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国家在经济足够强大之后,往往都会把重心放到军事之上,汉朝如此、唐朝如此、明朝如此,可是宋朝却似乎又是个例外。如果真的细算起来,宋朝的例外还真是不少:
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甚至弃城逃跑的宋朝,一向给人孱弱的感觉,在战争之中的胜率却高达七成,甚至高于一向善战的唐朝;
军人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却能够建立一个“爱好和平”、“重文轻武”的朝代;
长达百年以上给外族上百万的岁币,却仍然能够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
它科技强大,经济繁荣,政治相对清明,但军队却不强大;
……
关于最后一条,很多人都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宋朝富而不强呢?这简直不符合历史发展定律嘛!
其实关于这一点,笔者也思考了很久。相对于辽国、金国和后来的蒙古,宋朝一直处于弱势,而那些外族在侵略的时候一直处于强势,这其中有很多种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割据,看到太多武将因为手握重兵就造反的事例,而且他自己也是这样爬上皇位的,所以他心里清楚,武将始终是一个稳定国家的后患。“杯酒释兵权”之后,他更加严防死守,生怕哪个武将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也是他定下了大宋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想想看,一个国家自上而下都看不起武将,那还有谁会去当兵呢?有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宋朝采用的是征兵的制度,纯属自愿,谁能自愿呢?灾民!
在受灾的地方,很多人参军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保卫祖国的疆土,而是为了混上一口饱饭。我们很难想象,抱着这样目的参军的士兵在操练的时候,真的能够用尽自己全部心血吗?我们不能完全肯定地说没有,但是数量绝对是少之又少。
除了上述几条原因之外,还有一点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那就是宋朝的版图。看看宋朝的版图我们就不难发现,宋朝几乎没有一个地方适合养马,没有马匹,就没有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无论是使用战车还是发展骑兵,没有对马匹资源的大规模掌握是根本办不到的。秦朝能统一中国,除了商鞅变法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经为周天子养马,掌握了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的产马良地。养马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养,最终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汉唐时代能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也离不开大规模的养马。但是对宋朝来讲,这些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关于版图,这并不仅仅是宋朝的原因,还有唐朝末年的缘故。由于唐朝错误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在“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先后丧失了辽东、甘凉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中,河北、河湟等地竟然出现了历史的倒退,这就为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在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建立的辽国利用中原混乱之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上述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没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些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
而宋朝面对的主要强敌都是谁?辽国、金国、蒙古,哪一个不是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无异于是精良装备,不仅能够提高武功技能,还能够抢占天时地利人和,而只善于拿笔杆子的宋朝又如何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强大军队呢?尽管宋朝军队严重缺乏骑兵力量,但他们在这种战术、战略上先天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取得了足以令现代中国人自豪的成就。在长达300多年的岁月中,尽管宋军屡战屡败,但仍然能经受4个游牧民族“车轮战”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