就是蠢!

    “我知道你很难接受这样的说法,我倒是有个主意,我们两个一起演习一下,你先骂我蠢,我说谢谢怎么样?”

    儿子听后马上铆足了劲儿:“Lisa(我的英文名字),你蠢极了!”儿子摇着头看着我的眼睛嬉皮笑脸地尝试着。

    哇,第一次被儿子这样说,心里特不舒服,但是我还是要接着演啊。

    “谢谢你!”还别说,这“谢谢你”还真的不容易说出口呢。你想啊,别人说你蠢,你还谢谢人家,哪儿恁容易?!不过,我还是说了,说完就走开了。

    回到儿子身边,我很好奇儿子的感受:“刚刚你骂我蠢后,我没生气,还平静地谢谢你,走开了,你啥感觉?”

    儿子说:“困惑!非常困惑!”

    “困惑?真的吗?”儿子肯定地点点头。

    儿子困惑,正是我要的效果!

    “好咧,现在轮到我说你蠢了!”我装着非常兴奋!

    我整理了一下面目表情,狰狞可恶地抬高嗓门:“Timmy,你个大傻瓜!”话一出口,我震撼着自己对儿子的用语的同时,心好疼啊!怎么可以这样说儿子?!

    儿子先是愣了一下,因为妈妈从来没有这样恶语过,可是玩心高于一切,他笑嘻嘻地:“谢谢你!”然后离开了。

    儿子回来后,我问他:“我说你蠢,你回敬谢谢然后走开,跟我说说那是个什么样的感觉呢?”儿子那一脸的迷惑我仍旧记忆犹新。

    “太奇怪了!太神奇了!”儿子头歪向一边皱着眉若有所思地叨咕着,他显然被什么给震到了。

    “奇怪什么?神奇什么?”我明知故问,

    “你说我蠢,我说谢谢后,我不仅觉得自己尊重别人,还好像对局面有了点儿控制似的。”儿子边想边总结。

    儿子有点儿能控制场面的感觉,正是我想要的!

    因为第一次练习主要是游戏性质,我要求儿子多演习几次,直到他能够做到我“骂”他,他能“轻松愉快”地说“谢谢”,然后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离开为止。

    儿子终于“WOOHOO!(这是美国人兴奋时的呐喊)”地大叫出来,好像有了尚方宝剑一般!

    我把儿子抱在怀里:“儿子,如果本骂你蠢,你谢谢他,你说本会怎么反应呢?”

    “他一定困惑,一定!”儿子在想象中享受着。

    “你想看到他困惑的样子吗?”我要加强他的欲望。

    “迫不及待!”儿子好兴奋。

    第二天本完全不知道儿子随身带着法宝,继续他的骂骂咧咧,不料想儿子轻松愉快地谢了他就离开了。

    本听到谢谢后,嘴巴张很大,好像不知道如何合嘴一样,一脸的震惊。儿子在本没有机会反击的时候离开了。

    本大叫:“什么?你说什么?这太怪了!你太怪了!”本开始的声音很大,说到最后时,几乎没音量了。

    儿子说:“让本迷惑比跟他对骂好多了!”他感到自己非常聪明!

    现在我们对比一下:制止别人恶语时,我给两个孩子的指导和结果:

    事件:别人对孩子说:“你蠢极了!”

    女儿小时候儿子小时候

    解释:骂人的孩子好可恶,自己的孩子总有麻烦解释:是教儿子理智地面对别人的恶语的时候

    感觉:烦躁、气愤、无奈感觉:把握机会

    行动:空盼着孩子长大行动:跟孩子进行角色演习,深刻理解处理方式

    结果:女儿不知道如何对待结果:儿子不卑不亢解决问题,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

    女儿的时候我把过错归于别人,除了抱怨就是无奈,这样的我际关系造成的后果是,我不知道如何引导女儿,女儿不但没有任何成长,还增加了烦躁和不安全感。

    儿子遇到同样问题时,因为妈妈对事件的解释能力提高了,我际关系改善了,把一个很难受的情形变成帮助儿子成长的机会,结果儿子的处理方式像是个成熟的大人。不是儿子比女儿能干,而是引领他们的“不再是同一个妈妈”!

    儿子知道如何制止他人的恶语表达,不代表那恶语不再伤害他,是吧?平日里,如果有人对你恶语,你怎么反应?我原来会被那些恶语绑架,备受折磨多日甚至多年。不管孩子还是大人,有时会把别人的辱骂和自己的形象混在一起,很难平复。

    为了让儿子女儿明白,别人恶语后在心理上如何处理,我和他们分享了我在演说中和成年人做过的一个活动。

    我找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上台,然后对他说:“我要对你说句话,你先别反应,我们先听听观众的第一反应,好吗?”小伙子点了点头。

    “我一看就知道你的英文不会太好。”我对着小伙子说完后,问观众:“如果有人在公众场合挑选了你,然后对你说了这句话,你怎么想?”

    读者朋友,你现在想想如果我选了你而不是那个小伙子,你会怎么反应?

    没过一会儿,有些手举起来,大部分人说:

    “我会觉得说这话的人很讨厌!”

    “说这话的人看我好欺负!”

    “我会非常憎恨这个让我当众难堪的人!”

    看到一个有点羞怯的人,我就问她会怎么想,她声音很小:“我会想你怎么知道我英文不好呢?我英文确实不好,可我没贴标签啊?”

    这时一个看起来有一定阅历的人开了腔:“你根本就不了解我,怎么会知道我的英文水平?挑我说这样的话一定是看我经得起这样的挑战。所以,小伙子,在王老师眼里你一定是个自信的人!”

    我带头鼓起掌来:“这位先生说得太好了。我一进屋就注意到这小伙子眉宇间透出的自信,我根本不知道他的英文水平,那样和他讲话的确是相信他经得起这样的挑战!”

    其实不同人的回答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定义!不自信的人要么就此愤怒,要么自卑,一个把自己定义为自信有能力的人是不会在乎陌生人的一个“胡猜”或者“胡说”,有了不在乎,就没有了被中伤!

    我告诉我的听众:“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对我们恶语的人一定是存在的。只有不自信的人,别人说他笨时才会有被揭伤疤受伤害的感觉;不认为自己笨的人,不管别人怎么嘲笑都不会受太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有健康的自我形象,才不为别人的赞美而沾沾自喜,也不轻易为别人的恶语中伤难过。不经过你的同意,没人能够伤到你!”

    我告诉女儿和儿子,小朋友不但会说你蠢,有时还会说你长得难看,说你是外来种族鼻子扁平等等,说很多伤你的话,能保护你的不是你的脾气,而是你如何定义你的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处理好你自己的我际关系。

    健康的自我形象对自己,对和别人的互动影响颇大,要从小培养。儿子的自我形象和不被恶语中伤的能力在下面的故事中可见一斑!

    他8岁的时候,和一个“刀枪不入”的男孩有过争辩。那男孩骂儿子蠢,儿子“谢”过后就走开了。可是,那男孩追着儿子喊:“你的想法很蠢,你蠢!我恨你!”

    儿子想起他给自己的定义:Timmy是个自信有尊严很帅气的人。

    他停住脚步回过头,盯着那个男孩非常平静又严肃地说:“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

    没等那个男孩反应,儿子又走开了。那个男孩被儿子的冷静和言语惊呆了,没说什么。从此,他没有再烦过儿子。

    “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到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这句话是只有8岁的儿子教我的!如果我在年轻的时候知道这句话,并能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想象多少矛盾不会升级啊?!

    为儿子的说法震惊之余,我也在想一个8岁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深刻的语言呢?我想这可能与我平时对他的告诫有关:“别人气头上说了伤你的话,但你不能用别人的话来定义自己,你要坚守自己对自己的定义,这样别人的话再难听,也很难伤到你!”

    我在想,如果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和伤害自己的人说:“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他日后的生活会怎样?

    我在想,如果一个成年人在恼羞成怒的时候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对对方说:“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到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这样的说法会对他的人生以及他和别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想问如果你的孩子遭到别人的无礼攻击,你会教他说:“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吗?

    日常生活里,我们常看到一些成年人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一些不中听的话,导致矛盾升级,最后毁掉婚姻、友谊、事业。人的身体一天天成熟长大,但是绝对不等于处理恶语的能力也跟着增长。如果一个人很小的时候被别人恶语中伤过,没有人教会他如何处理被中伤,自己也没有刻意在这方面努力成熟的话,那么这个人在处理恶语方面就不会长大。好在我后来注意自己的提高,正确地指导女儿如何制止别人的恶语,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不然也许到现在女儿还是不明白正确的方式。

    ●思考:

    别人恶语时,孩子完全可以不反击对骂,而是有风度地感谢口出恶言伤害自己的人,让恶语者困惑并停止咒骂,用健康的自我形象定义自己,不被恶语绑架;运用Timmy的秘密武器——“你可能以为你的话能伤害我,可是我告诉你,你只碰到了我的皮毛,你够不着我的灵魂。”展现真正赢家的风采和尊严!

    ●教育感悟:

    别人恶语时,孩子的自信和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免受中伤的强大武器。

    打翻的是盘子,收获的是责任

    2004年6月17日,在从日本东京飞往美国加州圣何塞(SanJose)的飞机上,11岁的女儿和我刚刚用过午餐,那小小的餐桌上堆满了用过的餐巾纸、饮料杯、纸餐盘、饮料吸管等等,看上去一片狼藉。

    正在看书的我突然感到腿上不仅凉凉的,还好像有什么东西往下滑,然后听到有东西撞到金属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大书虫女儿在过读书瘾,看到有趣的地方,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打翻了餐盘。餐桌上剩下的食物和用过的餐具,一并从我的腿上洒落在地上的行李车架上。

    餐盘撞击行李车架的声音,惊醒了许多半入梦乡的乘客。百无聊赖的人们把瞳孔都放大了。那个瞬间,我和女儿同时被推上了飞机的直播现场。

    现在我想问你,你小时候当众出过“丑”吗?你还记得你的父母当时是怎么反应的吗?事隔多年,我仍记得我小时候出丑时母亲那咬牙切齿、面红耳赤的神情。

    你小孩当众出过“丑”吗?你怎么反应的?我曾是咬牙切齿的恨,面红耳赤的辱。

    飞机仍在继续飞行着,时光交错,在乘客的注目礼下,我突然想起了杰森(Jason),那个当时只有4岁的小男孩。

    有次去Jason家,他看见来了很多人,忘乎所以地大叫着跑来跑去,一会儿把椅子撞的七扭八斜,一会儿打翻水杯,在父母的央求并威胁下依旧摇头晃脑不消停。到了吃饭的时候,Jason竟疯到把自己的饮料倒进我儿子的杯子里,儿子奋起反抗:“你太过分了!”

    Jason爸早已忍无可忍,连拉带拖地把他带到另一个房间。尽管他压低嗓门,但声音还是从门缝飘了过来。

    “你让老子的脸往哪里放?再这样下去,非打死你不可!”

    “啪……啪……”先是听到巴掌声,接着是Jason歇斯底里地喊叫着:“哇,姥姥,哇,姥姥,爸爸打我呀!”

    只听爸爸威胁道:“叫,再叫就往死里打!”

    听到这话,Jason真的不叫也不哭了,可是坐在我身边的姥姥却再也坐不住了。

    “哪有这么管孩子的,吓着孩子怎么办?”姥姥正要去救外孙,被Jason妈一把拦住了:“妈,饶了我吧,小心我老公又埋怨你娇惯孩子!”

    老人极不情愿地坐下来:“唉,这孩子脾气倔着呢,哪肯受一点儿委屈!”

    老人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好意思地朝着我咧了一下嘴,叹着气:“算了,今天就让人家爸爸管吧,王老师,吃菜。”

    老人边说边往我的碗里夹菜。饭桌上的局面很难再轻松起来,大家都在“皮笑肉不笑”,个个看上去“心不在焉”。我想了想,也许作为客人,Jason爸会给我面子的。我站起身:“让我去瞧瞧。”

    从门缝望进去,Jason爸阴沉的脸是铁青的,他用极为蔑视的眼神注视着Jason。小Jason低着头,眼睛睁得大大的,向上挑着盯着爸爸,毫不示弱!

    那情景让人不寒而栗。

    我推开门:“Jason爸,我儿子也是小题大做,别太难为Jason了。”

    我话音刚落,Jason爸转向我怒气冲冲地说:“这孩子特没记性,每次家里来人,他都给大人丢脸,今天我要让他明白这样做的后果!”

    听他这样说,我只好默然离开。

    Jason父母喜欢烹饪,他们还喜欢收集各地的菜谱,尝试作不同风味的佳肴,为了请我们,他们早在两天前就开始各种准备,结果到了品尝的时候,大家的食欲被“父训子的课堂”给搅得无影无踪。

    后来,又有机会和他们在一起聚餐,小Jason还是一样地不守爸爸的规矩。其实,我那会儿也同样用威胁、惩罚的方式来让女儿明白出错的后果。可是孩子依旧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目睹Jason的不改,体验自己孩子受罚后的照旧,我终于明白:“每次孩子出丑,我用的都是同样的方法,威胁加惩罚,还总是期待着不同的结果!”

    明白这些后,我决定在孩子出错后,平静地问自己两个不同的问题:

    1.我能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2.我如何利用孩子出错的机会,教孩子怎么对待他人的错误?

    这两个问题帮助我把“孩子打翻盘子的事情”解释为“一个教孩子做人的机会”(我际关系中对事件的解释)。

    游离的思绪返回机舱内。望着地上的残局,带着女儿能从我的反应中学会处理困窘场面的希望,我轻松又夸张地说:“哎呀?!你这一激动,感染着所有的垃圾都跟着跳起舞了,看样子你得收拾到明天啦!”

    平日里,女儿最不高兴的事就是收拾碗筷。听到我的话,她如释重负认真地收拾起来,看到我没有帮她的意思时有点儿困惑,但没说什么。乘客们好像也如释重负,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正在女儿手忙脚乱地收拾残局时,一位漂亮的黑人空姐过来准备帮忙。我拉住她,悄悄耳语:“让她自己处理这事,请不要帮忙!”

    空姐不解地望了我一眼,若有所思地离开了。不一会儿,她拿来了很多餐巾纸给女儿用。

    女儿不仅没怨我不帮忙,她收拾时还几次对我说:“真是对不起,妈妈!”

    当她把一切整理停当回到座位时,我问她:“感觉怎么样?”

    女儿盯着我:“太感谢你没有让我当众难堪,你的理解实在太重要了。”边说边用力握住我的手。

    “是你自己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一定为此感到骄傲,是吗?”听到这话,女儿的脸上出现了她常有的自信的样子!

    后来,在机舱过道上遇见了那位空姐,她好奇地问我:“请问你是那个女孩的妈妈吗?”

    我说:“是的。”她竖起大拇指:“你女儿有你这样的母亲很幸运,长大后,会感激你的,我为她祝福!”

    事件:女儿打翻了盘子

    解释:是个意外,是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机会

    感觉:明智

    行动:平静地接受孩子的过失、给予指导和理解

    结果:孩子保住了面子,有担当

    女儿这次“出丑”,我没有感到难堪,而是因势利导,把出丑解释为引导女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机会,实实在在地教孩子一招!既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孩子自己也收获了为自己过错负责的骄傲。我的我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和孩子的关系,给孩子面子,孩子积极担当!

    ●思考:

    孩子当众“出丑”时,更需要爱、理解和引导。如果为了面子训斥孩子的话,弄得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知所措不说,还失去了教孩子正确面对错误,处理错误,负起责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

    1.把孩子和父母的距离拉远了;

    2.当别人出丑时,孩子不知道如何对待。

    孩子出错,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机。希望孩子多出错,希望父母能够引领孩子在出错中积累经验,培养担当的好品质。

    ●教育感悟:

    “人生须知负责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请吼了老师的儿子吃饭

    儿子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来垂头丧气地:“妈妈,我在学校闯了祸,请你一定不要生气。”儿子那么紧张,我知道事情有点严重。他在学校一向表现好,从没惹过事,因此他也不知道他惹事后我会怎么反应。

    我静静地听着,告诫自己要让儿子知道出事不要紧,要紧的是出事后如何对待,要让儿子知道妈妈是值得信任的,妈妈感激他讲实话!(我际关系中对事件的解释,影响我的感觉、态度和做法,这点至关重要。)

    “妈妈,请你不要生气,这件事是克里斯(Chris)的错,真的不是我的错,斯派克丝夫人(Mrs.Sparks)冤枉我了。哦,我恨Chris,都是他惹的祸!”

    我平心静气地说:“Timmy,看着妈妈的眼睛。”Timmy抬起头,害怕地望着我。

    “Timmy,谢谢你告诉妈妈你遇到了麻烦。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都会帮助你把事情处理好的。你知道妈妈是最在意你的人。”

    儿子看到我很平静,就又多说了一点儿:“斯派克丝夫人上课的时候,Chris一个劲儿地和我讲话,我让他住嘴时,斯派克丝夫人以为我让她住嘴,就裁定我违纪,叫我填写了违纪单。不知道为什么这事儿很快传到了其他老师那里,似乎全校都知道了。有的老师还讥讽我够胆量敢吼我的老师,我在学校没法待了。”说完又哭了起来。

    为探知他是否对事情有隐瞒,我很和气地问:“你告诉我的是全部的事实吗?儿子,妈妈只有知道全部的事实才能真正地帮助你。”

    “还有,斯派克丝夫人当时旁敲侧击地说我自以为数学不错不认真做题。”儿子补充道。

    “哦,Chris在一边烦你,另一边老师也在说你,你很恼火,是吗?那你有多少是在吼老师?”

    “嗯,应该有30%。”我开始觉得事情可能比他描述的严重。

    “你吼的时候是对着Chris方向喊,还是对着老师的方向喊的?”

    “对着老师。”我开始怀疑他的恼怒是冲着老师的了。

    “那你到底是让Chris住嘴还是让斯派克丝夫人住嘴?”

    “各占50%!”这时我能确认儿子一定是吼了斯派克丝夫人。

    我开始紧张了,他怎么敢吼老师呢?我从没见他吼过任何人啊?!不过我非常清醒,利用这个机会让儿子相信妈妈是他真正的后盾,无论他做错了什么,都能100%和我说实话!因此,让他相信我,是我的首要任务。(这也是我的我际关系沟通,在我际关系中这样解释事件,保证平静的情绪,影响整个事情的处理和母子关系。)

    我非常认真又温和地说:“Timmy,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不能改变事情本身了,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你可以选择不说实话,我帮错忙,这可能会给你给我带来更大的麻烦;你也可以选择说实话,告诉我全部的事实,我帮对你。这个选择要你来做。在你决定之前,你要知道一件事,我保证如果你告诉我100%的实话,不管事情有多糟糕,我不但不生气,还会请你去饭店吃饭。”儿子看着我,好像在说你没骗我吧。

    “Timmy,让我再重复一次,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只想知道全部的事实,我保证不生气,还会高高兴兴请你去饭店吃饭,你看怎么样?”

    儿子终于相信了我:“当时Chris一个劲儿在我耳边说话,斯派克丝夫人又在那讽刺我,我实在没忍住,就吼老师住嘴。”

    “那就是说你100%是在吼你的老师住嘴,是吗?”我进一步确认。

    “是的。”Timmy的声音明显低了很多。

    我愣了一下,但还是感激他:“谢谢你告诉我事实。”

    儿子拿出违纪单子让我签字。违纪单子上有如下的项目要填:

    1.请描述发生了什么事?

    ————————————————————————————

    ————————————————————————————

    2.这件事都给谁造成伤害?

    ————————————————————————————

    ————————————————————————————

    3.谁会伤心?

    ————————————————————————————

    ————————————————————————————

    4.你现在自己的感觉是什么?

    ————————————————————————————

    ————————————————————————————

    5.下次这样的事情发生后,你会怎么做?

    ————————————————————————————

    ————————————————————————————

    6.老师家长学生三者签字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我看后告诉儿子:“这个单子设计得不错,你写的也可以,签字的事情不急,我请你吃饭要紧。”(我没有签字,是因为我还有话要说。)

    我和儿子去了一个饭店吃晚餐。那是一家儿子最中意的墨西哥饭店。吃的时候,我和他聊起他的同学们。

    他跟我讲了五年级最让男孩子着迷的女孩儿叫艾米(Amy)。艾米是西班牙裔,棕色皮肤,身材高挑,是Timmy最好的朋友亨特(Hunter)的“女朋友”,最近两个人在闹别扭。原因是艾米穿了件有很多洞的上衣,亨特很不高兴,因为别人“仔细”看的话,能看见艾米的胸罩。亨特生气地告诉艾米:“你应该穿上一件夹克,否则别人能看见你的胸罩。”艾米为此不理亨特。亨特在社交上遇到问题总是找儿子,包括男女朋友之类的事情。我觉得好笑:“你小子没有过女朋友,怎么能帮助亨特呢?”儿子笑笑说:“这个简单,我告诉亨特首先他要冷静,他不能攻击他的女朋友,实在要反对的话,是要以玩笑的形式说出来,比如说:‘有些珍贵的身体部分,我不希望别人看到!’”

    想不到儿子不能冷静地对待斯派克丝夫人,却能给亨特咨询,招数还不差!

    吃饭的时候我们聊得很愉快,我还打趣他:“以后请多犯错误,只要如实地告诉妈妈,我们就去饭店吃饭!”母子俩会心的笑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吃完饭回到家,儿子高兴地告诉我:“要是知道妈妈不但不生气,还请去饭店吃饭的话,就没必要那么害怕了。”

    我告诉他:“在你一生中,你会犯很多错误,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犯错后怎么处理:一要跟父母说实话;二要负起责任;三错误可以犯,只许犯新的错误!”

    我要求儿子对这件事要负全部责任,并问他准备怎么做,他说等妈妈签了字,这件事就结束了。我没有同意。我告诉儿子那张纸只是完成了校方在行为规范上的管理程序,但是他要做的是向老师真诚地道歉,来完成人与人层面的沟通。

    儿子说什么都不肯,因为去道歉相当于又一次提醒老师他的过错,他会非常痛苦。他坚决不肯,哭了起来。我告诉他:“妈妈也是老师,妈妈更清楚斯派克丝夫人对这件事的期待。如果我是她,我会非常感激当面承认错误的学生的,我会更尊敬道歉的人。我相信斯派克丝夫人也会感激你道歉的。”无论我说什么,儿子就是不答应道歉。

    儿子不道歉,对于我来说,就是不想负责,那我是不会签字的。我告诉儿子我理解他的苦处,但是做人的道理,他是一定要亲自实践才能明白。面对不情愿的儿子,我很认真:“我可以等,等你想明白,我和你一起给老师写e-mail(电子邮件)道歉。我来打字,你口述什么我就写什么。另外我也要跟老师道歉,因为我没有教会你正确地管理情绪,我同样有责任。”

    过了大约2个小时,儿子来到我跟前:“我不写e-mail,你就不签字,我就交不了差,还是写吧。”看来他明白了一点逻辑,但口气被动,思想深处的革命一点儿都不彻底。我虽不满意他的态度,但他毕竟让步了。我们俩完成他的道歉e-mail后,我作为妈妈也向老师诚恳道歉。

    第二天,斯派克丝夫人特意谢谢Timmy的道歉,还发e-mail给我说她非常欣赏Timmy。斯派克丝夫人的反应让Timmy明白负责的重要性,他最终对我和老师的处理方式非常满意。

    事件:孩子吼了老师

    解释:让儿子明白妈妈的爱,教儿子如何担当

    感觉:平静+庆幸问题出得早

    行动:感谢孩子讲真相,引导孩子面对过失,主动道歉,对自己的错误负责

    结果:孩子讲了真相,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收获了成长

    每个“问题”事件的发生,都给父母把爱的阳光洒给孩子的机会,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我们需要坚定、温和地站在孩子的身边,像是说:“没什么,有妈妈呢,我们一起扛!”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另外,孩子也在学习自己的亲人出错时,爱是第一位的,先照顾出错人的安全感,然后和出错人一起解决问题。

    ●思考:

    孩子惹事后,因害怕父母的脾气,会吓得不知道隐瞒什么。父母应在解决问题之前,保证孩子不管事情有多严重,父母都是孩子的坚强后盾!有了信任,孩子会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帮助父母和孩子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坚持孩子承担责任,让孩子明白承认错误不是懦弱,而是强者的魄力。

    ●教育感悟:

    问题越严重,越要给孩子爱和安全感,并坚持孩子对错误负责。

    表达善意,也需技巧

    2013年7月22日,我和11岁的儿子在颐和园吃过牛肉糕后,有些口渴,刚好听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叫卖声:“冰糕,买冰糕了。”我拉起儿子的手朝着声音的方向走去。

    看了看那女孩卖的冰糕,除了白花花的冰,什么都没有,我的感觉就是糖水冻起来的东西。和儿子对视了一下摇摇头,我们就离开了。

    没走几步,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家里偶有揭不开锅的情形,那时父母根本没有钱买我的学习用品,全靠我自己养兔子赚钱买的。那一刻,我一下子感到那个孩子就是小时候的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离开!

    和儿子说了我的想法后,我们回去找到小女孩:“宝贝儿,几岁了?”

    “9岁。”

    “卖冰糕多久了?”

    “1个月!”

    “你的冰糕多少钱一块?”

    “2毛5。”

    “你现在还有多少块冰糕?”

    “可能还有18块吧。”好有数的孩子。

    我没想什么,不过好像算了一下算术,拿出5元钱,告诉小女孩:“这个算是阿姨买你冰糕的钱,阿姨这会儿不渴,就不拿你的冰糕了,你把钱收下吧。”

    小女孩很迷惑地看了我一眼,接下了钱。

    我也没做更多的解释,真的没多想,和儿子又走开了。

    可是不知怎地,小女孩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慢慢地、慢慢地,“9岁的小女孩”竟变成了“9岁的我”,我惊喜地定义着那个时刻——“我和9岁的我相遇在颐和园”!我,再也走不开了!因为那个时刻,我在某种程度上感到我给小女孩的那5元钱有些莫名其妙。我的行为会不会让她有自卑的感觉?她会认为我可怜她吗?

    我可怜她吗?

    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但又不知道不妥在哪里?不过我清楚我不能就这样走开。我要为“9岁的我”做点儿什么,也意识到在这样的时候要教儿子点什么。

    那要为“9岁的我”做什么呢?我想能做的可能就是给她留下一点儿钱。

    教儿子什么?让他感恩他所拥有的?希望他乐善好施?那个时刻,我觉得都不是。

    我又接着问自己:“我要让‘9岁的我’从我的行为中知道点什么呢?”

    我尝试着和儿子一起理清思路:“这个小女孩的父母比很多小孩的父母要困难得多,但是这个小女孩本身比很多同龄人要富有,因为她老早就经历了别的孩子没有的艰辛,老早就知道要为自己的饭碗出力!”

    我告诉儿子我想给小女孩一点钱,不过我要好好保护她的尊严!就像普列姆昌德说的:“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

    我和儿子一起分析给小女孩钱时,不同的说法会有不同的效果。

    事件:看到小女孩卖冰糕

    我的第一种想法及结果我的第二种想法及结果

    解释:别的孩子撒娇的年龄,她得干活赚钱,小孩真可怜!解释:这小孩敢于走出家门,自力更生,太了不起了!

    感觉:同情感觉:敬佩

    行动:资助,可能从言语或者形体语言上表现出优越感,甚至居高临下行动:资助,从言语或者形体语言上表现出真诚的尊重

    结果:小女孩会有温暖感,但同时也可能会有复杂的弱势群体的体会结果:小女孩的自食其力得到赞赏,会有纯粹向上的精神,会自豪

    一是被同情,一是感到自豪,多么不同的感觉!也许我的行为对小女孩的自我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儿子非常认真地听我分析,然后肯定地对我说:“妈妈,你应该鼓励她的自食其力!”

    我拿出钱包,留下坐出租车、船票和午饭钱,和儿子回去找“9岁的我”!我在想,作为“现在的我”,说什么才能把“9岁的我”的精神提高到她还没有认识的高度?怎么把钱给“9岁的我”,才能达到“现在的我”的真实目的呢?

    我脑袋里掠过朋友楠楠曾和我分享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为了帮助一个残疾老人,总去坐老人的三轮车,每次一毛钱不多给,就给2块钱。别人问他,你既然那么想帮老人,为什么不多给他一点?年轻人说:我给的是他劳动应得的,这样会让老人心安理得,老人得到最大的尊重。

    楠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最真诚的给予,是让对方心安理得,没有丝毫的“被给予”的感觉,这样的给予无痕,善良!

    要把给小女孩钱的话说到好处,还真的让我犯愁。好在我想起我公司设立的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的事情,我灵机一动把这个资助改成了“鼓励中小学生自强自立的基金”。

    只有儿子、小女孩和我三人的时候,我拉起小女孩的手:“你这么小肯为父母分担负担,你在阿姨的眼里,不再是一个小女孩,而是一个自强独立的大姑娘,是很多同龄人自立的榜样!阿姨的公司有一项专门的基金,是用来鼓励中小学生自强自立的,你不用申请就通过了。这点钱给你,让你记住你的自强,好吗?”

    小女孩先是吃惊地瞪着自己不自觉接过的钱,然后闪亮的大眼睛忽闪了几下,露出白白的牙齿,脆生生地:“谢谢您!”满脸灿烂。我情不自禁地拥抱着“9岁的我”耳语着:“宝贝儿,我爱你!”

    小女孩先前的疲惫与紧锁的眉不见了,快快乐乐地去卖冰糕了,我和儿子望着她的背影,会心一笑,击掌相庆!

    和儿子玩了2个小时后,才想到去找小女孩留下联系方式,可是我是方向感极差的人,那天没能再找到她。直到现在,小女孩的影子时常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想起她的时候,总是有“我爱你”伴随着我。

    那天,我差点儿同情了一个强者,差点儿让一个强者有被可怜的感觉。她是强者,她需要的,她得到的不应该是同情,而是敬重和鼓励!谢谢“9岁的我”给我这个领悟助人至高境界的机会!体会尊严的重量!

    另外,我真切地意识到,我们时刻在给自己的孩子当做人的师傅,一定一定得小心自己的言传身教!

    ●思考:

    对于给予,女儿小时候和我学的是乐善好施,儿子和我学的是在乐善好施的同时,如何保护被帮助者的尊严,鼓励被帮者为自己更好的生活积极地努力。妈妈做人温暖了,孩子就会对温暖做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教育感悟:

    给予时,请用心维护接受者的尊严!

    女儿忘记带作业

    “妈妈,妈妈,我历史课的作业忘记带了。”从女儿的语气,我知道她的急切。

    我刚要开口,女儿下句话已经接上来了:“这个作业斯科拉先生(Mr.Skila)看得特重,计分很高,我是花了三个晚上才完成的,我这个作业一定会给斯科拉先生惊喜的,因为我知道他喜欢什么!请你一定在十点前把作业给我送过来,否则我这门课别说A,恐怕会不及格了。我不想让斯科拉先生失望,他为我们这些学生付出的太多了!你不想让我不及格吧?妈妈!”女儿终于把要说的说完了。

    那是个星期一的早晨,我正开车上班,接到当时在九年级的女儿的救急电话。

    先来说说斯科拉吧,耶鲁大学毕业,非常非常的幽默,知识面特广,特爱学生。尽管他有两个念初中的儿子,因为他长得年轻帅气,更像是他学生们的大哥哥。女儿说斯科拉是世界上所有的学生都想要的老师!斯科拉中饭总是和学生们一起吃,女儿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的午饭伙伴。

    我一直好奇斯科拉耶鲁大学毕业,选择做高中历史老师的事。有次开家长会,我有20分钟单独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没忍住问了他。他友善地冲我笑了一下:“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想做个有影响的人,那就是做教师。因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本身,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生活会做人。教师在塑造未来;我,在影响着未来!”

    斯科拉的话听起来很像陶行知:“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难怪女儿那么喜欢这个老师!

    虽然斯科拉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好,对作业的评判一点都不含糊。斯科拉是女儿在高中时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她不会做任何让斯科拉先生失望的事情的。

    还有,这里不得不来说说美国学校作业的重要性和学校把做人教育落实到实处的事情。

    美国大学的录取在学业方面除了SAT、ACT等标准考试外,另一项考核重点就是高中四年的学习成绩。美国的学习成绩是多项考核的综合,

    我们学区学生在校成绩的算法一般是这样:

    ·平时成绩(25%):作业,平时表现。

    ·主要成绩(50%):考试、项目完成、命题作文。

    ·平时小考(25%):课堂测验。

    平时表现因课程不同会不一样,这里放上斯科拉历史课的要求:

    ·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是最好的学习!

    ·做到比别人期待的还要好!不要害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提问,提问,提问!问题能帮助你和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本和世界。

    ·超越自己的思考,激励自己发现自己,多了解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

    (我解释为和自己竞争!)

    ·每天为学习新东西和与他人分享做好准备。学习不是为了听写,而是为了寻找正确的方向。大家一起努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人最强的资源!

    (我解释为会和别人合作和奉献精神!)

    另外,学校非常在意学生的诚实,对欺骗行为有严格的限制,欺骗包括抄别人作业,把别人的思路据为己有(比如,从网上复制信息,只改变几个字,不标明出处);考试时和同学交头接耳;允许别人抄文章或作业,不管是平时作业或者大考,一旦有欺骗行为,成绩为零。

    关于作业成绩,校方规定如果学生晚一天交作业的话,那次作业得0分。

    从老师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定,我看到的是美国学校在培育学生:

    ·诚实,尽职尽责;

    ·提问,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了解世界,开阔眼界;

    ·把学习和发现自我、发现未知连在一起,不和别人争第一,做到自己的最好;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懂得违规的后果;

    ·知识的获得、积累和分享,知识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作为一种资源,进一步探究未知的世界,把知识变活。

    孩子们学习诚信、责任、尊严于无声中;孩子们锻炼守规、良性竞争,学习能力于自觉中。上大学是工具,训练孩子做人,把做人的细节一点一滴地落实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让人感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不是吗?

    在美国,小学和初中的成绩不影响申请大学。但是,从九年级开始,课堂表现,平时的作业都直接影响到升大学!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孩子一上九年级开始,全家人的分数概念的弦一起绷起来的原因,生怕有个闪失,错过上好大学的机会。一次分数出问题,恨不得请精算师来算一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分数补上来。现在你知道在美国高中不按时交作业的严重性了吧?还有,美国的高考基本上是从九年级开始,天天在考!

    如果你的孩子打了这样一个“救急”电话,你会怎么做呢?

    以往我听到这样的电话,会一边责怪女儿,一边以最快的速度调转车头往家开,到了家,运气好很快找到了作业,有时女儿搞不清她放的具体位置,我就得花很长时间。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开到学校。到校后,十有九次要和迟到的学生、送作业的送药的送衣服的家长们一起排着长队等待校办人员的接待。校办人员会在计算机里查女儿下一节课在哪个老师的教室里。(在中国,老师到学生的教室上课。在美国,每间教室只归一位老师专用,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生们每节课都要到老师的教室上课。到了高中,学校大到不同的老师可能在不同的楼里,学生们课间有时从一个楼急行军到另一个楼!)校办人员在计算机里找到女儿的名字、楼号和教室号后,由义工家长或执勤的学生把作业送到女儿手里。留下作业,我飞车到公司,前后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我都教训女儿一通,要她好好检讨为什么出错,怎么保证以后不出错。有时还要她把可能的预防办法写下来,就是这样,类似的情形仍有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明白我做的事是救急,不是育人。为女儿送作业解决了她的成绩问题,可是同时也在推迟她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进程。我曾下定决心并保证不再给女儿救急了,可是每一次有这样的事情,考虑到成绩的“生死攸关”,我就是狠不下心来,结果总是“救急”。

    记得那天接到女儿电话时,我心情不错,也很理智。我猜到她可能忘记了带什么东西,就告诫自己:“要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就要拒绝她的要求,迟早都要这样做,就从今天开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就没了要责怪她的想法,更不会发脾气。

    我装作十分理解,又遗憾地抱歉道:“这可怎么办啊?我现在赶着去开会,这个会由我来主持,而且我今天一天都会很忙,实在是没有时间给你送作业!你爸一个来回在路上就要两个多小时,也指望不上啊?”

    我当时很好奇女儿的反应,电话那头愣了一下:“那你能不能跟你老板说把今天的会推迟一下?”瞧,她还挺会替妈妈想辙!

    “可是我今天是和别的部门的人开会,我不知道人家的电话,没法联系上。哦,我到公司了。对不起,不能多讲了,要去开会。”我只能撒谎快点结束对话,真担心时间一长心一软,让她给说服了。

    女儿意识到我的决意已定,仍是不肯罢休:“妈妈,你们两个都不能送,你是知道后果的啊?我的成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你不想让我历史课成绩受影响吧?”她拐弯抹角不肯放弃。

    “女儿,实在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和你继续讲话了,得去开会。”我“Bye”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我根本就没有会,我完全有时间!第一次这样拒绝女儿,太不习惯了,无法静心做事。开始胡思乱想:我没有送作业,女儿的历史成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维持原来的名次会很困难;女儿为了作业的事,一天都会不开心,看谁都不顺眼,她不理别人,别人也不会理她;女儿上课一定会走神,尤其是历史课,中午吃饭的时候不知道她如何面对斯科拉先生。

    女儿闷闷不乐的样子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整整一天我都在跟自己辩论,是送对还是不送对。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

    女儿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失望伤心。和她谈过后,才明白她打电话前已经猜到妈妈很可能不会送作业,可是她还是要试试。

    女儿跟我说话的时候很平静,让我有点惊讶。我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她的回答让我更为惊讶:“你拒绝我后我似乎有了一种轻松感!”女儿就事论事地直白。

    “为什么?”我原以为她会让我有负罪感的。

    “你拒绝我,证明了我的预测是对的,就是妈妈不会送作业。”她停了一下,然后很郑重地告诉我:“你没有送作业让我第一次彻底地明白,带作业上学是我的责任。你给我送是因为你爱我,怕我成绩受影响;你没给我送,不等于你不爱我,有时你也身不由己,关键是我要对自己负责。我绝对不该怨你不给我送作业。其实明白这些后,我才知道这些年我给你添了多少麻烦,你因为我对自己不负责费了多少心!”

    什么?什么?我的天,这可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看到我在认真地听,女儿接着又说:“因为你喜欢和朋友们讨论亲子关系,我想如果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你的话,你可能会帮助更多的父母。”

    什么?还有其他的真实想法?我一下子来了兴趣,鼓励她多讲。

    “以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就发火,你发火我就怕,就下定决心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目的是不让妈妈生气。可是你发现我努力后,就开始放松,我的积极性也就同时在减少,才会出现类似今天的情况。”

    我用心地听,女儿用心总结她的醒悟:“我今天才明白我要好好做的原因不应该是为了妈妈不生气,应该是为了我自己,这个原因比我要对妈妈负责更有动力。我发现当我明白了我要为自己努力时,我的感觉非常不一样。”

    实在没有想到我没送作业,让女儿明白这么多。让我懂得父母的“管”“帮”原来是在某种程度上夺走孩子锻炼独立的机会,孩子为妈妈做事与孩子为自己做事有着巨大的区别。

    自我拒绝送作业后,再没有接到女儿让我送作业的电话。她有了责任心,我少**很多心,自然少了很多争吵。

    女儿没带作业,我没惩罚她,她得到的惩罚是自然的:不交作业拿0分。其实孩子有时受的惩罚与惹祸的事情毫无关系。比如,不交作业就罚站,不让孩子到朋友家里玩,等等。你想想,等孩子工作了,做错了事情,公司会罚站吗?会禁止他们与朋友交往吗?公司做的是减工资裁员等等。社会是按着自然法则来惩罚出错的人,我们要让后果直接惩罚孩子才符合逻辑。

    ●思考:

    孩子出问题后,父母的惩罚,会让孩子迁怒于父母;自然的惩罚,会帮助孩子加强为自己负责的观念,不怨恨父母!做老好人吧,让自然的后果为我们出马,帮助孩子改进!

    ●教育感悟:

    按现实社会规则反馈孩子的不当行为,舍得孩子受到自然的惩罚。

    这叫“拿”,不叫“偷”

    女儿二年级的时候,有天放学回来,一见到我,就只有一句话:“妈妈不生气!妈妈不生气!”女儿搓着裤子的手有些抖,不敢看我。

    那个时候女儿每天跟我都是倔倔的,一下子一点儿威风都没有了,让我非常纳闷儿:“这什么事把个活阎王吓成这样了?”

    事情肯定不一般。100%出于爱,我先让自己平静,然后蹲下来,抓住她的手:“妈妈不生气,妈妈不生气。说吧,什么事儿?”

    女儿从书包里拿出老师写的条子递给我,条子是这样写的:“你女儿今天偷了别的小孩的花样奶酪,偷是学校不允许的行为,请跟她谈一谈。”

    “偷”?这个字从来都没有那个时刻那么刺耳!

    我女儿,偷?我实在无法接受。

    女儿怯怯地望着我,也许我当时太害怕女儿以后会偷,我强迫自己静下来,问女儿“拿”那条花样奶酪时是怎么想的。

    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学习有效沟通前,女儿出错时最冷静的一次交流。

    女儿说:“我stole(偷)的……”她还没有说完,我马上制止她用“偷”这个词,我让她用took(拿)来代替。

    女儿说她只是好奇,那么好看的东西是什么?吃起来是什么味道?没忍住就拿了别人的花样奶酪。

    奶酪是非常受美国人欢迎的食品之一,我们很少吃,很少买,女儿在家吃不到,看到别人吃当然会好奇的。

    “你把人家的东西吃了,人家吃什么啊?你觉得这样做对吗?”我试探着想知道女儿的想法,

    “不对。”女儿低着头,“可是我拿那花样奶酪时,只想尝尝,没想其他的事情。”

    我相信她压根儿没想那花样奶酪主人是否有东西吃,或者什么感觉。

    “妈妈相信你!谢谢你告诉妈妈。”我非常诚恳。

    “妈妈你真的不生气吗?我的老师非常恼火。一个劲儿说我偷东西,是坏行为!”

    “女儿,你听好,不管你做了什么,只要告诉妈妈真话,妈妈就会高兴。”女儿松了一口气。

    “告诉妈妈,你还想吃那花样奶酪吗?”女儿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迷惑地望着我。

    “如果你想吃,妈妈现在就带你去买,奖励你说实话,也让你知道你需要的东西,只要告诉妈妈,只要合理,妈妈就会尽量满足。我们需要的东西,自己买,不能拿别人的。好吗?”

    “现在就去?你不是要做饭吗?你不是很忙吗?”

    “我现在可以放下任何事,带你去买花样奶酪!”

    带女儿到了Kroger(一家食品连锁店),发现那儿的奶酪花样繁多。有不同颜色和造型,竟有一种麻花样儿的,很好看。我告诉女儿:“把你喜欢的所有奶酪各买一份!”

    女儿实在不敢相信,自己闯了祸,还得到了奖励!我告诉她我奖励的是她的诚实。

    第二天,女儿带了两样奶酪送给那个被女儿拿了奶酪的同学,并真诚地道歉!

    女儿自此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思考:

    不管孩子做了多么匪夷所思的事情,父母都要静下心来,问清缘由。很多时候,孩子的动机和成年人的想象大相径庭。

    1.不能轻易用孩子偶尔的行为来定义孩子本身;

    2.尽量搞清孩子的真实需求,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以满足。

    ●教育感悟:

    解决孩子的问题前,先明白孩子的真正需求。

    妈妈,请别让我撒谎

    我曾在美国一所全球屈指可数的私立女校负责计算机服务工作,此校提供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课程,学生总数不到1200人。校纪严明,师资力量雄厚。国际学生的学费和念哈佛差不多。老师中有哈佛毕业的高才生、数个博士,当时的校长原是一所著名大学的副校长。每一年这里毕业的学生去常春藤大学的不是一个两个。

    你能想象,学生入校时就要左右拼杀,进来后强手对强手,名次争夺严峻残酷。

    这个学校十一年级时每个学生要单独完成一个研究课题,这个课题耗时9个星期,是学生在这个学校毕业时最重要的考核项目之一。

    我在此校工作了4年,每一年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交研究课题前一两天,总有两三个学生说自己的计算机染上了病毒,然后来我们部门维修。我们修好后,她们马上就会“发现”,计算机里的研究课题记录被我们部门处理病毒的时候给搞丢了。

    家长一听孩子这么重要的作业让计算机部门搞没了,就找大校长,找高中部校长。最后任务下达到我们部门来调查。

    我们部门每一天都有详细的记录,比如哪个学生来过,几点来的,学生认为计算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诊断出的问题是什么,怎么修理的,等等。另外,我们每一天都为学生机器上的东西在服务器上存一个备份。

    每有学生抱怨,我们都会调出所有资料,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找不到研究课题,这个过程非常费时,因为学校上千台机器每一天都有一份副本。

    结果100%的情况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开始研究课题,没有任何记录!

    原来学生们是利用计算机部门的“事故”来撒谎,但是她们不知道计算机部门有办法知道她们是在撒谎。

    我和一个曾经“撒谎”的学生温迪(Wendy)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Wendy告诉我她小时候,有一次惹了麻烦后,她妈妈为了知道全部的真相,鼓励Wendy把事情说出来,可是Wendy说出真相后,她妈妈又接受不了,对Wendy更凶了。后来Wendy学聪明了,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只告诉父母部分信息,隐瞒大部分事实不说。Wendy知道隐瞒一部分事实不给父母说和撒谎是一样的,但是这样的隐瞒常常可以帮助她逃掉惩罚。偶尔Wendy会彻头彻尾地用谎言骗过父母。

    Wendy被计算机部门查出撒谎后非常痛苦,她告诉我:“我很想告诉妈妈——妈妈,请别让我撒谎!撒谎让我失去了很多人对我的信任。”

    好在Wendy认识到撒谎的代价太大了。Wendy是幸运的,她醒悟了。

    可是其他的学生呢?他们将怎么面对校方的惩罚和父母的不原谅?他们的父母有没有意识到孩子撒谎可能就是自己沟通方式的后果?

    父母都希望孩子诚实,可是父母给孩子在自己面前诚实的信任了吗?如果孩子和父母说真话很安全的话,他们就会诚实;如果他们知道出了错犯了规,说真话的结果是“枪林弹雨”的话,撒谎隐瞒事实就是下一步棋,是不是?

    ●思考:

    孩子一有状况,父母就发火,这几乎等于逼孩子撒谎!要想让孩子不撒谎,父母必须改变对孩子出状况的解释:孩子出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是父母教孩子处事做人的机会、是体现对孩子无条件爱的机会。给孩子说真话的信任吧!

    ●教育感悟:

    给孩子100%的信任,孩子有了安全感,就会讲实话不撒谎!

    向你“嫉妒”的人学习

    女儿从小对雪情有独钟,可是达拉斯少有雪天。

    她四年级的时候,有次下大雪,女儿兴致勃勃地在我家前院做了个雪人。后来去公园赏雪景,看到一家门前立着一个大雪人,女儿脱口而出:

    “不公平,这个雪人比我的大多了!”

    “是啊,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雪人呢?”我好奇女儿的想法。

    “他们的院子比我们的大,他们的雪比我们多,当然会有大雪人。”女儿不服地找到了借口。

    “你说堆这么大的一个雪人,要几个人?多少时间?”

    “得两个人,至少四十分钟的时间。”女儿加入了分析的行列。

    “你的雪人是多久做好的?”

    “半个小时。”然后她若有所思,“如果我把咱家后院的雪也用来堆雪球,再多花些时间一定会做个很大的雪人,说不定比这个还大。”

    “妈妈爸爸跟你一起做!”我兴奋地提议,不过不敢放过这样的时刻提醒她,“光看人家的雪人大小,不看人家所付出的辛苦,你说公平吗?”说完后我们两个人都笑了。

    女儿的嫉妒心理引起我的关注,我也曾经嫉妒比我成绩更好的人啊,嫉妒带给我的痛苦我了如指掌!为了让女儿知道嫉妒是人之常情,但如何疏导这种情绪,利用资源帮助自己成长非常重要,我给女儿讲了下面的故事。

    年幼时,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和一个同学经历了“你死我活”的学习竞争,我因此变得争强好胜,有很多年我不清楚如何正确地对待别人比我强。直到1997年我的两个朋友无意中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别人的成功。

    我毕业时在美国工业界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写个人简历。我原来以为写自己的简历应该是不难的,可是一动笔才发现根本不知道写什么。

    在写简历以前,我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自我评价。将自己会的技术、工作经验、学过的课程、受过的教育培训一一列了出来。有了这些信息后,就要考虑简历的格式,什么内容放在什么位置上,写多少,什么要写,什么不写,用什么样的动词、量词,如何表达我有能力为公司做贡献,从而吸引雇主的眼球。试想,让公司在几千份甚至几万份的简历中,选中自己的简历,那肯定是个不小的学问。

    我每天钻图书馆找资料,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写出一页纸的简历。我的简历最终被学校的职业办公室选为简历样本。

    当时我的口语很差,相对于简历,面试则是很难取胜的事。我曾针对自己的简历,就面试人可能问的问题和如何对答,写了三本笔记,最后找到一个美国朋友专门训练我面试。不用提我如何用英文表达技术问题的训练,单就从见到雇主到一个合格的握手,我用了半个小时才明白怎样给面试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

    由于我的努力,在我98%的同学还在忙着找工作的时候,我已拿到七个聘书。

    我的两个朋友对我找到工作的反应大不一样。北京女孩A见到我就恭喜,非常真诚:“好样的,真给咱华人争光。您现在大功告成,帮帮妹子呗!”她让我看她的简历,给我讲她面试的经过,看什么地方她做的有问题。她细心地听我讲我面试的过程和体会;请教我如何利用声音、手势、眼神、表情、坐姿、站姿;如果人家问棘手的问题怎么应对;等等。她非常地感激我的帮忙,我从心里欣赏她的有心:她知道谁有经验,就找谁帮忙。她不断地请教成功的面试者,从而加快自己的找工步伐。A在无意中教会我如何与比我更成功的人交往,如何正确地对待他人比我强!

    我的另一个朋友B,面试总是不成功。她在美国的时间比我长,英文比我流利;论技术,她做实习生的时间比我长,有更多的经验;论年龄,她比我年轻。在她看来,她样样都比我好。我明显地感到她在有意地疏远我,即使我们偶尔遇上,我的存在好像是在提醒她找工作的失败,她非常的不自然。B对其他比她先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嫉妒的态度。

    A和B对别人成功的解释很不同,导致不同的行动和结果。

    事件:我先找到工作

    AB

    解释:她有厉害之处,要向她多请教解释:不公平,明明我比她强

    感觉:积极、充满希望感觉:自卑、失败

    行动:虚心请教行动:嫉妒而远之

    结果:很快找到工作结果:很晚找到工作

    A的做法是把她能找到的有能力帮她的人集中起来,这些人好像组成了一个智囊团,一起奋斗把她托起来,结果她真的脱颖而出,很快找到了工作。B嫉妒的结果是,把能够帮她的人赶得远远的,孤军奋战,最后成为那年最晚找到工作的人。

    我细致地介绍我下功夫写简历、准备面试的事,是想告诉女儿找工作的艰辛。B只看结果,没看过程。A问我所走的路,让我为她指路,从而少走了很多弯路。

    很高兴的是,女儿明白了别人的成功是努力的结果,不是平白无故的幸运。她五年级的时候,有两个好朋友的科学实验得到校级奖励。她兴奋地打电话将好消息告诉我,更让我感动不已的是她专门打电话恭喜朋友,赞扬她们选题新颖,还与朋友一起讨论如何完成实验的事。对于我来说,她的举动比她自己中了奖更让我欣慰。我多么希望自己从小能有这样的健康心态啊!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我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对、接受自己的嫉妒心态,我会怎样引导女儿呢?我有可能想,嫉妒能够激励孩子向上啊,这样我会忽视孩子难忍的不健康的嫉妒心理。好在我肯定人的嫉妒心理是正常反应,并引导女儿向自己“嫉妒”的人学习,帮助自己快速成长。

    ●思考:

    嫉妒是人之常情,孩子这样的情绪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要让孩子知道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要向成功人士学他们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原则,恭喜人家,向人家取经;嫉妒比自己更成功的人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教育感悟:

    接受嫉妒情绪,虚心地向成功人士学习,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女儿“教育”了我

    2005年1月16日清晨,我一边锻炼,一边给合作伙伴打电话,说到兴头上,还是不得不停下来回家准备早饭,因为女儿9点钟有中文课。

    丈夫和女儿到了学校,发现学校关门。原来是马丁·路德·金日,中文学校放假。我原以为女儿有课,就取消了那天一个很想去的活动。

    当你的计划被打乱的时候你怎么反应?

    以前女儿打乱我计划的时候,我的处理方式可能是下面的一种、两种或全部。

    1.抓住机会来一个关于责任心的教育

    “管理时间是责任心的问题。看起来是个小事实则不然。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做市场工作,本来说好了与客户三点钟开会,结果你记错了日子,一笔上百万的生意可能就泡汤了,你因此可能会被公司炒鱿鱼,没有地方会再想雇你,因为你头上贴着一个标签——不负责任的人。”

    2.可能会自怜

    “可惜我一生好强,想不到摊上你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连今天有没有课都搞不清楚,我这辈子怎么这么倒霉啊!”

    3.可能会挖苦孩子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没去,就你去啊?你是唯一有积极性的学生嘛,别人不上学的时候,你都能去,真是太用功了。”

    4.进行一次时间观念的教育。

    “我每天都有好多事要做,我有自己的日程表,可是你把我的时间全给打乱了,叫我怎么原谅你?!以后你工作了,对时间如此没有概念,你的同事老板都不会容忍的!”

    5.惩罚威胁

    “啥也别说了,你就是没记性,去,到卫生间反省去,什么时候知道错了、知道如何改正了,再出来。要不然,今天别想吃饭!”

    我曾经挺不像话的,是吧?

    当然我现在是不会这样做了。不过我有兴趣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样发脾气所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1.孩子对自己的形象定义多了或加重了些什么?

    我不负责、我浪费别人的时间、我不会被原谅、我没有时间观念、我以后很可能找不到工作、我以后会很差。

    2.孩子对妈妈的形象定义多了或加重了些什么?

    尽管我道了歉,妈妈仍旧不管我的感觉,还挖苦讽刺,不依不饶,除了她的时间外,她是否关心我?

    3.孩子这时的注意力在什么地方?

    应该不会放在如何改正错误上,而是对妈妈的怨恨上。没准会像我小时候一样想:反正是挨骂,下次做错了事,连道歉也免了算了。

    4.妈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

    妈妈真正想要的是孩子如何避免同样的事情再发生。可是,妈妈生气发脾气时,早把真正的目的忘到九霄云外了。很多时候难以控制情绪,越说越气,越气语速越快,最后口不择言,把教孩子如何改正错误的机会变成了对孩子的人身攻击。没解决实际问题不说,还伤害了孩子,整个过程是错上加错,都不是妈妈真正想要的。

    还好,2005年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在交流方面,我一不小心就会给孩子最坏的示范。我们对别人以礼相待,但是对孩子,很容易摘下面纱,撒泼发脾气,把最坏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其实,不论我们跟谁有冲突,我们都是在给孩子做处理矛盾的示范。所以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分享那天我的处理过程。

    得知他们爷儿俩白跑了一趟后,我心里确实不高兴,因为周末的计划被打乱了。不过我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和女儿沟通。我先问自己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到底要什么?

    我的答案是:

    我要女儿学会经营自己的时间;

    我要女儿下次知道如何做;

    我要在不发脾气的情况下教她如何别犯同样的错误。

    想起爱因斯坦对提问题的看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好问题是科学进步的必需,同样问好问题也是解决冲突的必需!上面的问题帮助我把精力用在有效地解决问题上,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上。让我回忆一下我和女儿的谈话吧。

    “你和爸爸大老远的一大清早就跑去学校,结果发现学校关门没课,我们家的一个重要活动因你有课而取消,你感觉如何?”我心平气和地问女儿。

    “不好。对不起,妈妈。”女儿怯生生地低着头扳着手指,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唇枪舌剑”。因为在女儿的心里,她做错了事,妈妈发火是唯一的下一步!

    “第一次上课老师有给日程表吗?”我平静地询问着,顺手拿走她掉在脸上的一根头发。

    “老师给了,当时她少了两张,我那天坐在边上,就没拿到。”女儿开始敢看着我的眼睛讲话了。

    “哦,是这样,那你准备怎么办呢?”

    “下次上课时,我让老师复印一份日程表给我。”女儿开始放松了。

    孩子知错,又能找到办法纠正,还不完全够,还要提醒孩子学习正确地对待别人的错误。我和女儿从头到尾讲了我的整个思维过程,并告诉女儿处理别人出错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问正确的问题,我问过“我到底要什么”后,就知道怎么处理这事了。女儿听得特认真,还不时地点头。

    我想这样教女儿处理矛盾,要比用别人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女儿和我的关系多了一层导电层,而不是绝缘层。

    和女儿分享了这些后,我觉得自己做得挺不错的,特想得到女儿的赞美。就壮着胆子:“妈妈今天没发脾气,还给你讲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了一招,是吧?怎么样,和发脾气的处理方式相比,不错吧?”我的提示足够明确吧?想听女儿表扬嘛!

    女儿直视着我,调皮地问:“你想知道真话吗?”

    “那当然。只要是真话我就会喜欢。”我非常认真地鼓励她讲实话,不对,讲好话!

    “你发脾气时,我根本不会想我做错了什么!”女儿坦白。

    “你不想你错在哪里,什么意思?那你想什么?”我急着问,

    “我想的更多的是你为什么那么凶?讨厌你的做法,也讨厌你。气你好像是个好事一样,你越生气,我越觉得错出得好!”女儿小心却又大胆地承认。

    可是,我还是想听到她的表扬。

    “那现在呢?我今天没有发火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想听赞扬。

    “今天你很平静,没发火,我反倒心里很愧疚。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完善自己,让你少操心。”女儿说得很真诚,她的成熟程度是我没有想到的,非常意外!她最终还是没有表扬我!

    “还有,因为你没发火,我更尊重你!你知道吗?其实你这样做,是在教我以后别人出了错,我不用发脾气也能解决问题。对我,这很重要!”女儿很感激地补充了这个重点!

    到了最后,也没听到女儿一句直接的表扬,反倒被她教训了!

    事件:孩子打乱了妈妈的周末计划

    想要的结果:孩子以后知道怎么做

    问一个问题:我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结果

    解释:这是教女儿下次知道如何做的机会

    感觉:冷静、期待好的反应

    行动:细致地了解过程,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果:孩子不但承担责任,还敞开心扉,和我沟通我们之间存在的交流问题,密切了母女关系,双双收获成长!

    ●思考:

    发脾气的坏处:

    1.不能教孩子同样的事情再发生时她如何处理;

    2.拉远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

    3.父母会为自己没有能力处理问题而内心不安;

    4.孩子给自己的形象定义、给父母的形象定义增加了负面的砝码。

    理智处理的好处:

    1.得到孩子的尊重和感激;

    2.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改正错误;

    3.孩子明白别人犯错时,自己怎么处理;

    4.深厚父母孩子感情;

    5.父母心里有平安。

    ●教育感悟:

    发脾气处理事情一定会两败俱伤,问个好问题再处理事情双双有收获!

    开给女儿的一剂后悔药

    女儿12岁那年,曾经持续几天高烧,我希望她泡温水澡,她坚持说不会管用的,一定用冷毛巾来敷额头。敷冷毛巾是她习惯的退烧的做法,泡温水澡是我们的家庭医生建议的,女儿从来没试过并拒绝去做。

    因为敷冷毛巾的效果不明显,我就先把浴缸放足了水,然后强烈要求女儿试试温水澡,她最终同意尝试一下。结果她的烧退了不少,体力恢复了些。

    我这儿一高兴,差点儿埋怨:“要是早听我的,老老实实泡个温水澡,少受多少罪啊?你呀,就是忒任性!”

    对了,你猜对了,我没埋怨,只是非常真诚地欣赏她:“你一定为自己做泡温水澡的决定而高兴,是吗?正确选择!”

    第二天一早起来,女儿告诉我:“妈妈,谢谢你坚持让我泡温水澡,很管用的,我现在再去泡一下。”

    要是我头一天埋怨她太任性,该听我的早去泡温水澡的话,女儿即使第二天想再泡温水澡,可能为了面子也会放弃的,谁愿意看到妈妈“我是对的”的神情啊?

    泡过温水澡,烧又退了点儿,女儿问我她能不能看会儿电视。我没有犹豫:“当然可以,不过有个条件,只看一会儿,不然时间一长我担心你会头痛的。有自制力的人会在头痛前把电视关掉的。”

    女儿愉快地接受了我的条件,可是她一看电视节目就入了神,我曾提醒了两次:“你看的时间够长了,是不是要把电视关掉?要不会头痛的。”女儿撒娇:“妈妈,这些天躺在床上多无聊啊?好不容易现在有点儿精神头看电视,你就让我多看会儿嘛,妈妈!”她看得津津有味的,情绪还不错,我就没有特别坚持。

    过了好一会儿,女儿边关电视边说:“不能看完这集了,真该听你的,早点关电视,现在开始头痛了。哎呀,痛啊,早该听你的!”

    说实在的,面对女儿忽视我的提醒,一定要等头痛了再关电视的做法,我的感觉是非常复杂的。心里充盈着爱怨交织两种想法:一是女儿不理睬我的提醒,自作自受;二是孩子好可怜,发烧加头痛。如何反馈她的做法让我纠结!

    下面的说法和结果曾掠过我的脑海:

    说法结果

    “早就告诉你了,中间还提醒了你多次,你就是任性不听啊。这下明白了?晚喽!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自食其果!自食其果,你懂吧?”不只是会加重孩子的头痛,很可能会让孩子憎恨母亲的行为进而怨恨母亲。

    你知道这样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

    我问自己:“孩子自食其果时,我到底要什么?怎样让孩子从这样的经历中学点什么又不伤害母女感情?我怎么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在这以前,我实在没有成功地处理过孩子自食其果的经历,一时没有任何明确的主意。不过我决定要充分表现出我心疼孩子的那一面——就是“孩子好可怜,发烧加头痛”,让孩子知道我非常爱她,然后只有见机行事了。

    我没有“我是对的”那种盛气凌人,只是尝试着去理解她的痛,可怜她处于痛苦之中。

    说法结果

    “真是的,这该死的头痛来害我女儿。妈妈可知道头痛有多难受。哦,我可怜的孩子!来,妈妈抱一下!”女儿怨自己任性,是自己的错:“对不起,妈妈,我应该听你的!哎呀,头好痛啊!”妈妈在女儿那儿成了一个大好人。

    我的疼爱表达换来了孩子的后悔自责不说,还树立了妈妈有经验有智慧的形象!原来在孩子自食其果的时候,别强调“我是对的”,强调疼孩子,相当于给孩子一剂后悔药,让孩子自己感到痛上加痛,为自己的固执造成的苦果“难过”,甘认是罪魁,决心痛改前非才是真格的。

    ●思考:

    孩子自食其果时,父母的感觉通常是非常纠结的:一是心疼孩子受罪,一是怨孩子不听自己的建议。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是孩子不听老人言,十有八九会跟孩子有场“不近人情”的争吵;其实表达我们的心疼,才会让孩子后悔自悟,从而不仅达到“教训”他们的目的,还密切了亲子感情!

    ●教育感悟:

    孩子自讨苦吃时,忘记你是对的,心疼孩子,就能达到“教训”的效果。

    不要孩子“听话”

    在公园和6岁的儿子一起疯跑时,我重重地跌了一跤,右腿的外侧好大一块蹭破了皮,渗出鲜血。是那种你不想哭、可是眼泪会自动流下来的痛。

    “妈咪,你抓不到我!”不知情的儿子从远处挑战着。

    我痛得没有力气大声讲话。等到儿子能够听见我的时候,我告诉他:“妈妈摔了,不能再陪你玩了。”儿子看到我因疼痛“变形”的脸,停止了挑战,跑到我跟前蹲下来察看我的腿。

    我指着受伤的腿告诉他:“我的腿好痛啊,我得马上回家上药。”

    儿子显然对要回家的说法非常失望,不过,天性敏感的他还是在我的右腿上深深地吻了一下,关切地问:“你感觉好点了吗?那,我们就快点儿回家吧。”

    他用尽力气扶我站起来,我一阵感动,情不自禁地对他说:“我很开心有你这样的孩子。”

    “为什么?”这是我评价儿子后他必问的问题。

    “你说呢?”这是他要求我解释时,我必问的话。

    “因为我吻了你!”儿子很自信。

    “不完全是。”我摇了摇头。

    “是因为我听话吗?”儿子继续和我探讨。

    当“对了”来到嘴边的那一刻,我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打住了。“听话”这个词在这个场合似乎不能完全表达我当时的感受,或者说不是我要传递给儿子的信息。因为“听话”无法体现出儿子独立思考、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女儿那时15岁,儿子6岁,我对女儿用“听话”用了15年,对儿子用了6年,一时间我还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但我非常清楚我不能用“听话”来赞扬他。

    想了一会儿,还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我开始问自己:“‘听话’这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听话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听话”的人缺乏主见、崇尚权威、思维受约束。

    想到这儿,我没吓出一身冷汗,但是明白了不能再用“听话”来形容我的孩子了,因为这个词它有后遗症!况且孩子做的比“听话”所定义的要智慧得多!(这是对事件的解释部分,建立我际关系,决定着后面的说法和关系。)

    我拉起儿子的小手:“我开心是因为我们刚到公园,你玩兴正浓,对你来说,马上回家不容易。可是你选择回家,而不是多玩一会儿。我不认为这是你听话,我觉得这是你有主见!你应该很骄傲你的决定!妈妈特为你的选择骄傲!”

    “太棒了!”儿子挥着小拳头,像是拿到了一个奖杯。

    “正确的决定”意味着主动和智慧,“正确的决定”带给儿子的自信是用“听话”的说法不能达到的。“听话”本身被动的成分太多,无法表达孩子做选择的能力,更多的是大人的英明。这样的场合用“听话”来表扬孩子是对孩子做正确决定能力的不尊重!

    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大人的解释不同,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很不一样,对他的成长的影响当然会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塑造着孩子不同的自我形象。

    事件:孩子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以前现在

    解释:是孩子听话解释:是孩子的正确决定

    感觉:父母有威信感觉:骄傲孩子的明理

    行动:表扬儿子,父母自豪儿子行动:赞赏儿子,儿子自豪自己

    结果:孩子感觉是乖孩子结果:孩子感觉成熟、成长

    自从对“听话”有了不同的解释之后,每当孩子们配合我的时候,我的赞扬不再是他们“听话”“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好的决定。有意思的是6岁的儿子开始常有这样的说法:“关于……我做了这样的决定……”

    再说说我2013年暑期在中国做演说,演说休息期间旁听到两个妈妈和孩子非常相像的对话。基本上是这样的,妈妈说:“作业做好了吗?检查了吗?”“琴弹得怎么样?弹了多长时间?”“听姥姥话了吗?”“真乖!”

    说完“真乖”“听话”,你能看到母亲们满意的微笑,想想电话那头的孩子可能也是满意的微笑。“听话”是什么?是顺从别人的意志,无条件的“听话”和精神上的“奴隶”到底有多少区别呢?!“听话”本身不能体现“听话”人自己的主见,在“听话”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有主见吗?我们都希望孩子是个有主见的人,可是同时我们却拼命地要求孩子“听话”“乖”,逻辑上不成立啊!

    听话的孩子怎么能锻炼做决定呢?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决定,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加起来就是我们的人生路线啊!可以想象,一个“听话”从不做决定的孩子的人生轨迹会是怎样的杂乱无章!

    说来巧了,写到这里的时候,刚好是我家的晚餐时间。我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红烧排骨,吃完饭他说要去打鼓,可是没听见他打,他却折了回来。

    原来他在挣扎着要不要再吃一块排骨,每每这样的时候,我就会说:“看来要做决定了,选择吃还是不吃呢?”儿子看看排骨,看看我,又看看自己的肚子:“为了健康漂亮,我决定不吃了。”他昂起头,自豪搞笑地走出了厨房。这样的时候,习惯的原因,我还是想说:“真乖!”不过每一次我都能把“真乖”咽了回去,告诉他:“很好的决定,你要为自己自豪!”

    孩子有了好的决定后,我们应该加深他们很会做决定的概念,而不是“乖”,让他们更早地有独立决定和自主担当的感觉,不要他们“听话”!

    ●思考:

    我们要培养的是会做决定有主见的成人,而不是“听话”的孩子。用“听话”表扬孩子,强调的不是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而是父母的权威,孩子的主见得不到肯定,相信积极的肯定会帮助孩子锻炼做“好决定”的能力,孩子会更独立自信。

    ●教育感悟:

    孩子做对事情时,是孩子有主见,不是“听话”!

    怎样让孩子爱吃饭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得吹两句:我的两个孩子都不挑食,而且都喜欢做吃的。

    女儿9岁就为我们做感恩节的晚餐。在美国,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顿饭就是感恩节的晚宴。感恩节食品极富传统色彩,其中的红莓苔子果酱、南瓜饼我们是从店里买,甜山芋、苞米、烤火鸡、南瓜汤、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都是自己做。火鸡的吃法很讲究,整只烤,鸡皮烤成深棕色,肚子里还要塞上许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面包、鸡蛋、栗子、土豆,等等,出炉时女儿将火鸡切开分给我们,浇上她自制的卤汁,味道十分鲜美。女儿9岁后,每一年她都是我们家感恩节的大厨。我自己从来都是打下手的。

    儿子没有女儿胃口好,但也属于不挑食之列,儿子同样特别喜欢做饭,从网上或者电视上搜集食谱,尝试做新的食品。儿子也是9岁开始学做饭,浪费的原材料到现在为止可能够我们吃一个星期了。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做吃的,常带他到店里买他需要的原料,有时他做了,连他自己都不吃。不过,儿子的厨艺越来越好,他做的墨西哥薄片和就着薄片吃的作料是一绝,我和丈夫抢着吃。不过,我最喜欢的是他烤的橄榄油番茄。

    我的朋友迪(Dee)在这一点上就没我有运气了,就她孩子的吃饭问题,Dee曾和我有过下面的一段经历。

    Dee:你看见我女儿多瘦小了吧?她是真的不爱吃饭。现在上小学了,吃饭还要操心。经常是全家人都吃完了,她还没吃第一口,用两小时吃饭是常有的事。我们用了四五年的时间都改不了她的毛病。担心她营养不良出问题,现在她不吃我们就打。孩子是在我们的拳头下吃饭,怎么说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说完后,Dee的眼泪就在眼圈里转。)

    画云:你们怕孩子营养不良、爱孩子的心情我非常理解,能跟我说说在改正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不改时,你们有没有尝试着改变自己?

    Dee:咋没尝试啊?啥法都用过了,说了不听,骂了不在乎,打还真管点用。可是打她逼着她吃东西总不是法子啊!

    画云:你的这些做法都不管用,又不能为了吃饭打孩子,有没有想过放弃改变她,先改变你自己?

    (Dee破涕为笑,好惊奇的样子。)

    Dee:你可真逗,又不是我不吃饭,我改什么?

    画云:有事时,我们常想怎么改变孩子,很少看看自己做错了什么。如果你用了所有的方法她都没听,说明一你的方法有问题,二你很可能不了解她。

    (Dee忍不住又笑了。)

    Dee:你有没有搞错?!她是我女儿,我怎么能不了解她呢?

    画云:如果你真的了解女儿,你会知道如何跟她说她才听。所以要从你这里找问题,同时还要有信心和耐心。

    Dee:信心我是没有,耐心还算有吧,你没看这都跟她奋斗多少年了?你让我哪里有信心啊?

    画云:你不妨这样试一下,看有没有效果。今天吃饭时,别提她不喜欢吃饭,因为她早就知道,早就听得烦了。今天注意观察她吃饭的状态,尤其不要错过她大口吃饭的那一瞬间。就在那一瞬间,告诉孩子:“哇,你这一口吃得真好!”(这个法子我和好几个孩子都试验过,灵!)

    Dee:这个我还真没试过。

    画云:有时看到她大口吃,你怎么说的?

    Dee:她一大口吃,我就忍不住唠叨:“瞧,你这不是会吃饭吗?从小到大要是就这样吃饭该有多好?”女儿一听,又不好好吃了。真的不知道咋跟她说话。

    我原来也是这样对孩子的,就是在人家做对的时候说道人家。

    女儿刚开始上学后,深秋时节早晨起床时,天还有些黑,楼梯有点暗,她每天早晨都是让我打开楼梯的灯再下楼。我就是不高兴早晨忙着准备早餐的时候,去给她开灯,她完完全全可以自己做嘛。有一次,她让我开灯,我在楼下冲着楼上语无伦次地大叫:“从今天起,你自己开灯,我说什么都不再管了,你不起来,上课迟了,我也不管了,反正就是不再管了。”听起来气急败坏!

    女儿等了一小会儿,看我来真格的了,就自己开灯下了楼。

    看到女儿下来,我就没好气:“哎,今天怎么什么都会做了?我没给你开灯,你自己也会开了,你就是存心给我添麻烦,是不是?”

    女儿自小就是特会抓理的人:“什么意思?我自己下来你也生气,这不是你想让我做的吗?现在我做了,你又阴阳怪气的,你到底要我怎么做?”

    这一问还真的把我给问住了。是啊,人家不是按着你的要求做了吗?你还不依不饶的,你到底让人家怎么做才善罢甘休啊?

    Dee听了我的故事,答应改变一下她的说话方式。

    又过了两天,Dee给我打来电话。

    Dee:我那天按你说的去做,可算等到她大口吃饭的那一瞬间,我特激动,机会终于来了:“哇,你这一口吃得真好!”我女儿眼睛睁的好大,惊讶地重复着我的话:“你说我吃得真好?”我肯定后,她好开心。从小到大她就没听我们这样和她说过话,这顿饭她吃得最多(我也看到其他孩子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就吃完了一碗饭)。看见她吃得好,我和先生感动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因此决定就用这个灵丹妙药,谁知道第二天再说时,就不好使了。

    画云:第二天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Dee:在吃饭前。我们希望她能多吃,就告诉她,她现在吃得很好,没想到她又恢复了原样。

    画云:哦,我想我没和你讲清楚,有两件事要澄清:第一,你不能随便讲女儿吃得好,一定要在她真的吃得很好的时候说。像我们大人一样,如果别人没有证据的夸奖我,我会很难受,觉得对方很虚伪。夸奖孩子时,一定要在孩子真的值得夸奖的时候才夸。第二,让你有耐心是让你不要期待孩子一夜改好,也不要期待自己一夜改好。做好孩子有反复、你有反复的准备,就是反复了也别责怪孩子和自己,只要主线是对的,坚持去做就好。不过,你得明白这个过程主要改的人是你。你变了,你所用的方法才会变,方法变了,才能看到孩子的变化。

    Dee: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画云:你可以想办法给女儿创造你表扬她的机会,让女儿取得一些小成绩。比如说,下次你给她饭时,给的比以前少点,估计她能吃完,这样你给自己一个表扬她的机会。有了表扬,再给她一些奖励。看看情况怎么样?

    (Dee觉得有道理,答应试一试。又过了一段时间,她碰到了我。)

    Dee:孩子吃饭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听了你的话,先改变自己,还想了好多招奖励女儿。

    画云:太好了,快跟我说说,让我也学习学习!

    Dee:我们和女儿一起制定了一个计分表,饭吃得多少、快慢、是否营养,等等,我和先生约定不再提女儿吃饭不好这句话,连我小女儿都跟着我们配合,只要姐姐吃得好,她就特别开心,蹦蹦跳跳地在姐姐的计分表上加分!那样子,好像她中了奖似的。分数攒够了,到周末我们就按着女儿的心愿做一件事。上周带她去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特高兴。女儿说这个星期结束,去吃冰激凌,一家人都期待着!

    画云:看了电影,全家都很高兴,你有说什么吗?孩子怎么说的?

    Dee:孩子当然感谢我们啊,她谢我们,我们说不客气,有什么不妥吗?

    画云:如果是我,我会感谢孩子,因为她的努力,给全家带来了快乐,你说是不是应该感谢她?

    Dee:说实在的,让这孩子给折腾死了。最近有好转,净想着谢天谢地谢你,还真的没有谢女儿,真的啊,真的应该感谢孩子,真的应该感谢孩子。

    画云:你和先生都是好父母,你的女儿很有福气,祝福你们!

    我提醒Dee一开始孩子大人对吃饭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很新鲜,久而久之,人都会有疲惫感的。我建议她给孩子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孩子能量消耗多了,自然吃得就会多些,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这样孩子在吃饭问题上的压力会小些。

    Dee的女儿天生爱跳舞,Dee夫妇积极鼓励女儿跳舞,后来孩子还进了很专业的培训学校,运动量极大,孩子的胃口好了许多,吃饭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不是问题了。

    ●思考:

    在孩子面前,我们常把自己当作绝对的权威,加上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初衷,我们看不到自己在“育”孩子方式上的不足,只知道“说教”,甚至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自己还不知晓。其实孩子屡“教”不改时,要改的应该是“教”法。父母要有“改”的智慧,肯付出“屡改”的代价。父母的“教”法对了,孩子“改”得会更积极、更心甘情愿。“教者”智慧引领,“改者”得益进步!

    ●教育感悟:

    孩子屡骂不改时,真正要改的是父母的交流方式!

    和孩子先讲“情”,再讲“理”

    儿子5岁时,一个星期二的下午,丈夫公司的事情老早就结束了,他便从幼儿园接走儿子去了达拉斯非常受欢迎的水上乐园NRH2O。因为他们出门比较晚,儿子玩兴未尽,就到了7点钟公园的关门时间。

    儿子非常喜爱那里的各种游戏,坐回车里,他如数家珍地告诉爸爸哪些游戏是他特别喜欢的。“Daddy,您啥时候再带我来这儿啊?”看着儿子渴望再去玩水的小脸,丈夫向儿子保证周末就带他重返NRH2O,玩上它一整天!

    儿子听了,兴奋地在座椅上跳起来,头撞到了车的棚盖。他边揉着头,边兴奋地叫着:“谢谢Daddy!”

    儿子终于盼到了周五的晚上,他兴奋地跟丈夫提议:“明天我们7:30一吃完早饭就去NRH2O,好吗?”

    丈夫一听,“不行,我工作了一个星期了,周六得多睡会儿,不能一大早起来就去游乐园。”儿子一听,希望的泡泡一下子破灭了,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我悄悄地挑战丈夫:“本人再给你5分钟,看看你能不能把儿子给说通了。”

    丈夫瞧了我一眼,像是说“挑战我是不是?”回到哭闹的儿子身边,丈夫想说什么又咽回去了,摇了摇头,不情愿又不好意思地转向我求援。

    我蹲在儿子的身旁:“儿子,你说你大前天在NRH2O最喜欢玩的那个叫什么来着?”

    儿子一听,我是来聊天的,稍微放松了下来。

    “漂流!”儿子鼻音很重地嘟囔着。

    “好玩吗?”

    “嗯,还有波浪池!”儿子的声音透明了点儿。

    “我知道,波浪池里的起起伏伏特带劲儿,是吧?”

    “嗯。”儿子开始看着我的眼睛说话了。

    “这样吧,明天我们一早就去NRH2O,怎么样?”

    “真的吗?”儿子很惊讶,声音里充满了兴奋。

    看到丈夫的一个眼神,像是说:“你就这把刷子,也没高明哪去啊?”

    “真的,一言为定,你明早一醒,就来叫爸爸妈妈,好吗?”

    “好!”儿子100%多阴转晴!

    “儿子,就是、就是如果我们走太早的话,会有点儿小麻烦。”我有点支支吾吾的。

    “什么麻烦啊?”儿子略显紧张。

    “如果我们早走的话,我和爸爸只能陪你玩一个上午,不能玩一天。”

    “为什么?”儿子开始紧张加不安了。

    “因为爸爸妈妈要早点回家补觉啊。”

    儿子一时不知道怎么办,那发愁的样儿真是怪可怜的。

    “好吧,现在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我们一大早就走,玩完几个你最想玩的游戏就回家;或者,爸爸妈妈早晨在家多睡会儿,我们晚走一小会儿,到了NRH2O,你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你想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你看怎样?”

    儿子一边消化着我的话,一边看看丈夫,又看看我,像是下了个大决心:“好吧,那你们两个现在就去休息吧,你们休息好了,我们再出门!”

    我和儿子击掌后,把他放在我的腿上:“儿子,你看啊,这样的决定就是折中,既满足你想在NRH2O玩很长时间的愿望,也能让爸妈多睡会儿。谢谢你体谅理解我们!”儿子对自己竖起大拇指。

    第二天儿子老早就起来了,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的。我和丈夫醒来后,和平时一样,读书看报,然后用早餐。

    儿子看到我们起床后,特高兴,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休息好了吗?”听起来儿子很关心我们,其实他小子是在确认他是否能玩好!

    你说老祖宗是不是很懂心理学?我们语言里有“情理”,没有“理情”。“情”在“理”前,满足了“情”,再讲“理”,才有合情合理的方案,人会变得通情达理!

    孩子和父母各持己见时,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给孩子不同选择,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思考:

    先答应儿子早去游乐园的需求,他的“情”被满足后,就开始配合大人做决定了。大人提出条件,讲了“理”,儿子把注意力放在做正确的选择上,积极配合并理解大人。

    ●教育感悟:

    沟通时,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让对方的“情”得到照顾再讲理,对方就会顾及我们的“情”。

    说吧,妈妈不发火

    女儿小的时候,我忙于工作,平时想不起来跟孩子讲做人的道理,一旦孩子出点问题,就把一大堆道理一股脑儿骂出来,结果是找了个最不合适的时候把教育孩子的话说出来。本意是教导孩子,结果因为生气,变成了一场伤害深远的战争。

    记得女儿到了三年级,放学回家后还是把书包随便放,和她说过好多次,就是不改。为了知道女儿是如何想的,我放弃唠叨,心平气和地问她:“妈妈跟你讲过很多次,骂过很多次,为什么你仍旧是乱放书包呢?能不能告诉我,妈妈跟你讲的时候你想什么了?”

    “你有气和我讲话时,你的话从来没有到我的脑子里,我根本就没听你讲什么。”女儿的话让我非常的震惊。

    “可是我每次和你谈,你好像都在认真地听啊?”我不解地问。

    “我是在听,可是我想的不是怎么改变我自己。”女儿解释道。

    “什么?你在说什么?那你想什么了?”我几乎不敢相信她的话。

    “我在想你为什么那样凶地对待我?你是不是真的爱我?还有你发脾气的时候其实跟小孩子撒泼没啥区别!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呢?”女儿非常诚实又犀利地指责我。

    看来问题不是出在听上,是出在说话的态度上!意识到这些时,我吓了一跳,我后怕我的发火:

    1.是在教孩子以后遇到麻烦时,不要告诉我实话,因为我会发脾气;

    2.是在教孩子别人给她添麻烦的时候,她可以发火;

    3.是在告诉孩子妈妈不知道如何处理事情时,依旧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只会发脾气。

    那些后怕让我下定决心跟女儿保证:“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如实地告诉我,我不再发脾气。”当时的信誓旦旦,让女儿很感动,自己也很感动。

    即使有了这样的保证,女儿在外面遇到麻烦后,还是很紧张,因为她毕竟不知道妈妈会如何反应。那次谈话后不久,有一天她心神不安,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就是不肯说。我便提醒她:“妈妈跟你保证过,不管是什么事,妈妈都不发脾气的。”

    “真的?”确认我说的是心里话后,女儿吞吞吐吐地告诉我她把一个星期的作业日期搞乱了,挨了老师的训斥。

    我听后,强抑制着自己,咬紧后牙齿,挣扎着改变一贯的做法。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视线从女儿的脸上移开,不停地叮嘱自己:“无论如何,要遵守诺言!不发脾气。”(我跟自己的沟通先于和孩子就问题的沟通,先处理我际关系!)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才接近平静地说:“谢谢你的诚实,这样我才知道帮你什么。”

    女儿和我都不习惯她犯了错误,我平平静静的讲话方式,感觉好像是在演戏一样。

    女儿看到我的态度变化后,就放心地承认老师留作业的时候她在读书。女儿在学校惹麻烦基本上都是因为她爱看书不听讲惹的。我只是听着,没有给什么说法。女儿真诚地表示以后上课少开小差,注意听老师上课,记好家庭作业。有了这样一个好的经历后,她知道她讲真话我不但不发脾气,还会感激她,也就放心和我分享她的麻烦,在意我的建议。

    孩子有问题时要注意让孩子把细节讲清楚。有时孩子会因为我们的倾听、理解,在平静地讲经历的过程中,明白如何解决问题。

    ●思考:

    因为希望孩子的问题马上解决,所以我们有时会焦虑烦躁,不听孩子讲前因后果;有时脾气大到孩子不敢说出全部的经过。结果我们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孩子的问题。要想帮孩子,首要的是静下心来,向孩子保证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听孩子说,不发火,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分享经历,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教育感悟:

    发火的妈妈事实上没有履行妈妈的职责。

    “控制”也是沟通的艺术

    我一个朋友最为头痛的事情就是儿子的早餐。眼看着到点了,饭在儿子嘴里,就那么含着,不嚼也不咽。

    朋友就大喊:“快嚼!快点,要迟到了。”孩子像没听见一样。

    朋友急了:“怎么看不见你嚼饭?再不嚼,我就叫警察!”

    她儿子怕警察,她就拿警察来说话,这样还真的管用,儿子加快了点儿速度。可是这招越来越不好用了,因为儿子发现有时他吃得很慢,妈妈并没叫警察。儿子吃饭时磨磨蹭蹭的习惯让她极端难忍。

    朋友问我该怎么办?我就给她说了我儿子读书让我等的故事。

    我儿子和女儿一样也是个书虫,读起书来忘记世界。很多时候我告诉他要马上准备好,我要送他去一个地方,儿子点头行,就是不行动,津津有味继续读书。

    读书是好事,可是当你要赶时间的时候,真的想把他的书一把夺过扔掉。

    有一次,我们在餐桌旁看录像,儿子像平常一样把他的脚放在我的脚上,我怎么让他把脚拿走,他都像没听见一样,跟他读书时一个德行。

    我当时口渴,端起一杯热茶要喝,水很热,就下意识地警告儿子:“这茶特热,快把脚拿开,要不烫到你,别怨我没警告啊。”没想到儿子立刻就把脚拿开了。

    我一下子联想到他读书的时候不肯跟我马上走的事情,看来这脚长在他的身上,要不要行动完全由他控制,我基本上没有办法让他下沙发、穿鞋、跟着我走。也就是说,我基本不能控制他是否走。但是一定有像热茶会烫到他脚这样的外在因素让他抬脚和我走的!“是什么呢?是什么我能控制而他不能控制的事情呢?”哦,耶!我的答案是:我能控制车什么时候离开。(这样的解释改变了我对事情的处理方式。)

    下一次我要送他出门时,我就通知儿子:“5分钟后,我会开车离开家,请做好准备!”过了5分钟,我二话不说就发动车,看到儿子“屁滚尿流”地跑出来,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夹克,一边喊着:“妈妈,等等我!”那个瞬间我明白了,我只能控制我能控制的部分,利用我能控制的来影响儿子能控制的,才会有我想要的结果。

    朋友如法炮制,她告诉儿子还有5分钟她的车就要开出车库,然后坐在车里,时间一到,准时启动车。几次过后,她家少爷终于能把早饭好好吃完。你可以想象就是这一点儿控制上的改变,给生活带来多少方便,免了多少眼泪和怒骂!

    2004年6月17日,在东京机场候机,我的邻座是一个五口之家,老大在一旁读书,老二和老三一直在地上玩积木,老二不时地指点老三如何做。闲聊中,知道他们的大儿子14岁,二儿子11岁,小儿子只有3岁。

    不知道为什么老二不想再玩下去了,老三一听就坐在地上打起滚来,妈妈埋怨老二不该招惹老三,但是任凭老三在地上滚来滚去的,妈妈就是不理他。候机厅的人都往我们这边张望。

    爸爸从厕所回来看到眼前的情景,就冲着妻子喊:“谁惹他了?我刚才在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上了一趟厕所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老三一听,变本加厉,哭得更凶,滚得更厉害。

    妈妈听了爸爸的话反击道:“就你行,我看你把他给我管好?”受此一击,爸爸蹲下来,温柔地对滚在地上的老三说:“乖儿子,谁惹你了?告诉爸爸。”老三理也不理,照旧在地上滚。爸爸马上强硬起来:“你再哭,再哭我就打你的屁股!”

    孩子一听,哭得更凶了。爸爸干瞪着眼睛没辙,妈妈前去把爸爸拽开,对着儿子喊:“不要哭了,真是烦死人啦。再哭、再哭我就把你自己丢在这里。”说是这么说,妈妈并没有走的表示。老三才不顾父母的脸面,大哭不止。

    妈妈对着老三的耳朵说了句什么,老三马上停止了哭泣,然后向机场的小卖店走去。不一会儿,我看见老三手里拿着一袋五颜六色的胶质软糖回到了座位,看到老二还说:“你休想要我的胶质软糖!”老三的脸上写满了胜利!

    可怜的胜利的老三,是否知道下次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我们来看看这对父母处理儿子发脾气的办法吧:

    1.命令老三;

    2.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恐吓老三。

    他们没有给老三任何选择,结果是孩子控制了整个场面,令父母无可奈何。

    很多时候父母要和孩子分享控制,孩子才会更好地配合。大人要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不过请注意,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都应该是你希望看到的结果。

    事件我曾说我现在说

    孩子因为某件事使劲儿哭,我怎么哄都没用。不许哭,我看你再哭一个!你不哭后,我就带你到公园玩。

    再哭,再哭我就打死你!

    (你不会打死孩子,这种恐吓你做不到)你不哭后,我们一起看一个视频。

    (给孩子选择,是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也有控制感。)

    孩子对我高声说话,没有礼貌。你不能这样大声跟我讲话,我是你妈,这么对待我太没礼貌了!

    (你控制不了孩子的声量,这种命令没给孩子任何可控制的东西。)当你能用我同样的声量和语气跟我讲话时,我会洗耳恭听!

    (孩子没有被命令和恐吓的感觉,感到受尊重,还有可控制的部分,会配合。)

    记得儿子3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因为我不想抱他而哭闹。我对他说:“你停止哭闹的瞬间,我会把你抱起来!”儿子满眼含泪笑着说:“我不哭了。”又有一次我和他一起玩,他当妈妈,我当Timmy,我装着哭闹,儿子竟对我说:“你停止哭闹的时候,我会好好疼爱你!”那是他童年时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孩子有问题时,我们都希望孩子立刻改正错误,保证永不再犯,特讲效率!因此我们急躁!孩子出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增加很多麻烦,因此我们会烦恼!孩子的出错如果让街坊邻居同事知道了太丢面子,因此我们会恐惧!在急躁烦恼恐惧时,我们只受情感的支配,大脑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决定部分的大脑前额叶皮层(FrontalLobe)的功能受到过度抑制,导致我们口不择言,甚至人身攻击,把很好的帮助孩子的机会变成了一个没有胜利者的冲突,更别提伴随着的眼泪、咒骂和惩罚!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人是否配合与他能控制局面多少有关。当我们要求别人按着我们的意愿行事时,如果对方感到受强迫的话,他可能根本就不听,不行动。结果他控制了整个局面。也就是说,我们会因为没有给他人控制而失去所有的控制。当我们给孩子选择时,其实是在和孩子一起分享对整个局面的控制,通过让一部分的控制给孩子,孩子会更好地配合,和我们一起来控制局面。

    ●思考:

    有时因为害怕父母,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但是口服心不服。我们要和孩子分享控制,控制好我们能控制的,让孩子控制好他们能控制的,取得双赢。一定记得:孩子在跟着我们实习怎么处理和他人的冲突。

    ●教育感悟:

    孩子对局面的控制程度将影响孩子的配合积极性。

    平息怒火,庆祝出错

    孩子出错后,你通常怎么处理?

    我一朋友经常会和儿子争吵,争吵时总是说:“我哪辈子缺了德,生下你这个孽种。”极端时要断绝父子关系。爷儿俩总是吵到最后忘了为什么吵,为了面子互不相让,有时几天不说话。

    平息怒火:停火协议

    不管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如何,我们总会有冲突争吵的时候。停止争吵的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我和女儿曾在非常友好的状态时订过一个协议:“如果我们生气的话,我们要用暂停的手势提醒对方我们有更智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其中一个人提醒对方这个协议,对方就无条件地静下来。”

    有次我俩生气,当时只有11岁的女儿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然后给我一个拥抱:“妈妈,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其实是在为一件小事伤和气,很不值得!”正在气头上的我,转怒为喜。

    我曾和近8000名高中生分享停火协议的方法,下面是我的两个听众的故事。

    一个12岁女生告诉我,她和妈妈冷战了两个月,听了我的演讲后她主动和妈妈道歉。她们一起想出停止冲突的办法,就是把“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写在一个卡片上。她告诉我,这个卡片帮助她停止和妈妈的一次激烈争吵,妈妈对她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还告诉亲戚们:“女儿听了一场报告,变了一个人!”

    另一个14岁女孩告诉我,她家的问题是:父亲酗酒,整天看电视;母亲看父亲和她不顺眼,成天唠叨;她自己身体不好还不锻炼。听了我的报告,她与父母间达成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协议:父亲保证不再喝酒看电视;母亲决定管住自己的唠叨嘴;她自己下决心每天早起和父亲一起锻炼身体。她说虽然坚持起来不容易,但是三个人互相鼓励、约束,效果不错,她感觉和父母间的关系亲密多了。

    建议你不妨尝试和孩子制定停火协议。

    庆祝孩子出错

    那次我和女儿生气争吵,她拥抱我后,我和丈夫请女儿吃饭庆祝她出错!

    有些朋友不理解,孩子犯了错,怎么还要庆祝?

    我们庆祝的时候,会告诉女儿通过出错,她多了人生的经验,她做为人本身要比犯错前更为成熟,为她的成熟和以后有智慧解决类似的问题而庆祝。

    如果孩子得了感冒去看病,结果医生发现孩子体内缺少一种维生素的话,我们会很高兴能及时知道孩子体内缺少什么,尽快去补,是吧?可是孩子精神上缺少的东西,孩子的成熟程度多是在出错的时候才会看到。通过孩子出错,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给孩子及时补充精神维生素,这样再想孩子的错误,高兴还来不及呢!因此孩子小的时候犯错绝不是灾难,是礼物!

    我常和朋友们说:“孩子出错越早越多越好!”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不管犯了什么错,我们都赔得起;孩子长大了,再犯错,我们很难赔得起法律的制约。孩子在犯错中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学会做决定,会让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如果孩子能把错误转化为经验,那么这个错误就是正确的错误,这次的失败就是成功的失败。否则才是真正的错误和失败。

    ●思考:

    父母要引导孩子把出错当作经验的积累、成功的必经之路。孩子积极面对、接受和反思错误本身就是在成长!学会停止争吵的方式,庆祝孩子出错,会和谐与孩子的关系!

    ●教育感悟:

    拥抱错误,和错误说“你好”,在错误中学习、成长、成熟,庆祝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