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了“清华博士鱿鱼”的23岁的刘立早成了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放着令无数人钦佩不已的清华博士不读,却要刚到穷乡僻壤的家乡再赴考场,有的人长叹,有的人含首,有的人鼓掌,有的人沉思……
1998年,刘立早以612分的高考成绩报考了浙江大学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专业。浙江大学特别“点招”他到了他并小情愿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系。
刘立早对清华、北大神往已久,想复读、重考。但身边所有人都劝他去读浙大:“浙大相当不错了!”就这样,刘立早成,一名大学生。
在浙大的第一学期,因为心里不喜欢,刘立早学习成绩也不是十分突出,用他的话来说,完全是混过去的。直到后来,刘立早知道,浙大当时有规定,大一成绩在全班第一的,可以换系,可惜他失去了这个机会,他为此后悔不已。
到了第二年,刘立早学会了调整和适应,并摸索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到了大三、大四,他的学习成绩就赶上来了,一直都是全班第一。同时,刘立早还积极参加社团的活动,并担任了该系学生党支部书记。
就这样,刘:丑早度过了自认为平平淡淡的大学生涯。2002年,刘立早大学毕业,这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考研,换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二是被学校保送读清华化工反应工程专业“直博生”,五年后毕业,就是博士。
刘立早知道,浙江大学考研是可以选择专业的,但那些专业,他都不喜欢。当时,他已经明白了自己向往的是建筑,觉得自己应该投身建筑专业。但那时,由于心中对清华崇拜已久,加上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带着莫名的遗憾,刘立早踏进了清华园。
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导师把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交给刘立早,他一看就傻了:“我用五年的时问要苦苦证明的,竟是一个我认为毫无用处的东西。”刘立早不愿把青春浪费在他根本就不喜欢的专业上。
刘立早也知道,其实化工专业的就业前景应该是很不错的,他的大学同学中很多人毕业后去了宝洁、强生、杜邦、通用等世界知名公司。然而,这个专业完全不适合他,因为该学科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他却长于形象思维。他想就读人文方面的学科。
刘立早仔细地分析了自己,在所有的科目中,他的数学一直是弱项,但他的形象思维则很敏捷,小时候学习书法、画画,都得过国家级奖项。
“我一直萦绕脑际的那个想法开始清晰,我应该学那种和工科、文科、文学、艺术、绘画结合的学科,我想那就是建筑专业。”最终,他作出痛苦的决定:退学,重新参加高考。
父母最大的担心是如果考不上怎么办?刘立早把自己的情况分析给父母听后,获得了父母的理解,父母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2003年3月,刘立早回到了母校——重庆市长寿中学。刘立早在高三补习班,开始为他的选择努力。母校的老师对他的选择感到不解,但佩服他能够为自己的梦想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同时,老师们给了刘立早很多的关爱和帮助。
这时,刘立早离高中时代已经过去5年了,对高中的课程已经很陌生。为了尽快适应高考前的冲刺,刘立早给自己制订计划和目标,先用了一个月时间,通看了一遍高一到高三的课本,然后针对自己的弱项数学、生物、语文,制订了一份详细的时间表。
刘立早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2003年4月,他参加第二次诊断考试:590多分,一个月后的三诊,一下就蹿到了630多分——目标越来越近因为2002年清华建筑系的录取分就在630分左右。
当再次选报志愿时,刘立早选择了建筑系,同样地,他仍然选择了清华大学,因为他觉得如果再上清华,对他来说别有一层深意。同时,他还填报重庆大学的建筑系。
644分。2003年刘立早成为长寿区高考状元,实现了进入清华建筑系读书的梦想。
刘立早的故事在今天的青年学子中并不稀罕,在成都市的高考学子中,同样出现了类似的考生。2000年,邹挺以成都市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部,渴望重新寻找“专业定位”的他毅然从北京大学退学,到母校成都七中“补习”。2003年高考作为成都市理科状元,选择了清华大学一个自己中意的专业。
我们在为这些优秀学子以欣慰的掌声同时,更多的是尝到了一种难言的苦涩。
当刘立早再度成为一名本科生,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而他的梦想还只是一个梦想。这样做究竟值不值?汗水、时间、压力、风险……也许,谁也难以说清他的梦想代价有多大?仅仅是5年人生最宝贵的光阴?
就像“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一样,人往往在尚未成熟到能作出恰当选择的时候,“选择”就已经逼到头上了。中考、文理分班、高考,一次次选择摆在了青少年面前,可他们对自己、对职业都还不甚了了。
在考大学时,不少孩子只盼望考上大学,而对于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就管不了那么多,甚至只要考上大学就行。他们填报志愿时,往往是家人、亲戚说了算,自己根本就没有考虑。
像刘立早、邹挺这样退学重考,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仔细想一想我们会看到,这种浪费是刘立早个人造成的吗?或许他本身也是个“受害者”。
然而,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有刘立早、邹挺那么幸运。更多的只能是就像与并不钟情的女人结婚一样,在传统世俗的眼光里,苦守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一点一滴地浪费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