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高考状元:应试教育的一块“抹布”(4)
    我们已经生活在“状元光环”的年代,为了这道炫目的光环,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复读学校问来回穿梭择校的高中毕业生已不是少数,一定程度上说,如今的复读已不再等同于落榜。2003年高考之后,为追求名牌和热门,上海300多考生撤志愿主动落榜。

    根据资料显示,在每年进入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的幸运儿中,几乎有近10%至20%的人是复读生,其中也不乏有些省市的高考状元。郑佳是2000年高考重庆市的文科状元,总分达652分,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可是在1999年的高考中,他只得了567分,复读一年,成绩提高了85分。

    正当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的时候,高考复读班的生源争夺战也在进一步升级。一个学校的高考复读班招生宣传册上竟承诺“6000元能北大消华”。材料的醒目位置标着:“一旦复读班学生没有考上大学,将按照队议榴心赔偿学生所交学费。”

    2004年4月,四川乐山市高三年级“二调考试”结束后,在全市统计成绩名单里,峨眉二中理科尖子生白云飞,乐山市五通桥中理科尖子th窿…突然消失。

    为何两位尖子生会在成绩统计名单中“人问蒸发”?原来,这两名尖子乍秘密“自由转会”到了另一所中学——乐山市犍为一中。

    “他们真是像买彩电一样来我们学校买学生。”峨眉二中Od级一班主仟心堕有说不出的苦衷。

    白云飞在峨眉二中的前班主任向媒体透露,犍为一中的作要点”订两个:一是现阶段的物质诱惑:高三全年学杂费免,学生每月300块补助,免费空调房间住宿,每月报销一次来回蛾眉(探亲回家)的费用。二是i岛考后的物质诱惑:高考考上全国综合排名前10位的大学,每人奖励2~3万(其中清华、北大为3万,其余2万);考上乐山市文、理状元的,符奖120平方米住房一套;考上四川省文、理状元的,奖10万元,外加120平方米住房一套。

    要知道,犍为县在中国西部也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诱闪对考,而占不可谓不强。

    “我们只好也跟着‘做工作’。”峨眉二中没办法,经过多方努力,7名学生回来了5名。但成绩最好的04级学生白云飞,05级原年级第一名任心仍柏i犍为一中。

    “我们的尖子生也是被挖目标。”五通桥中康副校长也有同感。乐通桥中04级文科第一名王丽,理科尖子生蓝田,就是在2003年的暑期啦,被犍为一中秘密“接触”后“转会”的。经过校方的“反接触”,王丽回剑母校。

    “像买彩电一样买学生”的做法,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让家长把学生成了“彩电”,使部分学生标价而沽。进一步的影响,则是对学生道德价观的侵蚀。不少老师反映,部分尖子生“膨胀得很”,而且动不动就说“哪里哪咀给我开了条件,你如果不怎么怎么,我就走。”严肃的高考,对部分尖子生来说,已不再只是未来成才的希望,更变为了“成财”手段。

    “学生还没有成年,就过早地熏染上拜金瘴气。这种人格的扭曲,是再好的成绩都无法救赎的啊!”一位资深教师痛心地如此说道。

    更为广泛的影响,是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了。学校之问的竞争,究竟是要比拼教学质量,还是要斗富看谁钱多?

    犍为一中为何要四处出击,高价“收购”学生?据悉,犍为一中2004年初中部,也就是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校中校”,招生超过400人,每人9000元学费。而这400多人,普遍是冲着“犍为一中”的金字招牌去的。而高中部,“指导性计划招生”(也即通常所讲的高价生)200名,2500元起价,按分数段增加收费。而这200人,也多是冲着“名校”的招牌而去。那么,名校招牌靠什么树?对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来说,主要靠升学率及名牌大学录取数。

    “其实我们高中部是亏损,靠初中部的收入来填。”犍为一中一校领导坦占,在启动“名师工程”(骨干教师3~6万年薪)后,犍为一中的资金缺口每年有160多万。

    而犍为县政府一份红头文件似乎也助长了这种“买卖”,对犍为一中的高考优秀生2~3万奖,10万元奖,120平方米房屋奖,均由政府“买单”。在政府投资100万元修建的“名师楼、状元楼”开工典礼上,“壮志壮心夺状元,名苑名宅奖名师”的对联赫然醒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高考考题出现哪怕一丝差错,所产生的影响相当于一个火药库的一根导火绳。江苏省就诞生了这样的“导火绳”。

    这是由一道数学考题标准答案的“标准问题”所引起的。在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原题再现出来。它的过程更令我们回味和咀嚼——

    风波产生后,江苏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确认“2003年数学高考试卷中有议论的第1小题不是错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认为“那就是一道错题”。他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错题得不到纠正就必然要“破坏了高考的严肃性、高考竞争的公平性和选拔人才尽可能的准确性”。于是他迅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系,并致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对这道题重新论证。

    关注问题的人多了,级别高了。问题就大了!

    此时,北京一些特级、优秀数学老师和数学界院士、教授知悉此事后,对朱如曾的意见表示赞成。中国著名数学家严家安院士表示,一个中学生就能明白的考题,弄一个院士出来论证,很不相称。

    在教育部长周济的过问下,教育部考试中心终于邀请了四位与出题无关的专家重新论证后,得出三点结论:题目无科学错误;如果在题目中对图形关于区域有更加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生答题。

    大家的思考出发点已经完全偏离了对那道数学考题本身对错的关注,而临尴尬的教育部从此却不再对此考题问题表态。

    朱如曾仿佛是认死理的主,发誓一定要让教育认错。在呼吁没有回音、讨论小欢而散之后,朱如曾便开始向中科院院士们发邮件请求支持。于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了12位院士的联合声明,郑重其事地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并认为江苏高考错题必须得到纠正:“有关部门如果继续坚持‘题目不错’的不实事求是说法,对错误不加以纠正,必将使人民群众的情绪受到压抑,述严重后果将完全不能消除,且不能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重演,从而不利于我国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地承认题目错误,分清是非和责任,并向群众作出解释(群众是容易理解的),这样既表明了教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心,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使教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得到挽回和提高,达到真正的稳定,又能使少数涉事人员接受到应有的教训,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重演,从而大大有利于我国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已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可谓事关重大。一时问风波再起。全国舆论一片哗然。院士出面之后,自然绝大多数人都会支持院士,支持朱如曾,佩服他们敢于挑战教育部权威的勇气,并发泄他们对教育部一直以来的不满。

    江苏高考数学卷错题事件可谓一波三折、沸沸扬扬。政府、媒体、公众、学科专家、人文学者皆卷入此事。

    江苏高考错题事件中,高考考题的制定从根本上说是在确定一套公平的竞争体系,相当于制定一部法律。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求参与进来的专家与行政官员秉持科学上“真”的精神来悉心料理,以最大的理性态度对待之。

    ——不幸的是,这开卷第一题竟无正确答案可选!

    众多考生眼里,为了所谓的“考活”教科书上规定的范围,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老师,从家庭到校舍,挖空心思地找难题、出难题、练难题,使整个教育走向一条可怕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