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章 (1—5)
    第三章可爱的“女相”由来



    根据佛经记载,在研讨观音文化时,对其内涵可归纳为两点:其一,观世音的修行之法。《愣严经》中记载:“观世音修行,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她的耳根,不同一般人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生起贪、嗔、痴心妄想、爱、恶等烦恼,促使杀、盗、淫、妄恶业,再受到轮转生死苦报。若能观察分析世间声音之虚妄不实,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影响,就能入于如不动的大解脱境。”



    其二,观世音的称名。《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就是说,众生若在苦难之中只要虔诚地称念观世音圣号,她当即能听到呼救声音,以大慈大悲之心帮助解脱。《悲华经》中说得更加明白,内中记录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从观世音自修解度而言及度他解苦难而言,组合了观世音菩萨文化的真谛。



    所以,仔细观察观世音的佛像,跟其他菩萨最明显的区别,她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正如人们常说的“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爱”一样。在佛教中,她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一“三十二应身”



    民间传说“正法明如来”搬山填海,乃是括苍山区地壳发生翻天覆地的演变混沌洪荒时期,有的说“古佛”观世音成佛直接跟括苍山有关,他在括苍山顶修道成佛,设坛成为道场,后应阿弥陀佛之邀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大悲经》里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一言九鼎的话:“观世音菩萨名号‘正法明如来’,他早已成佛。”他曾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因此,宝藏如来给他起名为‘观世音’。”那么,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早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传说中所指的天地翻覆亘古时期。中国有文字记载,观世音真正传到中国是《三国》时期。初次传入中国的观世音菩萨,是个威武的丈夫相,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塑像,皆男身,唐朝前大多男相,印度观世音也是男相。那么,为什么变为女相呢?



    佛经告诉我们,观世音周游法界,度化众生,能“三十二应身”,他成为古佛,化身千百亿,无男女之相执著了。比如,他的三十二应身,包括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老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赛身、优婆夷身、女主身、童男身、诸天身、诸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身、人身、非人身等变化自如,应境而异,因情而变。



    观世音佛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按求救者所需而随机应变,该什么样的形象便改扮成那种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她的佛法无边,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因为她是十方一切如来之师,在同一时间里调动各方如来神威,普救众生;她的音容笑貌和蔼可亲,让众生灵见后得到心灵上的倚托;她给生灵普度,不图任何汇报。有则民间故事,很能彰显观音文化的精彩之处。故事说的是括苍山下有个村子,村子里住着数十户人家,男的除了耕种外,还靠打柴、烧炭聊以生计,女的在家养猪、养鸡,操持家务。男的有时长住山中数月不归,家里活计全丢给女人料理。有个翁姓农民,名叫翁秀春,妻子吴氏,身孕数月。这个翁秀春看见妻子肚子挺出来,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自己未到而立之年做爸爸了,忧愁的是妻子坐月做产开销银两无从着落。他说服妻子后离家上山烧炭,指望赚些银两,把家里琐事交托给妻子。他走后几月不见归来,而他的妻子吴氏临盆,一无银两买米,二无产婆接生,焦急得坐卧不安。她站在门口,朝着括苍山眺望,指望丈夫回来,她望眼欲穿,始终不见丈夫踪影,心里越急,越出现意想不到的事。



    突然,她的肚子剧痛,双手抓住门框,身子顺着门柱溜到地上,下身疼痛,额头大汗淋漓,嘴里不停喊叫:“阿弥陀佛呀,保佑保佑我吧,保佑我男人即刻回来;观世音菩萨,救救我这苦命人哟……”



    吴氏嘶心裂肺地哀求,叫声清脆而宏亮,声音传到观世音菩萨的耳里,她正在跟一班弟子说经,听到吴氏的求救声,连忙站起,一手托宝瓶,一手拿杨柳枝,朝求救者住地赶。因急着出门,以男相着装,脚穿高绑靴子,头戴武士风帽,走到产妇门前,发现房间里仅吴氏一人,倘若夺门而入,在人前无法说清。因此,连忙转身,却被吴氏发觉,当即求救:“别走,你是谁,救救我,救命,救命!”



    观世音返身出门,站在墙外偷听房间里动静,房内吴氏绝望的叫喊:“我快死了,没救了……”



    观世音化现一个小女孩,跑进吴氏隔壁邻居家,站在天井里喊:“哎,有人吗?大婶,不好了,隔壁女子做产了,快去看看!”



    屋里走出一个妙龄少女,长得粉团似的,看见天井里站着小女孩,走上前去问道:“什么事大惊小怪?”



    “姐姐,不好了,隔壁那女人要做产了,没人在她身边,在喊救命。”



    “我不懂接生,告诉你,村东头牛栏巷朱阿婆,向来帮人接生,赶紧去请。”



    “我没带钱,人家听我吗?”



    “放心,朱阿婆不计较钱多钱少,她是个明白人。”



    “也好,我请朱阿婆,哎,如果找不到朱阿婆,请别的助产婆可以吗?”



    “只要能接生,请谁都可以。男的不可以,听见没有?”



    “知道!”



    观世音看见那位小姐出门后,便跃身一变,化现一个老妪身像,只见她额缠黑纱带,头戴风帽,身穿黑色大襟外衫,黑色裤管出奇大,左手提着一包东西,右手拿根拐棍,缓缓地走到吴嫂家门前,轻轻敲门。



    那位妙龄少女看见老妪,吃了一惊,大声发问:“哎,你是那个小女孩请来的吗?”



    “是呀,她叫我来接生。孕妇呢,人住哪里?”



    “小女孩呢,你俩怎么不一起来?”



    “她说家里有事,先走了。”



    “听她,什么家里有事,哎,我不认识这个小女孩,她怎么知道我的表婶怀孕?看得出这鬼东西精得猿子似的。好啦,我也不管这么多了,你先回答我,那里人氏,我怎么没见过你。你不像接生婆朱阿姨。”



    “这么说,你不相信我会接生?这周围村庄,多少人是我从他们娘肚里取下来的,便是你,也是我接生。我年纪虽大,但记得清楚,不信,问你娘去,是不是我接的?”



    “不谈这些了,赶紧进屋,孕妇是我表婶,你可要在心,千万不许出差错。”



    “照你这么说,对你家表婶要在心,别人可以马虎吗?这可是人命关天大事,不能草率,是不是呀?哎,汤水烧好没有?”老妪边说边跟着少女走进产房。



    吴氏仰躺在床上,胸口和肚子没盖一点东西,咧着嘴巴喊痛。她的双眼瞧着观世音,仿佛觉得面熟,伸出一只手,用力抓住她的前襟,哀求道:“你可来了,我前世没修啊,快帮我一下吧。”



    “不急,有我在,保证你平安无事,放心好了。”



    “喔唷,痛刹我了,能不能快些?”



    老妪认真查了婴儿胎位,发现不正,弄不好大人小孩都难保,她当即从包里取出一只瓶子,倒出几点水,掺和在清水里。她喝了一口,将水喷在吴氏肚皮上。吴氏顿时肚子不痛,顺利地产下一个胖婴儿……



    老妪接下孕妇身上婴儿,吴氏接过儿子,要对老妪下跪,老妪再三阻止,吴工感激道:“你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正法明如来哟。”老妪听后笑道:



    “那你就喊我观世音菩萨好了!”说毕,一阵清风吹来,老妪顿时不见。



    吴氏把那位少女喊进门,问道:“姑娘,看见那位老太太吗?她跟我开玩笑,自称观世音菩萨,转眼不见,快找到她,替我好好谢谢,今日多亏她,不然,我真没命了。”



    少女跑出门,朝房子四周张望,不见那位接生老妪,觉得奇怪,走进门,跟抱着婴儿的生娘说:“表婶,真是奇了,找不到她。”



    “她自称观世音菩萨,我以为跟我开玩笑,说不定真是救苦救难观世音。”从此,观世音救孕妇的传说在括苍山区成为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二“五蕴”皆空



    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中明确写着,“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这里面描述观世音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即:观照万法而任远自在之意。



    中国历史上有位高僧从他出家开始一直研究观世音圣迹,对观音文化有独到见解,他认真探索了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对世间生灵万物能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了研究观音文化,他遁入佛门,一心拜读有关记录“古佛“正法明如来”等方面的佛经,几十年的修道探索,终于大彻大悟,把观音文化归纳三个方面:



    第一,观世音菩萨具有般若智慧。观世音照见“五蕴”,即有物、有自、有人、有他、有我等皆空。具有这种智慧、胸怀、德性。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多么复杂,不产生是非矛盾,即使产生各类矛盾,也能够很快消除,摈弃不必要的隔阂,彼此产生融洽的境界。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无人,无我,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抛弃,还有什么东西纠缠不清呢?这里所说的无人,并非指没有任何人,而是指没有人的境界带来烦恼,无人、无我的境界,在生活或修炼中不可能有所障碍与麻烦。无论什么人,如果有无人、无我的意境,还有什么烦恼不能排除,还有什么名利地位不能丢掉呢?观世音修行得道的本意以排除众人的苦难为宗旨,以解除万物生灵的痛苦为出发点。所以,她对万物生灵才能做到大慈大悲,以真诚、平等待人,以求取正觉修炼,以慈悲之心看待世界,看待他人。所以,她修行的着眼点定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胸怀,如此高尚人格,自然超脱凡夫俗子的平庸欲念。观世音跟凡人的惟一区别在于她视世间“五蕴”皆空,她不仅对万物生灵救苦救难,而且“有求必应”。这些,平常人无法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凡夫俗子总是把“五蕴”视为真实世界。因为世界的存在,首先进入人们视觉的是世间万物。如金钱、房子、妻子、儿子、车子等,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要活命,谁也不能丢开,这些是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怎么能“空”呢?至于有自、有人、有他、有我皆空,谈何容易?唯有观世音做到视这五样为空,摆脱这些羁绊,寻找属于她的境界,以超凡的智慧修练成“五蕴”皆空。



    第二,观音文化具有独到真谛。其一,从自利功德解释。“观世音”三字中的“观”,代表着她的观智,包含她的“一心三观”之智。观世音以无量的智慧洞察世间万事万物,也就是说,凡尘中所有邪恶与杂念都无法逃避她那敏锐、犀利、入木三分的慧眼。“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观世音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故称观自在。



    其二,从别他功德解释。观世音中的“观”,是教化之意,象征观世音寻声救苦的大悲心,“世音”是机缘,九法界里的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声,只要称其名号,便“有求必应”,因为她能兴慈运悲,拔苦得乐,普门示观,自在无碍,故名观音。说穿了,她的修道,意在教化生灵,不计自利。宇宙中一切生灵的举止他都能看见,所有遇难者唤其名号,她都能听到。只要真诚救求,她想法解难离苦。



    其三,从观世音的内涵解释。观音文化内聚“观自在”之中,观世音菩萨以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消灾避难,自由自在。因此名为“观世音”,亦名“观自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明确记录释迦牟尼在众菩萨面前定名观世音为“观世音自在”。



    第三,观音文化的基本要义。观世音修道的主旨和目标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八个字凝聚着观世音菩萨的宏愿与无我利他境界,普度众生,以苦得乐崇高理念。慈悲是观世音菩萨的美好愿望,是她修道成仙、成佛的惟一宏愿,也是她的人格与德性的体现,慈悲也是观世音菩萨的特殊功德,她对世间生灵怀抱着能够包藏天地的慈爱和慈善,对宇宙间受苦受难者怀有极大的哀怜与怜悯。



    其一,观世音菩萨具有强大的神威力。古佛“正法明如来”能把五座大山搬动,可见其力大无比,观世音菩萨佛法无边。《楞严经》中记述了观世音菩萨说过的话:“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法华经》中写得更加明确,借用释迦牟尼之口宣视诸佛、菩萨:“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菩萨名字,复成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及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劫,不可穷尽。”



    其二,观世音坚信人人可成佛。《悲华经》中记录了观世菩萨的一段话。她在修道时,对诸比丘与比丘尼公示自己过去,不掩饰入世后的经历,众弟子都清楚观世音,“他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昀’。”他是以一个普通的人修练成菩萨的。这就告诉人们,佛在一切人心中,只要真诚修行,都可成为菩萨,还能成佛。



    其三,观世音的佛性来源意念。《悲华经》中记载“当宝藏如来为转达轮王授记以后,身为不昀太子的观世音菩萨称她的弟子释迦牟尼,上前禀告佛云:“世尊,今日我以广大声音,告之一切众生,我所具有的种种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平等正觉,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遭受到种种苦恼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苦贫穷困苦的时候,没有可以求救保护的人,没有依靠,也没有房屋。如果他能够忆念养我,称念我的名号,而那个求救的声音被我耳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果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者,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佛果。”可见,观世音菩萨对那些有求于她的生灵,不管贫富,不管身在何处,那怕在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而十分忧愁之中,或者孤苦伶仃,无食无衣,无依无靠,只要欲求她出手解脱,她肯普度众生,具有负责到底的勇气与毅力。



    其四,观世音的慈悲感天动地。观世音菩萨慈悲之心从《大悲经》中可以看出。她告诉宇宙众生,修行中要真诚念《大悲经》,她谈到自己的修练决心,没有任何个人欲望,也没有任何私心目的,她来世上是修行,以求正觉,并把这些修练成的正觉服务于世音一切生灵。她公示天下:“假使有众生,能受持读诵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诸佛清净国土者,我即发誓不成‘无上正等正觉’。”不难发现,观世音修行始于真诚念《大悲经》,念这部经咒,在修行中少走弯路,如果一心向佛,苦练得道。她帮助念经者往生诸佛清净国土,如果办不到,她自身做到“无上正等正觉”,直到修行者达到目的,她才自身成佛。因此,她的品德、情操与行动感动天地。



    综上所述,观世音文化涉及各个方面,如果围绕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展开探索;从其崇高品德与无私情操进行研究。可以看清观世音不仅说得娓娓动听,而且赋予行动。他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一意境普度众生,此乃观音文化的精髓及内涵。



    三、女性佛相



    史载,观音文化在我国传播约“三国”、两汉时期,也就是说,观世音传到中国是北魏曹操跟刘备及孙权三人争夺地盘、三国鼎立之时。观世音从天竺(印度)坐上中国寺院殿堂,正是朝廷不稳,中原**,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人们渴望一个能拯救天下的高人出现。而能救他们的应当是制乱求安、仪表堂堂、法术无边的壮实男子,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观世音迎合了人们的心里需求。因此,寺院里最初观世音佛像保持印度雕塑的男相形象,也可说威德兼有的大丈夫。这一点,到过甘肃敦煌的人都知道,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都可佐证。观世音男相,一直保持到唐朝。



    佛经说,观世音为了周游法界,度化众生,便于传佛**,普救苦难之人,从一个古佛化身千百亿,“三十二应身”,无执著男女之相,他可以化成任何模样,随缘救度。到了南宋时期,观世音的塑像变为女相。这么一变,成了天下百姓所喜爱的佛像。



    有位高僧指出,观世音菩萨,既从佛道中来,早已成佛,上合十方诸佛如来妙觉,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何止三十二应身化度群迷,他以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则其性别,是男是女,是凡是圣,是人是佛,随心所欲,无所不会。所以,不凭凡夫妄念,测度其性别。事实确实如此,对于观世音的性别,只是凡人妄想执著的假名假相而已,现男身、女身,甚至现十二类民众生身,对于已成佛的观世音来说,想现什么,便以什么样形象出现。《法华经》里讲得最清楚:“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就说明观世音的性别,从求救者需要得度,灵活化身;从有利于布法救苦救难这一动因变身。所以,观世音的性别是不固定的,正所谓佛从心意,因人而异。



    那么,观世音的女相出现,与括苍山“云居禅寺”有何联系?说观世音化身算命先生救白狐精做产,脱离危险,似乎带有神话色采。但是,有个真实故事,说跟陈小峰同村住着一户人家,女主人信佛,对观世音菩萨十分虔诚,经常坐在家里念《观音经》与《大悲咒》。她的丈夫虽然没有公开干涉,但不怎么支持。夫妻俩时有口角。有一次,女主人见丈夫反对她念经,生气道:“你不信,我没有逼你,但我信。”



    “好呀,我问你,知道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



    这下子难住了女主人,观世音究竟是男是女她也不清楚,幸亏她常听人讲佛经,便回答说:“是男是女都有可能,因为观世音能变化。”



    “我只听说孙猴子七十二变,没听说观世音能变。”



    “观世音是佛,比孙猴子更加神通广大。”



    男方强词夺理道:“好哟,什么时候看见观世音,告诉我,让我也看看,眼见为实,再说,咱俩结婚快三年,还没个儿子,你整天念经拜佛,不好向他求个儿子?”



    其实,男的有次砍柴时从悬崖上摔下,下身跌坏,失去生育能力。这一点女主人是清楚的。女主人家穷,父母逼她出嫁,只要糊口饭吃就上上大吉了,哪顾得上生不生子女。女主人过门三年,从未怀孕,男主人还责怪她无能。女主人心里万般痛苦,念佛宽心,求正觉自在。有一天,她丈夫还要动手。她淤积在心中的怒火顿时发泄,手指着丈夫道:“你这样不相信观世音菩萨,别说你没有生育的‘太监’,就是会生育,观世音也不会送子给你。咱俩这辈子都不会有子息,你还不清楚?”



    男主人一气之下,给妻子一巴掌,打得她捂着脸面跑出门外。



    女主人悲痛万分,走到从括苍山顶淌下的溪坑边,坐在一块石头上抱着脑袋哭泣。这时,有个身穿白色衣服的女子站在她跟前,笑道:“好妹子,别哭,我知道你为什么哭泣,我也知道你很相信观世音菩萨。刚才,我碰到他了,他告诉我,叫我来替你解难。”



    “替我解难?我无难可解。”



    “哪你哭什么呀?”



    “我家男人自己不会生,骂我无能,太欺人了。”



    “这就对了,你生个儿子,他不会欺你了。”



    “他不会生育,我有什么办法?”



    “你撸起衣服,我在你肚皮上轻轻掸几下,保证你生个儿子。”



    “真的吗?”女主人将信将疑,反正对方是女子,撸起衣服试试也罢,让对方在她肚子上掸摸,对方掸后笑着离开。女主人回到家里,在床上躺了几天,忽然发现“红潮”断了,以为得了怪病,找太医搭脉,医生道:“你有喜了。”



    男人听说妻子有喜,自然高兴,但他的内心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清楚自己不会生育,妻子有身孕,一定跟人偷生,这是秃子头上虱子,显而易见。他把妻子关在门里逼问:“说,肚里东西谁的?”



    “还有谁,当然是你,你马上做爸了,该高兴哪!”



    “高兴,戴上‘绿帽子’,高兴个屁!我高兴得起来吗?”



    “谁说你戴‘绿帽子’,我没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我没偷男人,放心好了。”



    “放心,我怎么放心?说,谁的种,老实说出来,也就算了,不说,我跟你没完!”



    “你想怎么样?”



    “我休掉你。”



    “你敢!”



    “看我敢不敢?”



    “怎么怀孕,连我自己都觉得奇怪。那天,山上下来一个穿白衣服的姑娘,观我别哭,说在我肚皮上摸几下,保证有喜,我信了,让她掸,想不竟然怀上了。”



    “难道说?”



    “说什么哟?”



    “听说,听说观世音送子,你这样信奉,会不会送子给咱们?”



    “你信吗?”



    “如果你没偷男人,我也信,我永远都信。”



    九个月后,女主人的肚子挺出来,丈夫伸手摸她肚子,她一阵高兴,胎位惊动,大喊一声:“观世音菩萨,快来救我!”说吧,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吓得男主人慌了手脚,忙把妻子抱到床上。这时,门外站着个壮实男子,男主人一见,很不高兴地责问:“你,什么事,要饭的吗?走吧,我家没东西给你!”



    “什么事把你急成这样,我能帮你忙吗?”



    “你帮我忙,不帮倒忙够好了,快走,快走。”



    “是不是你家女人做产,找不到接生?”



    “你怎么知道?”



    “你女人躺在床上,挺着肚子,一定快做产了,如果晚了,大人小孩都要出事,要不,我替你接生。你快去烧点汤,这里有我在,没事!”



    男主人拣起门后一根扁担,朝对方打去,那男的见来者不善,逃出门外,边跑边说:“敢打我,你要后悔的。”



    那个壮实汉子跑出门后,顿时不见。不一会,男主人看见门外走来一位老妪,手拎个篮子,篮里不知装着什么东西,她看见男主人手里仍拿着扁担,笑问道:“兄弟,挑水吗,水桶呢?”



    男主人答非所问道:“哎,看见有位逃跑的男子吗?”



    “男子,什么男子?没有啊。”



    “怪了,怎么转眼不见呢?”



    “兄弟,你说什么,我听不懂你说的话。”



    “噢,没什么,我顺便问问。”男主人见面前站个老妪,便把刚才发生的事全告诉对方,老妪慌忙推开男主人:“你走,这里有我,没事!”



    男主人走出门外,嘴里嘀咕:“这个老婆子,跟刚才那男人说的话一模一样,到底怎么回事?”当他提着一桶热水进屋时,老妪已从他妻子身上接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他顾不得婴儿还没浆洗,便抱在怀里,笑着说:“小子,太像我了。”他还没说完,老妪转眼不见。他把婴儿交给妻子,急忙跑出门喊:



    “哎,老人家,别走,在我家吃了走吧。”



    只见半空中传来一种莫明其妙的声音:“阿弥陀佛,不吃你家饭了,善待妻儿吧!”



    那男人当即省悟,跪伏在地,朝天便拜道:“观音菩萨,我错怪你了,我家世世代代供奉你!”



    方丈按照男主人的记忆,画下了观音女性形象,供奉在寺院里,天长日久,各地寺院都以女性形象雕塑观音菩萨。皇上得知,所有寺院雕塑观音女相,为避讳皇上“李世民”名字,规定寺院“观世音菩萨”统称“观音菩萨”。从此,大江南北,天下寺院雕塑女性观音佛像。中国化的观音菩萨佛像遍布寺院和居士家庭。



    四“东瀛”高僧



    公元863年,发生一件令人难忘的事件,身为东瀛(日本)谴唐使、传经、学佛的僧人慧谔,在观音文化的传播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年四月的春阳分外妖娆之际,和风吹绿了南北大地,冰天雪地的西北黄土高原开始复苏。五台山寺院的钟声传遍了“五峰”四周每个角落,这个跟洛阳白马寺骈驾齐驱的佛地,在东汉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汉明帝就已派秦景等人到西天竺(印度)、尼泊尔等地取佛经,使者历尽艰辛,经过大月氏(阿富汗),邀请叶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教,秦景等人用白马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12月回到洛阳,下榻鸿胪寺,住进朝廷掌管外交事务的官署,在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纪念白马驮佛经、佛像之功建造了第一个寺院—洛阳“白马寺”。同年,朝廷下旨,在山势雄伟、气象万千,跟印度灵鹫山,即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极相似的五台山建造“大孚灵鹫寺”,就是如今五台山“显通寺”的前身。到了唐朝,五台山周边寺院发展到300多个,是当时中国寺院最多的“文殊道场”。



    学佛的谴唐使确实有点苦行僧精神,一会儿在洛阳露脸,一会儿又在五台山留下脚迹,他们关心两地佛教,关心寺院庙宇建筑。当然,他们到汉地学佛的本意是想把佛经、佛像、茶叶、丝绸等稀有之物带回东瀛,对日本佛教界与天皇有个交代。那天,慧谔风尘仆仆地走进五台山,站在新建的寺院门前来回走动,与寺院方丈邂逅相遇,两人互施佛礼。



    慧谔:“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方丈:“阿弥陀佛,有缘,有缘!”



    慧谔:“大孚灵鹫寺能有今天,想必师父费了不少心血,花销许多银两?”



    方丈:“阿弥陀佛,钱乃身外之物,一切皆空哟。”



    慧谔:“师傅功德高过五峰山矣,佛家有幸,万民有福!”



    方丈:“那里,那里,高僧不必过奖也,我佛宏福齐天,天下百姓拥戴,贫僧替天作事,何德何能?”



    二人边说边往方丈室走去,转眼间进得斋门,方丈当即泡茶,取出素点招待,而慧谔不愧学佛高僧,同时也是个侦察老手,一眼发现了方丈室中堂摆放着世间仅此一尊的观世音菩萨佛像。他的双眼不停转动,盘算着如何把这尊菩萨请回国,让国内人们见识见识,主意拿定,脑子便翻江倒海起来。但他表面不露声色,一面接过方丈递给的茶杯,一面含笑道:“阿弥陀佛,佛地圣土,非比一般,便是京都洛阳亦难匹敌矣。师傅,我刚从洛阳到此,一路走来,还没见过这尊菩萨佛相,你从何处得来,能否告诉弟子?我欲前往求取,一则弘扬观世音菩萨;二则证明师傅坦诚,东瀛子孙万代将铭记师傅传佛真诚之意。”



    方丈:“都是出家之人,什么话不好说,何必拐弯抹角,不就要这尊菩萨佛像嘛。”



    慧谔:“阿弥陀佛,师傅料事如神,什么事都瞒不住你的眼睛。弟子不求别的,指望师傅赠予,让弟子背它回国,永世长存。”



    方丈之心大于天地,能容纳天下百川,他已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空,在修行时,平时虽然以文殊菩萨的智慧激励,看轻钱财,但经不起慧谔几句好话,当即闭住嘴巴,不声不响,慧谔见状,知道这下没戏唱了。但他仍不死心,准备待方丈心情好时,再作道理。



    翌日,慧谔起得早,在那尊观世音菩萨佛像前上香,毕恭毕敬地跪下,默默地叨唠:“观世音菩萨,去我东瀛吧,我们东瀛国民天天对你进香。如果你预料东瀛非你投宿之地,或者担心香客怠慢,你施行法道,老衲不为难你了,告诉我吧。”



    方丈正准备做早课,看见慧谔和尚如此虔诚,备受感动,悄悄地走到对方背后,笑道:“阿弥陀佛,果真看中此佛像吗?也罢,贫僧赠予。不过,我有话说在先,若不能按时供奉进香,后果不堪设想哟。我早已感悟,观世音佛像显灵,唯恐你带不走。”



    “师傅,此话怎讲?”



    “这么说吧,你回国途中,观世音时刻窥视,如果到一个地方,你背不动,说明不想走。说明他不需要你们东瀛人供奉。”



    “为什么呀?”



    “因为他能预测你们大和民族未来不会给生灵带来福祉,只有痛苦与灾难。观世音菩萨不跟抢夺、杀人、放火的魔鬼们住在一起。”



    “难道大和民族果真这么坏?”



    “你到过中国、高丽、天竺和大月氏等地,那像你们民族好斗,夺人所爱?佛讲正觉、平等、慈悲、随缘,你们能做到吗?”



    “相信我们大和民族会做到。”



    “那要看你们造化了,能否净化国民心灵?”



    “阿弥陀佛,我慧谔愿以生命担保,教化大和民族所有人恭敬菩萨,以平等、慈悲之心对待天下人,如若违愿,天理难容!”



    “真能如此,东瀛有望也!”



    慧谔闪动着两颗滴溜溜的小眼睛,伸手取观世音菩萨佛像。一道闪电,一声雷响,吓得他当即缩手,身子跌倒,仰躺地上。



    修行多年,已成半人半神的方丈看见此种情形,想在心中,见客人倦缩在地,浑身哆嗦,料知慧谔无法将观世音佛像带往东瀛,便扶起对方,按他坐下,将佛像捧在手里,递给对方道:“阿弥陀佛,拿去,好生供奉,随缘吧!”



    正好从天空经过的观世音菩萨与金童、妙女看清慧谔动作。只见观世音眼睛一眨,咳嗽一声,一个简单动作,凡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方丈猜测这尊观世音佛像不愿离开“五台山”,但他已答应赠给慧谔,不可失言,人之失信,怎能立身?便瞧着慧谔说:“贫僧答应你背走。不过,临走前,需做三天道场,切记,切记!”



    慧谔学佛虽然多年,修行稍得正果,但他未除大和民族掠夺他人财物劣根性。他把东西捞到手,反复观看,一面默念:“菩萨,我终于把你请到手了,跟我走,你跟我走吧!”一面和衣躺着,耳朵偷听外面动静,担心方丈变卦。



    第二天,天刚拂晓,慧谔早早起来,草草收拾,想起从中国古书中学得的一句古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便空着肚子,背起观世音佛像悄然出门,反手扣门时过于紧张,门卡得右脚后跟脱了层皮,流出鲜血,他顾不得伤痛,从香炉里抓了把香灰,抹在伤口上,急忙赶路。



    已准备好全寺僧人参加做道场的方丈见慧谔不告而别,生气地说:“东瀛人,无情之辈,不可交臂,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发觉门框上血迹,料定慧谔受伤,出于怜悯之情,爬上五台峰顶上,朝慧谔出山的方向呼喊:“东瀛高僧,请你留步,有句话对你说!”



    走出山门不远的慧谔虽然听见方丈的喊声,但他连头也不回,一路小跑着离开五台山。



    五“刁僧”迷途



    浑身汗水涔涔的慧谔本当路过洛阳,在“白马寺”小歇几天,养精蓄锐后回国,但他忧心忡忡,担心五台山方丈追赶,不给观世音佛像。他急于离开,巴不得一脚迈到富士山脚下。



    为此,他既不到事先约定的洛阳“白马寺”,也不到杭州“灵隐寺”,直奔天台“国清寺”。他必须经过那里,他的师祖——天台宗,不能不去,还有跟他一起到汉地学佛的谴唐使者,有他收藏、仍留在寺院的珍贵字画。这些字画不能小视,带回国内给天皇送上一、两幅,说不定谋个谴唐副使干干完全有可能的。所以,什么地方都可以不去,“国清寺”非去不可。



    人之奸刁,人难制裁,人之邪念,天必难容,叫作“人算不如天算”。此谓人可辱,天意不可欺。欺天地,骗人意,终将累及自身。那慧谔虽爱观世音佛像,但他自以为聪明,离开“五台山”时,像条“如今脱得金钩去,摇头摆尾永不回”的鲤鱼那样悄声匿迹,既没有做道场,又没光明正大辞行。方丈呼叫留步,他虽听见,但脚步不停。这样骗得了他人,怎能骗得了背上观世音菩萨?他一路穷奔,不走大道,选择崎岖小路,满以为秘而不宣,路人不知,一心想着早点回东瀛。他长途跋涉,遇店买干粮,不投宿,深夜不歇息,连好好坐下吃餐米饭的功夫都舍不得花掉。这么走了个把月,累得精疲力竭,带在身边的干粮逐渐减少,身上虽有银两,但在深山荒岭难以买食品吃。因此,身体渐渐变瘦,成了道地的“苦行僧”。



    慧谔的脚力确实不差,平常人需走两天路程,他当天走完。从五台山至“国清寺”,途中乘船渡过几条大江,跨过大小数不清的山脉,路边村野行人都被他丢在脑后,如此速度又走数月,终于到达天台山主峰,在平顶山上本可直插下山,抵达国清寺院,但他不相信这么快到达目的地。他坐在山顶上,凉风席席,山鸟在头顶盘唱,各种鲜花妖艳鲜美,他都没有心欣赏,解下背上的观世音菩萨,悄悄说:“菩萨啊,原谅我吧,在五台山,并非我不给你做道场,实在担心有变。所以,不告而别,这下好了,马上到了,一进国清寺,我马上给你点香念佛,保你佛法高深,佛道无边。”



    他正唠叨着,仿制听见脚步声,声音越来越近,他伏在一颗小松树旁,观窥声音来自何方,猜测可能碰到山上强人。他摸了几下离国时同僚送给的锋利匕首,发觉匕首仍在,便抬起头,扫视发出声音的方向。他瞅了几眼,不见有人,也没了声音,取出一块从五台山带来一块快发霉的干粮,掰了一瓣,丢进嘴里,味道实在精美。坐了片刻,听见有人哼起小调。



    “人生在世最虚浮,光阴迅速渡春秋;



    日月如梭容易过,三岁孩童易白头。



    命里有来终须有,命里无来莫强求;



    夺人所爱成何用?世事奔波一笔勾。



    **无度虚岁月,贪取钱财太糊涂;



    臣伴君王羊伴虎,王法不犯是公侯。



    古今多少劳碌人,无非心想功名图;



    看破世事如春梦,枉费心机一场空……”



    慧谔听后,心有所动,似有过错省悟。他不善于承认自己有错,抹了下脸皮,闭眼打盹。观世音菩萨一个跟斗从天空下去,惩罚这个刁僧,便化作一位美少年,站在慧谔面前问道:“哟,你是?”



    慧谔被惊醒,睁开妇眼,诧异地瞪着面前的少年,反问:“你,家住哪里,姓甚名谁?”



    “噢,我么,家住括苍山,姓白,名云天。”



    “请问,此地离国清寺还有多少路程,知道吗?”



    “怎么不知道,出家人,你去国清寺吗?哎呀,走错道了,离寺院还远哪,你看见吗?向南,再往南,还有一二天路程就可到达。”



    “错了,我走错吗?”



    “看来你不相信我说的话,那你错下去吧。”



    慧谔看见太阳渐渐西沉,又渴又饿,提起东西继续上路,他走到少年面前,再次问道:“照你说,国清寺在南边,离这足有百来里路,对吗?”



    “差不多,唉,你的东西能不能让我看一眼?”



    “有什么不可以,只不过我要赶路,没时间了。其实,也没什么宝贝东西,就几件换洗衣服,给你也不愿看。”说罢,背起就走。他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见那少年仍站在那里,便笑道:



    “小兄弟,你也走吧,你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山顶看日头,山脚贼偷牛。’赶紧下山,晚了,天黑下来,看不见路了。”



    观世音菩萨发觉慧谔心眼没坏到不可救药,还有可教诲,连忙喊住慧谔道:“哎,大和尚,告诉你,国清寺就在山脚下。刚才,我跟你闹着玩的,回头吧,赶紧回头。”



    慧谔以为面前的少年过意放烟幕弹作弄他,不理不睬地转回身,大步往南走,走了百来米,回过头,手指点着少年骂道:“该死的小鬼头,你以为我不知道国清寺,骗得了我吗?靠这点本事骗人?别说你,连观世音也逃不过我的双眼!”



    “回来,快回来,真的跟你闹着玩的。”少年朝着慧谔叫喊,慧谔装作没听见,一股劲朝前走。



    观世音菩萨化再的少年朝慧谔的背影丢出一句话:“原以为你对佛虔诚,没想到如此狂妄,也好,叫你尝点苦味,对你修道或许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