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以钱论交,合纵连横(2)
    毕士安一听,连忙上前行礼说道:“皇上,这恐怕不妥!您乃是一国之躯,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

    “那辽国太后都能御驾亲征,难不成朕还不如一个女人?”

    毕士安一看皇上是这样一个态度,心里就明白了,其实皇帝早就打好了主意,这根本就不是在询问自己的意愿,而是想让自己说出皇上想听的话。权衡再三,他开口说:“皇上,微臣知道,皇上有一颗仁爱之心,希望能够借着自己真命天子的光芒,庇佑那些前线的士兵。可是前线危险、变数又多,就算是您要御驾亲征,也不用非得去最前线,到了澶州就好了。但是澶州小郡,御驾和大军不适宜长时间驻守当地,也以晚去为宜。”

    宋真宗一听,微微点了点头说:“爱卿所言极是。”

    就在这时候,寇准站了出来,说道:“微臣有话要说,既然皇帝您有御驾亲征的想法,那是大宋之福、百姓之福、士兵之福,想那前线的官兵们看到皇帝您的龙颜,那一定是精神百倍。既然都已经决定要御驾亲征了,不如就干脆到前线去,鼓舞军队士气!”

    宋真宗一听,也觉得言之有理,可是毕竟自己的性命重要啊,他还是偏向于毕士安的说法。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辽军已经杀到了东京城外。这个消息传来,不仅吓到了宋真宗,同样也吓到了宋朝的诸多官员。

    古往今来,若是被敌军逼到了城外,皇帝往往都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丢卒保车,比如清朝末年的皇帝;另一种则是坚守到底,比如明朝末年的皇帝。面对这样的困境,宋真宗还没有表态,朝廷中的几位大臣就已经坐不住了。

    当时的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真宗逃往升州,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建议真宗避难成都。好像宋朝所有时代的大臣都只会建议皇帝临阵脱逃,而不去真正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宋真宗这才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孤立无援,身边的人几乎都在劝他逃走,让他做宋朝第一个弃城逃跑的皇帝,可是又有谁能够知道他的心思呢?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寇准,那个曾经坚决让他御驾亲征的宰相,于是他找来寇准,非常认真地询问他的意见。寇准看宋真宗也是玩真的了,于是说道:“将献此二策之人斩首祭旗,然后北伐。倘若采用此二策,则人心崩溃,敌骑将大举深入,天下岂能保有?”

    此时的宋真宗也觉得一旦军事重镇大名府失守,整个河朔地区都将不保,于是就想派一位重臣去镇守。寇准趁机推荐了王钦若,在真宗召见的时候,寇准没等其他人开口就抢先说道:“现在不是臣子辞难之时,参政(王钦若)当体此意!”王钦若实在无法再推辞了,只能前往赴任判大名府兼都部署之职。

    告急的边报继续不断传到京城,寇准故意先压下一些,等到一定数量了就一次性地交给真宗。这给真宗的感觉就是告急文书非常的多,马上征询宰执们的意见。寇准当时就表示只能御驾亲征,这次毕士安也不再反对,而是投了重要的赞成票。

    1004年十二月,宋真宗御驾亲征,还没到澶州,北宋御营里又开始流传南幸金陵的谣言,听得宋真宗是忧心忡忡,甚至开始觉得自己御驾亲征是倒霉的开始。

    看着宋真宗开始动摇,寇准连忙说:“事到如今,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若回辇数步,则全军尽溃,敌趁其后,则金陵亦不可到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劝谏说:“御营将士多为北人,如若南幸,一旦有变,恐怕要出大乱子。”宋真宗这才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必须要御驾亲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澶州,因古时有名叫澶渊的湖泊而得名,州治南北跨越黄河,南城大而北城小。当时辽军屯驻在北城下,因此南城比北城安全,可是宋军主力基本都部署在北城。大部分大臣都认为皇帝只需要在北城做做亲征姿态就可以了,宋真宗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寇准却在这个时候站出来重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皇上你必须御驾亲征,必须去前线!

    可是宋真宗怕死,就算他是真龙天子,也和寻常人一样,只有一条命。看着皇帝这样暧昧的态度,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甚至说:“如果陛下不过河,河北百姓如丧父母!”

    宋真宗听完之后愣住了,或许他没有想到到底去不去前线和那些百姓有什么关系,又或者他认为自己是不是到前线,对战事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影响。听到高琼这样说,自然有大臣会站出来摆一些所谓的“君臣之礼”。签署枢密院事冯拯就站出来,说高琼说话不知分寸,丝毫不顾忌“君臣之礼”!

    高琼冷笑一声道:“你以文章升任二府,如今敌骑当前,你还指责我说话无理,你何不赋诗一首勇退敌骑呢?”

    这句话无疑是给当时在场的所有文官一个下马威,也是对宋朝文官武官地位不平等的一个控诉。

    说完就命令卫士们护卫真宗前往澶州北城,真宗这才来到黄河北岸,接见并慰劳将士。当将士们在城下见到黄罗伞盖时,万岁之声响彻云霄,宋军士气为之一振。巡视完毕,真宗将北城的军事交给寇准全权处理,自己回到了南城的行宫里。寇准在北城号令严明,将士畏服。真宗还派人偷偷去探视寇准的动静,当知道寇准和下属还在喝酒行乐时,真宗释然地说:“寇准如此,吾复何忧。”

    其实真宗不知道,这是寇准故意做给他看的,就是为了能让皇帝安心。寇准在澶渊之役中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的表现,百年后史家就评论说:“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南北之分久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寇准的努力,“建炎南渡”可能就会提早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