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SketchforaSelf-Analysis知识分子不是超人
    知识分子参与政治行动,比如街头示威、联名上书,其实是在投资声望。

    现在哲学很冷门,然而念哲学的人总有一种自豪感,觉得哲学乃各门学问之中的“国王”,是“知识中的知识”。他们自认为思考的是人类世界最重要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知识如何产生等等。

    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本来是念哲学出身的,后来却反叛了。身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之一,他不像福柯、德勒兹96、德里达97、巴迪欧98这些人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也不像罗兰·巴特99以文学批评家的姿态出场。他有一套很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比如统计、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在法国学术界显得有点另类。

    1951年,21岁的布迪厄以外省乡下人的身份踏入法国“精英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00。这所学校不同于一般的师范院校,是法国真正意义上的最高学府。在全法国“学院中的学院”念哲学,很多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可以主宰一切知识领域。布迪厄看不惯这种态度,他觉得哲学家明明生活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却自以为能够对整个世界发声;他们跟现实相当隔离,又不喜欢具体的实证研究,只是一味空谈理念,提出了一些非常激进甚至不负责任的主张。

    布迪厄猛烈批判以萨特(Jean-PaulSartre)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指责他们自以为是“全能知识分子”(totalintellectual)。萨特给人制造出一种错误印象:知识分子可以独立于任何权威,仿佛生活在真空中。布迪厄不相信知识分子能够完全独立,不受社会的制约。那些自认为在思考最重大问题的哲学家,常常忘记思考一些最基础的问题:是谁让他们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天天坐在咖啡馆里跟人聊天?是谁让他们拥有如此声望,大家要洗耳恭听?这一切依赖于各种社会条件,诸如学术机构的支持、大众媒体对“知识明星”的追捧等。

    为什么知识分子总是上电视?布迪厄认为是为了名声。知识分子参与政治行动,比如街头示威、联名上书,其实是在投资声望。站在社会运动的前线,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在冒险,对知识分子而言,却是赚取声望的重要机会。

    身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布迪厄一生奋力了解社会各个面相潜藏的规则,然后试图提供理论说明。他总是用非常客观、冷静的眼光,“毒辣”地分析每个人所受制的社会结构。SketchforaSelf-Analysis(《自我分析纲要》)是他逝世前一个月写成的类似自传的书,但他坚称这不是自传。他用以前剖析别人的那套严苛方法来分析自己,只可惜这本书太薄,并且他对自己的解析坦白讲也不够严酷。

    布迪厄曾经无情地抨击法国的学术体制,认为它非常不公平,只遴选出少数精英,而这些精英的父辈本来也大多就是精英。尽管如此,他本人却在这种学术体制里获益良多:出身乡下工人家庭,却能挤进法国最高学府,最后跻身学术殿堂——法兰西公学院101。这个法国最古老的学术机构有点像中国的社会科学院,但研究人员却少很多,每一学科领域只选一位公认最牛的学者任教授,然后由他自定题目公开讲课。

    面对法兰西公学院的热情拥抱,布迪厄曾几次拒绝,然而最终不再推辞。就职演说是确认“精英中的精英”的一个重要仪式,他决定当天上台再次猛烈批判一通。虽然他讨厌知识分子上电视,最终他自己也上电视开了学术讲座,虽然内容是批判电视媒体的。102这个颇有点像行为艺术的选择或许是他处理矛盾处境的最佳方法吧。

    (主讲梁文道)

    Pierre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95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82年起任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deFrance)社会学教授。著有《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