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TheTyrannyofChoice
    选择越多并不越幸福

    正因为有上帝规定我们不能做什么,我们才有选择的自由。

    一家公司因社会经济动荡裁员,老板迫不得已裁掉一名年轻人。过去如果一个人勤勤恳恳工作,莫名其妙被炒鱿鱼,会骂老板,会认为华尔街那帮贪婪的金融家把钱赚光,剩下他们在受罪。不,这位年轻人的反应是问老板,你能不能告诉我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这样我下一份工作才会表现更出色。老板坚持解释说他的表现没任何问题,但年轻人仍穷追不舍。

    这位老板吓一跳。今天大部分人被教导得像那个年轻人,当你的人生陷入困境,你不会认为是社会集体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问题。现在每个人被迫学会自我反省,本应有的社会批判变为自我批评。这真的是一个好社会吗?

    很多人觉得现代社会比以前自由,因为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各种品牌的手机,然而这种消费的自由能叫做选择的自由吗?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结婚对象,而过去连人生意义都是宗教给的。我们可以选择信不信宗教,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难道生活不幸福吗?

    TheTyrannyofChoice(《选择的暴政》)告诉我们,这样的幸福其实充满焦虑。RenataSalecl是斯洛文尼亚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另一个身份是齐泽克119的前妻。两人均为受精神分析大师拉康120影响的新一代思想家,因RenataSalecl的作品易读一些,有时比齐泽克的作品更畅销。这本书受到很多主流媒体的称赞,然而中译本《选择》介绍作者时说是南非人,居然连国籍都搞错!

    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现在能够选择人生的去向,就像能够选择墙纸和护发素一样。在充满选择的时代,一个矛盾的现象是,与之并生形形色色的顾问。美国流行一种职业叫生命教练(LifeCoach),现已传入中国。难道人生像球队一样需要教练吗?没错。我们面对选择无所适从,面对困难不知所措,需要有人帮我们制定人生规划,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在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里,所有东西变得可以选择,我们却茫然失措。我们选择人生大事的态度,就像选择消费品一样。选择伴侣时,每个人脑子里有一本账簿,算计着好处与坏处。陀思妥耶夫斯基121的《卡拉马佐夫兄弟》(TheBrothersKaramazov)有句名言:假如上帝不存在,我们做任何事都被允许了。拉康则颠倒过来说:假如上帝不存在,我们做任何事都被禁止了。我们的选择需要界限,正因为有上帝规定我们不能做什么,我们才有选择的自由。面对无限选择的时候,我们只好给自己划线,或者找顾问咨询。

    今天有各种各样像生命教练一样的人,从选择房子到选择旅游地点都有人指导你,书店里充斥着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美国有位杂志编辑拿自己的人生做实验,看看凡事都听这些指南有何后果。经过两年实验,这位编辑学会减肥,学会布置家庭,学会做更好的伴侣,学会当更称职的父母,最后患上严重的焦虑症。

    威尔·弗格森122有部小说叫《幸福》(Happiness),讲述社会上突然流传一本自助手册,教大家过快乐而满足的人生。这本小手册如病毒般感染所有人,大家疯狂爱上它,并跟随它的建议生活。每个人降低欲望,停止购买不必要的东西,不买化妆品,不做整容手术,注销会员卡,关上办公室大门,门口挂着“钓鱼去了”的牌子,非常快乐地享受人生。

    这个虚构的社会最后如何呢?工厂倒闭,消费链断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将毁于一旦。商人们决定找出小手册的作者,叫他改变自己的态度,写书鼓励大家好好工作、疯狂消费。结果发现作者是一个住在房车里的老人,并非来自印度的伟大精神导师。这个老人患有癌症,为了替孙子赚生活费,东拼西凑写出了这本书。

    今天有太多专家建议,如果你什么都听,你就得精神病;如果所有人都听,社会就停摆。这表明我们的社会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人必须选择,如果不选择、不消费,社会将停止运转。这样的选择,我们自由吗?我们快乐吗?将一切看成是自己的选择,并且要承担后果,结果会出现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责问自己是否做错事,产生无穷的焦虑感。

    这个时代很关心“我是谁”问题。每个人被教导要做你自己,什么都要表现你自己的风格,于是变得好疲惫。以前你用服饰展示自己就够了,现在连家用电器都要表现你的风格,一切无不跟你发生关系。人们不再计较上帝怎么看你,而在乎别人怎么看你。难怪我们比以前焦虑,因为你以前怕的只是上帝,现在怕所有人的眼球。

    那么,我们希望成为什么人?有人参加电视婚恋节目,不是想相亲,而是想亮相。今天很多人想做名人,因为发现名人也是凡人。以前名人有点神秘,现在为何没有星味?八卦杂志太多了,微博太多了,名人的缺点暴露无遗。这拉近了我们与名人的距离,觉得自己也能当名人。

    年轻女孩可能想模仿希尔顿酒店的小公主ParisHilton123,希望穿那种亮闪闪的衣服,过那种奢华、高调、放荡的生活。这些女孩真的百分百认同ParisHilton吗?不是。ParisHilton只是一个化身,令她们感觉自由与快乐,不必过沉闷无聊的生活。

    (主讲梁文道)

    RenataSalecl(1962—),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卢布尔雅那大学法学院犯罪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伦敦经济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著有TheSpoilsofFreedom(1994)、OnAnxiety(200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