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意为:我认为任何事情遇到困难才能获真知,身体力行,不追求成名太快,见
效太快。解读
曾国藩认为,讲治学之法与人生之事进阶之时全在困难阻塞之时,能够打通困难,才能获得真知,成为好汉。无疑,曾国藩是个对己要求极其严格、十分用功的人,这也是他能够在德、功、言三者都有所作为的根本原因。
无论治学还是人生,如曾国藩所言之义,道理与自然界适者生存都是相通的,没有经过苦痛和困境考验的人,就不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人格,自然就无法承担沉重的责任。当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或为物困、人困、己困,只有抛开一切杂念,与所困扰你的问题作斗争,像茧中的蝴蝶,挣扎越强,信念就越强,最终会破茧而出,展翅飞翔的。
曾国藩是一个书生,通过科举考试得以进入官场,身居二品高位。但是曾国藩小的时候,在学习方面也出现过很多挫折。曾国藩十九岁的时候,他和十岁的弟弟曾国潢被送到衡阳唐氏家塾,跟随汪学庵读书,弟弟国潢资质聪颖,头脑伶俐,常被先生夸奖,而曾国藩却少言寡语,稍微有些愚钝,汪老师对其所作诗文也常常评论一般,用“也好”二字敷衍。有一次,汪老检查学生背诵诗文,轮到曾国藩时,却不甚流畅,老师气急之下,大骂他为“蠢货”,在私塾同窗好友面前,曾国藩颜面尽失,深受刺激。自那以后,曾国藩就暗暗立下誓言,要发愤读书,要证明给老师看自己并不是他所说的那样没有出息。后来,曾国藩屡屡进第,改变了老师的偏见,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像曾国藩这样,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气馁,勇往直前,才是真正的勇者。曾国藩经常告诫子弟说“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之事,要身体力行,实践才能出真知,读书切勿浮光掠影。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句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同时,曾国藩要求子弟不要过分要求成名太快,不易拔苗助长,因为每个人的资质禀赋不一,不能做死板硬性的统一要求,这样的话无异于拔苗助长,反而会适得其反,耽误人才的成长。凡事从困难中获真知
原文意为:我认为任何事情遇到困难才能获真知,身体力行,不追求成名太快,见
效太快。解读
曾国藩认为,讲治学之法与人生之事进阶之时全在困难阻塞之时,能够打通困难,才能获得真知,成为好汉。无疑,曾国藩是个对己要求极其严格、十分用功的人,这也是他能够在德、功、言三者都有所作为的根本原因。
无论治学还是人生,如曾国藩所言之义,道理与自然界适者生存都是相通的,没有经过苦痛和困境考验的人,就不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人格,自然就无法承担沉重的责任。当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或为物困、人困、己困,只有抛开一切杂念,与所困扰你的问题作斗争,像茧中的蝴蝶,挣扎越强,信念就越强,最终会破茧而出,展翅飞翔的。
曾国藩是一个书生,通过科举考试得以进入官场,身居二品高位。但是曾国藩小的时候,在学习方面也出现过很多挫折。曾国藩十九岁的时候,他和十岁的弟弟曾国潢被送到衡阳唐氏家塾,跟随汪学庵读书,弟弟国潢资质聪颖,头脑伶俐,常被先生夸奖,而曾国藩却少言寡语,稍微有些愚钝,汪老师对其所作诗文也常常评论一般,用“也好”二字敷衍。有一次,汪老检查学生背诵诗文,轮到曾国藩时,却不甚流畅,老师气急之下,大骂他为“蠢货”,在私塾同窗好友面前,曾国藩颜面尽失,深受刺激。自那以后,曾国藩就暗暗立下誓言,要发愤读书,要证明给老师看自己并不是他所说的那样没有出息。后来,曾国藩屡屡进第,改变了老师的偏见,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像曾国藩这样,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气馁,勇往直前,才是真正的勇者。曾国藩经常告诫子弟说“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之事,要身体力行,实践才能出真知,读书切勿浮光掠影。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句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同时,曾国藩要求子弟不要过分要求成名太快,不易拔苗助长,因为每个人的资质禀赋不一,不能做死板硬性的统一要求,这样的话无异于拔苗助长,反而会适得其反,耽误人才的成长。