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还是和权利争斗有关, 哈丹巴一共有过三任大妃,乞颜部的扎青,那古斯部的滚代,以及现任大妃杜格青琪琪格。
三位大妃并不是先后顺序, 关系也有点混乱, 涉及到了当初的权利斗争。
那古斯部是鞑靼王庭的直属, 属于汗王亲自统帅的一支。
哈丹巴成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年富力强,哥哥们都有了自己的势力, 为了显示幼子的继承权,先汗王让自己最亲近的下属那古斯部族长和小儿子联姻。
因此滚代成了哈丹巴第一任大妃,两人当夫妻十年,生下一子二女,为三子阿巴泰和二女四女, 阿巴泰是实际上的嫡长子。
在这之前,哈丹巴有两个侍妾生的长子和次子,不过他们都不重要, 基本没什么实权, 成年后分配了一些牛羊就打发了。
十年后,先汗王的身体变差, 可此时哈丹巴还未完全成长起来,也就是说,他的势力还不能和兄长们相抗衡,怎么办呢
于是他再次联姻,这次的对象是乞颜部,这是除先汗王直属统领之外,最大的一个部落, 扎清是首领之女。
草原上说到底是联盟,各个部落联合到一起,推举一个王统领大家。
汗王的权利当然是最大的,可其他部落也不是唯命是从,诸王议政更像是股东大会,每个股东都有发言权,遇到大事,大家坐下来商量决定。
乞颜部作为第二大部落,其首领的话语权是除先汗王外最大的。
为了拉拢到他,哈丹巴直接让滚代让出了第一大妃的位置,成了第二大妃。
草原上实行的是多妻多妾制,只要是大妃,就都是妻子,不过也要分个高低,比如第一第二这样的排名。
滚代当然不甘心,但那古斯部已经和哈丹巴绑在了一起,如果他在争夺汗位时输了,那么包括丈夫儿女,还有娘家部落都要被排挤打压,甚至丢掉性命。
因此即便是她的父亲,也劝她退一步,为了汗位,又有什么不能忍的
由此乞颜部的扎青成了第一大妃,生下六子塔拜,八子巴格,以及一个女儿。
在此期间,滚代生下了九子德古泰。
在乞颜部以及哈丹巴拉拢的几个部落首领共同推举下,最终他打赢了哥哥们,成为了鞑靼新的汗王。
几年后,扎青因为生产去世,第一大妃的位置空了出来,毫无疑问,滚代再次成为了第一大妃。
就这样又过了数年,滚代也去世了,哈丹巴娶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当第一大妃,杜格青部落的琪琪格。
琪琪格既不是杜格青部落首领的女儿,也不是贵族之女,只是普通的牧羊女。
但她生得貌美,是天生的尤物,千娇百媚,万种风情,哈丹巴一见就迷恋上了,直接封为大妃。
此时,扎青和滚代的孩子已经长大,因为各自母族和妻族的支持,势力庞大,正为了争夺汗位斗得不可开交。
滚代的儿子阿巴泰和德古泰,其中德古泰因为年龄较小,是三兄带着长大的,比较服自己的亲哥哥,因此他们算是一体的,掌握着那古斯部以及各自的妻族,拧成一股绳,共同对抗另外两派。
而这两派分别是扎青的两个儿子塔拜和巴格,两人年龄只相差两岁,又因为扎青去的早,亲兄弟之间的关系,还比不上和其他庶兄弟。
塔拜年长一点,是扎青第一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哈巴丹最依仗乞颜部的时候,因此对这个儿子几乎是独宠,让他压过其他兄弟去,要星星不给月亮的,养成了他唯我独尊的性格。
即便是对自己的亲弟弟巴格,也丝毫不相让,但凡哈丹巴对弟弟好一点,他就打压欺负。
这种情况下,除非巴格是软包子,不然怎么都不可能和亲兄长要好。
巴格五六岁的时候,扎青就过世了,父亲更偏爱三哥和五哥,后面又有巴格,几乎看不到他的存在。
他就是在这种备受忽视中长大,只比庶兄弟们好一点罢了,养成了他善于思考钻空子的性格。
乞颜部是个大部落,只要是大部落,就不可能一言堂,他们的母亲是先部落首领之女,可现在掌权的,是两个亲舅舅和一个堂舅舅。
因为血缘,也因为塔拜据长,两个亲舅舅理所当然支持塔拜。
为了获得乞颜部的支持,巴格娶了堂舅的女儿,直接把乞颜部一分为二。
他无疑是聪明的,知道汗位之争不止在自己和塔拜之间,也不是乞颜部的意见就能完全左右的,还有最大对手阿巴泰和德古泰这一系。
于是前期他处处避亲哥巴格的锋芒,让其与阿巴泰对线,自己则拉拢其他庶兄弟们。
这些人虽然没有话语权,但毕竟是哈丹巴的儿子,分了不少牛羊马匹,且娶的也是各部落的贵女,拉拢了他们,就相当于拉拢了他们背后的势力,还隐藏了自己的野心,可谓一举两得。
而作为现任大妃的琪琪格,除了美貌一无所有,就连她所在的部落,都是小部落,因此没被三派的人放在眼里。
不过哈丹巴痴迷琪琪格的美貌,对她宠爱异常,不仅赏下大量牛羊马匹,还有不少部从,是除了原本先汗王的嫡系外,他自己当汗王这么多年经营起来的。
琪琪格也生下一个儿子,今年只有四岁,和已经长成有了势力的嫡兄们相比,还太小了,暂时不需要考虑。
因此夺位之争就在阿巴泰,塔拜和巴格三人之间。
这次哈丹巴得知消息,瓦剌人十万大军全线溃败,回来只剩下三万人,且大楚和女真部落没打算罢了,而是陈兵坝上,准备随时进攻。
这可不正是吞并瓦剌的最好时机
另外,哈丹巴还有一个顾虑,如果大楚的军队真的打到了瓦剌王庭,那对他们鞑靼是相当不利的。
之前瓦剌和鞑靼实力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一直僵持到现在。
要是大楚吞并了瓦剌,实力肯定大涨,女真部的战斗力,他是有了解的,并不比他们差,都是从小学骑马打猎,且女真还有大楚军粮,拼起来他也担心自己会输。
那不如趁时机正好,他们先攻入瓦剌王庭,攫取更多资源,才更有对抗大楚和女真的实力。
他的想法很正确,关键遇到了拖后腿的。
三个儿子正面临夺位的白热化,谁也不愿意自己这边受损失,以免便宜了对方,以至于在选人手出征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小小,小小的问题。
三个儿子手下势力,差不多各自能抽出两万人马,但他们都有私心,想着留一些存着,以免打仗输了,和瓦剌那样损失惨重。他们只有两万,经不起这么损失,到时还怎么争夺汗位
可他们也不想放弃这次壮大自己的好机会,只要打赢了瓦剌,就可以获得无数战马和勇士,还有各种物资。
如果自己不参加,另外两人赢了战争怎么办
对方壮大了势力,自己不就落后了嘛,真是左右为难。
于是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妥协出一个结果,三人各拿出一万人参战。
哈丹巴听完很不愉,却也拿这些已经长成的儿子无可奈何,本打算带着自己所有直系去打赢这场仗。
可这时琪琪格作妖了,她遮遮掩掩让哈丹巴发现了塔拜对自己的觊觎。
草原上的规则,父死子继,塔拜一向认为,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毕竟滚代是被废而复立的第一大妃,阿巴泰因为母亲的关系,说是名义上的嫡长子,却又当过几年第二大妃之子,说到底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身份有瑕。
而巴格呢,既不是长又不是幼,琪琪格的儿子才是幼子呢。
他就不同了,出生就是第一大妃的儿子,之后也一直是,因而他理所当然把自己当成了汗位继承人。
那么美貌的继母琪琪格,也不过是他的囊中物罢了。
他的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草原上的寿命平均在四十左右,这说的是贵族,还不是普通平民。
而哈丹巴活到了五十多,随时都面临死亡,不怪他这么想。
加上琪琪格今年只有二十,正是最年轻貌美的时候,毫无疑问,她以后一定会改嫁下一任汗王。
塔拜因此把她视为囊中物,再正常不过。
可他错就错在,父亲还在且对继母痴迷,就毫不掩饰表现出来了。
琪琪格虽然是普通姑娘,除了美貌一无所有,但她又不蠢,已经看清楚了草原上女人生存的本质,那就是掌握势力
只要她手上有权有钱有兵,无论未来的汗王是谁,她和儿子都能过的好。
如果没有,那她母子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于是四年间,她向哈丹巴索要了无数东西,牛羊马匹,奴隶,乃至军队,理由都是各种被其他女人和儿媳妇们暗中欺负了,却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云云。
哈丹巴心疼她,就把这么多年经营出来的势力一点点转给了她,不算那些财物和奴隶,光听话的部族就有三个,能抽调出一万多人组成骑兵。
这当然比不上另外三人,也绝对是不小的势力。
哈丹巴想要打仗,以最快的速度吞下瓦剌,不给大楚反应机会,就需要多多的骑兵,直接实力碾压过去。
于是他打算抽出琪琪格手里的一万人,加上自己掌握的两万人。
琪琪格当然不想同意,她又没有建功立业的野心,且也知道,即便这一万人打仗赢了,战利品也归属于哈丹巴,而不是她。
毕竟现在所有人都觉得,她只是哈丹巴的附属品,又是女的,无法上战场。
打赢了没多少好处,损失的人口马匹却是隶属于她的,到时候她好不容易哄来的东西,就要损失一半了,凭什么
但她也不敢明面上反对哈丹巴,毕竟自己的一切都是哈丹巴给的,于是明面上高高兴兴答应,惹得被儿子们扯皮烦得不行的哈丹巴更喜爱几分,赏赐了她更多财物。
转个身,琪琪格就用上了一贯的手段,让哈丹巴看到塔拜对她的不轨之心,而她一再反抗,却因为塔拜提到小儿子,不得不忍辱负重,被占了便宜去。
哈丹巴几乎要气炸了,自己还没死呢,儿子就迫不及待和他抢女人了。
这是抢女人吗分明是在抢汗位
哈丹巴开始担心了,万一自己的直属部众在这场战争中受损,自己就成了光杆司令,那儿子们还能容他吗
说不定那些狼崽子们,能干出直接弄死他的谋逆之举
不行,哈丹巴决定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且最好上战争送死这种事,都让三个儿子的军队去做,这样他才能安稳。
于是他只调集了自己部署一万人,三个儿子各一万,差不多四万属于他们这一支。
然后苏德被阿茹娜说服,带着自己的一万和阿茹娜的一万也来了。
阿茹娜的军队统领是苏合,但他表现的唯苏德马首是瞻,完全听他的吩咐,于是这两万人明面上属于苏德。
而苏德又是哈丹巴的侄子,于是先汗王直系就有六万人。
然后其他被他们统领的部落,共出兵四万,这其中的纠葛就不细说了,各有各的心思,不过好歹十万人集齐了,面对瓦剌的五万大军,可是两倍的差距。
哦不,在瓦剌那十万人溃败后,瓦剌汗王深深忌惮戚十一的能力,抽调了二万回去,和溃逃的三万,以及拱卫王庭的五万,组成新的十万人,和戚十一对峙。
十万人于整个鞑靼部族来说,并不是完全的主力,他们至少还能选出十五万骑兵,即便这次与瓦剌对峙,在苏合的搅合下,全军覆没,回去依就能暂时稳住现在的统治。
毕竟兵力分配这么平均,每个人都出兵,又每个人都没尽全力,最后依就达成平衡,不会乱了哈丹巴统治,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苏叶轻轻敲打着桌面,询问道,“琪琪格是个怎样的女人”
张简仨想了想收集到的消息,“有点小聪明,善于利用美貌以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没什么野心,只想过好日子。”
这是大部分普通女人在有机会后会做的,尽可能给自己搂东西,不管是钱财,还是势力,到手了才是自己的。
没有大局观,却再正常不过,人之本性罢了。
琪琪格唯一的不同是,她好看,有资本让男人愿意给她
“草原上能有什么好日子她大概没享受过咱们大楚贵妇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金尊玉贵,奢侈享受。”苏叶笑着道。
虽然琪琪格是哈丹巴第一大妃,日子却完全比不上大楚一普通地主老婆舒坦。
别说大楚规矩大,正因为规矩大,正妻就是正妻,妾室永远爬不到妻子头上来。
哈丹巴的女人可不少,除了大妃,还有侧妃庶妃,以及长得不错的女奴,至少三四十个。
且那些有名分的,都是各部落的贵女,即便不是首领的女儿,也是亲戚,带着嫁妆嫁过来的。
这样的情况,琪琪格别说管着她们了,不被这些人明里暗里排挤,都是因为哈丹巴的宠爱,让那些女人暂时收敛。
现在就算了,等到哈丹巴死了,她改嫁哈丹巴儿子,不可能是大妃,因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原配,凭借美貌,也不过是个侧妃罢了,还要被别的女人管。
这日子属于越过越回去了,至于说,她有机会像其他女人那样,接触到权力,掌握它就能过得更自由。
可权力是把双刃剑,当你有本事掌控的时候,它才是你的保障。
你要没这个本事,就会变成催命符。
琪琪格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她没办法,至少这是保护自己和儿子的一个筹码,不然怎么办,等着被人宰割吗
集宠爱于一身,也是集怨恨于一身,她能数清楚自己到底得罪了多少人吗
就她的存在,已经损害了哈丹巴其余女人的利益,而她捞到手的东西,也在损害哈丹巴儿子们的利益,恨她的人肯定比痴迷她美貌的人多的多。
既然如此,那她何不到大楚来养老呢,带着自己儿子
手里那些牛羊,乃至奴隶,都可以换成金钱,供母子两富贵无忧一辈子。而她掌握的那三个部落,可以是投诚的工具,换大楚身份,以及一些土地都是可以的。
最后她还有儿子,能负责给她养老,真是什么都不缺了。
张简仨明白了,这是利用苏合暗中搅和还不够,还要让琪琪格利用自己被垂涎的美貌,彻底分化哈巴丹和他三个儿子,让这次对瓦剌的战场,成为这父子五人的坟场
等苏合吞下他们内斗后残余势力,就可以支持苏德上位的名义,让他和其余部落像乞颜部之类的斗起来,彻底瓦解联合的可能。
紧接着就是戚十一带兵横扫整个大漠了
他沉吟了一会儿,“我找找适合说服的人。”
“我倒是知道一个人,”苏叶微笑。
姜满都,那个翻译不仅口才不错,更是跟着韩腾走南闯北,最妙的是,他就是那个积极想要家人获得大楚身份的人。
在他眼里,或许大楚未必什么都好,却比自己这种没身份的人好多了。
大楚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他和家人过的什么日子
对比相当明显了,且他还见过韩腾这种大商人的奢侈生活,稍微一描述,就是琪琪格想都不敢想的。
琪琪格也是平民出身,在底层经历过吃不饱,冬天差点被冻死草原上,长大后被迫嫁给老头子的艰难日子,对富裕的,舒适的,奢华的大楚,一定充满了幻想。
两人在情感上可以共鸣,在目标上能达成一致,因此这是最好的说客人选。
张简仨并不认识姜满都,但既然是苏叶决定的,他也只点头下去办。
至此,草原上的局势差不多布局完成,不出意外的话,会完全按照她的剧本走。
苏叶仔细思考完,觉得没留下来的必要了,于是让春景和春来打包行李,继续自己的旅途。
这次会沿黄河进入关中平原,这里自古具有王者之气,是好几个王朝的国都,长安和洛阳更是声名赫赫。
秦从这里出发,灭六国,实现大一统,随后的汉定都长安,至今中原王朝都称自己为汉人。
诸葛亮六出祁连山,都是为了征服关中,获得关中的兵,挽救汉室江山,只可惜凭借巴蜀的粮,终究少了关中的王者之气。
当年刘邦能先拥巴蜀,再取关中,最后问鼎中原,说明这模式是可行的。
而关中的重要不言而喻,诸葛亮六次无功而返,是真的时不待我。
后李渊也是先取关中,以河东和关中为根据地,进而剿灭群雄,问鼎中原。
之后的繁华盛唐,定都长安,设陪都洛阳,可见关中的重要地位。
这里几乎处处是历史,对于苏叶这种读书人来说,结交关中的文人,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之后因人数增加,关中平原已无力供养都城这么多人口,不得不东迁,以及后北移到现在的京城,这里依就是文化兴盛之地。
关中有好几个书院,很多都是传承了百年以上的,虽然重建过几次,早已换了好几拨人,但这里的文化氛围,是其他地方很少见的。
似乎人人都能说历史,每个人口中,都有几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或许是真的,和记录在史册上的不差分毫,也或许是口口相传,在流传过程中变了味道,更有被人杜撰和窜改的野史。
可无论怎么改,都能被说的头头是道,好似追根溯源,就能找到源头一般。
苏叶在这里不仅喜欢和读书人聊天,拜访当地大儒,文人墨客,也喜欢找那些积年的老人,听一听他们口里的故事,那过去传播了不知多少道的消息。
并在听的过程中,她会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去追本溯源,如果能找到源头,则会把最开始的故事,以及怎么一步步流传变成现在版本的全过程记录下来。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个原本在某人嘴里波澜壮阔的故事,可能在历史书上,只有短短一句话,其余全是后人根据想象加工的。
也有可能某位讲的故事,看似荒诞可笑,细究起来,竟真能在某本书中,找到一模一样的记录。
苏叶一边听故事,一边拜访各个大儒,以及当地藏书比较丰富的家族,借阅他们家中藏书,把查到的源头以及流传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分享给文人墨客们看。
通过这种方式,她瞬间打开了关中文化圈的口子,让众人接纳她,顺便印象深刻。
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她虽然已是举人,可实在是年轻,又生的俊秀不凡,看在许多人眼中,这就是一钟灵毓秀的少年,见之忘俗,会心生欢喜,进而喜欢她。
可这些人绝不会把她当成平辈来交流学问,甚至因为她是江南来的,而有意无意排斥。
江南文风之盛,压全大楚其他地方一头,是不争的事实。
不说别的,就书院这事,被评为全大楚最好的书院,江南就占了好几个,而关中一个也没有,其中长安书院勉强算,但也排在其他书院后面。
加上苏叶实在年少的过分,十四的年纪,已经是举人了,这让年龄超过他许多,仍还是秀才的人情何以堪
于是有意无意的,他们只把苏叶当小辈看,这样大家就不是同辈了,没比的必要了吧
他们可以对毫无负担的对苏叶展现善意,却不愿意承认她是同辈。
这样微妙的心理,苏叶当然觉察了,不过她又不是来踢馆子的,自然不会明知道对方心里不自在,还要硬凑上去。
她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几乎玩闹般的方式搜集历史小故事,这体现了她少年人跳脱飞扬的心性,符合众人对她年龄的评判。
又以成熟系统化的理论为指导,一丝不苟的研究历史,追本溯源。
那些看似玩闹的故事背后,细究起来,竟真有历史原型和依据,这是本地学子们也没想到的。
有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能灵活运用,可是苏叶告诉他们,或许你现在理解的意思没错,现在就是这么用的,可之前呢
之前可不是如此,甚至有可能和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
而苏叶写下来的推演过程,一点也不无趣,甚至生动极了,让一部分看过文稿的人,产生了兴趣,加入进来。
他们有的按照自己想法去研究,有的会询问苏叶。
她毫不藏私,把收集考据资料,比较对照,统计与计量等方法一一传授,还有诸如化繁为简,互相印证等等,一一拿出来和大家探讨。
文人们听完,大受震撼,原来考据历史,也是一门学问,讲究方式方法。
他们知道有史官一直记录皇帝和文武百官的言行,且随着史官们一代代改良,衍生出国别体,编年体,传记等记载方法。
却从未想过,历史的追本溯源是这样繁杂又有意思的工作,渐渐感兴趣起来。
有了他们的参与,苏叶的历史故事搜集和溯源,一下子就快速运转起来。
仅仅几个月时间,就搜集了超过五十个故事,内容有多有少,有的经过证实,已经找到了源头,而有些完全不可考。
苏叶把这些都整理出来,让人拿到书坊去刊印。
她早就购买了不少书坊,并在里面用上了新式的器械印刷,印刷效率是以往的五倍还多。
现在去印刷报纸,都能供应的起,但在没登上帝位前,她不打算这么干。
舆论这种东西,每个皇帝都是敏感的,市面上的书多起来,还没什么,毕竟重要的书籍,都藏在皇宫里,或者某些家族的私藏。
他们可不会让孤本流传出来,那在市面上流通的,除了经史子集,儒家经典,就剩下话本之流了。
像兵书这种东西,朝廷都不允许外传,一般也只有皇宫和武将手里有。
或许某些文官家中也有,只是他们轻易不会拿出来罢了。
苏叶的书坊印刷效率很高,差点挤兑别的印刷坊没了活路,这不是她想要的。
毕竟许多书坊倒闭,细究起来很容易查到她身上,且为了掌控舆论,她用来掌管印刷和书坊的,是亲自培养出来的人。
也就是说,他们明面上和林墨玉的关系很大。
为了省去麻烦,她只让这些书坊印话本,诗词歌赋等典籍,像全唐诗,李太白诗集李太白文集这样的,变着花样印。
最夸张的有一本,专门是苏轼写的信,给弟弟苏辙的,给好友的。
而另外一本,是他们的回信,最后还有一本,收集了来来回回的信件内容。
就这样重复率高的内容,偏偏卖得极好,因为除了原本的内容,还有解析加大儒们的阅读理解,甚至还有他们就此打嘴仗的内容,看着比话本还有趣。
凭借这种五花八门的点子,她名下的那七家书坊,各个赚得盘满钵满,除了养活了大批落魄的话本写手,更是推出了不少大儒。
这些人有的原本就很出名,有的只在本地出名,有的有实力,却因为安贫乐道,而不为外人所知,有的甚至是家贫。
苏叶请他们写注解写点评,花了大价钱供养的同时,也推出了他们的名气。
一时之间,各地大儒遍地开花,再不是原先一家一姓能占据文坛魁首位置的时候了。
通过引导,苏叶让他们学会了辩证思维,看到上面某位先生的想法,你最先考虑的不是赞同,而是不赞同。
在这种基础下,你能不能提出更好的观点
有的话,在下一本类似的书籍刊印中,就加入你的观点,甚至你们双方的观点碰撞。
因为不是报纸,对线没有那么激烈,从思考到印刷成册,再售卖出去,经过不短的时间,以至于看不出硝烟味。
众人只以为,这些大儒们是认认真真阐述自己的思想。
而学子们就在这种影响下左右摇摆,之前看那位大儒这么说,深觉有理。
现在看这位大儒那么说,好似也很有道理,可不就是如此嘛
来来回回之间,不能听信一人一言的观念,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为了获取更多思想结晶,他们不得不掏钱购买更多书籍,即便正文是相似乃至重复的,可注解和赏析之类的完全不一样,书当然就不一样了。
比如苏轼的词,有人解析出了豪迈,有人看出了人生态度,也有人品出了思想境界,每位大儒的想法都不一样,这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因而同一首词,硬生生品出不一样的味道,偏偏每一人说的都很有理,很中肯,看得人频频点头。
世界的道理大多是矛盾的,有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也有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有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也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平时大家用的时候,是需要哪个用哪个,从未去认真辩证过。
可现在苏叶明晃晃把这种事,摆在他们面前,就是打破一个自古以来的认知,那就是对师长父母偏听偏信。
很多读书人都有一个毛病,夫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更不用说那些闻名天下的大儒了。
在此基础上,那些被推为文坛魁首的人,才有那样巨大的影响力,他们说的话,学子们纷纷响应,并封为圭臬。
现在苏叶摊开来让他们知道,大儒和大儒的思想也是矛盾的,他们有的想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可即便相反,也都是有道理的,那么你信服谁
此举几乎打破了大儒对文人的思想统治,推出更多大儒百花齐放的同时,也让学子们产生矛盾心里,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说话。
这样一来,等到苏叶以女性身份登基的时候,有人反对,认为牝鸡司晨,就有人站出来反驳,拿武皇举例子,形成双方,甚至多方混战。
不团结的思想,就是一盘散沙,可供她轻易攻破。
言归正传,苏叶的这些书坊,为她打破文化思想统治壁垒的同时,也为她赚了不少钱,更是培养出一批写手。
现在她手里那些话本作者,可不仅仅是穷酸书生,写的也不仅仅是穷秀才和富家千金,公主,神鬼狐妖相恋的故事,而是五花八门。
就连面向女性作者和读者的都有,在纺织工坊的加持下,越来越多女性有机会认字,或许以她们的水平,还看不了那些高深的学问。
正好,苏叶培养了一批有学问却家贫的女子,让她们写白话文,作为那些简单识字女子的读物。
这些读物价格便宜,内容浅显,顺便还能潜移默化教导一些道理,让已经成为工人的女子们,学会为自己考虑和打算。
比如她们赚了钱,不必全部奉献给家里,偶尔犒劳一下自己也是可以的吧
给自己买一朵漂亮的头花,和工友们一起吃一次好的,或者轮流买话本,大家互相传看
有一就有二,当这些姑娘们迈出第一步,就会知道手里有钱,能自由支配金钱的滋味有多么美妙,然后她们渐渐能从那种被从小教育,无条件奉献的枷锁中挣脱。
话本看似不起眼,却最是能影响到底层百姓,而诗词歌赋传达出来的思想,能影响普通读书人。
所以说,苏叶全面影响大众思想,不过是须臾之间。
言归正传,她有这样方便的渠道,当即让人把历史小故事的历史印刷出来,赠给关中的文人们。
当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名字,以及上面标注着每个人所做的贡献,纷纷激动起来。
这可是出名了,他们顿时对这件事更热情了。
苏叶也表示,只要一直研究下去,就会印刷第二版第三版,总之,不会停
顿时,她成了整个关中文人圈中的焦点,现在不是她去破局了,而是那些人想尽办法进入她的局,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