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以银养兵,天下无贼
    都说宋朝军队孱弱,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其一、不闻其二,在中国古代史中,宋朝是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

    何为募兵制?说白了就是自愿来当兵,并不会强制执行。

    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朝廷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不过在灾年之中,也会招募一些流民和饥民当兵,这是宋朝的一项传统国策。

    宋朝的军兵,都有自己的俸禄,只不过俸禄是按照军衔的高低来发放,军士的正俸一般包括料钱、月粮和春、冬衣。此外,还有郊祀赏赐、特支钱、雪寒钱、柴炭钱、银鞋钱、薪水钱,因立战功等原因而颁发的军赏,往沿边或外地出戍时发放领取钱米的口券,此类固定性或临时性的补助,名目繁多,难以悉数。

    当一个地区遭遇了自然灾害,朝廷除了派去赈灾的官员之外,往往还会到那个地方去征兵,对象无外乎就是那些身强体壮的灾民。眼看着亲人故去、家园被毁,自己下顿饭还不知道能不能吃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去当兵实在是个非常好的办法。

    这种做法,不仅对灾民有利,对朝廷同样有利。史书上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了,中国古代很多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说朝廷有多么黑暗,皇帝有多么昏庸,这些和他们这样的平头百姓没有半点关系,和他们真正有关系的,就是他们能不能吃饱饭。

    在宋朝,即便是遇到了灾害,不要紧,有人给你饭吃;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好,欢迎你来当兵,我们给你银子作为俸禄。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哪个傻瓜还愿意将脑袋别在腰上,去过那种刀头舔血的日子?哪个傻瓜愿意去触犯法律,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

    当然,这种募兵制也有一个弊端,且听我细细道来。

    征兵的过程之中,肯定要有一些标准。宋太祖赵匡胤最早将强壮的军士选充“征兵的模子”,分送各地,用做招募的标兵。后又改置“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各种番号的禁兵、厢兵等,身长标准也各有等差。招募好的士兵,基本上都会在手臂上刺上一个号码,或者是某个军队的专属LOGO,用来防止士兵逃跑。完成了刺字工作之后,恭喜你,你就成为了大宋军队中的一员,可以去财务处领取你的“奖品”——军人的统一着装和俸禄。

    赵匡胤定下来了很多标准,但是在征兵的实际过程之中,能够落实的却着实不多,尤其是在灾区,这种标准简直就成了摆设。灾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进了军队,不管今后混到什么分儿上,最起码还是会管饱饭的,即便是上了战场战死了,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基于这种思想,很多不够标准的灾民也都争先恐后地加入了报名的队伍,而负责征兵的官员当然也知道他们的想法,可是又能怎么办呢?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都饿死吧?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就这样,有一部分根本就不符合标准的灾民也成为了军队的一员。

    有的人会问,难道军队扩充了,对一向羸弱的宋朝不是件好事吗?当然不是,就算是进入了军队之后,这些士兵们接受的不过也就是打仗的初级培训,在战场之上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可是,就算是这样的士兵在战场之上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朝廷依旧要为这些人来埋单。

    在宋朝之前,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它们所实行的军制都是府兵制,一旦有了战事,才会去征兵。而被征召入伍的士兵,要带着自己的干粮,还要自己带着武器、坐骑,比如在《木兰诗》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实行常备军制,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战事,这些士兵的俸禄都是要给的。而且还要为他们每日操练所花费的银子埋单,军队所需的马匹、装甲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装备。如此一来,军费开支非常大,国家财政中很大一笔开销就是用于军费开支。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这些开销对于宋朝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比如说在庆历年间,宋朝军队报给朝廷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25万人。相对于一个只有1亿人口的宋朝来说,这125万的军队是多么大的压力。到了仁宗宝元年间,陕西这一块的军费就是2000万贯。这还仅仅是和平时期的开销,如果有了战争,军费则又将翻几倍。

    或许只有经济如此强大的宋朝才能担负得起如此重的压力。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了,宋朝的军队有很多都是在灾区征募来的灾民,所以军费开支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

    基于以上种种,在宋朝,作奸犯科、小偷小摸的人都非常少,这也是因为国家的很多福利政策,所以百姓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