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基地》
    黄金时代已孕衰颓

    每一个强大的国家总是在看起来国势最盛的时候,开始埋下衰败的种子。

    通常我们说不要以貌取人,同样也不要以貌取书。有些书内容真的很好,就是被封面给糟蹋了。1980年代大陆出了西蒙·波娃34的《第二性》,本来是一本经典名著,不晓得为什么翻译成《女人的秘密》,封面居然是婀娜多姿的女体。这真是最荒谬的封面设计之一!

    《第二性》是当代女性主义的开山辟地之作,整本书告诉我们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被男人的目光塑造成女人。把一个让男人欣赏的女体放在封面,书名还叫做《女人的秘密》,恰恰违背了原著的颠覆意义。

    还有一部被糟蹋的经典之作。2012年美国科幻小说宗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逝世20周年,台湾、大陆同时推出了他的“基地系列”纪念版,翻译者是台湾的叶李华35。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像阿西莫夫一样离开学院体制,全职投身于科幻与科普写作。

    《银河帝国:基地》出大陆版的时候,我收到一个邀请,说他们要在大陆做一场发布会。后来不晓得什么缘故取消了,不过取消了更好,因为他们把书搞成这个模样!唉,这本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一,封面居然是四个冲我们做鬼脸的人:《星球大战》里的“黑武士”达斯·维达,《阿凡达》里的纳美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36,旁边竟然是本·拉登!

    这些人物跟小说有关系吗?封面文字说:“1977年的经典影片《星球大战》,偷取了本书构思。”错!影片的作者和编剧据说受过这本书的影响,但那不叫偷。封面还说:“2009年的史上最卖座电影《阿凡达》,抄袭了本书创意。”离谱!后面还自作聪明地加了一句:“(上述指控均遭否认)。”根本就不是事实,能不否认吗?下面接着写道:“不过,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则亲口承认,他的经济学理论来自《银河帝国》的启示。”又错了!克鲁格曼说他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是源自“基地系列”37,他的经济学理论跟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相差很远。最后还说:“9·11事件之后,英国《卫报》报道,本·拉登正是依据《银河帝国:基地》的战争策略,建立了同名恐怖组织——基地……”这是谣传!虽然“基地”组织的名字跟本书有点关系,但不能说它的战争策略来自于科幻小说。

    无论如何,上述四句话均是夸张的宣传。封面最上方还印了一排国旗,简直莫名其妙!我很少见到这么侮辱经典小说的封面,好在剥掉外封之后有一个正常的科幻小说封面。不过,为什么科幻小说的封面总是一种固定的腔调?虽然科幻小说像爱情小说一样属于类型小说,但我认为“基地系列”值得用更高贵、更厚重的封面来包装。

    阿西莫夫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个科幻小说家38之一。看名字就知道他是俄罗斯犹太裔人,但他从小在美国长大,父母跟他说英语和意第绪语39,所以他不会说俄语。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后来任门萨学会40副会长。那是一个由世界各地高智商人群组成的无聊组织——“无聊”不是我说的,是阿西莫夫说的。他一生写了将近500本书,不叫著作等身而叫“著作超身”。大家不要以为他只写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据说他写作的内容涵盖了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41每一个范畴。有人问他,无所不知是什么感觉?他说我只知道肩负全知之名是什么样的感觉——提心吊胆。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总共7部42,一开始是三部,后来补写的不如当初精彩。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43的名著《三体》,被很多人认为是受到了阿西莫夫的影响,虽然刘慈欣更心仪的是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44。我觉得说这种话要小心一点,因为无论谁写科幻小说恐怕都摆脱不了这二位大师的影响。

    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是好朋友,两人有一个著名的“公园大道之约”。有一天,他们一同打车前往纽约公园大道。在车上,阿西莫夫对克拉克说,您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幻作家,我只能排第二;然后克拉克也谦虚地对阿西莫夫说,您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作家,我只能排第二。

    坦白讲,我觉得克拉克的文学想象力优于阿西莫夫,但阿西莫夫为什么重要?因为他的作品显示出无限丰沛的好奇心和无远弗届的知识储备,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几乎写尽图书分类法中的每一个范畴。更重要的是,他将科幻小说带入一种新的境界。科幻小说的起源很早。有人认为公元2世纪有一位叙利亚人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科幻小说家,因为他写到了月球上人类的生活,可是他写的东西没什么科学背景。也有人认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开普勒45写出来的,书里谈到了月球上的一些状况,而且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20世纪初期,科幻小说在英语世界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一种太空剧场(spaceopera)类型的作品,就是在太空中有无数行星国家,星际战舰飞来飞去,然后打呀炸呀,上演宏伟壮观的史诗。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则脱离了这种主流背景,为太空剧场注入新的元素,后来像《星球大战》等很多科幻电影都受其影响。

    通常认为伟大的科幻小说会预言人类的未来,今天很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进展早在几十年前甚至更早以前就被科幻小说预言过了。阿西莫夫正是这种类型的小说家,比如他的“机器人系列”曾被拍成数部电影。他甚至发明了一个词叫机器人学(robotics)。他提出所谓机器人三定律(ThreeLawsofRobotics):第一,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也不能见人受到伤害坐视不管;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有悖第一定律;第三,在不违反上述定律的情况下,机器人可以自卫。现在全世界研发机器人的学者都认为,将来人工智能发展到更高程度的时候,务必要遵守这些定律。

    除了预言新知识、新领域、新观念和新技术,科幻小说还将人类社会的组织、历史、文明放在科幻背景下,研究其中潜藏的各种问题和可能性。这种小说真正要写的不是一个纯粹空想的未来或者一些宇宙深处的故事来让我们想象和娱乐,而是要在那个背景下重新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把这种小说看成是关于人类社会文明、历史政治的实验小说。“基地系列”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这样一种小说。

    阿西莫夫从不讳言自己想写这样的书,是受到英国大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Gibbon)46的影响。世界上最伟大的经典史学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主要是谈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及其衰亡原因,分析一个曾经强盛如此之久的帝国是怎么样逐步崩溃的,并在千余年中逐渐发散余温,然后进入一个所谓的黑暗时期。在“基地系列”里,我们同样看到一个帝国无可避免的衰落过程。

    在未来某个时代,整个银河系成为政治共同体,几十兆人在一个存在了几万年的银河帝国(GalacticEmpire)生活。在帝国最鼎盛时期,学者哈里·谢顿发明了一套很厉害的学问——心理史学。这门学问似乎是心理学与历史学的融合,其实是一种综合了行为经济学、社会组织研究和博弈论的跨学科研究。

    谢顿发现掌握一个人的行为规律很难,因为人有自由意志,而且性格多变,然而人类群体的互动方式受制于几项基本原则,因此能用数学模型来推演人类历史的走向。这位天才在帝国首都的川陀大学带领一群科学家,利用心理史学的知识预测未来两万年人类将走向何方。

    他做出一个非常大胆的预测:现在看来强横无匹的银河帝国其实已病入膏肓,正步入衰退期,即将崩溃。帝国崩溃之后,宇宙将出现一个长达一万年的很凄惨的无政府混乱状态,届时人类全部倒退回蛮荒时代,珍贵文明与科学知识全部散失。虽然没办法阻止这种情况发生,但他认为有办法缩短蛮荒的黑暗时期。办法是设立两个基地,它们的任务是保存人类最高的文明,将黑暗时期缩短至一千年,然后重启第二个帝国的太平盛世。

    我们以为科幻小说总是往前看,它的历史观是人类会越来越好,科技会越来越先进。然而“基地系列”认为人类文明是会倒退的,过去曾经有一个知识、文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最强盛的美好时代,后来却逐渐退步、垮掉了。这种思维对后来的科幻小说影响很大。

    在阿西莫夫笔下,银河帝国的首都川陀行星住着几百亿人,是一个金属城市,几乎看不到地面,也没有草地,皇宫之外全是高耸的摩天大楼和深入地底的地下建筑物,无数飞船飞来飞去。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伟大帝国之都,经过战乱后逐渐衰败,整座星球最值钱的东西就剩下这堆钢铁,变成一个出产金属的地方。几百年后,金属废墟也衰败了,星球重新回到农耕时代,已变成传说的古老帝国的恢宏废墟旁,放牧着一群羊……

    银河帝国开始衰微之际,皇帝、将军、官员们依然感觉良好,觉得帝国会永远长存。这就是阿西莫夫对人类历史的观察:每一个强大的国家总是在看起来国势最盛的时候,开始埋下衰败的种子。使这个国家强盛的理由,有时恰恰也是使它衰败的理由。在衰败的过程中,身处其间的人发现不了自己正在走下坡路,感觉不到自己正在完蛋。正如银河帝国的年轻人嘲笑谢顿说,我的大科学家,你简直大错特错,当今帝国的国势乃千年以来最强盛,你一直待在遥远荒凉的边区才会有眼无珠!

    银河帝国为什么会衰败?因为它越来越集权,皇帝“不允许文臣武将的能力太强,这样他就能够唯我独尊。如果一个大臣太过富有,或是将军太得人心,对他而言都是很危险的事”。当真的没有人比皇帝更好时,这个帝国也就什么好事都干不出来了,他的接班人也越来越糟。

    为了尽早结束银河帝国崩溃之后蛮荒的黑暗时期,谢顿认为必须设立两个基地,其中一个基地负责编写银河百科全书,保存人类自古以来所有伟大的知识。这其实是对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进入所谓黑暗中世纪的影射。就像中世纪的僧侣为了保存古希腊、古罗马的知识一样,银河帝国基地的科学家也在完成类似的任务,并继续发展一些科学知识。与此同时,有个非常神秘的第二基地处在月亮背面,它的存在不为人所知。它跟银河帝国基地的关系是一阴一阳,研究“基地计划”主要创始人谢顿的心理史学。不过,自然科学跟研究人类内心世界的心理学这两个领域真的能这么简单地切分开吗?用今天的科学观来看,这是荒谬的事,任何对于人类心灵的探索,都不可能摆脱认知科学及其背后复杂的物理、化学、电学基础。

    基地保存的是科学知识,但最后征服人心的却是宗教。当科学成为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大部分人没受过科学教育,少部分科学家能制造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器具,大家就觉得他们像魔法师一样,于是科学慢慢变成一种宗教。当教士阶层强硬地想要对外传教时,宗教冲突就发生了。这时候基地摸索出了一个让自己存续下去的方法:发展商业贸易;有点像今天的全球化,麦当劳、可口可乐推销到了全世界。

    然而当一个基地纵横宇宙去发财时,任何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的问题再次出现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权贵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冲突导致民主政治慢慢变质为寡头政治。后来基地出现了一种基因突变的人叫骡,他改变了整个“谢顿计划”。骡当权之后不称自己为皇帝或执政官,而称呼第一公民,以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基地系列”发展至此,似乎在表达所有历史决定论都要面对的难题:人类历史离不开个体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个体的性格会影响其行动方向;但宏观来看,似乎冥冥之中历史又有某种规律和模式在不断翻演。

    (主讲梁文道)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美国作家,世界公认的科幻大师。生于俄罗斯犹太人家庭,3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波士顿大学生物化学教授。1958年开始全心写作,生前自称出版467部著作。“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