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观音初道场之理念
自从慧谔把观世音佛像从五台山背到“苍基堂”后,通过慧谔因自信造成的“调包”,“苍基堂”成为名正言顺的观音初道场。
说起道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场,就是指一切修行的处所。狭义的道场:指释迦牟尼成道之处。说白了,指印度伽耶城南菩提树下的金刚度,又称菩提道场,即“菩提场”。
翻开《华严经》,就能看到里面这么一句话,“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如成正觉,其他金刚具足严净,众宝杂华以为庄饰。”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走上佛道,他所在的道场上空闪现,这一奇怪现象令所有观者无不大骇而又不得不折服佛祖释迦牟尼的佛法高深。有关道场的解释,《华严经探玄记》里把‘曼奈罗’说成道场。而《法华经》里指出,“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请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意思的《维摩诘所说经》里写道:“无虚假故,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
公元613年,历史的车轮转到隋朝。隋炀帝于大业九年之时下了道法令,把寺院一律改称为道场,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称作内寺。换句话说,隋炀帝诏令,天下所有修法行道之处统称为道场。
真正含义上的道场,是指佛教术语。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来之处外,还有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雪窦山五大道场。佛教界一致公认观世音道场——普陀山。而真正意义上的观世音第一道场应当指括苍山的“观音堂”演变而成的“云居禅寺”。说括苍山为观世音初道场,是否太武断,有无充分理由呢?当然有理论和实际证据,因为“云居禅寺”从远古时期的山顶结庐至公元423年定名“苍基庵”;公元713年改名“苍基堂”,公元1086年更名“云车禅寺”,公元1405年赐名“云居禅寺”。无论时轮如何转动,政坛旗幡如何色变,殿宇如何建造,僧人如何茬茬变换。然而,古佛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一直端坐大雄宝殿正上方,历代皇侯与天下香客视“云车禅寺”为观世音初道场。
一、传承佛界经典
“古佛正法明如来”在括苍山顶修行成佛,最终归于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传说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千百年来民间观音文化源发之地。至于“古佛”生在何时,出家哪个年代,距今多久,他为什么选择在括苍山顶作他道场?这些都无文字记载,仅是传说罢了。佛教界一致公认,观世音菩萨修习闻熏金刚三昧,生灭灭己,寂灭现前,再百尺竿头求进,破五阴,超五浊,解六结,超世出世闻,证同诸佛,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故能从体起用,普应群机。从她的“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方面见之于她的普救众生玄机。她修练的正果在古佛“正法明如来”基础上继续与发展。按照括苍山区百姓的说法,古佛“正法明如来”在括苍山顶修练成佛后,化现观世音菩萨。两者修行一体,正觉相同,修行主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八字。
日本(东瀛)慧谔大和尚把观世音佛像背进“苍基堂”,乃观世音化现,领路进寺,实则观世音故地重游,返身初坛,留住身像。如果说慧谔走了错路,倒不如说观世音意愿长留苍基,爱恋括苍。当慧谔走到括苍山顶进退两难时,突然出现一个统身素白的女子,故意把他往“苍基堂”方向引领,可以说,观世音菩萨有心回归旧法坛,并让慧谔在“苍基堂”逗留七七四十九天,正巧使陈清白雕成新像,以李代桃。寺院方丈轻而易举地把慧谔辛辛苦苦从五台山背来的观世音菩萨佛像留下。这些,除了说明观世音菩萨不愿离开“古佛”选定的道场外,那就清楚显示,天下所有香客“苍基堂”是他称心如意归宿。慧谔背着观世音佛像离开寺院,担心路上再次出现佛像超重现象,将携带身边的许多佛经留在“苍基堂”,亲手交给寺院方丈,并告诉方丈,让天下香客抄录这些佛经。从佛教观念解释,说明观世音菩萨舍不得离开“苍基堂”,把这块圣土成为独特的观世音佛地,以便于“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观世音菩萨佛像留在“苍基堂”,从现象上看似乎寺院方丈施了心计,动了脑筋。实际上方丈的行为顺应了观世音菩萨的佛性。再说,东瀛慧谔大和尚并非一般凡夫俗子,他从五台山背着佛像,千里迢迢,万般苦楚,怎么能被陈清白新雕的佛像所迷惑?况且,他从背起佛像的第一天开始,对观世音菩萨作了探究,脑子里印证了佛像的细小特点,不可能在“苍基堂”山门前被边上人喊声“调走佛像”就信以为真。由此可见,这一切只能解释为观世音菩萨跟括苍山“苍基堂”之间佛缘故旧,缠绵悱恻,设法迷住慧谔心窍。除此,别无其它解说。
在方丈带领下,“苍基堂”的僧人从做佛事、念经消灾、聚众庙会等方面十分敬奉观世音菩萨,寺院以观世音道场的要求建立一整套佛规,从古佛时期遗留下来的经典进行收集,有的进行抄印、汇编成册。寺院里按照观世音初道场标准吸纳僧人,以观世音修道之理念灌输,要求每个僧人稔熟观世音菩萨的“十四无畏”、“四不思议”。不仅记得“现容不可思议,说咒不可思议,受供不可思议,兴供不可思议”等详细内容,还坚守观世音菩萨一身能现众容,于一身中同时能现众多妙容,救护众生,拔苦赐乐等佛法信以为真。
《愣严经》中明确告示香客,观世音菩萨“是妙净三十二应身,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其实,观世音菩萨岂止三十二应身,无作妙力,自在天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求者喊声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都能以求救者所需的身相出现。除此以外,她还有“十四无畏”,脱离一切苦恼,无畏功德。所谓十四无畏,“苍基堂”僧侣按照观世音道场的要求归结以下十四种:一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脱苦无畏;二令诸众生设入大火,倘若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火不能烧;三令诸众生,大水所漂,如求观世音菩萨救渡,水不能溺;四令诸众生鬼国,有求观世音菩萨救护者,鬼不能害;五令众生,临当被害,求观世音菩萨保护,刀段段坏;六令诸众生道遇药叉等鬼,如有观世音菩萨保护,鬼虽近旁,目不能视;七令诸众生禁系枷锁,有观世音菩萨救护,锁不能著;八令诸众生经过险路,如有观世音菩萨保佑,贼不能劫;九令一切多贪众生,信奉观世音菩萨,能够远离贪欲;十令一切忿恨众生,如果坚信观世音菩萨,能离诸嗔恚。十一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如果切记信奉观世音菩萨,将永离痴暗;十二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有求观世音菩萨,能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的有相之女;十四令众生持观世音名号,与彼茶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按照佛经记载,“苍基堂”方丈领引众僧人研讨观世音菩萨的修练真谛,将观世音菩萨的“四不思议”作如下解说:一是,现容不思议,指出观世音菩萨一身能现众容,以多种的面貌出现,这些面貌亮相,以妙容引人、感人、救人,使被救者解脱苦难,去苦得乐。二是,说咒不思议。通常情况下所指的咒语,是诸菩萨于禅定时发出的秘密语言,这些语言有不测之神验,能除众生种种灾难。观世音菩萨种种咒语能解众生之患难,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大明咒》仅“嘛呢吗弥”六字咒语,却包含了观世音菩萨众多佛经里的内容,便于众香客能懂易记。三是受供不思议。稍知佛教的人都清楚,观世音菩萨外销六尘,内解根结,清净觉性,六根皆净,诸尘皆净,诸妄皆遣,证人消净妙理,为令众喜欢,接受香火供品。从《法华经》中看出,观世音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送给释迦牟尼佛;一分奉送给“多宝佛塔”,此之谓多宝佛塔,是指那些在生修行念佛、出家修道,现已成涅之人,此为供养不思议;可见,观世音菩萨将自己受益于民间的一切香火功德不装入私囊,除了送给佛祖释迦牟尼一部分外,其余的馈赠给涅、安放在佛塔中的僧侣,让他们分享民间敬奉之功德。四是兴供不思议。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不能受供?要说明这一点,应当翻阅《楞严经》,此经里明确告诉人们:“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者得妻,求子者得子,求三昧者得三昧,求长寿者得长寿,如是甩至大涅,得大涅”。这里所指,观世音菩萨如何看待自己的成佛?她将所有珍宝全部供献给十多如来佛。同时,兼顾到还在法界六道的众生灵,这些生灵,他们如果要求得到妻子,就帮助给到,他们要求得到儿子,就帮助他们得到,要求三昧和长寿的,都帮助得到,直至地狱无苦难者,观世音才得以大涅。这里所指的“佛心”,是指离垢以后的真心,亦即诸所论证的妙觉明心。这里提到的“三昧”,是指禅定。而禅定也有“世间禅定”和“出世禅定”之分,人间欲界众生以暖所识为寿,可是,佛已不食人间烟火,不同于人们通常想念欲求的东西,故佛界以一切种智为寿。
“云居禅寺”从古佛结庐山顶开始,与“正法明如来”结缘,当“正法明如来”以观世音形相出现人间时,观世音始终长住在括苍山,跟当地众生灵结缘,也就是人与佛之缘。“云车禅寺”里的历代方丈为什么张口观世音菩萨,闭口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他们的心念不离观世音菩萨,心不离佛呢?用他们的话来说,不仅观世音佛像端坐在寺院里,而且观世音菩萨常在民间显现,有时以形相投入人们眼帘,有时又以托梦、寄语或奇观景象示意人们。人们不得不相信观世音菩萨时刻在身边,民间常念《出门经》,首句“出门要念出门经,三步云头观世音”,意为观世音菩萨时时观察人们,万民众生不可违犯人法与佛法。当然,究竟观世音菩萨灵验如何?以“信,其有;不信,其无”定论。
二、迷途知返
日本(东瀛)高僧慧谔离开“苍基堂”后,顺楠溪江南下,健步如飞,大有“鲤鱼脱得金钩去,摇头摆事实尾不回头”。想一步想迈到天台的“国清寺”,但他没想到前边的道路越走越开阔,看见人口越来越稠密的城郊和村舍。稍作打听,才知道自己的双脚已走进瓯江下游,离目的地更远了,背上的观世音佛像虽然没有变重,但他毕竟走了百来里路,身乏肚饥,便在一个村庄旁边的大樟树旁坐下歇息,微闭起双眼打盹。
一只大蚊子偷袭他一口,迫使他睁开双眼。前边小路走来一位姑娘,那姑娘一身白衣素服,头上秀发扎了个尖顶的发髻,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睡眼惺松的慧谔。
慧谔大和尚抹了几下清癯的脸,开口问道:“哎,姑娘,请你告诉我,去‘国清寺’往哪个方向?”
那姑娘有点羞色,还未开口,先自嘻笑起来,答道:“往北走,远着哪!”
透过姑娘的笑声,慧谔大和尚惊诧地站了起来,忙不迭地问:“哎,你,你怎么也在这里,你是不是……”
素白姑娘脸带笑容,腼腆地瞅着他,羞红着脸额反问:“你说什么呀,我听不懂你的意思。”
“我,我好像在哪看见过你。”
“怎么可能呢,我家住在前面村子,你又没来过,咱俩怎么面熟呢?”
慧谔大和尚摇了几下脑袋说:“不错,我以前虽没到过你们村,但总觉得你熟悉,莫非你出过远门吧。”
“没有呀,我一直在家里陪年迈父母亲,除了去年除夕前到过东瓯市买过衣服,在‘江心寺’转了一下,其他地方没去过。”
“噢,对了,想起来了,你好像跟那个人挺像。”
“你说什么呀?天下像的人多啦,别胡乱猜。”
“你去过‘苍基堂’吗?比如跟人到那里拜过菩萨什么的。”
“没有啊,什么‘苍基堂’,没去过,我们这里叫张村,村子四周没有什么‘苍基堂’。村后边只有一个‘土地庙’,庙宇快倒塌,去那里供过土地爷爷倒是真的。”
“好啦,不说这些了,你说,乌篮的海水中间,哪是什么地方?”
“那叫东瓯市,市面很大,紧靠瓯江口,海中间有个寺院,就是‘江心寺’,听说没有?”
“听说过,听说过,但是没去过。”
姑娘点得意,比划着双手道:“江心寺挺大啦,你不想去看看?寺里塑着许多菩萨,你应该去进香。”
“我跟你说,我从‘苍基堂’来的,楠溪江上游,瓯江源头。我顺楠溪江而下,以为很快到天台‘国清寺’,糟糕,又走错了方向。”
白衣姑娘慢条斯理地说:“不要紧,我看你那样子,想必急于乘水路出海,对不对?”
“你怎么知道?”
“当然知道。你背着什么东西,让我看看好吗?”
“看一眼可以。这是我从山西五台山背到‘苍基堂’的观世音菩萨佛像。没想到在那里住了一宿,佛像重得背不动,只好在那里做了四十九天佛事,佛像才变轻,我连忙离开,急忙赶路,谁知欲速则不达。”
“不要以为走错方向不好。走错路也是件好事。如果你不走错路,会到‘江心寺’吗?你莫小看这个江中寺院,它比天台‘国清寺’还宏伟,知道寺院建于何年吗?公元295年,西晋元康五年,寺院前身在永嘉罗浮山建塔,公元325年东晋太宁三年,永嘉司礼坊建‘崇建寺’,后改名‘开元寺’。大唐年间,玄觉大师在永嘉西山龙兴寺创立‘禅宗道场’,名气可大了。会昌年间,唐武宗下旨灭佛,寺院才被毁掉。不过,香客仍络择不绝。”
“姑娘,看来你对‘江心寺’很了解。”
“知道一些,这个寺院僧人多,你不是要去国清寺吗,这里也属于‘天台宗’,但已分为‘山家’、‘山外’两宗,你想找天台宗,我给你带路。”
慧谔大和尚面对白茫茫的东方大海,回头看见碧绿的翳翠大山,想起自己日夜兼程,走了几个昼夜,仍然没有走到,心里无比惆怅,但他毕竟是诗僧,有点文学才华,对汉地文化有较深造脂,轻轻地默念:
“道路崎岖处处空,面对瓯海浪涛涌;
不知江心有何佛?容我出海回家中。”
那位姑娘听出慧谔的诗句,原本羞红的脸额反透出亮光,笑问道:“师父,你懂诗歌?”
“不太懂,在洛阳苦学几个春秋。然后,到各大寺院走动,指望修练正果。”
“是吗?你教我写诗好吗?”
慧谔朝对方仔细瞅了几眼,从言行举止中发觉她就是把自己引进‘苍基堂’的白衣素女,听她的声音,越觉得她非人即仙,非仙即佛,便放下背上的观世音菩萨佛像,对白衣姑娘作了个揖,咧着嘴笑道:“姑娘,我不去江心寺,想早日赶到‘国清寺’。那里还有跟我一起来大唐学佛朋友,急需回国。我答应他月内赶到那里。”
白衣姑娘笑道:“师父,你刚才念了首诗,是信手拣来,还是由感而发?”
“算不得诗,信口开河罢了。”
“我送你一首如何?”
“你能作诗?”
“不信?”
“姑娘多才多艺也。”
白衣姑娘停顿片刻后,干咳了两声,朗诵起来:
“凡尘之人终皆空,了尽转入六道涌;
须知人人心是佛,何必身处烦恼中?”
慧谔听后,当即跪伏在白衣姑娘面前,双手合十,纳头便拜:“白衣姑娘,你告诉我,是不是引我进‘苍基堂’的那位白衣素女?”
“师父,此话怎讲?”
“你亮出真相吧,我不会猜错的,你是那天把我领进‘苍基堂’的白衣素女,你是仙,非仙即佛!”
白衣姑娘扶起慧谔,仍露着笑容道:“不必猜想了,顺从天意吧。”
“是啊,天不给我一帆风顺。”
“知错即返,才是真路。你既然如此敬重,我劝你不妨返回‘苍基堂’,重新开始,或许对你有益。”
慧谔大和尚紧皱眉头道:“非要回‘苍基堂’吗?从那下山,倒还顺趟,逆返而上,何等艰辛?”
“阿弥陀佛,迷途知返方为道。”
“你说得轻巧,这一路行来,我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三双草鞋已走破,我,我容易吗?”
“那,由你吧。”
白衣姑娘说毕,一阵风不见,惊得慧谔伸手便抓,张着嘴巴喊:“姑娘,别走,带我去国清寺吧!”
三、邂逅“觉慈寺”
正确的说法,佛教是修身养性的学问,是任何书本无法替代的学科。谁认为佛教是迷信,除了说明对佛教无知外,别无解释。就拿佛教所指的道场而论,历来僧侣与香客说法不一,对佛教道场正确的定论应归结五大特点。其一,拥有诸多的幽美、壮观、奇特、多姿的自然景点。其二,拥有雄伟壮丽玲珑剔透的古建筑群、殿、堂、廊、楼阁、宝塔等,在苍翠的群山中,山川之秀,“三宝”之灵。其三、往往儒、佛、道三教并存之处。有寺院有道士真观,有名士儒家,三教融合一起。其四,历史悠久,具有纵横交流的佛教文化。其五,古代皇帝与朝廷以及政要人物跟寺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苍基寺”胜景如何,到过寺院的人会异口同声地说“美”。围绕“苍基禅寺”各大寺院遍布括苍山区,这些寺院耸立于深山峻岭,互为依附,说它们是“观世音道场”的附属寺院恰如其分。比如,闻名江南、坐落黄岩境内的“广化寺”、“宝轮寺”、“崇福寺”,素有山青水秀、人才辈出坐落于宁溪镇的“觉慈寺”,苍翠山主峰“大寺基”的“万福寺”。名震东南大地的“南正顶”,为道教发祥之地,七十二洞天之一的“天柱峰”,山壑中有个“灵圣寺”,比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问世早几千年,被世人称为“齐天大圣”道场。《西游记》在民间流传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白马精等在寺院里粉墨登场。至于楠溪江、永宁江两岸儒雅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儒家名士比比皆是。所以,说“苍基堂”集儒、佛、道一体的“观世音初道场”实乃名正言顺,合情合理。如果要说古代皇上以及文人学士跟它有何瓜葛,当从宋朝理学家朱熹说起,暂且不表。
那天,初春的阳光如金粉那样洒遍“觉慈禅寺”,寺内传出僧人们做早课的钟声。寺院边上的护法村庄被袅袅升起的炊烟所掩盖,与寺院隔江对峙的前洋村的农夫们清早下地干活,村庄旁边有口湖,湖边有个小庙,庙里传出香客求签问佛的声音,冲破晨曦的序幕。
“觉慈禅寺”山门被人敲响,惊动了方丈,他把众僧人安排妥当后,手拿佛珠,身披裟袈朝山门走去,他轻声地问了句:“谁敲门耶?”
“师父,行个好,快开门,让我进去,我有话说。”
“大起早,有何话说?”方丈边说边拉开山门,还没抬头瞧对方一眼,对方的身子硬是挤进。方丈面前站个苦行僧,手提肩背,满脸赤黑,有气无力地对方丈央求道:“师父,我来自远方,劳烦你了,让我进去。”
方丈发觉对方跌跌撞撞,连忙将他扶住,亲切地问道:“借问师父,大起早从何而来,前往何处去?”
“出家人,难哪,唉,怎么跟你说?”
“同是出家之人,说说无妨,无妨!”
苦行僧说话吞吞吐吐,衣衫褴褛,浑身肮脏,光着脚板,长长的胡子花白,被饥饿折腾的双眼缺乏明亮的光芒,干裂的嘴巴张着,但没发出声音。方丈想起自己四出化缘,不也跟他一样吗?出家修行,与其说轻松,倒不如说清贫吃苦。方丈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须曾相识“之感,同情地苦笑道:“在难言之隐,不说也罢。”
“师父,实不相瞒,贫僧肚子太饿,无力说话。”
“原来如此,快请!”
“先给口吃的,我已两天没吃点东西了。待我吃饱后,什么都告诉师父。”
方丈慈悲出名,把对方引进门,喊来几个僧人给客人安顿吃喝,亲手帮助解肩上包袱。慧谔慌忙拒绝,不肯卸背上东西。方丈问道:“你属于哪个寺院高僧,背什么东西?看你绳子扎得那么紧,莫扣坏身骨。怎么,背上珍贵宝贝,不能让贫僧一观?”
“宝贝,是宝贝。不瞒你说,为了它,我受尽了千般苦楚,你看我的双腿肿成这样,脚上尽是血泡。”
“阿弥陀佛,快歇着,不必如此折磨自己。请问,你叫什么法号,在哪个寺院挂单?”
“师父哪,我是东瀛人氏,法号慧谔,到汉地学佛,从五台山讨得一尊观世音佛像,想背回国,途经天台‘国清寺’,走错了方向,到了括苍山‘苍基堂’,在那里住了月余,离开时,顺楠溪江而下,抵达瓯江市,走了许多冤枉路。”
“噢,你来自东瀛,用心良苦,虔诚修行,劳苦积善,不冤枉,不冤枉。人生原本多磨难,受些波折莫悲伤。这么说,包里是观世音佛像?”
慧谔狼吞虎咽啃着方丈递给的一块冷蕃薯,边吃边道:“不错。师父,我有一事相求,想在贵寺暂歇几天,方便?”
“没事,没事,只要愿意,歇一两月无妨。”
慧谔当即站起施礼道:“阿弥陀佛,多谢师父了!”
“本是出家人,何必多礼,免了,免了!”
慧谔吃饱喝足后,给观世音菩萨佛像擦了几下,放在房头,点上三炷清香,拜了三下,纳头便睡。
“觉慈禅寺”方丈出家多年,跟“苍基堂”方丈也有往来,深知括苍山顶上的“苍基堂”乃佛家净土,那里的观世音菩萨经常显灵,事事殊胜。两寺相距仅几十里,如果攀山道,天把时间就能登上山。双眼里闪动着睿智光芒的方丈断定这个不宿之客虽然生在凡夫俗子之家,但他修道毅力过人,在信佛方面,大有“达摩大师”面壁十年精神,佛性高深莫测。从对方的举措中发现修行有成,却心怀狭隘种族理念,散发出大和民族的习气和弊端。他听了慧谔要把观世音佛像背回国,要把观世音菩萨变为大和民族独家菩萨的话,觉得他心胸狭窄,与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真谛极不相符。慧谔崇拜观世音菩萨,想为国人做好事,让每个国民都在观世音菩萨保佑下平安过活,此用心并不坏,难道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民众不需要观世音菩萨保佑吗?慧谔把佛教划成国界的理念令方丈无法接受。他便点起三炷清香,捧在手里,跪伏慧谔背来的观世音佛像前,自言自语道:“观世音菩萨,你是古佛正法名如来化身,保佑天下众生灵安然无恙,你去东瀛也好,留在东方任何国土也罢,保佑天下生灵脱离苦海!”
方丈的话被慧谔隐约听见,他装作睡着,悄悄地翻个身,轻轻地说了句呓语:“观世音菩萨,我对你一片真诚,天地可知!”
坐在慧谔床前的观世音佛像虽然是陈清白所雕,但毕竟在“苍基堂”做了四十九天佛事,已能够殊胜、显灵。真如民间言:“只要香火天天点,石头也能金口开。”
方丈与装睡的慧谔都央求观世音菩萨显灵显胜,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保佑天地万物,正在这时,一阵清风吹来,有个白衣女子从门口入内。方丈曾从“苍基堂”方丈嘴里说观世音常以“白衣大士”化现,给人指点迷津。他当即跪地叩拜,默然自语:“白衣大士,你普度众生,保佑天下百姓吧。”
这时,观音佛像晃动,双眼闪着灿烂的光芒,倒叫方丈有点吃惊,他扪住气,不敢吱声。待了片刻,突然尖叫:“观世音菩萨,显灵啦!”
方丈的惊呼把睡梦中的慧谔惊醒。他躺在床上,睁开双眼,看见观世音菩萨佛像晃动,整个房子好像都在颤抖,连忙坐起,一道红光显现,等他再睁眼时,白衣女子已无影无踪。床头的观世音菩萨佛像“啪”的一声跌落地上,吓得他跳下床铺哀求:“菩萨别走,我有话说……”
四、倾山倒谷
投宿在“觉慈禅寺”里的慧谔大和尚赶到汉地学佛,从未见过观世音菩萨真容。尽管他待佛真诚,但当他亲眼所见时惊恐万状,真所谓“叶公好龙”。
白衣大士真相显灵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周围村庄,人们奔走相告,原先不怎么出名的“觉慈禅寺”当即门庭若市,香客络绝不断。身价大增,身为“古佛”道场的“苍基堂”也闻名四周。天下寺院知多少,观世音菩萨显身露面的没有几个。方圆百里的人们前往“苍基堂”与“觉慈禅寺”进香,求观世音菩萨保佑。
被观世音整治一番的白狐精,偷偷跟观世音菩萨摹仿学法,自从与陈小峰偷情生下儿子陈清白后,被古佛和观世音菩萨减去700年修果,变身的本领早已不及以往那样随心所欲,但她仍娇装打扮,到处招摇撞骗。这一点,观世音菩萨当然一清二楚,虽然没再治她,但在心里一直等待时机,盘算着这位风流弟子尾巴露出时狠狠地砍一刀,使其生痛。
有一天,白狐精趁着观世音菩萨去“兜率天宫”拜会弥勒佛之机,摇身一变,变成一位凡人肉眼难以看见的老妪模样,摇摇晃晃朝“苍基堂”山门走去,才走到山门边上,往寺里窥视,只见方丈正领着众弟子在大雄宝殿做佛事,经声阵阵,香烟缭绕,烛光闪闪,好一派佛家气象,尽管她在茅庐结顶时已离开“苍基堂”,但毕竟在这里跟“九头鸟”一起拜观世音菩萨为师,卸不了与陈小峰的深情,故地重游,想入菲菲,想借此机会显示一下真功夫,让寺院僧人们知道她白狐精虽减去几百年道行,仍能起死回生,吹风换雨,想起师父观世音在人前统身素白女子形象露脸,于是连忙退出山门外面,坐在地上默念咒语,一下子消失老妪身像,白狐原形毕露,幸亏没被人撞见。她边念咒语边以正三圈逆三圈转起圈子,渐渐地变成“白衣大士”面貌。她变成师父出现在人们跟前的样子后,绕过山门旁边的“更衣亭”,站在“五色树”下再次往寺里张望。因所做的事不光明磊落,举止蹑手蹑脚,动作始终别扭。当走进寺院时,方丈惊惶失措,当即跪伏于地,以为观世音菩萨显灵,结结巴巴念起《观音经》。众僧人发觉方丈如此魂不守舍,也连忙紧跟下跪。齐声高呼:“菩萨显灵,菩萨保佑天下生灵!”
白狐精毕竟属仙非佛,那里消受得起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经声与香火?她心想显露一下自己的威风,没想到减去道行后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机应变。她变成的“白衣大士”竟然人头狐身,长长尾巴拖着,非人非妖模样。好在下身穿条白色裙子,把她的尾巴及未退去腿毛遮盖着。然而,当僧人们跪下时,无意中发现白狐精的丑陋形态,吓得惊恐万状,汗不敢出,慌忙站起准备逃走。方丈早听说观世音菩萨收留一个白狐仙姑娘,猜测是否观世音菩萨派弟子来办事,但他一见身边的僧人们身子筛糠般颤抖,料知大事不好,料定对方是白狐精,但他装作没有发现,将错就错地向对方拜了三下,再次叩首:“观世音菩萨,救救我们吧!”
远在天边的观世音菩萨听见有人呼救,千双眼睛中发出的目光射向宇空,发现白狐精在“苍基堂”借她身像愚弄寺里僧人。她看在眼里,气在心中,但她不愿在弥勒佛前披露心迹,皱下眉头,连忙站起与弥勒佛告辞道:“今日谈到此,有礼告辞了。”
“尊师好久未来本宫,弟子收受功德当分享,因何急于离开?”
观世音答非所问,笑道:“我今入菩萨道,不再以‘正法明如来’称名,并非你师父,不必再喊了。”
弥勒佛也笑道:“人间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你在佛道时,连佛祖及十方一切如来皆你弟子,弟子喊你师父,名正言顺。”
“言重了,言重了,别送,暂且告别。”观世音菩萨作法,乘着香风赶回“苍基堂”,想起白狐精往昔犯戒罪过,历历在目。当年对陈小峰眉飞色舞,勾引凡人下水,不顾“正法明如来”脸面,在他坛前犯规,这是观世音菩萨无法容忍的,虽然“古佛”已作出处罚,减去她的正果,但她没有接受教训。因此,她严加管教。
白狐精听见僧人们齐声高喊:“观世音菩萨,救命!”担心被她师父听见,万一师父赶到现场,一定施法救护众僧人。她正站在观世音佛像跟前,对众僧人想说些什么,只见一阵香风吹来,猜测师父回来,吓得拔腿就逃。观世音菩萨抓住白狐精尾巴,轻轻举起,提着她跑到寺院门前“木鱼山”顶上,朝空中一丢,大声吼道:“你这个不知羞耻之徒,一错再错,在凡间兴风作浪,坏我名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命你速回天柱峰修炼,永远不许到此寺为非作歹!”说毕,佛袖而去。一道白光从空中闪过,“木鱼山”前谷中出现一只倒地的白狐。
待观世音走后,躺在地上装死的白狐精一骨碌从地上爬起,对师父的话忘得一干二净,把观世音治她的怨恨统统记在“苍基堂”僧人们头上,认为这些僧人喊救命是无病呻吟,分明告她刁状。一怒之下,猛然出手,使出浑身解数,把修炼的所有正果使出来,抽出双剑,使劲挥舞,剑锋所到之处,飞沙走石,山崩地裂,山间猛兽惊魂,地上竹木倒地。不一会,雷声滚滚,飘泼大雨从天而降。顿时,“苍基堂”四周被雨帘包围,几座大山“忽喇喇”倒塌下来,山顶上的泥土块石如江河中的流水,飞奔直泻。“苍基堂”右边流过的泥石流冲垮田野。寺院周围的山脉、河流、清泉、旷野面貌骤变,后边的青龙山倾塌,缠绕青龙山的清水似万马奔腾,几条溪水汇聚洪峰,普天盖地直扑下游。青龙山右侧的“斑鸠山”折石断峰,块石与泥土滚下,将“苍基堂”压得破败不堪,多亏方丈带僧人跑到“木鱼山”顶避难,才逃过一劫。连距“苍基堂”几十里外的括苍主峰大寺基也遭受灾难,狂风暴雨形成的泥石流冲垮了“万福寺”,寺庙的几十号重的青铜警钟被冲到几十里外的“灵石寺”。寺院正前方的“布怛洛迦山”浸泡在洪水中,失去往日的青翠,花木果树被冲得七零八落,油绿的青山破败。但寺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阔广平地,左右新添了两块木鱼型山丘,站立在寺院两侧,给寺里增添无比威严。
昔日香火旺盛的“苍基堂”已面目全非,“古佛”禅坐的“大殿”已被淹没,殿宇上盖满了青龙山上滚下泥土和石块。慧谔从五台山背来的观世音佛像以及橼瓦横梁和端坐在大殿的“西方三圣”佛像不知冲往哪里。
方丈与众弟子在极度悲痛中饮泣,往日赖以生存的寺院不复存在,整个寺院成了一堆破败、废墟的荒地。僧人与香客们怎么也猜不透究竟什么原因造成寺院遭此劫难?有的僧人虽然嘴里不敢说,但心里想,观世音菩萨化身在人间,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匡救天下生灵,怎么收白狐精为弟子,把响当当的“苍基堂”弄成这般模样?他们跪伏在废墟的寺院旧址上,朝着天空拜谒:“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啊!”
白狐精心头的怨气出了,但她自知闯下大祸,正当她逃离“苍基堂”,跑出十里外的一块巨石上,观世音作法,一个响雷从天劈下,巨石被劈成两爿。白狐精机灵得缩起脑袋,钻进石缝中。谁知第二个雷电响起,逃进石缝里的白狐狸精才坐定,震天动地的雷电又炸响,岩石的裂缝里尽是狐狸毛。从此,这个开裂的石洞被后人称为“白狐洞”,即如今的富山乡“大裂谷”岩洞。观世音菩萨仍不罢体,把躲藏在洞里的白狐精揪出,丢至山下,画下天符,将她监禁天柱峰石洞。
五坚挺的殿堂
白狐精极不承愿地回到天柱峰,坐在散发出污气剌鼻的昔日窝穴里。她用舌头舔着被师父教训后落下的伤口,面对四壁冰冷的岩石和狐寂的黑洞,她提起前爪狠抽自己脸面。她反省、悔恨和懊恼,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鲁莽闯下大祸,给无辜百姓带来灾,许多生灵涂炭。她忏悔,千不该万不该对“苍基堂”发泄,这些出家之人有什么错,他们离开亲人,投奔佛家,依附着寺院过日子。如今,自己把香火缭绕的古老寺院弄得破败不堪,那些僧人们如何归宿?她对不起寺里僧人,对不起山下善男信女,她想学火凤凰。凤凰涅烈火重生,主意已定,立刻动身去找师父,真心赎。她又不知师父身在何方?“苍基寺”是师父经常去的地方,说不定在那里能碰上她。
当她走出“南正顶”时,受观世音之命,专门监管白狐精的‘齐天大圣’拦住她去路。白狐精不愧为诡计多端,走到齐天大圣跟前,慌忙跪在地上,装作十分温顺的样子道:“大圣在上,受小女子一拜。”
“罢了,罢了!你不好好念经,又想出去作弄凡人?”
“没,没有啊!”
“你去哪里?说!”
“师父要我马上去‘苍基堂’,说那里正在做佛事,到场赎罪,大圣哪,你看我,修行这么些年,还要吃这种苦,你说,我好受吗?我心里不想去,但师父的话不能不听。要不这样,你跟我去一趟,替我向师父求饶,免了我此次赎罪,你看如何?”
“我替你求饶,我吃饱了撑的?告诉你,你自作自受,罪有应得,那是报应,报应知道吗?好啦,去吧,别把我纠缠上,我不学你胡作非为。”
“这么说,你让我去啦?”
“你师父喊你,我能阻止吗?去吧,去吧!”
白狐精化作一位男子。顿时,脚踩云头,不到一袋烟功夫,从“苍基堂”空中跳下。看到被她弄得一塌糊涂的寺院,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她亦知过失,但她死不认账。况且,她还没见到师父,还不知能否如愿以偿。她站在原来寺院的山门前,朝着寺里观望。
此刻,太阳普洒在“苍基堂”上,昔日的寒冷渐渐过去,吹来的山风也添了许多暖气。几个僧人在方丈带领下,举着锄头、铁锹挖掘,他们挖开盖在寺宇上面的岩石与泥土,他们始终没有找到慧谔从五台山背来的观世音佛像,僧人们推测,佛像一定被泥土淹没,但奇怪事情出现在僧人们面前,佛祖释迦牟尼的佛像没有一点污染,没有一点损坏,它没有倒下,也没有压坏,而是坐在一块巨石下面,稳坐不动。即使殿宇倾斜,十八根柱子断了几根,但“大雄宝殿”坚挺如故。方丈见佛祖的佛像端坐安然无恙,点起三炷清香纳头便拜,边上的僧人们放下锄头、铲子、铁镐,洗罢双手,跪在佛像前祈求:“阿弥陀佛,保佑我们吧,我们愿忍饥挨饿,重建寺院。”
正在此时,一阵香风吹来,僧人们朝天观望,见天空五彩祥云,煞是好看。不一会,又一阵清风吹到“苍基堂”寺院。修炼已出成果的方丈走到寺院山门外的“木鱼山”顶,听见有人说话声音。他听了片刻,才发现白狐精要求回“苍基堂”,被观世音菩萨阻止,两者发出争吵声。
“师父,我错了,我愿将功赎罪。容我改过呀!”
“你认错就可以吗?我已对你说过,此地是佛家圣土,不许你在此胡作非为,坏了佛家圣地。你不听劝告,干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你还有何面目来见我呢?你走,回你的天柱峰。不然,我要你粉身碎骨。”
“师父,凡间也有‘杀人不过头点地’的说法,弟子已经认错,你连改过的机会都不给吗?”
“你走,再胡搅蛮缠,我马上作法。”
“你要我去哪里?我没投宿的地方,只有跟你才能修炼,才能替天行道。我要通过修行,收回原先的正果。”
“你说没地方,把我也被你搅得无处安身。皮之不在,焉有毛存?你把寺院都打翻了,我的像被你丢到九霄云外,你去看看,还有我的像吗?我已没有位置,怎么有你的地方?你快回天柱峰吧。”
“师父,天柱峰倒塌了,已经更名‘南征顶’,成了‘齐天大圣’道场,没我落脚之地啊!”
“你不是很有本事吗,不是借我之名胡作非为吗?你有本事,怎么不去跟‘齐天大圣’较量呀!”
“我们都在修道,自成一家。天柱峰成了‘悟空升天’道场,容不得我安居乐业,师父,你可怜弟子吧。”
观世音菩萨伸出右手,食指对着白狐精一点,对方就停在那里,无法动弹。白狐精毕竟诡计多端,哭喊着:“师父,急死人了,我要方便,快容我去方便一下吧。”
“该死的东西,就是多事,去吧,去吧,滚远点。告诉你,离‘布怛洛迦山’以南五里外,别把狐气沾染佛门。”
白狐精发现无法求得师父同情,便转身一阵风逃离,免得观世音菩萨逼她回天柱峰。岂料观世音菩萨朝白狐精一口气吹去,吹得白狐精连滚带爬,落在‘布怛洛迦山’以南的一块巨石下。她趴在石头下对观世音菩萨跪拜。
方丈把观世音菩萨与白狐精的对话听在耳中,将菩萨对弟子的处罚看在眼里。他走进寺院山门外,见几个僧人领着一批护法民众用绳子捆扎柱子,要把歪斜的大殿抬起校正;他们用扛抬,用棒子顶,大声呐喊,不见有效,纷纷站在那里边喘气边叹息,正当他们缩手无策时,看见方丈朝他们走去,有个僧人苦着脸说:“师父,这样歪斜的大殿,怎么整也难以校正过来,要不拆掉,重新改建,你看怎样?”
“拆除。你说得轻巧。重建这样的大殿,需要多少银子,你知道吗?这大殿好好的,不能拆除,太劳命伤财。”
几个僧人齐声道:“师父,你都看见了,我们这些人实在抬不动,大殿歪斜,人们看见还能进香?”
方丈走到一根柱子旁边,双手抱着喊:“来呀,齐心,大伙加把劲,使劲抬啊!”
几十个民工和十多个僧人看见方丈亲自动手,齐声呐喊,他们抬的抬,推的推,拉的拉,扛的扛,干得浑身是汗,怎么使劲也抬不起大殿,纷纷坐下叹息。方丈捋了几下花白胡子,脱去外套,朝天拜了几下道:“观世音菩萨,贫僧求你,不为别的,只求大殿能扶正,让你与佛祖以及阿弥陀佛坐回原位,了却我的心愿吧。”
僧人也手捧清香,连忙跪下,一起向观世音菩萨祈求。
所有护法的人们也跟学僧人们的样子,手捧清香跪了下来,朝着天空连磕三下头,拜了三下。
说来真怪,方丈见人们都连拜三下后站起,给每人都作了分工。然后,肩膀抬着一根杠子大声道:“大伙听着,听我号子,听到三字,大家用力抬,听见没有?”
众人齐声回答:“听见了!”
方丈抬着杠子喊:“一,二,三!”大家听他喊“三”后,拼命抬起。这时,一阵香风吹来,隐隐听见天空传来悠扬的乐曲声。地面上的大殿渐渐被僧人们抬起,逐渐扶正。事后,方丈朝天再拜说:“观世音菩萨,显灵哪,大殿扶正了,菩萨哪,你的佛法无边啊!”
“苍基堂”的大殿扶正后,佛祖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坐上原先位置。可是,慧谔从五台山背来的观世音菩萨佛像无法找到,僧人们在寺院四周找了无数遍,用锄头挖地,不知挖了几次,一直没有挖到。这就难坏了寺院里的僧人们,方丈拿主意,暂时将位置空着,准备请人雕刻观世音新的佛像再作计议。
然而,经观世音菩萨帮助寺院僧人扶正的大殿历经相当长年代,从未作维修,分外牢固完好。自惰唐至宋朝,属于江南最古老的寺院建筑,后来为什么被毁损?此处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